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上〉 1:28 所以,我將這孩子歸於耶和華,使他終身歸於耶和華。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1 :1-28

從〈約書亞記〉一路讀來,我們對以法蓮山地似乎聽很多次了,那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能養出那麼多名人,發生那麼多大事呢?從大面積來說,以法蓮山地包括了瑪拿西半個支派和以法蓮支派的分地;從小面積來說,就只是指以法蓮的分地,北部稱為撒瑪利亞山地,南部就稱為以法蓮山地。其山地的高度約在 600 至 900 公尺之間,是自北向南逐漸傾斜,東側多石,雨量和水源皆很少,十分貧瘠;西側則多水源,土地相當肥沃,富於各種農產品。

約書亞的地業在以法蓮山地的亭拿西拉,他去世後安葬於此;亞倫的兒子以利亞撒死後也葬於此山。士師以笏刺死摩押王 伊磯倫後,在以法蓮山地吹角,集合以色列人擊殺欺壓他們的摩押人。女士師底波拉住在以法蓮山地的拉瑪和伯特利中間。以法蓮人可能因為出了這麼多「大人物」,以至他們心高氣傲,時時在戰後與負責人發生糾紛,例如和基甸和耶弗他。後來因為向耶弗他挑釁,又出言不遜,侮辱基列人,以致被追殺,死了四萬兩千人,終於一蹶不振。

撒母耳的父母親也住在以法蓮山地,根據〈歷代志上〉第六章22-27節的記載,原來以利加拿是利未的兒子哥轄的後裔,是個正統的利未人,也有解經家說他也是屬於祭司家族。在以法蓮的分地裡也有分給利未人的城邑,因此我們知道,原來他們是住在以法蓮山地的利未人。可能是這個原因,所以即使在〈士師記〉那樣各自為王,各人任意而行的時代裡,以利加拿還是按著律法的規定,到耶和華的殿獻祭。那時候耶和華的殿指的是放有約櫃的會幕,也是摩西在西乃山下做的那個會幕。那時會幕放在示羅,因此以利加拿每年都會到示羅去敬拜祭祀萬軍之耶和華。

以利加拿有兩個妻子,因此他有不少煩惱。因為他愛哈拿甚於毘尼拿,但是毘尼拿有生育,哈拿卻無子嗣,所以毘尼拿就常用話激動哈拿,使後者哭泣不吃飯。雖然丈夫十分愛哈拿,對她很好,但是哈拿還是覺得不如人。這一年,以利加拿帶著家眷又上示羅,把祭肉分給家人,唯有給哈拿雙份。那時沒有冰箱,也沒有冷凍庫,祭肉有的要當天吃,有的可以留到第二天吃,第三天就不可以吃了(利7:15-18)。所以家眷若沒有在一起,就不可能分吃祭肉。

他們吃喝之後本來該走了,哈拿卻沒走。自己在心中默禱。因為她只動嘴唇,不出聲音,當時的大祭司以利以為她喝醉了。因為在獻燔祭和素祭時總是和奠祭(以酒為祭)一起獻上,所以可能他們都喝了一些酒。因此以利責備她不應該喝酒。哈拿把她的苦情告訴以利,以利給了她一句很安慰的話:「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願以色列的神允准你向祂所求的!」。要知道那時的大祭司在百姓眼中都是代表神的人,他們說的話就好像是神對人說話一樣。所以哈拿一聽,面上就不再帶愁容了,這是哈拿對神的信心,她相信以利的話是神給她的應許。

哈拿願意到神面前交託,神就祝福她。神祝福那些到祂面前尋求幫助的人;神很憎惡那些離開祂而去向偶像求助求福的人。因為離開一個永活的真神,去向人手所造的、沒有生命的東西祈求,真是蠢得快把神氣壞了;拜偶像難免落入邪靈的擺佈之中,更是可憐。我們要記得這是神的原則,更要記得我們是有神同行的人,不要因為環境而害怕或軟弱,總要注目於耶穌,不要讓別的事物取代我們對神的信心。

哈拿生了撒母耳之後,沒有忘記她向神的許願。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不容易生了一個兒子,就把他獻給神。在他斷奶之後,就把他帶到會幕去,讓以利收養,要撒母耳終身歸於耶和華。很多母親捨不得這樣做的,雖說古時候以色列人孩子的斷奶不像現在一兩歲就斷奶,有人說是三歲斷奶,也有說是六或七歲斷奶。不管是幾歲,對一個母親而言,都不是容易的事。因為哈拿守住她的許願,神就大大賜福給她,後來她又生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

此後,有許多人因為不育而向神祈求得子,也都命名為撒母耳,意思就是:「這是我從耶和華那裡求來的。」每一個撒母耳的背後大都有一個類似的故事。但不是每個不育的人向神祈求就會得子,有的人祈求多年還是不孕。但是在〈以賽亞書〉裡,神說:「你這不懷孕不生養的,要歌唱!你這未曾經過產難的,要發聲歌唱,揚聲歡呼!因為沒有丈夫的,比有丈夫的兒女更多。(賽54:1) 」在神的恩典裡,的確有許多人像保羅一樣,在福音裡生下了許多兒女。主耶穌也說:「因為日子要到,人必說:‘不生育的和未曾懷胎的、未曾乳養嬰孩的有福了!’(路23:29)」所以有兒女的要感謝主,沒有兒女也要感謝主,因為神在每個人身上的旨意都不一樣,只要順服,都可以榮耀祂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