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以利亞預言旱荒

列王紀上 17:24   婦人對以利亞說:「現在我知道你是神人,耶和華藉你口所說的話是真的。」

閱讀經文:

〈列王紀〉上17:1-24

這是一個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從主日學到現在,我聽這故事不下百遍了,可是到現在還是喜歡它。以前喜歡的是以利亞行的神蹟,現在可以從這些神蹟裡去認識神,越讀越有意思。以前讀的時候覺得不降露不下雨與我無關,不癢不痛。有一年回台灣省親時,正好碰上台灣缺雨少水,水庫的水位一直下降,人心惶惶,政府一直呼籲大家節約用水。回到溫哥華,也碰上了難得的幾個月都天晴,沒想到從一級禁水令一直升到三級禁水令。水庫的水一點一點地減少,天上一滴水也沒掉下來。草地已經枯黃,樹葉也垂頭喪氣,泳池不可注水,家裡不可洗車。正在這緊要關頭,下雨了。每個人都歡欣鼓舞。

至於不降露有何嚴重性呢?幾年前我去過非洲的野生動物園,那裡的地也乾旱得很。但是導遊說,因為清早一些枝葉上有甘露,所以動物們只要吃了露水,就夠一天的水份了。所以沒下雨動物還能存活。所以若是沒有露水,不僅動物活不了,連植物都活不了。神為何要用乾旱來處罰以色列人呢?說實在的,在等待下雨的日子裡,我有時候會想到,是不是最近有人做了一些事情得罪神,以致神懲罰我們?甘露時雨都是上天所賜,當上天不再賜下甘露恩雨時,人就要好好地反省了。

所以當以利亞對亞哈王說:“我指著所侍奉永生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起誓: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不下雨”。是神藉著以利亞來使亞哈思想,並不是以利亞本身有能力做此事。神總是喜歡讓人與祂同工,使人自覺有價值。以利亞對亞哈王預言之後,神就叫以利亞住到基立溪旁,喝溪裡的水,等待烏鴉的供養。烏鴉早晚給他叼餅和肉來,這些和餅從哪裡來呢?沒人知道。會不會有的大戶人家每天都覺得少了一點肉和幾片餅,但是查來查去都察不出是誰偷吃的?過了些日子,溪水就乾了,是不是被以利亞喝乾了?當然不是,因為沒有下雨,太陽天天曬,把這條溪都曬到見底了。於是神叫以利亞去西頓的撒勒法。去那裡做什麼?去找一個寡婦。

巴沙/以拉/心利/暗利/亞哈

〈列王紀〉上 16:2  我既從塵埃中提拔你,立你做我民以色列的君,你竟行耶羅波安所行的道,使我民以色列陷在罪裡,惹我發怒。

閱讀經文:

〈列王紀〉上15:25-34

  〈列王紀〉上 16:1-34

今天的經文是講到以色列北國,王權一連串轉換的歷史。

以色列王:耶羅波安(父)(22年)→拿答(子)(2年)→巴沙(篡)(24年)→以拉(子)(2年)→心利(篡)(7日)→暗利(篡)(12年)→亞哈(子)(22年)。

我們要先解決兩個年數上的小問題:第一個是暗利做王的年數:在耶羅波安做王第20年時,猶大王亞撒登基;到了亞撒王第38年時,以色列王亞哈登基。照年數算有時比較不準,因為有時不夠兩年,或是前後連接也算一年,就算了兩次。暗利做王是從亞撒27年算起,而不是從亞撒31年算起,頭尾相加共12年。

第二個問題,是巴沙何時攻擊猶大?在〈歷代志下〉16章1-6節記載:“亞撒36年,以色列王巴沙上來攻擊猶大”。但是在〈列王記上〉15章33節記載:“猶大王亞撒第三年,亞希雅的兒子巴沙在得撒登基做以色列眾人的王,共24年”。那麼,巴沙在亞撒27年時就已經去世了,不可能在亞撒36年還來攻擊猶大。這個時間很模糊。在無法確定時間時,我們主要看發生的事件和其影響。也可以明白,不管人怎樣盡心盡力,總會出錯。以色列人抄聖經是出名的嚴謹,翻譯聖經的人當然也存著非常慎重的心態來做這事,但不管人怎樣努力,總會找出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使我們不能不謙卑,因為人實太有限了。

