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書亞記〉 16:10 他們沒有趕出住基色的迦南人,迦南人卻住在以法蓮人中間,成為做苦工的僕人,直到今日。
閱讀經文:〈約書亞記〉 16:1-10
在〈民數記〉26章裡,神要摩西按著人名的數目分產業給他們。人多的,要把產業多分給他們;人少的,要把產業少分給他們。要照被數的人數,把產業分給各人。要按著所拈的鬮,看人數多人數少,把產業分給他們。根據在摩押平原數算的人數如下:猶大的各族,共有七萬六千五百名。以法蓮子孫的各族,共有三萬二千五百名。瑪拿西的各族,他們中間被數的,共有五萬二千七百名。便雅憫的子孫,共有四萬五千六百名。 魯本的各族,共有四萬三千七百三十名。但所有的各族,共有六萬四千四百名。以薩迦的各族,共有六萬四千三百名。西布倫的各族,共有六萬零五百名。亞設子孫的各族,共有五萬三千四百名。拿弗他利的各族,共有四萬五千四百名。迦得子孫的各族,共有四萬零五百名。西緬的各族,共有二萬二千二百名。
這也解釋了為何從猶大支派的分地開始記錄,因為猶大支派的人最多,共有七萬六千五百名。所以他們的分地看起來也最大,甚至在〈列王記〉裡,當耶羅波安分掉了以色列的十個支派之後,所羅門王的兒子羅波安仍然可以自成猶大南國。那麼以法蓮的人數只有三萬多人,為何會排在報導的第二位呢?是否因為約書亞本人是以法蓮人?他是嫩的兒子,屬以法蓮支派,原名何希阿,後來摩西為他改名為約書亞。在經文裡,瑪拿西和以法蓮都相連在一起,加在一起也超過八萬五千名了。
以法蓮和瑪拿西都是約瑟的兒子。在〈創世記〉48章裡,當雅各為他們祝福時,立年幼的以法蓮在年長的瑪拿西之上,並且雅各要使約瑟比眾弟兄多得一份產業。從此,約瑟的子孫就各得一份產業,兄弟兩人都成為以色列的一個支派,也就是說約瑟名下有兩個支派,並且以「以法蓮」為大。「以法蓮」的意思是「使之昌盛」。在以色列分為南北國時,以法蓮的分地正好在北國那邊,也因為北國君王多出自以法蓮支派,所以在先知書裡常常用以法蓮來代表對以色列北國的呼籲。
從一開始,神就立以法蓮在瑪拿西之上,以法蓮在以色列中一直享有超然和重要的位置。在〈士師記〉時,他們埋怨基甸不邀請他們一起去打米甸人;也向耶弗他做過類似的埋怨,而引起內戰。以法蓮的威望使他們和猶大支派不和,掃羅死後,以色列的元帥押尼珥立掃羅的兒子伊施巴力為王;但是當大衛在希伯崙做王後,以色列支派都去投靠大衛。即使如此,在押沙龍叛變時,以色列支派都歸向押沙龍;到了所羅門的極盛時期,北面支派仍有許多不滿。所羅門之後,便分成了南北國。耶羅波安否認向大衛做過的承諾,認為他們與大衛家無關(王上12:16),而自立為北國。雖然如此,神仍不斷差遣先知去北國。彌賽亞國度的一個特色,便是要彌補耶羅波安造成的可悲的分裂。
即使如此,以法蓮仍保留一個獨特的地位,在〈耶利米書〉31章9節,神說:「因為我是以色列的父,以法蓮是我的長子。」神從來沒有忘記以法蓮。祂讓約瑟得了兩份產業,取代流便成為長子,又立以法蓮在瑪拿西之上,因此以法蓮成為以色列(雅各)真正的長子。
以色列北國建立之後,亞哈的父親暗利做第七任的君王,他在以法蓮和瑪拿西的分地裡,買下了撒馬利亞山,於其上蓋了首都。因此在舊約裡,先知以「撒馬利亞」喻表以色列北國。約瑟的子孫拈鬮所得之地是從靠近耶利哥的約旦河起,以耶利哥東邊的水為界,從耶利哥上去,通過山地的曠野,到伯特利。北國第一個王耶羅波安設置了兩隻金牛犢,一隻就設在伯特利。
以法蓮人和猶大支派的人一樣,都沒有趕出住在他們中間的外邦人,只讓他們成為做苦工的僕人。這句話有兩個含意,一是指他們信心不夠,所以無法把外邦人趕出去;二是指他們想要揀現成的便宜。好像基遍人一樣,不殺他們,卻利用他們。這兩種原因都違反了神的命令。因為神說,他們若不把外邦人趕出去,外邦人就會成為他們的網羅、機檻,眼中的刺、肋下的荊棘,直到他們在耶和華神所賜的這美地上滅亡(書23:13)。所以,這就是以色列人走向滅亡的開始。
所以,我們一信主開始,就要遵從神的話語。若是以自己的舒服或小信為藉口,我們的靈性就無法健壯地成長,反而會一路艱辛,直到離開神。當你覺得信主很辛苦時,你就要找出得罪神的源頭,因為神應許相信祂的人必要過得勝的生活,為什麼你不能得勝的生活呢?很可能,你把神的話語打折扣了,只選擇自己喜歡的去做。最近有人詢問,和不信的人結婚後,頻頻因信仰不同而出狀況,最後不得不離婚,是否不榮耀主名?你會怎樣回答這樣的問題呢?人的每個選擇都會決定一生的福與禍,你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