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必保守我》背後“一曲兩歌”和“一歌兩調”的故事
作者:徐彬
引言:在聖詩的寶庫裏很少有一首詩歌會像今天我要介紹的那樣,不但涉及到那麼多的人物和關係,而且還先後衍生出同一個曲調唱紅了兩首不同的詩歌,接著又同一首詩歌產生了兩個好聽的曲調這樣“複雜”的故事。這首詩歌的名字就叫《主必保守我》(He Will Hold Me Fast)。
領路之人
在開始介紹這首詩歌的詞作者及作曲家之前,我要首先介紹一個人,他的名字叫鲁本·阿彻·托瑞(Reuben Archer Torrey 1856–1928)。因為如果沒有他,不但這兩位生活在遠隔重洋兩大洲的作者就無法彼此相識,一起來創作詩歌;甚至還可以說,如果沒有托瑞,他倆還無法脫穎而出,成為聖詩領域的創作名家。
托瑞1856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的霍博肯,父親是一名成功的律師和銀行家。年少時托瑞家十分富裕,單宅地就有200英畝之大。但就在他考入耶魯大學後的1873年,父親因美國的經濟大蕭條破了產,家境一下子變得而一貧如洗;用托雷自己的誇張的話來說,父親當時窮得只剩下一個火柴盒和一對紐扣。家中的突變給他的情緒帶來了嚴重的影響,造成他嚴重的精神鬱抑,甚至發展到有一天夜裏一心想輕生的地步。就在他進入洗手間想找利器自殺的關鍵時刻,遠在家中一直期盼兒子有朝一日能夠成為傳道人的母親在睡夢中被一種無形的力量驚醒,急切地跪到地上為兒子祈禱;而與此同時,托雷也被一種強烈的禱告欲望所催逼,使他從憂鬱中清醒過來,不由自主地跪下來求神救他脫離重擔,…。就從那一刻起他下了決心要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主。
1889年托瑞在埃爾蘭根大學獲得神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他不但加入了著名佈道家德懷特·穆迪的福音團隊,而且還成了芝加哥聖經學院的負責人(即現在著名的芝加哥穆迪聖經學院的前身)。此時他終於實現了母親的願望,正式成了一名傳道人。
之後的托瑞一直致力於在世界各地傳播福音,果效斐然;甚至還有教會史的研究者認為,他是自使徒時代以來,在個人宣揚福音方面做得比任何人都多的佈道家。而這一切都始於1902年他和福音音樂家查爾斯·麥卡倫·亞曆山大(Charles McCallon Alexander 1867-1920)合作,前往世界各英語國家所開展的巡迴宣教之旅。今天我要介紹的這首詩歌的詞曲作者就是他们在澳大利亞和英國的宣教場合結識,並繼而吸收到他團隊裏一起服事神的艾達·哈博森 (Ada Habershon 1861-1918)和羅伯特·哈克尼斯(Robert Harkness,1880-1961)。
▼下圖為托瑞和亞曆山大1905年在英國舉辦福音佈道會的盛況照片
詞曲作者
我先來介紹詩人艾達·哈博森女士。她1861年出生在英國馬里波恩 (Marylebone)的一個基督徒家庭,父親是當地一位著名的醫生。
哈博森是一名大器晚成的聖詩詩人。她年輕時的主要興趣只在於唱歌;23歲那年當慕迪佈道團來訪時,她還曾經上臺和大名鼎鼎的聖樂家桑基(Ara D.Sankey)一起合唱過敬拜詩歌,並為他抄寫過不少聖詩曲譜。就在那時,她心裏曾經一度產生過創作詩歌的意願;可是到她真正開始創作時已經到了40歲的中年時光。1901年她在生病期間寫下了第一首英文讚美詩“Apart with Him”,從此踏上了詩人之路 。
因為哈博森是穆迪和桑基的舊識緣故,當1905年托瑞和亞曆山大來到英國巡迴宣教時就邀請她與團隊同行,專門為他們創作詩歌。此後每到托瑞舉辦佈道會時,哈博森都會全神貫注地在台下傾聽,然後再把她心中對講道的感動寫成相應的詩歌。她先後為團隊寫了200多首讚美詩歌,其中就包括這首《主必保守我》 (He Will Hold Me Fast)。
接著我們再來瞭解本詩的作曲家哈克尼斯。他是澳大利亞人,1880年3月2日出生在離墨爾本西北面的小城本迪戈(Bendigo),父親是一名牧師。和哈博森大器晚成不同,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展現出在钢琴和管风琴上超越其年齡的傑出才華,而且還在16歲那年就發表了自己創作的第一首歌曲。