在亞撒做王時,正是耶羅波安年老快退位時,耶羅波安傳位給兒子拿答。基比頓是迦南中部的一座城,原是非利士人的城,以色列人進軍迦南時奪了此城,劃給利未支派中的哥轄子孫為業。不久,又被非利士人佔據,故又稱為:非利士的基比頓。王國分裂後,拿答試圖拿回此城,在圍困基比頓,和非利士人戰得難解難分時,部下巴沙背叛了拿答,殺了他,自己做起以色列王。廿幾年以後,巴沙的兒子以拉做王,他的元帥在攻打基比頓時,他被一個管戰車的臣子心利殺掉。拿答在圍困基比頓時,巴沙篡位;暗利在攻打基比頓時,心利在得撒殺了巴沙的兒子以拉篡位。因為臣子們在基比頓戰得很辛苦時,以拉卻在得撒喝到酒醉,看來以拉也不是一個好王。

猶大王亞撒和以色列王巴沙

歷代志下 15:2b   你們若順從耶和華,耶和華必與你們同在。

閱讀經文:

列王紀上 15:9-34 (亞撒登基,巴沙篡位殺拿答)

  歷代志下 14:9-15 (亞撒與古實王爭戢)

  歷代志下15:1-19 (亞撒利亞鼓勵亞撒)

  歷代志下 16:1-14 (亞撒拿聖殿的金銀送便哈達)

猶大王:羅波安→亞比央→亞撒。以色列王:耶羅波安(父)→拿答(子)→巴沙(篡位)。

為何神要特別把這些君王的歷史放在《聖經》裡呢?我想,每一個王都是一個人,從這些王的事蹟裡,我們都可以發現有一個小小的自己在裡面,也從而找到自己應該遵循的方向,和應該棄絕的想法。人生好比一條路,若跟隨主走下去,便可回到父家;反之,若被誤導到不同的路上,就要趕快回頭,免得回不到家。在猶大南國,雖然有好幾個王都三心二意地跟隨神,但至少在碰到困難時還會尋求神倚靠神;但是在以色列北國已經完全漠視神的存在和主權。

在猶大南國,因著神的應許,大衛的子孫一個個接續著坐上王位;在以色列北國的王就沒有這樣的幸運了,耶羅波安的兒子做王兩年就被巴沙殺掉篡位。巴沙不只是殺拿答,順手就把耶羅波安的全家也都殺得淨光,凡有氣息的沒有留下一個。神對耶羅波安的咒詛全應驗了:“我必使災禍臨到耶羅波安的家,將屬耶羅波安的男丁,無論困住的、自由的,都從以色列中剪除,必除盡耶羅波安的家,如人除盡糞土一般。凡屬耶羅波安的人,死在城中的必被狗吃,死在田野的必被空中的鳥吃。(王上14:10-11)”。被殺而來不及掩埋的,就被狗和鳥爭相覓食。可見人的肉體何等沒用,一旦失去了生命,就什麼也保不住了。

猶大王亞撒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記載亞撒做王後的第一個10年,他很積極地行神眼中看為善為正的事。他除掉外邦神的壇和丘壇,打碎柱像,砍下木偶;也吩咐猶大人尋求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遵行祂的律法,誡命。亞撒全心尋求神,神就賜給猶大國平安。亞撒也趁著國泰民安,著手建造堅固的城邑和建立強大的軍隊。這就是亞撒做王第一階段的成就。

