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從樹枝上摘下果子?

約翰福音15:2  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祂就剪去;凡結果子的,祂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

路加福音6:43-45    因為沒有好樹結壞果子,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 44 凡樹木看果子就可以認出它來。人不是從荊棘上摘無花果,也不是從蒺藜裡摘葡萄。 45 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

兒少時家中小康,但孩子們卻覺得富裕,因為我們日式房舍前有個七八十坪的庭園;大門進來沿著左手邊繞一圈,一棵不大結果的柚子樹,兩三棵木瓜樹,繞到右邊的楊桃樹是庭園中的主角,枝葉茂盛、結果纍纍,也是孩子們攀爬戲耍的園地,接下來是釋迦樹和阿嬤最喜歡的玉蘭花樹。在庭園裡爬樹、摘果,樹蔭下乘涼、讀書,當然還有澆水、鬆土、掃落葉…皆是無法抹滅的甜美回憶。

默想神

創世記24:62-63    那時,以撒住在南地,剛從庇耳拉海萊回來。 63 天將晚,以撒出來在田間默想,舉目一看,見來了些駱駝。

有段日子(一直到現在),我喜歡在忙碌的工作中,抽空到外地參與審查案件,案件跟自己無關,打個分數、做個評比,沒有壓力又不用費心;重點是,在往返交通時刻,我可以在區間車、高鐵上觀看車窗外掠過的樹木、田野、藍天…,這些是我平常在辦公室未曾思想、未曾留意的情景。看著,看著,心中湧起一種滿足感,我感謝祂!

颱風過後隔天前往雲林出差,我提早一個多小時到高鐵站,靜坐等候,默然想起一段經文:「那時,以撒住在南地,剛從庇耳拉海萊回來。天將晚,以撒出來在田間默想,舉目一看,見來了些駱駝。」(創世記24:62-63)

「庇耳拉海萊」的字義是「那看顧我的永活者之井」,是往書珥曠野路上的水泉,夏甲被驅逐時在此處遇見神(創世記16:1-14)。亞伯拉罕死後,以撒從南地遷往靠近庇耳拉海萊居住(創世記25:11)。

創世記24:62-63描述以撒從庇耳拉海萊回到當時住處南地,「天將晚,以撒出來在田間默想(Isaac went out to meditate in the field at the eventide)」。也許是經過一段艱辛取水的旅程,一天將盡,傍晚時分,以撒默想一天神的帶領。接著,聖經很特別的給了一個轉折,以撒舉目一看,見來了些駱駝,還有從美索不達米亞千里迢迢迎回的妻子利百加(創世記24:64-67)。

鹽與光的生命

馬太福音 19:26  耶穌看著他們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

馬太福音5:13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馬太福音5:13)

徐賓諾護理師(Alfhild J. Gislefoss)和紀歐惠醫師(Bjarne Gislefoss)是埔里人最感念的阿公、阿媽。1950年代,這兩位來自挪威的醫師夫婦,離開安穩的歐洲生活,來到缺乏醫療、物資匱乏、疾病肆虐的台灣埔里山區。他們沒有帶來富裕的資金或豪華的設備,帶來的是一種「鹽」的力量,真誠的愛與醫治的心。

徐賓諾從小立志成為宣教士,他選擇成為一名護理師。1943年,進入奧斯陸護理學校學習,畢業後立刻獻身於醫療宣教的事工。1952年,他受挪威協力差會差派,坐了三個月的船來到台灣,先到馬偕醫院,再到新莊痲瘋病院,最後在埔里基督教醫院(簡稱「埔基」)落腳,並加入由美籍宣教士孫理蓮與謝緯醫師所創辦的「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開始異鄉醫療的傳道生涯。

紀歐惠生於丹麥哥本哈根,在挪威長大,1939年就讀奧斯陸醫學院,取得醫師執照後,赴美國研習麻醉醫學成為麻醉專科醫師。1960年代台灣流行小兒麻痺,許多肢體殘障患者需要矯正手術,她受邀來台灣指導麻醉技術。1963年,她被挪威路加信義會指派到埔基為偏遠山區作醫療工作。