1902年6月,托瑞和亞曆山大一行在澳大利亚的巡迴宣教期間來到了他的家鄉本迪戈。在佈道會之前,有人来找他,问他是否愿意帮忙在會上弹琴。儘管那時他对福音毫無兴趣,甚至還有反感,但一想到虔誠的父母會因此高兴就勉強同意了。當天佈道會先開始詩歌敬拜,所唱的第七首詩歌是亞曆山大創作的成名之作《榮耀之歌》。在這之前哈克尼斯的鋼琴伴奏非常到位,可到了這首歌的副歌階段,他突然離開了原有的詩歌譜本,自作主張加入了即興而成的旋律演奏起來。讓他完全沒想到的是,面對他的這個冒犯之舉,正在指揮的亞曆山大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還側轉身來鼓勵他繼續保持下去,並說“這就是我想要的。”
▼下圖為哈克尼斯在彈鋼琴時的照片
佈道會結束後在後場眾人聊天時托瑞问起哈克尼斯是不是基督徒?他聽了竟挺直身子直截了當地回答:“不是,我只是来弹钢琴的!”然而托瑞同樣也沒有因此就放棄他,不但為他禱告,而且鼓勵他與他們同行,繼續擔任團隊的鋼琴伴奏。亞曆山大更是專門利用與他在一起騎自行車外出的機會,在途中一路向他講述福音,…。終於,當團隊來到新西蘭時,他下決心將自己全然付出,奉獻給主。之後他跟隨托瑞、亞曆山大碾轉在塔斯马尼亚、印度等多國宣教,最後一起來到英國。而詩人哈博森就是在他們抵達倫敦後與他結識,並且成了一對絕佳的詩歌創作夥伴。兩人一起完成了許多經典詩歌的創作,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這首《主必保守我》。
詩歌具體的創作經過是這樣的。1906年初托瑞團隊來到加拿大多伦多宣教時,哈克尼斯遇到了一个初信基督的年輕人;後者在和他交談中表达了在信仰道路上內心“无法坚持下去的憂慮,…”。事後哈克尼斯專門写信给留在倫敦的哈博森,請她就這個問題專門寫一首相應的詩歌。
不久宣教團隊從加拿大返回到美國。那日他們正準備前往費城“军械库”(Philadephia Ordnance Deport)會議廳舉辦布道會,哈克尼斯收到了哈博森應他請求寫成的一首詩。當他打開來信,剛讀到“主必保守我”(He will hold me fast)的歌名時,靈感和旋律就立刻開始在他脑海裏浮現。接著他一口氣成了詩歌主譜和副歌的創作,並在當晚就在有四千人參加的會上獻唱了這首詩歌。一首經典詩歌就這樣誕生了。
“一曲兩歌”
詩歌發表後很快就流傳到歐美各地,受到眾人的喜愛。可是讓人沒想到的是,就在這首詩歌的流傳過程中有一名民間的匿名詩人改編了它的歌詞,使它成了另一首經典的詩歌,名叫《讓主居首位》。
在聖詩史上這種借用了以往某首歌的曲調而唱紅的詩歌並非少見,但通常的情況是,一、兩者的時代相隔長久,二是彼此的歌詞沒有相關性;而且這種“改編”的結果往往會導致人們記住了後來的詩歌而忘了歌曲的“原主”。但《主必保守我》和《讓主居首位》卻打破了這種“慣例”。它們不但是產生於同一個時代,同樣的走紅,而且兩首歌的內容是如此的彼此相融,甚至你將它們放在一起當做一首歌連續唱下去都毫無違和感。
我們不妨來比較一下這兩首詩歌。
《主必保守我》 (He Will Hold Me Fast)
每當我怕信心失喪,主能保守我;每當誘惑甚難抵擋,主能保守我。
單靠自己不能穩健,主必保守我;我的愛心時常泠淡,主必保守我。
救主看我珍寶一般,主要保守我;蒙救贖者主甚喜歡,主要保守我。
主不願我靈魂喪失,主必保守我;主付重價為我受死,主必保守我。
副歌
主必保守我,主必保守我,因我救主深深愛我,主必保守我。
《讓主居首位》(Christ Preeminent)
我心屬主,我靈屬主,讓主居首位;在主腳前,謙卑順服,讓主居首位。
讓主居首位,讓主居首位,甚願在我心靈之內,讓主居首位。
我家屬主,有主同住,讓主居首位;時常為我一家之主,讓主居首位。
讓主居首位,讓主居首位,諸事皆以主為依歸,讓主居首位。
教會屬主,蒙主拯救,讓主居首位;我為肢體,主為元首;讓主居首位。
讓主居首位,讓主居首位。會內事工由主支配,讓主居首位。
一生屬主,隨主任用,願主居首位;在凡事上顯主尊榮,願主居首位。
願主居首位,願主居首位,終身從主,永不違背,願主居首位。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到,《主必保守我》詩歌描述的是當信徒面臨“信心軟弱”、“難抵誘惑”和“愛心冷淡”時從主那裏得到的保守和鼓勵;以及主之所以這樣對待我們,是因為祂視我們為 “珍寶”;為了不讓我們的“靈魂喪失”,祂甚至甘願付出“為我們死的重價來救贖我們”。正因為這樣深的大愛,祂必保守眷顧我們到底!
