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驚動被風吹的葉子

〈約伯記〉13:25 你要驚動被風吹的葉子嗎?要追趕枯乾的碎秸嗎?

閱讀經文:〈約伯記〉13 章

約伯在說完世人的成功是由神來決定之後,來了一個高潮:“我真要對全能者說話,我願與神理論”。因為他的眼都見過,耳都聽過。現在有幾個人敢這樣說,我不曉得,但是由於資訊的泛濫及廣濶,實在很難什麼都見過,什麼都聽過。因為人生有限,面對浩瀚的宇宙和地球悠久的歷史,我們所見所聞都只是冰山一角,都只是傳媒送到我們眼前的資料而已。約伯是在跟他的朋友們做比較,免得朋友以為他什麼都不知道。有這個前題,所以他知道他們的建議對他而言都像是無用的醫生。他的問題只有神才能解決。

所以他不管三七廿一,即使神要殺他,他也要和神把話講清楚,才能死得明白。他相信,只有跟神把話說清楚了,他才有得到拯救的可能,因為神是掌管他生命的神。假如朋友要再和他辯論,像是為神遮掩、為神說好話,他就寧願緘默不言,氣絕而亡。所以他要弄清楚,他究竟犯了何罪,以致於落到這樣的境地。所以在約伯心中,也是有同樣的思路,災難是出於神的審判而來。但是他究竟有多少罪孽和罪過,是否連幼年的罪孽也都被數算了?

在苦難中,約伯依然求神不要縮回祂的手,也就是不要不與約伯同在,不要遠離約伯,但不要驚他。約伯說神使他有如被風驚動的葉子,葉子不是一天到晚被風吹著嗎?讓我們來看看張文亮教授寫的,一片葉子寫給約伯的信。

約伯自言己智不亞於友

〈約伯記〉12:5 安逸的人心裡藐視災禍,這災禍常常等待滑腳的人。

閱讀經文:〈約伯記〉12 章

當瑣法講得如此精彩,約伯大概無法可說吧。不!約伯回答的更多,並且更精彩。這種高潮迭起的應對,使約伯記像是章回體裁,在每段的末了,總留伏筆,要知後果如何,請看下回分解,瑣法的伏筆,在第三段有著美好的安慰以後,以「但惡人的眼目必要失明。他們無路可逃,他們的指望就是氣絕。」(約伯記11:20),彷彿是一首交響曲,到了終了戰鼓聲又再催揚。

人性的關懷

老將,約伯,只好上場再度應戰,他也將對方來將痛罵一陣:「你們真是子民哪,你們死亡,智慧也就滅沒了。」(約伯記12:2),又說:「但我也有聰明,與你們一樣,並非不及你們。你們所說的,誰不知道呢?」(約伯記12:3),聖經記錄這麼多人在苦難不得安慰時的情緒之言,證明上帝看重「人性」的軟弱,而且上帝的恩惠與救贖是能透過人性的軟弱來彰顯。軟弱的竹子與堅強的鋼結構可以合搭一座橋嗎?偉大的上帝,正在這裡搭建一個極巧妙的藝術工作。

罵了之後,約伯就迅速地切入他的第一個論點,他提出上帝的智慧與人的智慧不同,上帝的知識與人的知識有很大的差距。約伯的朋友都提出災禍是上帝給惡人的審判,富裕是上帝給人的祝福,約伯提出上帝可以用災禍,也可以用富裕來審判人,災禍與富裕都可以使人離開上帝,他用一個極具啟發性的例子,「上帝……,祂把水留住,水便枯乾;祂再發出水來,水就翻地。」(約伯記12:15),這兩種極端不同的狀況,皆是上帝的審判。水的枯乾,如同人逢到苦境,四周遭困;水的發出,如同人的順利發達,卻帶來翻地的後果。

瑣法責約伯自義

〈約伯記〉11:12 空虛的人卻毫無知識,人生在世好像野驢的駒子。

閱讀經文:〈約伯記〉11 章

有一餐廳,開始擺出來的菜並不好吃,

但是,如果嫌菜難吃,轉身離開,就可惜了,

後來端上來的菜,較為可口,原來好吃的在後頭。

「嘿,夥計,你們這家餐廳怎麼如此上菜?

