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夸与骄傲

箴言 11:2  骄傲来,羞耻也来,谦逊人却有智慧。
箴言 16:18  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
箴言 18:12  败坏之先,人心骄傲;尊荣以前,必有谦卑。
雅各书4:6  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

萧伯纳是英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下面几则小故事,他用幽默的话语回应了人的自夸与骄傲。

有一次,在巴黎名流人士聚集的沙龙上,萧伯纳在那里沉思,一名美国的亿万富翁说:「先生,如果你告诉我你在想什么,我就付你一美元。」萧伯纳看了他一眼说:「我思考的内容不值一美元。」亿万富翁怔了一下,摸不清这句话的意思。接着萧伯纳话锋一转,说:「因为我脑中思考的是你。」

一天,瘦削的萧伯纳碰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商人,商人讥讽道:「看见你,人们会以为英国发生了饥荒!」萧伯纳回击道:「看见你,人们就会明白饥荒的原因。」

一位以美貌驰名欧美的舞蹈家对萧伯纳说:「你若与我结婚,生下小孩,相貌像我而头脑像你,这孩子岂不是世上最美丽最有思想的人了!」「妳的想像很美妙!不过,假如生下的孩子,外貌像我,而智慧又像你,那该怎么办呢?」萧伯纳回应。

以法莲要大过玛拿西

创世记 48:12-20
约瑟把两个儿子从以色列两膝中领出来,自己就脸伏于地下拜。 13 随后,约瑟又拉着他们两个——以法莲在他的右手里,对着以色列的左手,玛拿西在他的左手里,对着以色列的右手——领他们到以色列的跟前。 14 以色列伸出右手来,按在以法莲的头上,以法莲乃是次子;又剪搭过左手来,按在玛拿西的头上,玛拿西原是长子。 15 他就给约瑟祝福说:「愿我祖亚伯拉罕和我父以撒所侍奉的神,就是一生牧养我直到今日的神, 16 救赎我脱离一切患难的那使者,赐福于这两个童子。愿他们归在我的名下和我祖亚伯拉罕,我父以撒的名下,又愿他们在世界中生养众多。」

约瑟见埃及王法老的时候年三十岁。他从法老面前出去,遍行埃及全地。…荒年未到以前,…亚西纳给约瑟生了两个儿子。约瑟给长子起名叫玛拿西(使之忘了),神使我忘了一切的困苦和我父的全家。他给次子起名叫以法莲(使之昌盛),神使我在受苦的地方昌盛。(创41:46-52)

约瑟17岁被卖,在埃及做了大约十三年的奴隶,现在贵为埃及全地的宰相,他回顾过去沧桑岁月,他将心中深层的感触投映在两个儿子身上。约瑟认为神使他忘了过去一切的困苦,以及带给他伤害的父家;也相信神使他在受苦的埃及地领受祝福、得以昌盛,他认定现在景况就是神的旨意。

约瑟想要忘了父家而在埃及立足,但神的意念岂止如此﹖

哈利路亚–你们要赞美耶和华

诗篇 111:1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我要在正直人的大会中,并公会中,一心称谢耶和华。
诗篇 112:1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敬畏耶和华,甚喜爱祂命令的,这人便为有福!
诗篇 113:1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耶和华的仆人哪,你们要赞美,赞美耶和华的名!
诗篇 115:18   但我们要称颂耶和华,从今时直到永远。你们要赞美耶和华!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在旧约的希伯来文是由「赞美(hallal)」和「雅威(Jah)」(神的名字)组成,其音译就是「哈利路亚(Hallelujah)」。耶稣降生以前,散居各地不说希伯来话的犹太人,在他们会堂的礼拜中就使用音译的「哈利路亚」。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在旧约中出现过24次,皆用于诗篇,首先出现于「愿罪人从世上消灭!愿恶人归于无有!我的心哪,要称颂耶和华!你们要赞美耶和华!」(诗104:35)

诗篇第111、112、113篇都以「你们要赞美耶和华」开头。第115、116、117篇则以「你们要赞美耶和华」结尾。至于第114篇,有学者认为第113篇结尾的「你们要赞美耶和华」应该是第114篇的开头。诗篇第118篇的开头和结尾,则是「你们要称谢耶和华」。

