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掃羅欲殺約拿單

〈撒母耳記上〉 14:45 百姓對掃羅說:約拿單在以色列人中這樣大行拯救,豈可使他死呢?斷乎不可!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14:24-52 

因為約拿單憑著信心和神的印證去攻打非利士人,神就使非利士人大大戰兢,互相擊殺。掃羅看到非利士人軍眾潰散,四圍亂竄,便帶領以色列人去追擊非利士人,直到伯亞文。在這之前掃羅已經查出約拿單和拿兵器的人不在,但他依然下了一道命令,非等到晚上向敵人報完仇,什麼東西都不可以吃。這個命令有沒有道理,姑且不論;但是對於不知情的約拿單而言,若是吃了東西,算不算有罪呢?

我們看到這個命令的後果,使百姓甚是疲乏饑餓,以致於饑不擇食,宰了牛羊就血帶肉地吃。設想百姓在追殺非利士人時必然需要補充體力,而掃羅卻不准他們進食,以致於他們饑餓難忍。就像約拿單說的:“我父親連累你們了。你看,我嘗了這一點蜜,眼睛就明亮了。今日百姓若任意吃了從仇敵所奪的物,擊殺的非利士人豈不更多嗎?”可見這是個極為不智的命令。一般禁食是為了預備心或認罪悔改,若要從事大量的體力活,是不應該禁食的。牛在踹穀時,都不可籠住牠的嘴,何況人呢?

掃羅聽到百姓吃帶血的肉,便指責他們有罪,然後為耶和華築壇,讓百姓宰完牛羊可以放血後,在壇上燒了才吃。吃飽後,掃羅還想在夜裡繼續追趕非利士人,直到不留他們一人。但是祭司提醒掃羅,要先求問耶和華。掃羅照做,但是神沒有回答。掃羅得不到神的答覆,明白可能有人犯罪。這個罪是指觸犯了掃羅的誓言。沒想到制籤掣出約拿單。約拿單用杖頭蘸蜜時,根本不知道掃羅下過那樣的命令;是在嚐了蜜之後,百姓才把掃羅的命令告訴他。所以他很驚訝:“用杖頭蘸了一點蜜嘗了一嘗。這樣我就死嗎?”

約拿單大敗非利士人

〈撒母耳記上〉 14:6   我們不如過到未受割禮人的防營那裡去,或者耶和華為我們施展能力。因為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人多人少。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14:1-23

掃羅登基的第二年,他面臨了與非利士人的戰爭。他領了二千人駐守在密抹和伯特利山,他的兒子約拿單帶領一千人駐守基比亞。他的兒子約拿單攻擊迦巴非利士人的防營,掃羅也召集人去攻打。 約拿單攻取了迦巴,但掃羅卻戰敗,從伯特利山和密抹退守到吉甲(撒上13:3-4)。此時非利士人又增加兵力到密抹,很多以色列人都逃過約但河,到迦得和基列去躲避,掃羅原有的二千人只餘下六百人。掃羅在吉甲等候撒母耳,但是還沒等到撒母耳就自行獻祭,未遵耶和華的命令(撒上13:5-14)。掃羅從吉甲回到基比亞,又和約拿單一起在迦巴安營。此時,非利士人在密抹安營,又派了三隊掠兵出去(撒上13:15-18)。

第14章是這場戰爭的延續。從約拿單對拿他兵器的少年人說:「我們不如過到未受割禮人的防營那裡去,或者耶和華為我們施展能力。因為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人多人少。」可以知道約拿單是個敬畏神的年輕人。當他想決定要不要去攻擊非利士人時,他不隨便出擊,要得到神的印證才出擊;並且他明白“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人多人少”。人若沒有這樣的信心,就沒有辦法得到神的帶領和祝福。面對像海沙那樣多的非利士步兵,約拿單卻明白,得勝在乎耶和華,不在乎人多人少。這個道理好像很容易講,但是只有在面對挑戰時,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有這樣的信心。換句話說,有時我們實在知道自己很有限,碰到考試或申請學校、找工作、想買房子,等等;有的人會憂慮得無法睡覺,煩燥得生氣。但若真的明白“耶和華使人得勝,不在乎你有多少”時,就會勇於交託,盡力而為。

