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誇與驕傲

箴言 11:2  驕傲來,羞恥也來,謙遜人卻有智慧。
箴言 16:18  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
箴言 18:12  敗壞之先,人心驕傲;尊榮以前,必有謙卑。
雅各書4:6  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

蕭伯納是英國現代傑出的戲劇家,也是擅長幽默與諷刺的語言大師。下面幾則小故事,他用幽默的話語回應了人的自誇與驕傲。

有一次,在巴黎名流人士聚集的沙龍上,蕭伯納在那裡沉思,一名美國的億萬富翁說:「先生,如果你告訴我你在想什麼,我就付你一美元。」蕭伯納看了他一眼說:「我思考的內容不值一美元。」億萬富翁怔了一下,摸不清這句話的意思。接著蕭伯納話鋒一轉,說:「因為我腦中思考的是你。」

一天,瘦削的蕭伯納碰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商人,商人譏諷道:「看見你,人們會以為英國發生了饑荒!」蕭伯納回擊道:「看見你,人們就會明白饑荒的原因。」

一位以美貌馳名歐美的舞蹈家對蕭伯納說:「你若與我結婚,生下小孩,相貌像我而頭腦像你,這孩子豈不是世上最美麗最有思想的人了!」「妳的想像很美妙!不過,假如生下的孩子,外貌像我,而智慧又像你,那該怎麼辦呢?」蕭伯納回應。

以法蓮要大過瑪拿西

創世記 48:12-20
約瑟把兩個兒子從以色列兩膝中領出來,自己就臉伏於地下拜。 13 隨後,約瑟又拉著他們兩個——以法蓮在他的右手裡,對著以色列的左手,瑪拿西在他的左手裡,對著以色列的右手——領他們到以色列的跟前。 14 以色列伸出右手來,按在以法蓮的頭上,以法蓮乃是次子;又剪搭過左手來,按在瑪拿西的頭上,瑪拿西原是長子。 15 他就給約瑟祝福說:「願我祖亞伯拉罕和我父以撒所侍奉的神,就是一生牧養我直到今日的神, 16 救贖我脫離一切患難的那使者,賜福於這兩個童子。願他們歸在我的名下和我祖亞伯拉罕,我父以撒的名下,又願他們在世界中生養眾多。」

約瑟見埃及王法老的時候年三十歲。他從法老面前出去,遍行埃及全地。…荒年未到以前,…亞西納給約瑟生了兩個兒子。約瑟給長子起名叫瑪拿西(使之忘了),神使我忘了一切的困苦和我父的全家。他給次子起名叫以法蓮(使之昌盛),神使我在受苦的地方昌盛。(創41:46-52)

約瑟17歲被賣,在埃及做了大約十三年的奴隸,現在貴為埃及全地的宰相,他回顧過去滄桑歲月,他將心中深層的感觸投映在兩個兒子身上。約瑟認為神使他忘了過去一切的困苦,以及帶給他傷害的父家;也相信神使他在受苦的埃及地領受祝福、得以昌盛,他認定現在景況就是神的旨意。

約瑟想要忘了父家而在埃及立足,但神的意念豈止如此﹖

哈利路亞–你們要讚美耶和華

詩篇 111:1      你們要讚美耶和華!我要在正直人的大會中,並公會中,一心稱謝耶和華。
詩篇 112:1     你們要讚美耶和華!敬畏耶和華,甚喜愛祂命令的,這人便為有福!
詩篇 113:1     你們要讚美耶和華!耶和華的僕人哪,你們要讚美,讚美耶和華的名!
詩篇 115:18   但我們要稱頌耶和華,從今時直到永遠。你們要讚美耶和華!

「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在舊約的希伯來文是由「讚美(hallal)」和「雅威(Jah)」(神的名字)組成,其音譯就是「哈利路亞(Hallelujah)」。耶穌降生以前,散居各地不說希伯來話的猶太人,在他們會堂的禮拜中就使用音譯的「哈利路亞」。

「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在舊約中出現過24次,皆用於詩篇,首先出現於「願罪人從世上消滅!願惡人歸於無有!我的心哪,要稱頌耶和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詩104:35)

詩篇第111、112、113篇都以「你們要讚美耶和華」開頭。第115、116、117篇則以「你們要讚美耶和華」結尾。至於第114篇,有學者認為第113篇結尾的「你們要讚美耶和華」應該是第114篇的開頭。詩篇第118篇的開頭和結尾,則是「你們要稱謝耶和華」。

