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上 24:16 (大衛)對跟隨他的人說:「我的主乃是耶和華的受膏者,我在耶和華面前萬不敢伸手害他,因他是耶和華的受膏者。」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24:1-22
隱基底位於猶大曠野的盡頭,正在死海的西岸,屬猶大支派的城鎮,是猶大山區的“出入口”。在亞伯拉罕時期是亞摩利人居住的地方。隱.基底En-Gedi由兩個希伯來字組成,“隱”是泉源,“基底”指羔羊,所以,隱基底的意思就是“羔羊之泉”;又因為是野山羊出没之處,又稱為“野羊的磐石”。在曠野和死海一帶,隱基底有如世外桃園的綠洲。在〈雅歌〉裡,所羅門王形容愛人如一束鳳仙花開放在隱基底的葡萄園裡(歌1:14),非常有詩意。大衛逃避掃羅追殺時,逃到乾旱疲乏無水的猶大曠野,隱基底成為他的避難所。
在這野羊的磐石裡,大衛碰到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和從人進入羊圈深處躲避掃羅,沒想到在那樣空曠的地方,那麼多洞穴的地方,掃羅就選中了大衛他們躲的那個羊圈進去大解。是一個報仇的機會,也是一個對大衛的試探。跟隨的人用神的話鼓勵大衛去殺掃羅,大衛偷偷去割下掃羅的衣襟,心裡卻已經感到不對勁了。他立刻對跟隨他的人說:“我的主乃是耶和華的受膏者,我在耶和華面前萬不敢伸手害他,因他是耶和華的受膏者”。大衛的心裡何等敬畏神,在這性命攸關的時刻,也不願意逞一己之快而得罪神。他並且以同樣的話去攔止跟隨的人殺掃羅。
一個好像是神送上來的好機會,然而因著敬畏神,大衛戰勝了這個試探。大衛若此時殺了掃羅,勢必遺臭萬年,成為一個不忠不義的弒君之臣,即使當上了以色列王,又有何面子?到處都會被指責他殺了以色列王,以色列人會忠於他嗎?從歷史上來看,雖然他根本沒有動手加害掃羅,但是在大衛執政的初期,便雅憫族的人都認為大衛是搶了掃羅王位的人,而不肯歸順大衛。若是大衛此時殺了掃羅,必然有許多人起來為掃羅報仇,造成以色列人長期的內戰,大衛也會製造更多的敵人來追殺他。所以神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來10:30)。
大衛有很多委屈,大衛感到十分冤枉,神都知道。正如神知道主耶穌在世時受的委屈,所背的冤枉。主耶穌沒有親手報仇,而是赦免那些加害祂的人,甚至赦免像我們這樣的罪人,為我們代償罪債。若主耶穌為自己報仇,人就沒有贖罪之路了。神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神知道一切,祂有時讓仇敵與我們成為朋友,有時會動手為我們除去仇敵,神動手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惹麻煩上身。因為神比我們有智慧,有能力,祂能夠藉著環境去掉我們的仇敵。但是我們若自己動手的話,就會像武俠小說裡的情節一樣,冤冤相報何時了?你報仇之後,不但不感到痛快,反而要整天擔心人家來報仇,不來明的來暗的,何等難防。
掃羅大解之後出了羊圈,感到很輕鬆,正想伸個懶腰,沒想到身後有人叫他。回頭一看是向他屈身下拜的大衛。假如大衛立刻逃跑或是躲著不出去,形勢都會更加惡劣。掃羅必然繼續追殺他們。但是當大衛跟掃羅開誠佈公之後,掃羅反而心軟了。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天使一個魔鬼,天使會讓你往好的方面去想,魔鬼則讓你猜疑妒忌。當掃羅知道大衛有機會殺他,卻放過他時,他也不好意思再去殺大衛了。他也把心事說出來,他知道神已經揀選大衛做王,因此要求大衛不要剪除他的後裔,不要滅掉他的名。
掃羅時時刻刻都想著他的名,但是大衛時時刻刻都想著神。這是他們兩人根本的不同。比較一下掃羅在大衛為他彈琴時,幾次刺殺大衛不成;在知道大衛是受膏的王之後,又契而不捨地追殺。但是大衛卻因為掃羅是耶和華的受膏者,而不敢加害,連割下他的衣襟都要自責。兩者之間誰敬畏神,誰不敬畏神,已見分曉。大衛不是殺不了掃羅,但是在他有能力報仇時,卻因為敬畏神而不加害掃羅,就需要更大的勇氣和自制。
放過仇敵比殺害仇敵需要更大的勇氣,因此主耶穌說:“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5:44)”,真是人生智慧的最高境界了。因為大衛勝過試探,又勇於面對掃羅,終於得到一時三刻的緩解。掃羅回去了。但是掃羅回去以後,會不會後悔當時心軟,錯過一個殺大衛的好機會,而捲土重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