掃羅回到基比亞的邊境,坐在米磯崙(或譯: 打谷場)的石榴樹下。可能因為他按兵不動,激起約拿單想突擊非利士人在密抹的防營之想法。迦巴(Geba)和密抹(Michmash)隔著山谷遙遙相對,密抹在山谷的北邊,地勢較高,可以監視山谷南邊迦巴的動靜。所以非利士的防兵對約拿單說:「你們上到這裡來,我們有一件事指示你們。」因為從迦巴到密抹,地勢是由下而上。

掃羅越權獻祭

〈撒母耳記上 〉13:14 現在你的王位必不長久。耶和華已經尋著一個合他心意的人,立他做百姓的君,因為你沒有遵守耶和華所吩咐你的。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13:1-23 

從掃羅作王開始,我們就看到以色列人政教分離了。國王管政治,祭司管宗教。撒母耳從士師的位置上退下來了,掃羅卻不知天高地厚地去獻祭司的火祭,這就是問題的開始。以後也有君王想去獻祭,便受到神的懲罰。好像亞撒利雅王(又叫烏西雅),因為想要去獻祭燒香,祭司勸阻不肯聽,神便讓他長大痲瘋,直到死日(王下15)。可見神非常看重祭司的職責,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直到彼得告訴信徒:“唯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所以我們可以藉著主耶穌的名,直接向神獻上生命的祭、感謝的祭,等等。何等的福份!

“掃羅登基年四十歲”,這句話有頗多爭議,有的人說原文裡沒有四十這個記數,是根據後人的臆測加上去的。不過,我們都不是解經家,所以就看人和事吧。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去研究。在掃羅第二年做王時,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又生衝突,這次非利士人來勢洶洶,聚集了三萬輛車(這個數目有學者認為是誤抄,可能是三千,因為比兵馬數目超越太多),六千兵馬,還有像海邊的沙一般多的步兵,彷彿要來生吞活剝以色列人,不把他們滅掉勢不甘心。以色列人這下急了,往山洞、叢林、石穴、隱密處和坑中去躲藏起來,有些還跑過約旦河,逃到迦得和基列地。

掃羅作王後已經和亞捫人交戰過,神使他大獲全勝,現在第二波考驗又到了,這次的戰勢比上次更加緊急。面對非利士人的裝備,以色列人就好像非洲人對美國人一樣,什麼都沒有。以色列全地沒有一個鐵匠,因為非利士人不給以色列人製造刀槍,以色列人要磨鋤、犁、斧、鏟,就下到非利士人那裡去磨,但有銼可以銼鏟、犁、三齒叉、斧子並趕牛錐。全以色列的軍隊中,只有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有刀槍。其他人都只能拿著棍子吧。兩邊的軍備何等懸殊,掃羅的心裡怎能不緊張?

撒母耳退休感言

〈撒母耳記上〉 12:23 至於我,斷不停止為你們禱告,以致得罪耶和華。我必以善道正路指教你們。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12:1-25 

那天,正是割小麥(wheat)的時候,撒母耳召聚了以色列人來,情況有點感傷。因為第一個以色列王已經上位,撒母耳要從士師的位置上退下來了。在神和人的面前,他都要做一個交代。他要說些什麼呢?假如你是撒母耳,你會對以色列人說什麼?對了,第一部份是自白。他要百姓在神面前為他作見證,當他在位時,他可曾奪過誰的牛,搶過誰的驢,欺負過誰,虐待過誰,從誰手裡受過賄賂;若有,他必償還。這是撒母耳的心態,非常坦然。

我們每個人也都有從神交給我們的工作上退下來的時候,我們敢不敢像撒母耳那樣,在神和人面前,看看自己有沒有什麼過失,以求彌補,然後榮耀地下台。一個在人前事奉的人,尤其困難,因為要面對很多的人際關係,可能會有一些敵人控告我們。可見撒母耳非常潔身自愛,因此神也一直與他同在,讓他所說的話,一句都不落空。“你們在我手裡沒有找著什麼”,在神和人面前沒有得罪任何人,佔過任何便宜,所有出席者都同意這點。讓撒母耳可以安心退休。

第二部份,他講到耶和華神和以色列人列祖的公義;神的信實,以色列人的悖逆;神總是幫助他們,他們總是忘記神。他們又想學外邦人,擁立人為王,而忘記耶和華神是他們的王。所以神對撒母耳說,“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要我做他們的王”(撒上8:7)。好啦,現在神滿足他們的願望了,但是有一件事他們必須知道,王和以色列人若不聽神的話,神的手必攻擊他們。因為不管怎樣,他們還是神從萬人中揀選出來的子民。因著和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立的約,神永遠不會放棄他們。