看見、知道、思想、明白

羅馬書 1:20  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以賽亞書 41:18-20  我要在淨光的高處開江河,在谷中開泉源;我要使沙漠變為水池,使乾地變為湧泉。 19 我要在曠野種上香柏樹、皂莢樹、番石榴樹和野橄欖樹,我在沙漠要把松樹、杉樹並黃楊樹一同栽植, 20 好叫人看見、知道、思想、明白這是耶和華的手所做的,是以色列的聖者所造的。

聯合國曾調查近300年間的300位最著名的科學家,是否相信「神」。其中38位因無法查明其信仰而不計,其餘262位科學家中,不信神者僅20人,占總數的7.6%;信神者則有242人,占92.4%,幾乎包括所有曾對科學發展有重大貢獻的科學巨人,如:物理學之父牛頓、發現相對論的愛因斯坦、天文學家哥白尼、伽利略、電報之父莫爾斯、發明無線電通信的馬可尼、量子論創始人普朗克…。

這些科學家認為科學與宗教並不互相排斥,他們一方面探討世界的奧秘,一方面也讚歎神的偉大。牛頓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他畢生主要精力卻用於神學和研究聖經,甚至在晚年寫了長達100萬字的神學著作,見證神的存在。他曾說:「與上帝偉大的創造相比,科學不過如一個孩子在大海邊偶然撿到一片美麗貝殼而已。」又說:「我願以自然哲學的研究來證明上帝,以便更好的事奉上帝。我從聖經中所找到的真理事實,多過任何屬世的史書。」

七次可以嗎?

馬太福音 18:23-35

23 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僕人算帳。 24 才算的時候,有人帶了一個欠一千萬銀子的來。 25 因為他沒有什麼償還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兒女並一切所有的都賣了償還。 26 那僕人就俯伏拜他,說:『主啊,寬容我!將來我都要還清。』 27 那僕人的主人就動了慈心,把他釋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

28 「那僕人出來,遇見他的一個同伴欠他十兩銀子,便揪著他,掐住他的喉嚨,說:『你把所欠的還我!』 29 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說:『寬容我吧!將來我必還清。』 30 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監裡,等他還了所欠的債。

耶穌用牧人尋羊的比喻來闡述祂來是要拯救失喪的人(太18:10-14),接著就談到弟兄得罪你(原文或譯犯了罪)時,當如何行:「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聽…」(太18:15-17)

這裡,耶穌談到迷羊被抱回、失喪的人成為弟兄後,當他們再次犯罪或得罪你時,你該怎麼辦?聰明的彼得一聽就知道他可能面對的難題,我可以饒恕他幾次?到七次夠了嗎?(太18:21)若第八次他還不聽,這時候我就照著耶穌的教導,將他交給兩三個人、教會…,最後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太18:15-17)

耶穌看出彼得的迷惑,回答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太18:22)然後用惡僕逼債的比喻來作對比,欠一千萬銀子的僕人因著主人的慈心,被釋放且債得赦免;但是,他卻因十兩銀子的欠債,揪著他的朋友,掐住喉嚨,將他下在監裡,等他還債(太18:23-35)。

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馬太福音 13:3-9

3 他用比喻對他們講許多道理,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 4 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 5 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 6 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 7 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 8 又有落在好土裡的,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9 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以賽亞書 6:9-10

9 他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 10 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

馬太福音第13章記載耶穌坐在船上,對著岸上眾人,傳講撒種的比喻,耶穌用「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作為比喻的結尾(太13:3-9)。當無人的時候,跟隨耶穌的人和十二個門徒問他這比喻的意思(可4:10),耶穌用以賽亞的預言(賽6:9-10)回應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太13:14-15)接著,耶穌就對門徒講解撒種的比喻。

舊約時代,神差遣以賽亞先知傳講神的話給悖逆的百姓,也預示他們故意不領受,且預知猶大人的結局就是被擄掠,應許之地也隨之荒廢。在耶穌的時代,猶太人大半拒絕接受耶穌的教訓,故意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同他們悖逆的祖先。所以耶穌用比喻講道,讓那些無心聽的人無法瞭解,但對於那些願意尋索真理的人,比喻就成為傳揚神國奧秘的媒介。

新舊融合作天國的門徒

申命記 6:4-9 
4 「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 5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 6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 7 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 8 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 9 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

馬太福音 13:51-52
51 耶穌說:「這一切的話你們都明白了嗎?」他們說:「我們明白了。」 52 他說:「凡文士受教做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