猶大王亞比央 / 亞比雅

〈歷代志〉下 12:8  然而他們必做示撒的僕人,好叫他們知道服侍我與服侍外邦人有何分別。

閱讀經文:〈列王紀 〉上  15:1-8 
  〈歷代志〉下 13:1-21

從〈列王紀〉和〈歷代志〉的記載,我們不難發現亞比央/亞比雅有不同的母親名。可能很多讀者都已經知道亞比央就是亞比雅,就好像現代人除了有姓氏first name ,還有中間小名middle name,以及一般常用的名字。但是他的母親好像是兩個不同的人,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根據聖經學者的解釋:瑪迦是押沙龍的外孫女,又名米該亞。押沙龍只有一個女兒,名叫她瑪(撒下14:27),她嫁給基比亞人烏利,生下瑪迦(代下13:2)。瑪迦嫁給羅波安,生下亞比央,又叫亞比雅。他是羅波安所生的28個兒子中的一個,不是長子,但是羅波安偏愛瑪迦,因此立亞比央為繼位者。亞比央的意思是:「我父是大海」;亞比雅的意思是:「我父是耶和華」。可見當羅波安在為兒子取名時,依然有尊崇神的心在裡面。只可惜,在神的眼中,他是一個心懷二意,不專心遵守主道的惡王。

我們來回顧一下猶大王和以色列王的順序,免得再讀下去就亂套了,因為名字越來越多了,很不好記。以色列王從掃羅開始,再來是大衛,所羅門,接著就是王國的分裂,分裂成猶大南國和以色列北國。猶大南國從羅波安開始,現在亞比央是第二任的猶大王。此時北國以色列的第一任王耶羅波安還健在。羅波安曾經想要進攻取回以色列北國,恢復統一時,神藉著先知示瑪雅去阻止他們。但可能因為國界太相近了,所以經常有衝突。到了亞比央時,終於爆發了一場大戰。

在這場大的戰事中,亞比央(就是亞比雅)率領挑選的兵四十萬擺陣,耶羅波安也挑選了大能的勇士八十萬擺陣。在戰事之前,亞比央對著以色列的軍士強調三點:一,以色列國是神賜給大衛和他的後裔,是神與大衛立的鹽約,是無法改變的。所以若不是大衛的後裔作王,就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必須討伐耶羅波安。二,以色列北國離棄耶和華神,驅逐耶和華的祭司亞倫的後裔和利未人。無論何人牽一隻公牛犢、七隻公綿羊將自己分別出來,就可做虛無之神的祭司。指責以色列北國在靈性上的背叛。三,猶大南國沒有離棄神,依然守著律法,在聖殿敬拜和獻祭。因此和猶大南國為敵就是與耶和華神為敵。

羅波安做猶大王

〈歷代志〉下 12:8  然而他們必做示撒的僕人,好叫他們知道服侍我與服侍外邦人有何分別。

閱讀經文:〈列王紀 〉上  14:21-31 
  〈歷代志〉下 11:1-23 

羅波安41歲時做王,所羅門做王40年,所以在所羅門王做王之前,羅波安已經出生。換句話說,在所羅門王尚未娶埃及法老的女兒之前,所羅門已經和耶羅波安的亞捫人媽媽結婚了。因為受到所羅門王被異邦的妃嬪誘惑去拜偶像的影響,等到羅波安做王時,猶大人已經失去了大衛時代的敬虔。他們在各高岡上、各青翠樹下築壇,立柱像和木偶。國中也有孌童,猶大人學著外邦人做一切神所憎惡的事。羅波安在成長的過程中,看著他父親的轉變,從敬畏神到跟著外邦的妻妾去拜假神;他耳濡目染,做王後也娶了18個妻,立了60個妾。,又為他的眾子們多尋妻子。

在台灣設立了奇美醫院和奇美博物館的企業家許文龍先生,有次談到不把財產留給兒子們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兒子們若有了許多財產,很可能再去娶妾,反而會破壞他們家庭的和諧。這真是智者之見。瑪拉基先知說:“雖然神有靈的餘力能造多人,祂不是單造一人嗎?為何只造一人呢?乃是祂願人得虔誠的後裔。所以當謹守你們的心,誰也不可以詭詐待幼年所娶的妻。(瑪2:15)”