掃羅在吉甲立國

〈撒母耳記上〉 11:14 撒母耳對百姓說:「我們要往吉甲去,在那裡立國。」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11:1-15

基列雅比,這個名字聽起來耳熟嗎?還記不記得在〈士師記〉裡,當以色列人要和便雅憫人作戰時,曾在主前立誓,若不出來一起作戰的,便要把他們殺死。結果查出雅比人沒有出來應戰,因此便把他們的男人和已婚婦女都殺掉,搶走了他們四百個處女,給剩下的便雅憫人為妻,以留後代。掃羅是便雅憫人,因此他很有可能也是便雅憫人和雅比人聯姻的後代之一。雅比人遇到麻煩了,掃羅會如何?以前他只是一個小老百姓,現在他是以色列王了,雖然還要趕牛耕地,究竟會有何不同?

雖然在舊約聖經裡沒有註明這件事的背景,但是在死海古卷裡找到的撒母耳記卻有這段記載:Nahash, king of the children of Ammon, sorely oppressed the children of Gad and the children of Reuben, and he gouged out a their right eyes and struck terror and dread in Israel. There was not left one among the children of Israel bey[ond the Jordan who]se right eye was not put out by Nahash king of the children of Ammon; except that seven thousand men fled from the children of Ammon and entered Jabesh-Gilead. About a month later Nahash the Ammonite went up and besieged Jabesh-Gilead. 這段英文的大意是:當時的亞捫人迫害以色列人,已經戰勝了河東地的魯本和迦得支派,他們的右眼都被剜了,但是其中有七千人逃到基列雅比。這件事使整個以色列都震驚且嚇壞了。大約在一個月後,亞捫人圍攻基列雅比,就是要把那些逃掉的人和基列雅比人的眼睛也都剜出來。(資料取自Wikipedia)

雅比人要求亞捫人給他們七日的期限,亞捫人很爽快地答應了,他們胸有成竹,認定以色列裡沒有人可以來救他們。神的時間就是如此巧妙,掃羅在此時被揀選為王,不找他,還找誰呢?當撒母耳油膏掃羅之後,要他趁時而作,就是有機會時要好好表現一番,使人服他,因為神與他同在。這不就是個機會嗎?一個王的主要職責,不就是保護他的百姓嗎?

撒母耳膏掃羅為王

〈撒母耳記上〉 10: 6 耶和華的靈必大大感動你,你就與他們一同受感說話,你要變為新人。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10:1-27

撒母耳按著神的帶領,膏掃羅為第一個以色列人的王。在〈申命記〉裡,神已經立下選以色列王的規則:“你總要立耶和華你神所揀選的人為王。必從你弟兄中立一人,不可立你弟兄以外的人為王(申17:15)”。可見神早已知道會有這樣的一天,以色列人會要求立王。但是掃羅的心中踏實嗎?他怎能確定自己不是在作夢?他怎麼找驢找到變成以色列人的王了?這事說出去誰會相信?

撒母耳彷彿知道掃羅心中的意念,他列舉了掃羅在回家的路上會碰到四批人:一, 他要遇見兩個人對他說驢已找到;二, 在他泊的橡樹那裡會碰到三個人各帶著羊、餅和酒,他們會給掃羅兩個餅;三, 到了神的山(何烈山),他會看到非利士人的防兵;四, 進城時會碰到一班先知,掃羅會跟著先知們一起受感說話,神要讓他成為一個新人。這些人和事就像撒母耳親眼看到似的,都一一應驗了。為了讓掃羅明白,這是從神來的揀選,神一連給他四個印證。好讓他知道此事不是出於偶然。

神讓掃羅變為新人,是什麼意思?掃羅本來只是一個無名小卒,現在神把他抬舉成以色列中的至高者,他必須有不同的眼光,不同的心性去面對這個新的身份。曾經有一位傳道人說他的見證,神給了他一個夢,讓他在夢中看到有許多人在海中沉淪呼救。當他醒來之後,神的呼召就成了他一生的目標,他不再是從前那個為自己而活的人,變成了一個為了神而活的傳道人。神的靈感動掃羅,讓他不再為了像找驢這樣的事而活,神給他有一個王的心志,為以色列人而活。