馬太福音第13章耶穌講完了七個比喻,問門徒說:「這一切的話你們都明白了嗎?」他們說:「我們明白了。」耶穌又用一個比喻作結論說:「凡文士受教作天國的門徒,就像一個家主從他庫裡拿出新舊的東西來。」(太13:51-52)

耶穌時代的文士又稱為律法師(太22:35,路10:25,路11:45-52,路14:3),他們是舊約的聖經學者、翻譯人和教師,但卻又是耶穌的大敵人,耶穌指摘他們的傳統令神的道無法彰顯(太23章,可12:38-40)。

耶穌用文士受教來比喻熟知舊約律法的人,若他們能接受耶穌傳講的天國福音,且能依循遵行而成為門徒,就好像從庫裡(原文是寶庫、財寶盒,用來收存財物和珍寶的地方)拿出新、舊寶物一樣,同時融合舊約的思想和耶穌的教訓。

燃燒的生命

哥林多前書 9:27  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

加拉太書 2:20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

預官服役期間,我在兵工廠擔任監察官,專責追查軍中作奸犯科案件,官階僅是少尉但暫代少校缺,職權不小。年少服役,盡忠職守,認真查案,嚴格辦人,有位因盜用軍油險被法辦的上校財務官,在我們當屆預官退伍座談會,特別提名勉勵我:「林少尉,做人要像水一樣…。」神的意念很特別,神不要我像水,祂要我學火,投入多年的燃燒研究,讓我體認小小蠟燭燃燒所帶出的生命意義。

將燭火點燃,讓我們一起談燃燒的生命。

燭火的輻射熱加熱蠟燭頂部,頂端固體蠟燭熔解成液體的蠟油,在燭芯底部蓄積成蠟油池;蠟油溢出油池沿著蠟燭表面流下,降溫冷卻又恢復成固體的淚狀珠粒,就是我們常見的蠟燭淚珠。同時,蠟油池的蠟油利用毛細管作用沿著燭芯上移,繼續承受燭火加熱而氣化。

深深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

路加福音 6:46-49
46 「你們為什麼稱呼我『主啊,主啊』,卻不遵我的話行呢? 47 凡到我這裡來,聽見我的話就去行的,我要告訴你們他像什麼人。 48 他像一個人蓋房子,深深地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到發大水的時候,水沖那房子,房子總不能搖動,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 49 唯有聽見不去行的,就像一個人在土地上蓋房子,沒有根基,水一沖,隨即倒塌了,並且那房子壞得很大。」

耶穌用蓋房子的比喻作為登山寶訓的結語(太7:24-27,路6:46-49),祂給了個引子:「你們為甚麼稱呼我『主啊,主啊』卻不遵我的話行呢?凡到我這裡來,聽見我的話就去行的,我要告訴你們他像甚麼人…」(路6:46-47)

「行」的原文有製造、產生的意思,用於人的行動、神的作為,帶著實踐、遵行、履行、練習的行動表現。耶穌用蓋房子來比喻「聽見主的話就去行」,需要「深深地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路6:48)「行」就是「深深地挖地」,「主的話」就是「磐石」。如此蓋的房子,雨淋、水沖、風吹,撞著房子,它總不倒塌(太7:25)。

以前在學校修習流體力學,學習認識流體的流動,從理論開始,往往學得一頭霧水、一知半解、一蹋糊塗,後來利用雷射實驗觀察流體流動,看見微小粒子在流體中的運動,才真正領悟書本上的知識。

加利利海的風浪

馬可福音 4:35-41
35 當那天晚上,耶穌對門徒說:「我們渡到那邊去吧。」 36 門徒離開眾人,耶穌仍在船上,他們就把他一同帶去;也有別的船和他同行。 37 忽然起了暴風,波浪打入船內,甚至船要滿了水。 38 耶穌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門徒叫醒了他,說:「夫子!我們喪命,你不顧嗎?」

加利利海低於海平面213公尺,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淡水湖,海拔第二低的湖泊(僅高於其南側的鹽水湖死海)。

加利利海東邊的高原比西邊的山地高,夜間高原的地表空氣比加利利海湖面空氣冷卻得快,較冷和密度較大、較重的空氣從高原邊緣吹向加利利海,形成一股局部性沉降氣流,稱之為「下降風」(Katabatic Wind)。

這股強勁的下降風就是耶穌和門徒在加利利海上所經歷的風浪,十七世紀著名荷蘭畫家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描繪了福音書記載,耶穌與門徒在加利利海的風暴中航行,耶穌平息風暴的海難情景,這是林布蘭唯一以航海為題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