大衛留給所羅門對耶和華的信仰和建聖殿的大業;所羅門留給羅波安的是破產的信仰和失去十個支派的劇變。但是神並沒有因而離開羅波安。神本來只給大衛的後裔一個支派,但是不僅便雅憫支派留下來,利未人也紛紛放棄家園來歸向羅波安。因為耶羅波安轉去拜金牛犢,不讓他們侍奉耶和華。這是一個很大的變遷,利未人寧可放棄郊野的產業回到猶大地,那些立定心意要尋求耶和華的,都隨著利未人來到耶路撒冷。因此在羅波安手下有了更多的百姓。這對羅波安是何等的鼓勵,因為對耶和華神的信仰,猶大和其他支派尋求神的人團結起來。神讓羅波安強盛了三年。因為羅波安和百姓專心遵行大衛的道。為何還加上所羅門呢?因為在所羅門做王的前期,也是遵行神的道。神都記得。

神對耶羅波安之審判

〈列王紀〉上14:11 凡屬耶羅波安的人,死在城中的必被狗吃,死在田野的必被空中的鳥吃。這是耶和華說的。

閱讀經文:〈列王紀 〉上  14:1-20 

耶羅波安是“不見棺材不流淚”的典型。神人去見他,他要抓神人;倘若不是他的手枯乾了,他還不軟下口來請神人為他禱告。可是神人為他禱告,讓他的手痊癒後,他依然我行我素,根本不把神放在心裡。現在他的兒子病了,他就想到先知亞希雅。神的祝福他都要,就是不要神。從《聖經》裡,我們沒有看到什麼大道理,只是現實的人,實際的生命表現,人的內心藉著所作所為的真實呈現。藉著《聖經》裡的每一個人,彷彿一面鏡子,照出我們心裡的耶羅波安。

耶羅安要他的妻子去找先知亞希雅,因為亞希雅曾告訴他:“你必做這民的王”。他把亞希雅放大了,覺得亞希雅很“神”,很有能力,他看不見亞希雅後面的神。是誰使亞希雅知道他要做王?是誰讓亞希雅有這樣的能力知道將來?我們很容易被“有能力”的人吸引,並且在無形中把他放大,卻忘記了我們都是人,使人有能力的是誰?這樣去想時,我們才不會被邪靈所欺騙。

此時的亞希雅已經年邁,因而眼睛看不見了。一個看不見的先知依然可以成耶羅波安的希望,那是因為神用他,神可以把任何事放進他的心裡。因此改裝的耶羅波安之妻也無法矇騙這個瞎了眼的老人。保羅說:“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林前2:15),是因為聖靈參透萬事,神又藉著聖靈向人顯明。是聖靈的運行,讓亞希雅可以參透萬事,在眼睛看不見的情況下,可以“看見”耶羅波安的妻子。不管我們怎樣偽裝,或是去整容,也逃不過神的眼睛。

神僕警告耶羅波安

〈列王紀〉上13:3 當日,神人設個預兆,說:「這壇必破裂,壇上的灰必傾撒,這是耶和華說的預兆。」

閱讀經文:〈列王紀 〉上  13:1-33 

有的人總問,假如我們離棄神時,神還會與我們同在嗎?從耶羅波安的例子來看,耶羅波安離棄神,而且做了那麼多得罪神的事情,但是神並沒有離棄他,神依然派神人去伯特利警告他,並且讓他曉得有一天大衛的後裔約西亞會拆掉他所建的祭壇。這個預言在大約兩百多年後,約西亞作王時應驗了。約西亞將伯特利的壇拆毀焚燒,打碎成灰,他回頭看見山上的墳墓,就打發人將墳墓裡的骸骨取出來,燒在壇上,污穢了壇;又將丘壇的祭司都殺在壇上,並在壇上燒人的骨頭。正如從前神人宣傳耶和華的話(王下23:16/20)。

為了讓耶羅波安相信那是神的預告,神人又說:“這壇必破裂,壇上的灰必傾撒,這是耶和華說的預兆。” 壇就破裂了,壇上的灰也傾撒了。但是耶羅波安有所警覺嗎?他不但不予理會,還叫人去抓住神人。他伸出的手就枯乾了。那是何等可怕的一剎那,他的手枯乾了。他害怕了。這就是人心剛硬的一面,不等自己的身體受到懲罰不會服軟。他一意孤行,想的只是不能讓以色列人再去敬拜耶和華神,不然有一天他們都會離開他,他就不能再做王了。所以他要想盡辦法去保留他的王權。這就是權勢於人的影響。