而《讓主居首位》則完全像是信徒對上述主的這種大愛的回應。歌詞強調的是:無論是在信徒的“心靈”深處還是在“家中”,都要“讓主居首位”,凡事“皆以主為依歸”;作為主的“肢體”,更要甘心以“主為元首”,在“教會的事工”中完全由神“支配”,將自己的一生“歸主任用”; “一輩子跟從主”,“永不違背主”,永遠“讓主居首位”!
您說,如果將這兩首詩歌此唱彼和是否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一歌兩調”
講完這“一曲二歌”的故事後我還要介紹什麼是“一歌兩調”。儘管我們前面介紹的哈克尼斯在他那個時代被公認為是最佳的福音鋼琴家,單經他譜曲和改編的聖詩就多達二千餘首,但他譜曲的這首《主必保守我》在問世了百餘年之後,卻又被美國一位名不見經傳的美國年輕助理牧師重新改編了曲調。不但如此,這首新改編的詩歌甚至還後來者居上,逐漸替代了原創者的旋律,以至於如今人們在網上尋找《主必保守我》詩歌視頻時只能找到改編後的版本。但這又並不意味著哈克尼斯就因此被後人遺忘,他創作的曲調仍然在《讓主居首位》詩歌旋律中保存下來。而《主必保守我》和《讓主居首位》也因此成了兩首完全不同的詩歌。這真是“萬事互相效力,讓愛神的得益處!” 這位“厲害”的改編者,他的名字叫馬特·默克(Matt Merker)。
默克1984年生於紐約長島,很小的時候就信了耶穌。2006年在範德比爾特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完成了宗教研究和音樂專業的學士學位後,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在“帳幕磐石教會”(Shelter Rock Church) 擔任音樂總監。2009年他來到華盛頓的“國會山浸信會教會”做實習傳道,並在次年正式加入該教會,成為助理牧師。2019年年底他離開華盛頓,前往田納西的納什維爾(Nashville),在埃奇菲爾德教會(Edgefield Church)擔任詩班部主任,同時還在著名福音音樂機構“蓋蒂音樂”擔任創意資源和培訓總監至今。
默克是在國會山教會服事期間改編了這首《主必保守我》。當他第一次聽到這首讚美詩時,心裏並沒有產生特別的想法。但不久之後他在生活中遇到了一段特別艱難的時期;在困境中他突然想到了這首詩歌,並根據自己的感動和靈感重新為它創作了全新的曲譜。經他編曲後的詩歌因為吸收了許多傳統和當代音樂的精華元素,在教會試唱之後立即受到會眾的歡迎,並逐漸流傳開來,成為一首特受人們喜愛的讚美詩歌。包括“蓋蒂聖樂”(Keith & Kristyn Getty)德州的“Shane & Shane” “恩典掌權音樂事工”(Sovereign Grace Music)等多個著名福音音樂團體和歌手所發行的讚美詩歌專輯中都收錄了默克的這首歌。
▼下圖即為默克在彈唱讚美詩歌時的照片
结束的话
哈博森所寫的這首《主必保守我》詩歌其英文原名叫“He will hold me fast”。這位女詩人之所以取這個歌名是為了回應哈克尼斯來信中所引述的那位多倫多初信者“難以堅持下去”的擔憂,英文就是“He would not be able to hold out”。兩者的句子中都用了“Hold”這個動詞,而這個詞的中文含義有“堅持、持有、抓住、抱住、托住、支撐、攙扶”等多種意思。因此,我們也可以將這首詩歌直譯成“主願意緊緊 ‘抱住我’”,或“主願意迅速‘托住我’,以及“主願意立刻來‘攙扶我’”。
是啊,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每當我們遇到重擔或險阻難以支撐即將倒下的那一刻,是我們的這位恩主迅速用祂的臂膀緊緊地托住我們,要我們不要害怕;當我們因各種苦難而憂傷悲痛得無以自製時,又是祂緊緊地抱住我們,抹去我們傷心的淚,賜給我們內心的平安;當我們情緒低落,信心軟弱、或迷失方向時,祂更會親自攙扶我們,一路與我們同行,…。而且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由祂主動發出,在我們需要的時候立刻來到,並且還是完全的無條件。主耶穌的愛是如此的長闊高深,祂甚至願意為我們捨命,“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五7:8)而作為神的子民我們回報主的恩典的途徑就是要牢記“耶穌是教會全體之首,祂是元始,是從死裡首先復生的”,凡事“以祂居首位”,一輩子愛祂,順服祂,服事祂!(歌羅西書1:18)
願這兩首詩歌能夠更加激勵我們每一位弟兄姐妹愛主的心,使我們的行事為人與我們所蒙的恩相稱,在奔走天路的道路上“朝著標杆直跑”,直到再見主面的那一刻!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