掃羅尋驢

〈撒母耳記上〉 9: 17 撒母耳看見掃羅的時候,耶和華對他說:「看哪,這人就是我對你所說的,他必治理我的民。」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9:1-27 

在茫茫人海中,你怎樣知道神為你揀選的對象呢?很多人對神的帶領都有很大的好奇心。從神對撒母耳的帶領裡,我們不難發現,要明白神的心意有幾個原則。第一,要保守自己在神的心意裡,像撒母耳一樣留心傾聽神的聲音。假如你很喜歡聽人的聲音,一天到晚都去問別人的意見,那麼你可能聽不見神的聲音,因為你的心已經被人的聲音填滿了。

第二,若是出於神的揀選,神必然有預備,有帶領,讓你不會搞錯,不會感到迷糊或混亂。假如你覺得是出於神的帶領,你一定要求印證。唯有清楚明白神的帶領,才不會三心兩意,患得患失。神在掃羅到達的前一日,就已經指示撒母耳了,所以撒母耳就可以先做預備。

我們再一次看到神奇妙的作為,和祂那無微不致的幽默感。祂用幾頭遺失的驢把掃羅引到撒母耳面前。當掃羅在找驢時,他越過以法蓮山地,又走過以利沙地,又過了沙琳地,再過便雅憫地,一直走到蘇弗地。他以為他是在找驢,其實是神的靈一直讓他往前走,要把他帶到撒母耳那裡去。撒母耳住的拉瑪就在蘇弗地。

所以我們看到,若是出於神的帶領,必然是兩邊的帶領,而不會只有一方有感動。在團契裡,有時自己也會有感動想要做某件事,若是出於神的帶領,神也會準備其他人的心。所以出於自己的熱心和出於神的帶領,是兩回事,我們要把它分清楚。有時我們覺得某件事或某個想法很好,可是別人都沒有同樣的看見或感動,那麼自己就要冷靜下來,再繼續禱告,不要強迫別人跟你有同樣的感動,這是強迫不來的。

以色列人求立王

〈撒母耳記上〉 8:6 撒母耳不喜悅他們說立一個王治理我們,他就禱告耶和華。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8:1-22

撒母耳在年老時,碰到了一件很不高興的事。他終年奔波,在以色列四境巡行審判,終於把四分五裂的以色列人團結起來,並且國泰民安。原以為以色列人會很感謝他,卻沒有想到,以色列人不要他的兒子繼續做士師,反而想要立王。但是撒母耳處事的方法和摩西一樣,他雖然不高興以色列人的要求,還是把事情呈到耶和華神的面前,讓神去定奪,這就是對神的敬畏。

以色列人想要立王有兩個原因,其一是他們很羨慕別人的國家有王的治理;其二,因為撒母耳的兒子們不行撒母耳的道,所以他們不服。所以人很難完美。撒母耳如此敬畏神,殷勤事奉神,但是他卻看不到兒子們的倒行逆施,就像以利和他的兩個兒子一樣。他的兒子們貪圖財利,收受賄賂,屈枉正直,以色列人怎麼能對他們產生信心?撒母耳在這事上也循私了,每個士師都是神所興起的,怎麼他竟想世襲了呢?

撒母耳和以利一樣,兒子都不爭氣。本來以為撒母耳看到以利和兒子們的關係,他會有所警惕而有所改進,但是他顧得全以色列,就顧不了自己的兒子們了。在老一輩的傳道人家庭裡也偶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因為父母親太專注於教會事工,以致對兒女疏於管教。例如葛培里的兒子就曾經因而叛逆,走入歧途,而身陷囹圄。還好,他後來悔改,現在已經接下了葛牧師的工作。現在的傳道人也因而更加注意到這個問題,不能只顧外面的工作,而忘記自己是丈夫和父親的本份。若是自己的家庭亂七八糟,事工做得再好,也會落入魔鬼的網羅。

以便以謝

〈撒母耳記上〉 7:12     撒母耳將一塊石頭立在米斯巴和善的中間,給石頭起名叫以便以謝,說:「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7:1-17