許多人在沒有權勢之前,對神十分恭敬謙卑,一旦掌權便害怕失去,因而不再聽神的話,只想用自己的辦法抓住權勢。那種害怕使他誰也不信,只信權勢。這是一些領導者所面對的挑戰,當他擁有了高高在上的權力時,他是否能記得自己依然只是個平凡的人?當我們成為團契的領導者,教會的領導者,主日學的領導者時,甚至是做了父母,我們是否能記得自己只是個人,那個位置是個恩典,為要讓我們更看見自己的不足,而懂得向神尋求帶領和智慧?有的人一旦坐上高位就變成狂人,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鞏固自己的位置,而忘記了給他位置的神。

耶羅波安陷民於罪

〈列王紀〉上12: 31  耶羅波安在丘壇那裡建殿,將那不屬利未人的凡民立為祭司。

閱讀經文:〈列王紀 〉上  12:20-33 

在所羅門王去世後,本來羅波安要往示劍去,因為以色列人都到了示劍,要立他做王(王上12:1)。沒有想到以色列的百姓背叛他,打死他派去的亞多蘭,他只好逃回耶路撒冷。後來反而是耶羅波安在示劍稱王。人生的變化有時和我們的計劃是不一樣的。羅波安沒有想到他會失去十個支派,只成了猶大和便雅憫支派的王;耶羅波安也沒有想到他是一個寡婦的兒子可以變成以色列王,但是他對此有感激之心嗎?

華人在海外吃自助餐的形象曾經不是很好,因為貪心拿太多,吃不完就浪費了。這種習慣是不是因為以前曾經餓肚子,所以現在看到食物就恨不得一口氣把它們都吃下去,以後兩三年都不用愁?耶羅波安很可能也有這樣的憂心情結。小時候在單親家庭長大,是否經常被人欺負?因而發奮圖強,終於被所羅門王看上,出人頭地。沒想到被先知預言為王的事被所羅門王知道後要殺他,只好逃到埃及。現在終於做了以色列王,在萬人之上,何等榮耀的時刻。但是他的心裡升起的卻不是對神的感恩,而是唯恐失去的恐懼。

他的第一個念頭是:“恐怕這國仍歸大衛家。這民若上耶路撒冷去,在耶和華的殿裡獻祭,他們的心必歸向他們的主猶大王羅波安,就把我殺了,仍歸猶大王羅波安。”他沒有安全感,因為他對神的認識太膚淺了。不然,就是他忘了先知對他說的話,也忘了這個國家是神交付他的,反而以為這是他自己努力得來的。一個沒有安全感,不認識神的人,就會經常活在恐懼和嫉妒、猜疑之中。因為他們總以為只能用自己的能力去把握住自己的一切,他們害怕失去。所以一個認識神的信實之人,就不會患得患失,這種自信來自於對神的信心。因為認識神,才會產生信心。你對神的認識有多少,你的信心就有多大。

羅波安和耶羅波安

〈列王紀〉上12:15  王不肯依從百姓,這事乃出於耶和華,為要應驗他藉示羅人亞希雅對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說的話。

閱讀經文:〈列王紀 〉上  12:1-19 

在羅波安尚未做王時,要被按立之前,他碰到一個很大的考驗。羅波安,所羅門的兒子,在王宮中長大的王子,享受了大半生的榮華富貴。他能明白民生的疾苦嗎?耶羅波安,一個寡婦的兒子,殷勤工作而得到所羅門的賞賜,成為管理所有以色列家工程的總管,他對於百姓的理解又如何?當所羅門過世之後,以色列人去埃及請耶羅波安回來,可見在百姓心中,耶羅波安是他們推舉的領袖,也是可以替他們說話的人。百姓請耶羅波安去見羅波安,希望羅波安可以減輕他們的重擔。可見所羅門做了四十年的王,老百姓也幹了四十年的苦工雜役,實在苦不堪言。所羅門忙著建設各樣的工事,以及後宮的享樂,卻沒有想到百姓已經叫苦連天。

