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13: 1_9撒種的比喻
1當那一天,耶穌從房子裡出來,坐在海邊。 2 有許多人到他那裡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眾人都站在岸上。 3 他用比喻對他們講許多道理,說:「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 4 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 5 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 6 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 7 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 8 又有落在好土裡的,就結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9 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撒種的比喻,符類福音都有記載(太13章,可4章,路8章)。而在主所講比喻裏,只有這比喻是主耶穌解釋得最詳細的,甚至很多比較細微的小點也加以解明。但整個比喻的重點在那裏呢?需要很細心的閱讀全段。
1. 這比喻有兩種不同深度的重點。按概略性的觀察,似乎是要說明,神的道在人心中所產生幾種不同的果效,道的種子只有一種,心田卻有四種。生命的種子雖是一樣,但人的心卻有四樣。神的道所以會在人心中發生不同的效果,不是神的道那方面有問題,而是人的心這方面有問題。但留心上下文反覆細讀的結果,就可以得着更深入的了解。
2. 注意比喻中雖然有四種心田,卻都屬兩大類。一類聽了神的道而結不出子粒的;另一類是聽了道而結出子粒的。結不出子粒的有三種不同的因素,結出子粒的也有三種不同的效果--有一百倍,六十倍,三十倍。撒種的出去撒種,有落在路旁的,有落在淺土石頭地上的,也有落在荊棘裏的。這幾種人結不出子粒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不能結實的事實卻是一樣。種子撒在地上如果不能結實,就連他本來那粒的種子都失去。這些就是“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的那等人。
3. 但另一種撒在好土裏的就結出子粒,有一百倍,六十倍,三十倍。既然最少也有三十倍,這樣他不單有原來的那一粒,而且比他原來那粒多出三十倍,六十倍,甚至一百倍。這就是“有的還要加給他”的意思。這屬靈的原則,不信的人完全不明白,只有領受了生命之道的人才明白。
4. 這比喻的目的,就是要教訓門徒了解天國(教會)在地上的情況。不要因那三種人的心田灰心,卻要像那末後的一種蒙福的人--“有的還要加給他”的人。下文第十三至十五節引用先知以賽亞的話,也正是這個意思。凡故意拒絕先知的話的,必因先知更多的勸告而更硬心,連最初的感動也失去。
“天國”不在乎你聽過多少道,而是在乎你聽道之後有沒有結出子粒來。
5. 但怎樣才能使所聽的道有效果又結出子粒,成為“有的還要加給他”的那等人呢?首先要明白所聽的道,明白與虛心的領受有密切的關係。驕傲使人自滿而硬心,以致聽了也不明白,甚至誤解。
能夠勝過環境和內心各種的攔阻,而使道種結出子粒,才是屬於“有的還要加給他”的那種人。因畏懼環境上的困難,或體貼肉慾的要求,而不順從真理的道,雖然多聽仍是沒有益處。無論是信徒或是未信的人,聽道都是同一原理。
6. 照主耶穌講這比喻的情形看來,在當時的群眾中,有人的心正像前三種土地那樣。他們雖然是一起聽道卻是不結實的心田。我們應當明白,神的教會在地上的時候,雖然一起來聽道的人很多,雖然有些人似乎是領受了,但是他們還沒相信或暫時相信的--“那些在路旁的,就是人聽了道,隨後魔鬼來,從他們心裏把道奪去,恐怕他們信了得救。那些在盤石上的,就是人聽道,歡喜領受,但心中沒有根,不過暫時相信,及至遇見試煉就退後了。”(路8:12-13)不論是聽而不信,或暫時相信,或結不出子粒的,都是屬於“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的那一類人。但那些有真信心領受道種的,也都是結實的,而且有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的不同效果。(陳終道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