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希米記〉3:1那時,大祭司以利亞實和他的弟兄眾祭司起來建立羊門,分別為聖,安立門扇,又築城牆到哈米亞樓,直到哈楠業樓,分別為聖。

閱讀經文:〈尼希米記〉3 章

古代最著名的護城牆便是中國的萬里長城了,為了抵禦外族侵犯,從西周到戰國,許多諸候國都開始投入修建自己屬地的城牆,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將各國的城牆連接起來,也因而被命名為萬里長城。

我們今天看的〈尼希米記〉第三章也有類似的概念,先是大家對著自己的房屋修建城牆,也是修建隣近自己房屋的城牆,然後再把城牆連起來,有的城門兩側還有石頭門樓,似是防禦之用。這些石頭門樓各有名字,例如:哈米亞樓,哈楠業樓,角樓,爐樓,等等。耶路撒冷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所以需要許多城門。通常厚重的大門兩側的城牆會較高較厚,以便守門的衛兵站崗。

回想一下,古時候住在中國邊境的老百姓經常會受到外族的騷擾或搶劫,性命和財產都沒有保障,萬一外族長驅而入,就引起社會動盪不安,甚至有關國家存亡。耶路撒冷原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城巿,但是她的城牆被毀了,回歸的百姓住在城裡是不是也會長期受到外邦人的欺負和騷擾?因此她的敵人不希望看到她重建城牆,而尼希米則迫切地要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也因而當尼希米發出呼籲時,就立刻得到大家的響應。

自祭司、利未人、守門者、平民,以及各種專業人才,包括銀匠、作香的、商人,都一起聽從尼希米的遣調:架橫樑、立門、安門扇,,蓋門頂和閂鎖,除了貴族不用負責用肩(原文是頸項)擔他們主的工作,其他人都要負責一段工程。

因為現時的耶路撒冷和當時的耶路撒冷己有許多不同,所以我們不一一詳述他們工作的地點,我們只要記得,當初耶路撒冷一共有十個城門:1.羊門,2.魚門,3.古門,4.谷門,5.糞廠門,6.泉門,7.水門,8.馬門,9.東門,10.哈米弗甲門。現在的耶路撒冷只有八個城門,而且名字也不一樣了:獅子門、金門、糞廠門、錫安門、雅法門、新門、大馬色門、希律門。

根據聖經考古:城牆東面的金門(東門),為現存的城門最古舊,也是最華美的城門。金門設有兩扇門,後期的亞拉伯傳統,稱北(右)拱門為「悔改之門」(Gate of Repentance),南(左)拱門為「憐憫之門」(Gate of Mercy):金門早在1541年已被封上,封門原因的說法不一,有說在11-13世紀時,亞拉伯人與十字軍之間當有軍事衝突,為了保安而將城門封上;有說因為蘇萊曼得知猶太人的傳統,說彌賽亞再來會由東門進城(如:撒迦利亞書14:4-5; 約珥書3:2; 馬可福音11:11),所以把金門封上,禁止彌賽亞的再來。因為彌賽亞是祭司,不能近死人,故又在金門之外興建穆斯林墳場。土耳其當局於1891年曾清理和鞏固金門,今天金門的結構是穆斯林教徒祈禱和讀經的禮堂,只能從聖殿山進出。

尼希米帶著回歸的百姓重建千瘡百孔的耶路撒冷,殊為不易。但是因為是出於神的感動,神也感動上至祭司下至百姓,全體總動員地分工合作。尤其是一開始就由大祭司和眾祭司起來建立羊門,分別為聖,並且建築城牆到哈米亞樓,直到哈楠業樓,分別為聖。羊門,位於畢士大池旁,送到聖殿祭壇的羊都由此門進城,因而得名。神的僕人以身作則,其他的人就跟進了。我們跟隨主的人也要如此,成為眾人的榜樣,做光做鹽,榮耀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