〈撒母耳記上〉    3:19  撒母耳長大了,耶和華與他同在,使他所說的話一句都不落空。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3:1-21

在撒母耳蒙召時,正值〈士師記〉的末期,也是以色列人信仰極其荒涼的時候。以利當大祭司,又做士師,卻無法盡職,竟讓他的兒子們在會幕裡褻瀆神、渺視神,以致百姓不願意到會幕獻祭,與神隔絕。假如牧者不盡職,講道都隨便講,會友會不會一個個跑掉呢?這是必然的,因為百姓去會幕是想親近神,卻看到祭司有如強盜般的行為,無法親近神,只好就不去了,也免得受氣。牧者若不專心牧養會眾,會眾有如羊群,便會去別的地方找屬靈的「草」吃了。

以利既然不體貼神的心意,神也就不跟他說話了,所以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只稀少,而是不跟他講了。神派神人,甚至藉著小小的撒母耳去警告以利,可是以利還是無動於衷。他有權柄可以禁止他們行惡,可是他捨不得管教那兩個逆子。所以神對撒母耳說:「因他知道兒子作孽,自招咒詛,卻不禁止他們。」神為何要派人,甚至藉著小撒母耳傳話呢?假如我們這樣做,會有何用意?豈不是希望他能有所作為,有所悔改,有所行動嗎?可是以利什麼也不做。他已經98歲了,什麼都不想做了。換了是我98歲,還會有所作為嗎?不過,我記得我婆婆去世前是96歲,她頭腦很清楚,還是大是大非的。若頭腦清醒,不管歲數多少,我們都要盡量尊重神,也教導兒女尊重神。希望我們都不要像以利那樣,神已經再三遣人警告他,他依然以兒子們為重,他有權柄,卻不肯禁止兒子們作惡。

以利覺得無能為力,只好憑主旨意。但是在〈以西結書〉卅三章11節,神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我斷不喜悅惡人死亡,唯喜悅惡人轉離所行的道而活。」神讓以利活到98歲,已經給他比常人更多的機會去悔改,可惜他浪費了神給他的所有年日。但願我們都能像摩西那樣禱告:「求祢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90:12)。」有了從神來的智慧,我們才能好好把握今生的日子,不會虛度一生。不管多大歲數,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們都可以悔改,求神的憐憫。不要輕易放棄自己和兒女們。

神揀選撒母耳,給他的第一個功課,是「聽」,學習分辨神的聲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功課,就好像羊一樣。有朋友去參觀了一些養羊的地方,她說羊很固執,不管誰怎樣叫,牠們都不聽,但是牠們的牧人一叫,牠們就立刻有回應了。所以主耶穌說,祂的羊認得祂的聲音。能分辨神的聲音,才不會被壞人拐走,而落個悽慘的下場。小小的撒母耳還不會分辨聲音,一聽到有人叫他,就以為是以利在叫他。雖然睡意矇矓,他還是立刻就跑到以利那裡。小孩子睡到半夜被叫醒,哪有很清醒的?但是撒母耳很順服,他一聽到,就立刻去以利那裡。

到撒母耳去見以利三次,以利才想到是神在呼喚撒母耳,因此教導撒母耳該怎麼回應:「請說,僕人敬聽。」這句話我們當學起來,禱告時不要講個不停,最好安靜在神面前,向神祈求:「請說,僕人敬聽。」神給撒母耳的第二個功課是「傳」,傳神的話,不管好消息壞消息都要傳,一句也不可以隱暪。我們傳神的話也當如此,不能只傳神的愛,也要傳神的公義和神的審判。我有個朋友說傳福音好像給人吃藥,少了其中的幾味,就沒有辦法使人得救。所以我們要傳全備的福音。

撒母耳長大了,神與他同在,使他所說的話一句都不落空。這就是真先知的必要條件,他說的話必須應驗才行。不能說只應驗幾次或幾個百分比就可以了,要那樣的話,大家都可以做先知了,猜十次總會中一兩次吧。「從但到別是巴」,就是指以色列全境的人,都知道撒母耳被神立為先知。所以這裡有兩個印證,證明神的揀選。聖靈給我們的恩賜,除了我們自己做出來覺得有效果,也要看別人對我們事奉的反應,以確定神給我們的恩賜是在哪一方面。當神選到合祂心意的祭司時,祂的話就不斷地默示給撒母耳了。我們若想得到神的默示或帶領,也要做一個合神心意的人才行,不然神就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