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上〉    3:19  撒母耳长大了,耶和华与他同在,使他所说的话一句都不落空。

阅读经文:〈撒母耳记上〉   3:1-21

在撒母耳蒙召时,正值〈士师记〉的末期,也是以色列人信仰极其荒凉的时候。以利当大祭司,又做士师,却无法尽职,竟让他的儿子们在会幕里亵渎神、渺视神,以致百姓不愿意到会幕献祭,与神隔绝。假如牧者不尽职,讲道都随便讲,会友会不会一个个跑掉呢?这是必然的,因为百姓去会幕是想亲近神,却看到祭司有如强盗般的行为,无法亲近神,只好就不去了,也免得受气。牧者若不专心牧养会众,会众有如羊群,便会去别的地方找属灵的「草」吃了。

以利既然不体贴神的心意,神也就不跟他说话了,所以耶和华的言语稀少。不只稀少,而是不跟他讲了。神派神人,甚至借着小小的撒母耳去警告以利,可是以利还是无动于衷。他有权柄可以禁止他们行恶,可是他舍不得管教那两个逆子。所以神对撒母耳说:「因他知道儿子作孽,自招咒诅,却不禁止他们。」神为何要派人,甚至借着小撒母耳传话呢?假如我们这样做,会有何用意?岂不是希望他能有所作为,有所悔改,有所行动吗?可是以利什么也不做。他已经98岁了,什么都不想做了。换了是我98岁,还会有所作为吗?不过,我记得我婆婆去世前是96岁,她头脑很清楚,还是大是大非的。若头脑清醒,不管岁数多少,我们都要尽量尊重神,也教导儿女尊重神。希望我们都不要像以利那样,神已经再三遣人警告他,他依然以儿子们为重,他有权柄,却不肯禁止儿子们作恶。

以利觉得无能为力,只好凭主旨意。但是在〈以西结书〉卅三章11节,神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我断不喜悦恶人死亡,唯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活。」神让以利活到98岁,已经给他比常人更多的机会去悔改,可惜他浪费了神给他的所有年日。但愿我们都能像摩西那样祷告:「求祢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诗90:12)。」有了从神来的智慧,我们才能好好把握今生的日子,不会虚度一生。不管多大岁数,只要还有一口气,我们都可以悔改,求神的怜悯。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和儿女们。

神拣选撒母耳,给他的第一个功课,是「听」,学习分辨神的声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课,就好像羊一样。有朋友去参观了一些养羊的地方,她说羊很固执,不管谁怎样叫,牠们都不听,但是牠们的牧人一叫,牠们就立刻有回应了。所以主耶稣说,祂的羊认得祂的声音。能分辨神的声音,才不会被坏人拐走,而落个悽惨的下场。小小的撒母耳还不会分辨声音,一听到有人叫他,就以为是以利在叫他。虽然睡意蒙眬,他还是立刻就跑到以利那里。小孩子睡到半夜被叫醒,哪有很清醒的?但是撒母耳很顺服,他一听到,就立刻去以利那里。

到撒母耳去见以利三次,以利才想到是神在呼唤撒母耳,因此教导撒母耳该怎么回应:「请说,仆人敬听。」这句话我们当学起来,祷告时不要讲个不停,最好安静在神面前,向神祈求:「请说,仆人敬听。」神给撒母耳的第二个功课是「传」,传神的话,不管好消息坏消息都要传,一句也不可以隐暪。我们传神的话也当如此,不能只传神的爱,也要传神的公义和神的审判。我有个朋友说传福音好像给人吃药,少了其中的几味,就没有办法使人得救。所以我们要传全备的福音。

撒母耳长大了,神与他同在,使他所说的话一句都不落空。这就是真先知的必要条件,他说的话必须应验才行。不能说只应验几次或几个百分比就可以了,要那样的话,大家都可以做先知了,猜十次总会中一两次吧。「从但到别是巴」,就是指以色列全境的人,都知道撒母耳被神立为先知。所以这里有两个印证,证明神的拣选。圣灵给我们的恩赐,除了我们自己做出来觉得有效果,也要看别人对我们事奉的反应,以确定神给我们的恩赐是在哪一方面。当神选到合祂心意的祭司时,祂的话就不断地默示给撒母耳了。我们若想得到神的默示或带领,也要做一个合神心意的人才行,不然神就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