微光中的盼望

馬太福音 19:26  耶穌看著他們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

馬太福音5:14 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

張進益牧師1972年生於台灣台中市,家中有六姊一兄,小時候因為爸爸生意不順而搬到台中漁村生活。他於高中輟學後跟隨其兄加入黑社會,成為率眾吸毒、鬥毆及勒索的黑幫分子。他的人生就像深夜中一艘沒有燈塔引導的船,不斷被暗礁擊碎。兩度入獄的他,甚至一度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翻身的可能」。

他因重度毒癮造成身體嚴重創傷,在苗栗「仰望之家」的幫助下,他遇見了神的光。這光不僅照亮了他的罪,也溫暖了他冰冷的心。他開始戒毒、悔改,接受裝備,成為少年事工的牧者。

2001年,張進益攜手妻子楊淑慧及更生團契台灣總會成立「更生團契桃園少年之家」,2010年取「上帝大大改變我們」之意創立「大改樂團」,2017年1月,成立「榮益教會」,並擔任該教會牧師。

All (o) in God is good

哥林多後書1:20  神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藉著祂也都是實在的,叫神因我們得榮耀。

雅各書 1:17  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在祂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

在主日早晨的崇拜中,腦海裡浮出一個感動:在G-o-d中多加一個 “o”,你就會得到G-o-o-d,從英文字面上呈現「All (o) in God is good(一切在神裡面都是好的)」(Put an extra “o” into G-o-d and you get G-o-o-d. So literally, all (o) in God is good.)。

創世記第一章描述神的創造:神說話,於是光、天空(空氣)、陸地、海洋、植物、日月星辰、空中與水中動物、地上動物和人類,就逐日出現。每一日創造之後,都有一句重複的宣告:「神看著是好的」(創世記1:4, 10, 12, 18, 21, 25)。

到第六日結束時,更進一步說:「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世記1:31)。

生生不息

「凡信耶穌是基督的,都是從神而生,凡愛生他之神的,也必愛從神生的。我們若愛神,又遵守祂的誡命,從此就知道我們愛神的兒女。我們遵守神的誡命,這就是愛祂了,並且祂的誡命不是難守的。因為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約翰壹書5:1-4)

願台灣的風聲、雨聲、虛聲、怨聲、怒聲…,聲聲止息!
願台灣從神而生,因愛、因信、因盼望而生,生生不息!

佇(在)東方的太平洋,有一個島嶼,伊(她)的名叫做台灣。
青翠山脈,藍色的海,彼(她)是上帝尚(最)美的恩賜。
感謝上帝,創造天地,賞賜美麗的土地。
勤奮的人民,善良溫純,若像上帝榮耀的日光。
一代傳一代,永永世世,阮(我們)欲(要)榮耀上帝的日光。
啦~ 啦~ 阮欲感謝祢,賞賜阮美麗的土地。
啦~ 啦~ 阮欲感謝祢,阮欲榮耀上帝的日光。

早晨到學校的途中看見台南西邊一道彩虹,想起神所立的永約:

彼面桶的水 / 那一桶的水

約翰福音 13:8 彼得說:「你絕不可洗我的腳,永遠不可!」

耶穌說:「如果我不洗你,你就與我沒有份了。」

《彼面桶水》(台語/ 那一桶水) 由中山大學李忠潘教授思念父親填詞,王明哲作曲,細膩描繪父親的愛。李忠潘有九個兄弟姊妹,他與兄長都是博士,其他姊弟妹也都有成就,惟父母並未受教育,每日辛苦打拼撫養子女,盼子女有成。

父母為省錢,以古井打水,一桶清水先洗小孩的臉,後再洗身體,直到水桶的水黑了。在打水洗澡時光流轉間,小孩隨著時間漸長大,李忠潘細膩描述思念回憶過往家人相處、父母疼愛與至今的感受…。