大衛交待下來的只是建造聖殿,只用了七年的時間,其他的時間都是為了所羅門的宮殿,以及成就所羅門的野心和王室的慾望。只是奴役百姓,卻沒有付代價的工作,百姓怎能不叫苦連天?在〈撒母耳記〉第八章,神已經警告以色列人:「管轄你們的王必這樣行,他必派你們的兒子為他趕車,跟馬,奔走在車前;又派他們做千夫長、五十夫長,為他耕種田地,收割莊稼,打造軍器和車上的器械。必取你們的女兒為他製造香膏,做飯烤餅。也必取你們最好的田地、葡萄園、橄欖園賜給他的臣僕。你們的糧食和葡萄園所出的,他必取十分之一給他的太監和臣僕。又必取你們的僕人婢女,健壯的少年人和你們的驢,供他的差役。你們的羊群他必取十分之一,你們也必做他的僕人。那時你們必因所選的王哀求耶和華,耶和華卻不應允你們。」所羅門所取之於百姓的,比神所形容的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所羅門的內憂外患

〈列王紀〉上 11:30   亞希雅將自己穿的那件新衣撕成十二片。

閱讀經文:〈列王紀 〉上  11:14-43 

以東人哈達的故事真是讓人著迷。他原是以東王的後裔,但是因為以東王輸給大衛王,所有的男丁都被約押帶人去殺死了。約押在以東停留了六個月,為要剪除所有以東的男人。目的是讓他們在短期內不能報仇,但是沒有殺他們的幼童。我們看以東的地形,就明白為何約押必須在以東六個月,才能把所有的男丁殺死,因為那麼多山洞的地方,要找到所有的人還真不容易。以東王的僕人帶著幼童王子哈達逃到埃及,埃及王對哈達極為賞識,把自己的妻妹給他做妻子,生了兒子,又讓他和王子們一起成長,以王子的待遇相待。當所羅門做王時,哈達聽到約押這個讓人聞之膽寒的仇人死了,於是決定回去重建以東。回去以東之後,哈達卧薪嚐膽、努力不懈,終於建立了自己的軍隊,開始向所羅門王挑戰。

而此時的所羅門王已經失去了猛將約押,其他的戰士也因為太平了幾十年,而不再像大衛王時期的勇士們那麼精悍勇猛。因此以東時時的犯境成為以色列國境的一個大問題。以東在以色列的南邊;而神也在以色列的北邊興起另一個敵人利遜。利遜曾經伺候瑣巴王哈達德謝,在大衛王攻擊瑣巴人時,這個心懷異軌的僕人背叛了他的主人,招聚了一群人,跑到大馬士革自立為王。有學者認為,利遜就是〈列王紀〉上15:18所説的希旬,若是如此,那利遜就是叙利亞王朝的開國君主,亞蘭就是叙利亞。哈達和利遜一在南一在北,時時進犯以色列,南北交攻,使所羅門不堪其擾。對大衛而言,治服這兩個小賊可能只是小菜一碟,但是對未經戰事的所羅門而言,卻如芒刺在身,苦不堪言。這是所羅門的外患。

所羅門有何內憂呢?所羅門曾經看中一個年輕人耶羅波安,看他做事殷勤,就派他監管約瑟家的一切工程。約瑟家是以色列的另一稱號。可能在修建米羅時,耶羅波安和所羅門有不同的意見,所以他對所羅門有所不滿。作者甚至用:「他舉手攻擊王」來表示當時衝突之嚴重性。然後,先知亞希雅在路上遇見耶羅波安時,就把自己的新衣撕成十二片,交給耶羅波安十片。預表神要把十個支派交給耶羅波安管理。這件事被所羅門王知道了,當然不能容忍此事的發生。事情又回到好像掃羅知道撒母耳膏大衛做王之後,就不斷地追捕大衛,要把他去之而後快。所羅門也因而要殺耶羅波安,後者便逃到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