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下 3: 37 那日,以色列眾民才知道殺尼珥的兒子押尼珥並非出於王意。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下 3:17-39
雖是同一個團隊,但是每個人對同一件事也會有不同的看法。有很多人質問當選的議員或巿長或什麼職位的,為何不能實現競選時的諾言。實在是當他們一旦當選之後,看事情和看人的角度就不一樣了。好像乾隆同時使用和珅和紀曉嵐,和珅是大貪官,紀曉嵐是大清官,但是乾隆的帝王術就是要讓兩者並存在他的朝中,才能起制衡的作用。所以即使押尼珥的人品不怎麼樣,大衛也會考慮用他。大衛作了猶大王之後,他的心志就是要統一以色列,但是他並不心急,他耐性等候時機的來臨。
時機終於來臨,大衛家日見強盛,掃羅日漸衰微。押尼珥審度時勢,若與大衛談條件,他還有可能謀到高官肥缺,若再等下去,只剩個爛攤子時,誰還跟他談條件?一下子就可以把他給收拾掉,他就什麼也撈不到了。因此他越過伊施波設,這個形同虛設的王,竟自去跟大衛談判。押尼珥在為自己舖路,但是他也需要得以色列長老們的同意。他好像以前的美國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 在美國外交政策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押尼珥也在猶大和以色列之間來回奔跑,發揮三寸不爛之舌的功用,使大衛和以色列長老們都頻頻點頭。
約押是大衛的元帥,與押尼珥有殺弟之仇。當然,他對押尼珥的印象很差,因此他對大衛說:“尼珥的兒子押尼珥來是要誆哄你,要知道你的出入和你一切所行的事。”他不相信押尼珥有好的居心。雖然大衛和約押曾經是出生入死的伙伴,但此時他們看事情的角度已經有很大的區別。大衛從一個王的角度去審度形勢,他要的是猶大和以色列的統一,他要做全以色列的王;但是約押只是覺得押尼珥這人不可信,不能要。大衛看到的是在兩個國度的統一中,需要押尼珥這個棋子,他的人品好不好是次要的,他在統一這事上能發揮什麼作用,那才是主要的。
約押被自己的仇恨控制了,他追趕押尼珥,領他到城門的甕洞,假裝要和他說機密話,就在那裡刺透他的肚腹,押尼珥死了。約押痛快地報了仇,大衛卻立刻明白他有禍了,兩國相交,豈能殺使臣?押尼珥死在猶大,死在約押的刀下。此後,以色列長老們有誰會再信任大衛?有誰會相信那不是出自於大衛的意思?大衛是王,約押是他的部下,誰都會認為那是大衛叫約押做的。大衛的政治手腕此時開始發揮了。他先大罵約押,不只是罵,還咒詛約押家。因為這是在和平時犯下的謀殺,和戰爭時的殺人是不一樣的。但只是罵和咒詛,他還需要約押,他定了約押的罪,但不敢處置他,因為他才登基不久,地位未穩,只好忍下來。後來處置約押一事,大衛交給兒子所羅門去做。
此時他可以做的,就是向天下告知,押尼珥不是他大衛叫約押去殺的,押尼珥之死於他大衛而言,也是很大的損失和傷痛。所以,大衛和約押和跟隨大衛的人都要撕裂衣服,腰束麻布,在押尼珥棺前哀哭,並且在當日禁食至日落。大衛豈是真的為押尼珥哀哭?我覺得他是在演戲給以色列人看,他的目的就是要:“以色列眾民知道殺尼珥的兒子押尼珥並非出於王意”。為何大衛和跟隨他的人哭得淅瀝嘩啦的,眾民知道了就都喜悅?難道喜歡看哭戲嗎?這句話是指百姓看到大衛那麼哀慟,明白不是他授意殺人,就放心了。
要記得押尼珥是掃羅家的元帥,他在猶大的領土裡被殺死,掃羅家豈不起來為他報仇?不然算什麼血性漢子?尤其押尼珥也是便雅憫人,便雅憫人可厲害了,個個都是勇士。不管打輸打贏,都得打一打,不是嗎?豈能輕易放過大衛?如此一來,猶大和以色列結下的怨恨就更深了,統一就遙遙無期了。大衛演了這麼一場哭戲,就把兩邊都擺平了,化解了一場極大的危機,你說他高明不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