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一起經歷耶穌當年被彼拉多定罪之後,走到髑髏地(各各他)的一段路。這段路現在被名為耶穌的苦路,一共有十四站。這次借用以色列美角網站的實地拍攝,來跟大家一起感受耶穌當年走的苦路。以下採自以色列美角網站,己取得作者和網主的同意。
苦路 Via Dolorosa
(路線、歷史背景、苦路14站介紹) 2020更新
基督徒朋友來到耶路撒冷,都會想要走走耶穌背負著沈重十字架的苦路。
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這條路,對基督徒來說並不是在準備以色列自助行程才開始研究的路,而是在接受基督信仰開始,被神的愛所吸引時,就時常默想的路。
苦路,耶穌確實走過,只不過耶穌走的路線是哪條呢?按照歷史,應該是從大衛塔到聖墓教堂。現在觀光客都會去打卡的「苦路14站」,集中在500公尺長的路線,它其實是16~18世紀才設計給天主教徒朝聖路線,目的是方便默想和管理~
若是好奇、或是想要有打卡或闖關的感覺,也是可以把一站都找出來~但或許思念耶穌所承擔的痛苦的意義,比有沒有找到14站重要!(另外,有5站並沒有記載在聖經裡唷!)
耶路撒冷・苦路14站的路線
現代的苦路14站,都在耶路撒冷舊城穆斯林(阿拉伯區)和基督徒區裡面!(橘色路線)
不過這些「站牌」是一直到了18世紀才有的!
苦路14站的歷史
苦路14站一開始是由聖方濟會在14世紀時所發展出朝聖路線,目的是方便管理當時有許多從歐洲來的朝聖者。
當時的路線是從錫安山到城西的該亞法院、經過聖墓堂到橄欖山、再往南到西羅亞池、最後回錫安山。
順序是先去聖墓教堂再往橄欖山的方向去,依照聖經事蹟有許多默想的「點」,但還不算明確的「站」。
到了15世紀朝聖者將朝聖路線反過來,因為跟福音書事件發生的順序一致時,比較方面默想耶穌所受的苦。
到了16世紀兩個作家Jan Pascha和Christian van Adrichom寫了苦路的書,那時已經有了苦路「14站」的概念。他們的書漸漸發揮影響力,歐洲來的朝聖者希望耶路撒冷負責管理的聖方濟會可以將苦路路線做些修正,因為當時苦路到審判門就結束了,朝聖者希望能將聖墓教堂設為終點站。現在苦路的終點站就在聖墓教堂~
聖方濟會的苦路14站
第一站
第一站是耶穌被彼拉多定罪的地方(可15:6-20),這裏以前是安東尼亞堡,現在是間阿拉伯小學,靠近司提反門。
這裡現在蓋了方濟會定罪堂(Church of the Condemnation and Imposition of the Cross)和鞭笞堂(Church of Flagellation)。
第三站*
第三站*是耶穌第一次因為十字架沉重而跌倒的地方 (門口有個浮雕,是被十字架壓垮的耶穌,很好找)
現在是亞美尼亞天主教堂。
第三站第四站其實連在一起!
*註:第三站、第四站、第六站、第七站、第九站的事蹟不在新教聖經裡喲。(已用*標示)
第四站*
第四站*是馬利亞看到耶穌這樣,打擊很大,跌倒在地的地方。現在也是個教堂!
(門口的浮雕是馬利亞握著耶穌的手)
第五站
第五站是古利奈人西門被兵丁勉強背耶穌的十字架(可15:21),現在是小教堂。
第六站*
第六站*,有一位叫維羅妮卡(Veronica)的女子在這為耶穌抹去汗血。然後據說她手帕上就留下了耶穌的面容…. 走到底會是第七站
第七站*
第七站*是耶穌第二次跌倒的地方,在一世紀時這裡以外就是城外了,現在是小教堂。
第八站
第八站是耶穌轉身對耶路撒冷的婦女說話的地方(路23:27-31)
第九站*
第九站*是耶穌第三次跌倒的地方,現在是個東正教堂!
這個的位置比較隱蔽,但其實就是聖墓教堂的後面~ 首先… 就是在市集這裡右轉,有階梯上去~
入口處這裡有Zalatimo Sweets,一間150年的阿拉伯甜點店!
階梯上去,不會馬上看到教堂,就順著路走1分鐘就到了~
第十站 (第十站到第十四站都在聖墓教堂)
第十站是耶穌被脫下衣服的地方,現在是聖墓教堂的入口處,有個小教堂叫法蘭克小教堂(Chapel of the Franks)。
第十一站
第十一站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現在是一個拉丁小教堂的祭壇。
第十二站
第十二站是十字架插著的位置,現在是希臘正教的祭壇。
第十三站
第十三站是耶穌身體被拿下來放在的地方,就是入口處的那塊許多朝聖者又親又擦的石頭,叫膏禮之石。
第十四站
最後一站是耶穌的墳墓,現在是一個小神社。
耶穌照著神自己愛的救贖計劃,完成了在耶穌降生幾百年幾千年之前,就指向彌賽亞的眾多預言!
耶穌的受難並非突然,因為都明確記載在聖經,這是一個甘心的過程,因為目的很清楚,就是讓神所心愛的人類,完全屬於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