在〈士師記〉裡的最後一個士師是參孫,接下來的士師是以利,再來是撒母耳,撒母耳是最後的一位士師。參孫生前和非利士人單打獨鬥了廿年,做了以色列人的士師廿年。但是參孫死後,以色列人依然去拜迦南人的偶像。我們不知道以利做四十年士師(撒上4:18)時有何作為,只知道他放縱兩個兒子行惡,搶奪神的祭物,又和會幕前伺候的婦人苟合。有這樣的祭司,百姓也不想去會幕獻祭了,怎能敬拜神呢?因此情況就像〈士師記〉裡說的:「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當以色列人任意而行時,神就把他們交在仇敵手中,而此時的仇敵還是非利士人。

參孫死後,雖然非利士人元氣大傷,但是最怕的參孫已經死了,他們當然更加肆無忌憚了。因此在以利的時代,非利士人成為當時壓制以色列人的仇敵。經過約櫃一事,非利士人有點顧忌了,但還是虎視眈眈,想要找機會修理以色列人。約櫃留在基列耶琳的時間有廿年之久(英文是it was there twenty years. And all the house of Israel lamented after the Lord.)「過了二十年,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這句話會讓人誤會以為以色列人都歸向神,不拜偶像了,那麼撒母耳又何必叫他們除掉外邦的神?在新譯本裡譯為:「有二十年之久,以色列全家都痛悔尋求耶和華。」

這時撒母耳長大了,以利和他的兒子都死了,以色列全境的人都知道神揀選了撒母耳為先知、大祭司和士師。士師中同時擁有這三種身份的只有撒母耳。撒母耳開始執行任務,對以色列全家說,若想一心歸順耶和華,就要除掉外邦的神,包括巴力和亞斯她錄,如此神才會救他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現在世界上有很多人主張萬宗歸一,意即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樣的,所以一起敬拜就可以了。但是撒母耳說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則,要歸向耶和華神,必須「一心歸順」,不可以三心兩意,又拜這個又拜那個,好像妻妾成群。

送約櫃獻陪罪祭

〈撒母耳記上〉 6:19 a    耶和華因伯示麥人擅觀他的約櫃,就擊殺了他們七十人,那時有五萬人在那裡。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6:1-21

約櫃在非利士地七個月,非利士人受盡了折磨,一點也沒有得勝的歡樂。他們也有祭司和占卜的,來幫他們詢問屬靈的怪事。非利士人的祭司和占卜的能夠明白神的心意,可見靈界之間是相通的。當年主耶穌趕鬼時,鬼也認得主耶穌是誰。神可以控制術士巴蘭,也可以讓非利士人的祭司和占卜者知道祂要的是什麼。因此有時我們會讀到:「你們要稱謝萬神之神,萬主之主(詩136:1,2)」,這並不是說其他的靈也是神,而是說在萬人中所崇拜的眾多之靈(人口中的神)中,只有耶和華神才是萬「神明」中的唯一真神。人雖以為自己拜的是「神」,其實都是一廂情願罷了。它們何嘗自認為神呢?就好像大袞一樣,在約櫃的面前斷頭斷手,它豈能稱得上是「神」?不過是一些叛變的天使出來驚嚇人,欺騙人罷了。

非利士人雖然戰勝,卻哪有戰勝的氣勢,不但自己拜的「神」折頭斷手,現在還要付上賠罪禮,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真希望沒打贏那場仗啊!得罪以色列人的神,真不是好玩的,原想把祂搬來祝福自己,沒想到這下不但要送回去,還要賠禮?正在著磨之間,祭司和占卜的說了:「你們為何硬著心像埃及人和法老一樣呢?」言下之意,不聽這個神的話,就會像埃及人那樣吃大虧的。這個小虧就認了吧,金痔瘡和金老鼠,都是小事情。自家的田地被那些老鼠已經鬧得莊稼不像話了,每個人也都生了痔瘡,難道還要等待更大的災難來臨,像埃及一樣嗎?何苦呢?

這些人的話很有智慧,也很有道理,以歷史為明鑑,不重蹈古人之轍。他們教導非利士人要歸榮耀給以色列的神,這樣祂或許會把手放輕些。因為你看埃及當年的十災,一災重過一災。所以不要覺得打勝仗還要把戰利品送回去,太沒面子;在耶和華神面前沒面子不要緊,重要的是要給神有面子,歸榮耀於祂。因為耶和華神也給他們留下了性命,只是稍微警戒而已!有的人覺得放下自尊去信主很沒面子,好像自己沒本事似的。其實回歸到創造宇宙、賜人生命的神那裡,怎麼會沒面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