難吃的擺前面,好吃的放後頭。」

「噢,客倌,請不要生氣,

我們店裡的大廚脾氣不好的時候,上菜差,脾氣好的時候,上菜好。」

「那他什麼時刻,脾氣會由不好變成好?」

「當他想到上帝時。」夥計如此答道。

瑣法在提到人時,口舌犀利的很,罵人罵的凶。到了第二段,他提到上帝,口氣就緩和下來,所講的內容就很有深度,他說:「你考察就能測透上帝嗎?你豈能盡情 測透全能者嗎?祂的智慧高於天,你還能做甚麼?深於陰間,你還能知道甚麼?其量比地長,比海寬。」(約伯記十一:7-9)。瑣法這個大廚子,開始在上好菜 了。上帝所在的天有多高?陰間是全然黑暗,毫不透光的所在,那有多深啊?瑣法在問「量度」的問題。

約伯求神示以譴責之故

〈約伯記〉10:2 (約伯)對神說:不要定我有罪,要指示我,祢為何與我爭辯。

閱讀經文:〈約伯記〉10 章

約伯覺得神在欺負他,並且以欺負他為美。他認為他沒有罪惡,只是因為他是被造者,所以受苦也沒有辦法。他在控訴神不公。但最後還是哀求神,至少在他死前,可以寬容他,使他稍得暢快。約伯的子女死了,財產沒了,那些都是身外物,但是他的肉體之煎熬,使他厭煩他的性命。你可曾聽朋友說:“煩死了,天天吵,不如死了算了,來得清靜”。有的說:“活著有什麼意思呢?不如死了算了!”這些話都有個前題:只要不吵,我不煩,就可以活得開心;只要活得有意思,還是要活下去。但有的什麼都不說,就自殺了,那是真的想不開,而不想活的人。

所以口說煩死了,想要死的人,一般都還要活,只是對目前活的狀況不滿意;若是環境有改善,他還是要活的。所以約伯對神說,反正我終歸要死,你就不能讓我在死前快活一下嗎?這是他話裡的意思。“求祢停手寬容我,叫我在往而不返之先,可以稍得暢快”。因為“那地甚是幽暗,是死蔭混沌之地,那裡的光好像幽暗”,所以只要神改善一下,他就要繼續活,因為死蔭混沌之地想起來還挺可怕的。

當我們讀著〈約伯記〉時,你會覺得約伯對神沒有不敢說的話,這是一種何等信賴的關係。他相信神聽得到,他相信他可以控訴神而不得罪神。因為他要求的是公義的審判:“不要定我有罪,要指示我,祢為何與我爭辯”。I will say to God, ‘Do not condemn me; Show me why You contend with me. Contend在這裡用“爭辯”似乎有點怪,若是用“鬥”,好像比較能表示它的意思。好像神的使者終夜與雅各摔跤,要把雅各打敗一樣。從約伯的感覺來看,一樣接著一樣的打擊,就彷彿神用各樣的方法來打敗他這個人似的。當然,我們知道是撒旦,但是約伯那時不知道。就好像有人患上絕症時,會覺得為何神要這樣對他?他究竟犯了什麼大罪?現在我們曉得,苦難有時不一定是罪的緣故。

人怎能在神面前稱義

〈約伯記〉9:4 他心裡有智慧,且大有能力,誰向神剛硬而得亨通呢?