看见、知道、思想、明白

罗马书 1:20  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以赛亚书 41:18-20  我要在净光的高处开江河,在谷中开泉源;我要使沙漠变为水池,使干地变为涌泉。 19 我要在旷野种上香柏树、皂荚树、番石榴树和野橄榄树,我在沙漠要把松树、杉树并黄杨树一同栽植, 20 好叫人看见、知道、思想、明白这是耶和华的手所做的,是以色列的圣者所造的。

联合国曾调查近300年间的300位最著名的科学家,是否相信「神」。其中38位因无法查明其信仰而不计,其余262位科学家中,不信神者仅20人,占总数的7.6%;信神者则有242人,占92.4%,几乎包括所有曾对科学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巨人,如:物理学之父牛顿、发现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天文学家哥白尼、伽利略、电报之父莫尔斯、发明无线电通信的马可尼、量子论创始人普朗克…。

这些科学家认为科学与宗教并不互相排斥,他们一方面探讨世界的奥秘,一方面也赞叹神的伟大。牛顿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他毕生主要精力却用于神学和研究圣经,甚至在晚年写了长达100万字的神学著作,见证神的存在。他曾说:「与上帝伟大的创造相比,科学不过如一个孩子在大海边偶然捡到一片美丽贝壳而已。」又说:「我愿以自然哲学的研究来证明上帝,以便更好的事奉上帝。我从圣经中所找到的真理事实,多过任何属世的史书。」

七次可以吗?

马太福音 18:23-35

23 天国好像一个王要和他仆人算帐。 24 才算的时候,有人带了一个欠一千万银子的来。 25 因为他没有什么偿还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儿女并一切所有的都卖了偿还。 26 那仆人就俯伏拜他,说:『主啊,宽容我!将来我都要还清。』 27 那仆人的主人就动了慈心,把他释放了,并且免了他的债。

28 「那仆人出来,遇见他的一个同伴欠他十两银子,便揪着他,掐住他的喉咙,说:『你把所欠的还我!』 29 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说:『宽容我吧!将来我必还清。』 30 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监里,等他还了所欠的债。

耶稣用牧人寻羊的比喻来阐述祂来是要拯救失丧的人(太18:10-14),接着就谈到弟兄得罪你(原文或译犯了罪)时,当如何行:「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听…」(太18:15-17)

这里,耶稣谈到迷羊被抱回、失丧的人成为弟兄后,当他们再次犯罪或得罪你时,你该怎么办?聪明的彼得一听就知道他可能面对的难题,我可以饶恕他几次?到七次够了吗?(太18:21)若第八次他还不听,这时候我就照着耶稣的教导,将他交给两三个人、教会…,最后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太18:15-17)

耶稣看出彼得的迷惑,回答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太18:22)然后用恶仆逼债的比喻来作对比,欠一千万银子的仆人因着主人的慈心,被释放且债得赦免;但是,他却因十两银子的欠债,揪着他的朋友,掐住喉咙,将他下在监里,等他还债(太18:23-35)。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马太福音 13:3-9

3 他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理,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4 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 5 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 6 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 7 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 8 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9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以赛亚书 6:9-10

9 他说:「你去告诉这百姓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10 要使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发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便得医治。」

马太福音第13章记载耶稣坐在船上,对着岸上众人,传讲撒种的比喻,耶稣用「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作为比喻的结尾(太13:3-9)。当无人的时候,跟随耶稣的人和十二个门徒问他这比喻的意思(可4:10),耶稣用以赛亚的预言(赛6:9-10)回应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太13:14-15)接着,耶稣就对门徒讲解撒种的比喻。

旧约时代,神差遣以赛亚先知传讲神的话给悖逆的百姓,也预示他们故意不领受,且预知犹大人的结局就是被掳掠,应许之地也随之荒废。在耶稣的时代,犹太人大半拒绝接受耶稣的教训,故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同他们悖逆的祖先。所以耶稣用比喻讲道,让那些无心听的人无法了解,但对于那些愿意寻索真理的人,比喻就成为传扬神国奥秘的媒介。

新旧融合作天国的门徒

申命记 6:4-9 
4 「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 5 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 6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 7 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 8 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 9 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

马太福音 13:51-52
51 耶稣说:「这一切的话你们都明白了吗?」他们说:「我们明白了。」 52 他说:「凡文士受教做天国的门徒,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

