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下 3: 37 那日,以色列众民才知道杀尼珥的儿子押尼珥并非出于王意。
阅读经文:〈撒母耳记〉下 3:17-39
虽是同一个团队,但是每个人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有很多人质问当选的议员或巿长或什么职位的,为何不能实现竞选时的诺言。实在是当他们一旦当选之后,看事情和看人的角度就不一样了。好像乾隆同时使用和珅和纪晓岚,和珅是大贪官,纪晓岚是大清官,但是乾隆的帝王术就是要让两者并存在他的朝中,才能起制衡的作用。所以即使押尼珥的人品不怎么样,大卫也会考虑用他。大卫作了犹大王之后,他的心志就是要统一以色列,但是他并不心急,他耐性等候时机的来临。
时机终于来临,大卫家日见强盛,扫罗日渐衰微。押尼珥审度时势,若与大卫谈条件,他还有可能谋到高官肥缺,若再等下去,只剩个烂摊子时,谁还跟他谈条件?一下子就可以把他给收拾掉,他就什么也捞不到了。因此他越过伊施波设,这个形同虚设的王,竟自去跟大卫谈判。押尼珥在为自己舖路,但是他也需要得以色列长老们的同意。他好像以前的美国国务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 在美国外交政策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押尼珥也在犹大和以色列之间来回奔跑,发挥三寸不烂之舌的功用,使大卫和以色列长老们都频频点头。
约押是大卫的元帅,与押尼珥有杀弟之仇。当然,他对押尼珥的印象很差,因此他对大卫说:“尼珥的儿子押尼珥来是要诓哄你,要知道你的出入和你一切所行的事。”他不相信押尼珥有好的居心。虽然大卫和约押曾经是出生入死的伙伴,但此时他们看事情的角度已经有很大的区别。大卫从一个王的角度去审度形势,他要的是犹大和以色列的统一,他要做全以色列的王;但是约押只是觉得押尼珥这人不可信,不能要。大卫看到的是在两个国度的统一中,需要押尼珥这个棋子,他的人品好不好是次要的,他在统一这事上能发挥什么作用,那才是主要的。
约押被自己的仇恨控制了,他追赶押尼珥,领他到城门的瓮洞,假装要和他说机密话,就在那里刺透他的肚腹,押尼珥死了。约押痛快地报了仇,大卫却立刻明白他有祸了,两国相交,岂能杀使臣?押尼珥死在犹大,死在约押的刀下。此后,以色列长老们有谁会再信任大卫?有谁会相信那不是出自于大卫的意思?大卫是王,约押是他的部下,谁都会认为那是大卫叫约押做的。大卫的政治手腕此时开始发挥了。他先大骂约押,不只是骂,还咒诅约押家。因为这是在和平时犯下的谋杀,和战争时的杀人是不一样的。但只是骂和咒诅,他还需要约押,他定了约押的罪,但不敢处置他,因为他才登基不久,地位未稳,只好忍下来。后来处置约押一事,大卫交给儿子所罗门去做。
此时他可以做的,就是向天下告知,押尼珥不是他大卫叫约押去杀的,押尼珥之死于他大卫而言,也是很大的损失和伤痛。所以,大卫和约押和跟随大卫的人都要撕裂衣服,腰束麻布,在押尼珥棺前哀哭,并且在当日禁食至日落。大卫岂是真的为押尼珥哀哭?我觉得他是在演戏给以色列人看,他的目的就是要:“以色列众民知道杀尼珥的儿子押尼珥并非出于王意”。为何大卫和跟随他的人哭得淅沥哗啦的,众民知道了就都喜悦?难道喜欢看哭戏吗?这句话是指百姓看到大卫那么哀恸,明白不是他授意杀人,就放心了。
要记得押尼珥是扫罗家的元帅,他在犹大的领土里被杀死,扫罗家岂不起来为他报仇?不然算什么血性汉子?尤其押尼珥也是便雅悯人,便雅悯人可厉害了,个个都是勇士。不管打输打赢,都得打一打,不是吗?岂能轻易放过大卫?如此一来,犹大和以色列结下的怨恨就更深了,统一就遥遥无期了。大卫演了这么一场哭戏,就把两边都摆平了,化解了一场极大的危机,你说他高明不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