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13: 33_35麵酵的比喻
33 他又對他們講個比喻說:「天國好像麵酵,有婦人拿來藏在三斗麵裡,直等全團都發起來。」 34 這都是耶穌用比喻對眾人說的話,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說什麼。 35 這是要應驗先知的話說:「我要開口用比喻,把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發明出來。」
這個比喻只有一節經文,但是卻至少有四種不同的解釋,可見人與人之間的看法真的很不一樣。所以當我們在一起查經時,有了不同的見解要怎樣處理呢?我個人認為最好就是大家都安靜下來,先把爭論放到一邊,繼續看主怎麼說。因為沒有人是完全的,只有主知道祂講這個比喻的意思。有一天我們都會明白,恍然大悟,所以何必爭在此時,反而破壞了在主裡那種和平學習的情緒。
第一種解釋認為耶穌在這章裡所講的比喻主題是一致的,都是講到天國的發展,所以拿麵酵來比喻天國在世上的隱藏滲透力。至於酵在聖經裡並不一定是負面的用法,在〈利未記〉裡有酵的餅也可以獻給神作為初熟的供物,例如:為感謝而獻上平安祭,可以用有酵的餅,與供物一同獻上,供祭司與獻祭者一同享用(利7:13-14;何4:5)。又如在五旬節時,將新素祭獻給神,要拿細麵加酵,烤成兩個搖祭的餅,當作初熟之物獻給神(利23:17)。天國的發展過程,就像發酵的過程,開始時規模很小,過了一段時間,漸漸擴展開來,直到全團發起;就像從主耶穌在地上的工作開始,漸漸擴張,隨着歷史的發展,直到末世,才完全成就。
第二種解釋強調“酵”代表罪惡,被藏於麵中,是一種暗中擴展的效用,表明異端之侵入教會,是偷着進來的(加2:4)。舊約裡過逾越節要除酵,不可見有酵之物。所以“酵”代表敗壞信仰及靈德的教訓,形容教會內部的腐化,不是指福音之發展。所以認為這節是指容納異端或社會上多數人已接納的罪惡之教會,未世的教會。
第三種解釋根據奧斯邦(Osborne)的原文分析,「有婦人拿來,……發起來」是一個子句,用來形容麵酵。「直等全團都發起來」一語,奧斯邦按原文譯為「直到它滲透了麵團」(同NIV),強調麵酵的作用。「直到」說明發酵需要時間,是一個過程。所以,這個比喻的喻體應該是「發酵的過程」,強調麵酵的滲透力,不是「麵酵」本身。
第四種解釋認為女人和麵,就如男人把芥菜種拿去種在田裏,都是從日常生活中取材的。婦人和三斗麵都是故事的細節,為要完成故事,並沒有象徵性的意義,所以不需要解釋。
下面這個圖解就是四種解經:
解釋 |
喻體 |
本體 |
主訓 |
細節(象徵) |
釋經者 |
|
相似之處 |
婦人 |
三斗麵 |
||||
一 |
麵酵 |
福音 |
傳遍世界 |
使徒們 |
人心 |
張慕皚、Henry |
二 |
麵酵 |
罪 |
罪惡(異端)滲透教會 |
假教師 |
世俗的教會 |
Boice、陳終道、 MacDonald、Toussaint、 Wiersbe |
三 |
麵酵 |
假信徒 |
越來越多 |
沒有象徵性意義, 不需解釋 |
Barbieri |
|
四 |
發酵的過程 |
天國的發展 |
由小而大,直到完全 |
不需解釋 |
Carson5、France6、馬有藻、Osborne3、Pentec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