马太福音第13章耶稣讲完了七个比喻,问门徒说:「这一切的话你们都明白了吗?」他们说:「我们明白了。」耶稣又用一个比喻作结论说:「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太13:51-52)

耶稣时代的文士又称为律法师(太22:35,路10:25,路11:45-52,路14:3),他们是旧约的圣经学者、翻译人和教师,但却又是耶稣的大敌人,耶稣指摘他们的传统令神的道无法彰显(太23章,可12:38-40)。

耶稣用文士受教来比喻熟知旧约律法的人,若他们能接受耶稣传讲的天国福音,且能依循遵行而成为门徒,就好像从库里(原文是宝库、财宝盒,用来收存财物和珍宝的地方)拿出新、旧宝物一样,同时融合旧约的思想和耶稣的教训。

燃烧的生命

哥林多前书 9:27  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

加拉太书 2:20  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

预官服役期间,我在兵工厂担任监察官,专责追查军中作奸犯科案件,官阶仅是少尉但暂代少校缺,职权不小。年少服役,尽忠职守,认真查案,严格办人,有位因盗用军油险被法办的上校财务官,在我们当届预官退伍座谈会,特别提名勉励我:「林少尉,做人要像水一样…。」神的意念很特别,神不要我像水,祂要我学火,投入多年的燃烧研究,让我体认小小蜡烛燃烧所带出的生命意义。

将烛火点燃,让我们一起谈燃烧的生命。

烛火的辐射热加热蜡烛顶部,顶端固体蜡烛熔解成液体的蜡油,在烛芯底部蓄积成蜡油池;蜡油溢出油池沿着蜡烛表面流下,降温冷却又恢复成固体的泪状珠粒,就是我们常见的蜡烛泪珠。同时,蜡油池的蜡油利用毛细管作用沿着烛芯上移,继续承受烛火加热而气化。

深深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

路加福音 6:46-49
46 「你们为什么称呼我『主啊,主啊』,却不遵我的话行呢? 47 凡到我这里来,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我要告诉你们他像什么人。 48 他像一个人盖房子,深深地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到发大水的时候,水冲那房子,房子总不能摇动,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 49 唯有听见不去行的,就像一个人在土地上盖房子,没有根基,水一冲,随即倒塌了,并且那房子坏得很大。」

耶稣用盖房子的比喻作为登山宝训的结语(太7:24-27,路6:46-49),祂给了个引子:「你们为甚么称呼我『主啊,主啊』却不遵我的话行呢?凡到我这里来,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我要告诉你们他像甚么人…」(路6:46-47)

「行」的原文有制造、产生的意思,用于人的行动、神的作为,带着实践、遵行、履行、练习的行动表现。耶稣用盖房子来比喻「听见主的话就去行」,需要「深深地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路6:48)「行」就是「深深地挖地」,「主的话」就是「磐石」。如此盖的房子,雨淋、水冲、风吹,撞著房子,它总不倒塌(太7:25)。

以前在学校修习流体力学,学习认识流体的流动,从理论开始,往往学得一头雾水、一知半解、一蹋糊涂,后来利用雷射实验观察流体流动,看见微小粒子在流体中的运动,才真正领悟书本上的知识。

加利利海的风浪

马可福音 4:35-41
35 当那天晚上,耶稣对门徒说:「我们渡到那边去吧。」 36 门徒离开众人,耶稣仍在船上,他们就把他一同带去;也有别的船和他同行。 37 忽然起了暴风,波浪打入船内,甚至船要满了水。 38 耶稣在船尾上枕着枕头睡觉。门徒叫醒了他,说:「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吗?」

加利利海低于海平面213公尺,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淡水湖,海拔第二低的湖泊(仅高于其南侧的盐水湖死海)。

加利利海东边的高原比西边的山地高,夜间高原的地表空气比加利利海湖面空气冷却得快,较冷和密度较大、较重的空气从高原边缘吹向加利利海,形成一股局部性沉降气流,称之为「下降风」(Katabatic Wind)。

这股强劲的下降风就是耶稣和门徒在加利利海上所经历的风浪,十七世纪著名荷兰画家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描绘了福音书记载,耶稣与门徒在加利利海的风暴中航行,耶稣平息风暴的海难情景,这是林布兰唯一以航海为题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