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 16:7-8 然而我將真情告訴你們,我去是於你們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師就不到你們這裡來;我若去,就差祂來。 8 祂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
不知何以上主恩惠,待我如此豐饒,不堪如我亦蒙選召,主恩何等奇妙。
不知何以因信得救,此恩向我成就,不知何以一信主話,滿心平安無憂。
不知如何聖靈感動,使人自覺罪污,由聖經中顯明耶穌,引人信靠救主。
不知明日將遇何事,前途或順或逆;但主慈愛永不更易,主必撫養到底。
不知我主何時再臨,如何與主相逢?或將經過死蔭幽谷,或遇主於空中。
惟我深知,所信的是誰,並且也深信,祂必定能夠,
保守我所交付祂的,都全備直到那日。
丹尼爾·韋伯斯特·惠特爾(Daniel Webster Whittle)是一位福音佈道家與詩歌作者,曾經是銀行員、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退役軍官。在芝加哥鐘錶公司工作時,與著名的佈道家慕迪(Dwight L. Moody)密切合作,是19世紀末期福音佈道運動的重要一員。
1840年,惠特爾出生於美國麻州的奇科皮市,母親十分敬虔,積極將基督信仰傳給自己的四個孩子,惠特爾卻遲遲未能真正認識基督。1861年,他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服役,在一場戰事中受傷,失去了右手臂,之後還被送進戰俘營。戰後,他被授予少校官階,從此他就被稱為「惠特爾少校」。
惠特爾在受傷養病過程,很想看書,於是拿出從軍前母親流淚送他,塞進隨行帆布包中的小本新約聖經。從馬太福音一章一章的讀,讀到啟示錄,再回頭讀,反覆的讀,越讀越覺有趣,但是他坦承,當時他還不認為自己是基督徒。
有一天晚上,醫院護士喊醒他去為一名年輕的戰士禱告,這嚇到他了,因為他未曾自己禱告過,於是回絕了這個請求,但是護士說:「整個醫院沒有人適合,只有你,因為我看到你在讀聖經。」他只好勉強走到病房,看到一個十多歲的年輕人,受了重傷,哀求說:「誰能為我禱告?我快死了,我是個罪人,誰能為我禱告,祈求上帝赦免我的罪?」
惠特爾感受到上帝在催促他,於是跪在男孩面前,首先向上帝認罪,求祂赦免,然後為這個男孩禱告。當他禱告完起身時,看到男孩帶著平安的面容去世,這讓他堅信,上帝透過這個男孩的祈求,帶領他接受上帝成為救主,並且相信將來兩人必要在天上相會。惠特爾真正的信主,就是在這段受傷養病的過程。
惠特爾以「El Nathan」作筆名寫詩,也常講道與佈道。他一生共寫了約200首詩歌,其中以《我知所信的是誰》這首最為著名。
我知所信的是誰
**林大惠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