閱讀經文:〈約伯記〉9 章

在〈約伯記〉裡,我們可以讀到很多精采的辯論,這些辯論和論述所使用的文句極為精美,光是約伯用來形容人生在世的短暫就有這樣多精采的比喻:我的日子比賽跑的更快,我的日子過去如快船,如急落抓食的鷹,我的生命不過是一口氣,我的日子比梭更快。再看約伯對神的形容,足可顯出他對神的認識:“但人在神面前怎能成為義呢?若願意與他爭辯,千中之一也不能回答。他心裡有智慧,且大有能力,誰向神剛硬而得亨通呢?”很多人在神面前自以為義,但是約伯知道,人在神的面前是無法稱義的。

因為人若想與神爭辯,千中之一也不能回答。 If one wished to contend with Him, He could not answer Him one time out of a thousand. 千中之一的意思是,即使有人想和神爭辯,給他一千個問題,他也回不了一個。這也是在後來發生的事情,神給約伯的每一個問題,約伯都無法回。你若不相信,我就給你一個簡單的:“誰為雨水分道?誰為雷電開路?山巖間的野山羊幾時生產,你知道嗎?母鹿下犢之期,你能察定嗎?”約伯一個問題也答不出來。我們自己以為可以滔滔不絕的理,到了神面前,什麼也不是。

接下來,約伯的形容你看看最有可能發生在何時?“祂發怒把山翻倒挪移,山並不知覺。祂使地震動離其本位,地的柱子就搖撼。祂吩咐日頭不出來,就不出來,又封閉眾星。祂獨自鋪張蒼天,步行在海浪之上。祂造北斗、參星、昴星,並南方的密宮。祂行大事不可測度,行奇事不可勝數。”神在何時發怒把山翻倒挪移呢?何時使地震離本位,使地的柱子搖撼?何吩咐日頭不出來又封閉眾星?何時獨自鋪張蒼天,步行在海浪之上?何時造北斗、參星、昴星,並南方的密宮?這裡彷彿給了我們一點〈創世記〉的影子。〈創世記〉第一章第一節第一節說:“起初,神創造天地。”緊接著第二節就是:“ 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接著,神就造出空氣,將空氣以下的水、空氣以上的水分開了。神稱空氣為天。然後,神造了兩個大光,大的管晝,小的管夜,又造眾星。約伯的形容開展了我們的視野,彷彿畫出神創造時的精采過程。

比勒達言神公義無私

〈約伯記〉8:11 蒲草沒有泥,豈能發長?蘆荻沒有水,豈能生發?

閱讀經文:〈約伯記〉8 章

世上許多有錢的人,
在世的時候,總喜歡出版自己的傳記,
講述自己如何成功、賺大錢,
如何當個富爸爸。
約伯是一個富人,
他年輕的時候很有錢,
年老的時候更有錢,
但是約伯的傳記──約伯記,
初始的有錢只在第一頁,
末時的富有只在最後一頁,
中間所有的內容,都是他一無所有的時候,
他與三個朋友的爭論,
與上帝給他的回應,
反而成為他一生最值得撰寫、
最能幫助人的部分。
這是世界上最獨特的富人傳記,
你猜,是誰教他這樣寫的?

約伯向神傾訴

〈約伯記〉7:7 求祢想念我的生命不過是一口氣!我的眼睛必不再見福樂。

閱讀經文:〈約伯記〉7 章

與其說約伯在回答朋友們,倒不如說,他傾訴的對象其實是神,他一向仰望的神。這是人的本性,有不幸的事發生,總是先叫:“天啊!”有壞人遭報應,也會說:“老天有眼!”沒有人教我們,我們就會呼天喚地了。那是不是一種心靈的感應呢?最近有個朋友癌症漫延全身,被送到安寧病房。當她被發現患了癌症時,她非常努力地按著各種自然療法去幫助自己,吃的全是有機食品,每天按時走路運動、休息。現在她說,什麼人為的方法她都不相信了,她只相信只有神能醫治她。若神許可,她才能得醫治。在人的盡頭,人才能明白只有神才有掌管生死的權柄。所以在人的盡頭,很多話都只能跟神說了。