一面桶的井水,是每日暗頭仔,咱約定的所在。(那一桶井水,是每天黃昏後,我們約定的地方)
彼面桶的水,咱作夥洗面,揉身軀及洗腳;(那一桶水,我們一起臉,擦身體和洗腳)
彼面桶的水,有你操勞的汗,嘛有你對阮的疼。(那一桶水,有你操勞的汗,也有你對我們的愛)

他是我父親 / 他是我孩子

約翰壹書4:7  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神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

以賽亞書46:3-4 雅各家,以色列家一切餘剩的,要聽我言!你們自從生下,就蒙我保抱;自從出胎,便蒙我懷揣。4 直到你們年老,我仍這樣;直到你們髮白,我仍懷揣。我已造做,也必保抱;我必懷抱,也必拯救。

一位帶著工程帽、穿著沾滿污漬工作服、皮膚黝黑的父親徘徊在校門口,心裡忐忑不安地想著,下了課的小明今天是否又是衣衫不整、鼻青眼腫,可能還伴隨著老師的告狀:「誰是小明的爸爸?」

一群孩子蜂湧而出校門,宏亮的聲音冒出:「那個沒打領帶、黑黑的,就是我爸爸!」父親望著迎面而來的小明,帽子歪了,鞋帶鬆了,書包沒扣好…,衣衫看來完整,還擠眉弄眼,父親長舒一口氣。跟在後頭的老師,微笑揮手說:「小明的爸爸,明天父親節,歡迎你出席家長座談會。」父親點了個頭,牽著小明的手離開校門口。

慈愛的天父

箴言4:1 眾子啊,要聽父親的教訓,留心得知聰明。

箴言23:24  義人的父親必大得快樂;人生智慧的兒子,必因他歡喜。

申命記5:16   當照耶和華你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並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當一個人失去父愛,心中往往會留下深深的空缺。唯有經歷與神相遇後,那真正不離不棄、永遠慈愛的「天父的愛」才能填滿這空缺,且滿溢而出。

美國知名演員克里斯·普瑞特(Chris Pratt)以《星際異攻隊》、《侏羅紀世界》等電影而廣為人知,但他的成長過程並不如銀幕上的英雄般光鮮。他坦言,在他青少年時期,父親與家庭疏離,逐漸變得沉默、冷漠,幾乎沒有情感交流,這段關係在他內心留下深刻的傷痕。

普瑞特大學一年級就退學,當過打折票推銷員、脫衣舞猛男,然後到了夏威夷毛伊島生活,睡在廂型車或海灘上的帳棚內,收入也僅能維持生活基本開支。

二人同行

創世記22章1-19節記載亞伯拉罕帶著以撒上摩利亞山獻祭。亞伯拉罕心裡明白,這不是習常的獻祭,而是獻上他晚年得來、萬分疼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山的路,漫長且沉重,亞伯拉罕手拿刀與火,以撒背負獻燔祭的柴,父子倆人一步步走向神所指定的山。聖經簡潔卻有力的描述:「於是二人同行。」(創世記22:6)

旅程中亞伯拉罕沉默不語,腳步堅定,心中卻藏著撕裂的痛。以撒問:「父親哪!」亞伯拉罕說:「我兒,我在這裡。」以撒說:「請看,火與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裡呢?」亞伯拉罕說:「我兒,神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聖經再次描述:「於是二人同行。」(創世記22:8)

「二人同行」不只是地上的路,更是心靈的同步:父親在信心中前行,兒子在順服中同行,他們一起經歷神的考驗,也一起見證神的預備(創世記22:16-18)。

長久以來,我們家以及父親的家,除了家人偶有遠行、或遷移外地,主日總是「家人同行」到教會的日子。對我而言,感受更覺深刻,因為我除了出國讀書期間外,就一直在台南;從小跟著父親到教會,他刻鋼板,我學刻鋼板,他畫海報,我學畫海報…,他教主日學、講故事,我也學教主日學、講故事…,我就是這樣與父親「同行」長大的。但是,父親與我也有一段沉重的「同行」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