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帖記〉4:17 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

閱讀經文:〈以斯帖記〉4

當哈曼的壞主意在各地宣告之後,全書珊城的猶大人都驚慌了。書珊城是波斯帝國的首都,書珊本意即百合花,在這個充滿百合花的美麗城巿,卻有見不得人的一場血腥的殺戮即將發生。想想看,假如在你移民去的國家裡,政府宣佈某年某月某日,所有非華人的民族,都可以去殺華人搶華人,那會造成華人多大的恐慌?2014的五月,新聞報導,由於中越在南海的爭議引發的示威持續,越南3個省發生反華抗議,平陽省工業區百多家台資、港資工廠亦遭殃,辦公室被破壞、貨物被搶、倉庫被放火墳燒。暴徒見有中文字的店舖、工廠、汽車就打、就砸,你擋他,他就打你,嚇得當地的土生華人也都盡量不出門了。印尼也有好幾次排華,1965年幾十萬華僑被屠殺,躲都沒地方躲。都是很可怕的回憶。

猶大人被擄到巴比倫,以攔的書珊城也是巴比倫的國土,那裡也聚集了很多猶大人。猶大人到了那裡就開始做生意生根,哪會想到有一天要這樣被人公然搶劫和殺死?誰沒有父母和子女,想到一家人的下場如此悽慘,怎能不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塵,痛哭哀號?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塵,痛哭哀號是猶大人在神面前一種痛悔的姿態,因為到了滅亡的時刻,人只能祈求神的憐憫。好像尼尼微的王一聽到約拿的宣告就披上麻布,坐在灰中,並通告全城的人和動物禁食,認罪悔改,希望求得神的憐憫。

穿麻衣不能進朝門,因為朝門是進王宮覲見王的地方,穿著麻衣等於是在哀悼,一般認為是很不吉利的,不可以把不吉利的東西帶進王宮。所以末底改也不可以穿著麻衣去向王申訴。王的諭旨所到的各省各處,猶大人大大悲哀,禁食、哭泣、哀號,穿麻衣躺在灰中的甚多。因為恐懼和絕望抓住了他們。

以斯帖在王宮裡,知道末底改穿麻衣,蒙灰塵,在城中行走,痛哭哀號。起初只是叫人送衣服給末底改換,卻沒想到事出有因。等問清了一切事由,卻發現末底改要求她做的事有點難度。末底改要求她去見王,為本族的人在王面前懇切祈求;但是她有沒有那個膽量去破壞王宮的規矩:“王的一切臣僕和各省的人民都知道有一個定例:若不蒙召,擅入內院見王的,無論男女,必被治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現在我沒有蒙召進去見王已經三十日了。”

末底改聽了這話有點生氣,他指出三點:一,以斯帖也是猶大人,紙包不住火,有一天被人知道了,她也得死。二,若以斯帖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這是末底改的信心。三,他提醒以斯帖: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這三點說得十分中肯,使以斯帖明白她也是猶大人,有難要同當;並且為何她能蒙那麼多的喜悅和竉愛,以至於坐上皇后的寶座,是不是耶和華神給她的機會,好讓她可以拯救猶大人呢?

“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末底改這句話被許多人引用。王后的位份,可以是指比較好的生活環境,工作地位或身份,可以因而有某方面的作為,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因為神讓我們有好的生活環境,好的工作或特殊身份,並不是只為了讓我們可以享受比一般人更多的物質或特權,相反地,我們應該用敏銳的心去體察神的心意,好完成神在我們身上的旨意和計劃。

以斯帖聽了末底改的話,終於下了決心:“我若死就死吧!”在這個決心下了之後,便要求末底改去招聚書珊城所有的猶大人,為她禁食三晝三夜,不吃不喝,她自己和宮女也這樣禁食。可見以斯帖真的很害怕,不敢以生命去越過王的定例,但是她願意把眾人的利益擺在自己的生命之上。禁食是猶大人在神面前祈求憐憫的一種方式。雖然沒有直接說出,希望神憐憫,但是禁食的對象還是為了求得耶和華神的憐憫,希望以斯帖去見王時,可以蒙保守。耶穌說:“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約12:25)”你認為,以斯帖去見王,有沒有活著出來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