約伯的言語其實是一連串詩句組成的,我試著把1-5節譯得白話一點:“人生在世豈不是勞勞碌碌,終日煩累?他的日子都像雇工,不斷地被催逼作息。就好像一個僕人渴望得到遮蔭,又像雇工盼望得到工價,我也是活在無盡的指望裡,每晚卻疲倦地掙扎。當我躺下時,我就自問:何時才到天亮?黑夜何時結束?因為我輾轉反覆,直到黎明。我的肉體爬滿蟲子,且被塵土所覆蓋,我的皮膚一收口就又破裂。”約伯雖然只是坐在爐灰之中,心裡卻很疲累。白天要刮膿,還要忍受難吃的食物和別人的歧視嘲笑,巴不得夜晚來臨可以休息;夜晚來臨了,他也睡不著,因為肉體承受著各樣的折磨,想睡睡不了,夜晚比白天更難挨,只能期待黎明來臨。日復一日,夜復一夜,都是無止盡的痛苦。

有失眠經驗的人大約都能體會約伯躺下去後,翻來覆去的無奈。睡不著是一種很難受的經驗,所以巿面上有很多種幫助睡眠的藥物和方法。有不少人在見證時提到原本失眠很厲害,信耶穌時求主讓他一夜好睡,神就應允,讓他(她)能得安眠。但是像約伯這樣虔誠的人也睡不著,那怎麼辦?難道神不愛他了嗎?信耶穌而睡不著的人也不少,一是覺得問題太小,不用向神求,所以不得醫治;二是自己習慣不好,沒有調整自己的作息;三是到了某個年齡,身體的內分泌失去平衡;四是心裡有事,擔心的事太多,沒有交託;五呢,身體的疼痛,疾病的影響。當然還有其他原因。不過,假如我們把它當回事,不斷在神面前祈求,神總會幫助我們。

約伯自述苦況

〈約伯記〉6:14 那將要灰心,離棄全能者,不敬畏神的人,他的朋友當以慈愛待他。

閱讀經文:〈約伯記〉6 章

有一部〈失孤〉的影片,形容一個兒子被拐走的農民父親,除了春播秋收的時間之外,用了十五年的時間在中國大陸各地尋找他的兒子。其中還包括另外兩個例子,一個被拐走的女兒後來獲救,但她的母親卻因為傷心到絕望而在找到女兒之前自殺了;另一個小時候被拐走後,被轉賣兩次的小伙子十分幸運,在農民父親和一位志工的幫助下,終於找回親生父母,回到自己的家。這個農民父親說他很怕一個人回家,因為家人都在期待他把兒子帶回來。劉德華飾演那位農民父親,把失去兒子的傷痛表達得很感人。

約伯說:“我一切的災害放在天平裡!現今都比海沙更重”。假如失去一個兒子都可以讓人花十五年或更多的時間去尋找,失去一個女兒的悲哀會逼人走上自殺的絕路,那麼約伯失去七個兒子三個女兒,那種痛苦又豈是我們可以想像的?我有時覺得神允許約伯有這個經歷,是為了幫助我們面對人生的苦難。當我們看到約伯的失去,再比較自己的苦難,感覺上就好多了。至少上帝沒有允許撒旦像對待約伯那樣對待我們。

我們也因可明白:“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在祂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1:17)”而各種災難若不是出於人本身的罪惡所遭致,便是撒旦在使壞。但是神依然在掌權。神允許我們落在百般的試煉中,但提醒我們要倚靠祂,因為神可以使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人生在世必遇患難

〈約伯記〉5:7 人生在世必遇患難,如同火星飛騰。

閱讀經文:〈約伯記〉5 章

以利法,這個覺得自己很有智慧的長者,繼續苦口婆心地訴說下去。在這裡他否定了約伯的信仰:“你且呼求,有誰答應你?諸聖者之中,你轉向那一位呢?”他卻高舉自己:“至於我,我必仰望神,把我的事情託付他。”以利法是想幫助約伯的,我們不要忘記,他是約伯的朋友,不是敵人。但是在他的驕傲之中,他的話語變成很不公平的論斷,他卻以為句句在理。這也是一般人的盲點。當別人受禍,而我們平安時,我們就彷彿比別人高一級。覺得是別人不好,有問題,才會遭遇禍患。所以只要像我一樣,你就沒問題啦!這算不算驕傲?

