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21章16節   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

提比哩亞海最初名叫「革尼撒勒湖」,後稱為「加利利海」,最後因為湖畔新建的「提比哩亞城」而改名為「提比哩亞海」。所以提比哩亞海就是加利利海。

這是一個非常美麗而溫暖的故事。彼得和幾個門徒一起打漁去了,耶穌在海邊為他們準備烤魚早餐。就好像大約三年前他們的初遇,彼得和同船的人一夜辛勞,卻一無所獲。耶穌叫他們:「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他們下了網,就圈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魚裝滿了兩隻船。這次他們辛勞整夜也是一無所獲,耶穌說:「你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就必得著。」他們便撒下網去,竟拉不上來了,因為魚甚多。跟耶穌同工一定很有趣,在我們無能為力,十分失望時,只要祂一出聲,必水到渠成。

〈約翰福音〉21章幾乎可以說是以彼得為主角,因為1.是彼得發起去打漁,2.一知道是主耶穌時,彼得就跳下海到主那裡;3.在早餐之後,主單單問彼得是否愛祂,4.並把餵羊的責任交給彼得,5.預言彼得的受難。

有的解經家把耶穌這三次問彼得的「愛」做了一些解釋。第一個希臘原文是‘agape’,是神愛世人那種超越的愛(divine love)。第二個是‘phileo’,是屬於兄弟、手足情分的那種愛(brotherly love)。主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前兩次用的是‘agape’,第三次用的是‘phileo’。而彼得三次都是以‘phileo’來回答主。有的人說‘agape’的愛超越‘phileo’的愛,但也有人持相反的意見。這兩個字在希臘文聖經裡經常交替使用,因此我們不要在這兩字上傷腦筋。

當耶穌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他們的眼前有剛剛收穫的153條魚,有剛剛享用過的早餐,代表了人生的追求,一個男人的事業和養生之所需。主問的,豈不是,你愛我比你的事業(打魚)更深嗎?你愛我,勝過這些世上的物質(吃喝)嗎?不管彼得回答的層次是什麼,他都回答,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你(勝過這些)。假如彼得沒有回答祂愛耶穌的話,耶穌會不會接下去說:你餵養我的小羊?

有的人在找媬姆帶小孩時,總是說要找有愛心的,因為深怕孩子被虐待。沒有人會去找沒有愛心,看起來很凶惡的人來帶孩子,免得把孩子嚇死!因此,在這裡,主其實在告訴我們,沒有愛心,就沒有資格餵養主的小羊。事奉神的人最大的前提便是要愛神,而不是愛講道、愛唱歌、愛探訪,等等。所有的事工都是次要的,唯有愛神的心不可少。正好像在一個婚姻中,可以沒有錢、沒有房子、沒有汽車,但不能沒有愛。愛神才會順服神的帶領,愛神才會把神的話存在心裡,愛神才會願意為神付出。因此,愛耶穌是事奉的第一要素。

耶穌第二次問彼得同樣的話:“你愛我嗎?”彼得再次肯定,耶穌再次託付:“你牧養我的羊。”假如你愛我,就不要再去打魚,牧養我的羊。耶穌有不少羊啊,那時跟隨耶穌的人就已經有一大群了。要管理那些人,牧養那些人,談何容易?耶穌要求,在愛裡有犧牲,有承擔。有許多神職人員,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回應神的呼召。這便是主耶穌對彼得的要求。

耶穌第三次再問彼得:“你愛我嗎?”通常一個丈夫若這樣被老婆問上三次,不是假裝睡著了開始打鼾,便是裝作聽不到,不然就逃得不出去向。但是彼得無處可逃,只好很憂愁、很鬱悶的說:“主啊,祢是無所不知的,祢知道我愛祢。”言下之意,祢不要裝作不知道嘛,我都跟祢說兩次了!這次,耶穌預言彼得將來的結局。跟隨耶穌,回應耶穌的呼召,必須要有受苦的心志。大家都知道彼得後來也被抓去釘十字架,但是他要求被倒釘,頭下腳上,因為他認為自己不配和耶穌一樣。要有第三次的愛的回應,耶穌才能確定他能走十字架的道路。

我們對主的愛有多少?禁得起主問三次嗎?假如在婚禮時,牧師問:他老了時,你愛他嗎?她變得又胖又醜時,你愛她嗎?他破產沒錢時,你愛他嗎?她整天嘮叨像她媽那樣,你愛她嗎?他生病不能起床,需要服侍,你愛他嗎?再問下去,這婚禮可能就告吹了。我們的愛很有限。有人問,為何神要造人?造這個世界?約翰說,因為神是愛。神是愛,祂也明白愛是一切的根源和動力。人領受了從神來的愛,也必須學習愛神,愛主耶穌,才能把這份愛傳下去。

耶穌沒有告訴彼得,約翰的將來。那個主所愛的門徒就是約翰,他不好意思把自己的名字寫出來。但是他對主的愛很有把握。耶穌說約翰的將來與彼得無干,彼得只要專心跟隨主。我們有時很好奇,都像好奇貓一樣,想知道別人的事。耶穌卻打斷彼得的好奇。專注於神給我們的呼召,不要管主對他人的計劃。讓我們都學習專心地跟從主,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