所以他交託神,仰望神,而約伯的呼求就是隨便向諸聖者發出的,所以無神理會約伯,因為諸聖不是神。以利法對約伯發出了如此的審判,然後用愚妄人、痴迷人、狡猾人、狡詐人、罪孽之輩的下場來比喻約伯所受的災難;以利法自喻為好人,所以他必有指望。而約伯的兒女遠離穩妥、無人搭救,莊稼連荊棘都被搶盡,財寶被吞滅,所謀不得成就,白晝遇見黑暗,午間摸索如在夜間,所以塞口無言。欸啊,他自己回頭聽聽自己如此指責約伯,只因為約伯在患難中嗎?

當時的人沒有錄音機,也不可能有人在一邊記錄,摩西怎能知道這些話,且記載得如此詳盡?讀四福音書時,我也會有這樣的迷惑。耶穌升天後,門徒要回想三年來的事情,而且記下耶穌的言行,談何容易?據說馬太寫福音書時,身邊一直有天使在幫助他,所以古人畫馬太寫書時,身邊常有一位天使相伴。保羅也說《聖經》都是神的默示(提後3:16),若非神的默示,有誰能夠知道創世之事,以及相繼發生的一切事情?誰又能那樣清楚知道約伯和朋友之間的對話?並且記下耶穌的言行?遊筆至此,難免不想到,那麼我們的言行必也在神的記錄之中,豈能不更謹慎?

以利法之言

〈約伯記〉4:6 你的倚靠不是在你敬畏神嗎?你的盼望不是在你行事純正嗎?

閱讀經文:〈約伯記〉4 章

假如這個以利法是以掃的妻子亞太所生的兒子(創36:4),他有一妻一妾和七個兒子,其中包括亞瑪力。這七個兒子都各成為一族的族長(創36:15-16)。可見他當時的年記也不小了,七個兒子做族長,可見他的地位和聲望也相當高。就像以前的華人,最老的擁有最高的權威。所以他才會第一個發言。在〈耶利米書〉的第49章7節,神論以東(以掃的後裔)。“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提幔中再沒有智慧嗎?明哲人不再有謀略嗎?他們的智慧盡歸無有嗎?’”提幔是以東的一個城巿,素來以智慧著稱,以利法應是住在提幔,因此被稱為提幔人。可以想見,以利法也相當以自己的智慧為傲。

他問約伯:“人若想與你說話,你就厭煩嗎?” 厭煩的英文是weary,有幾種解釋,也可說是疲倦、累、厭倦,等等。真的病得很辛苦時,有時真的不想跟人說話。不是討厭朋友,而是需要精力去支撐自己。數年前我動了個手術,拿掉腹中的一個大水瘤。很多弟兄姐妹和牧者都想來探望,但我一概謝絕。因為我要睡覺,我覺得非常需要睡覺。我沒辦法分出精力去應酬。我想約伯也有那樣的感覺,他病了,病得很苦很累。別人沒辦法體會他的感受。探病的人都想著自己的好心好意應該被人很樂意地接受,卻不想對方是處在一個怎樣的心境之下。所以這句話的本身已經在指責,已經不能設身處地為約伯著想,而是為他自己著想:我要講話,你不聽嗎?

我們要記得,以利法是善意的,他是約伯的好友之一,而且不是普通的好友,是可以陪約伯一聲不出,坐七天七夜的好友。他的出發點是希望約伯能脫離苦楚,得到神的醫治。因此他提醒約伯:你以前也會用言語幫助將要跌倒的人,又使軟弱的堅固,怎麼你現在有禍患,就不知道怎樣幫助自己了?就好像有人笑醫生,整天醫別人,輪到自己生病時卻醫不好自己。當然這句話不很公平,因為醫生也是人,而且是有限的人;即使像宋尚節博士那麼有醫病恩賜的人,他患肝癌時,神也沒有醫治他。所以我們要明白,我們可能在有能力時幫助過別人,但是當災禍來臨時,自己卻幫不了自己。神要我們明白,我們是有限的。所以我們也不要這樣去安慰人,因為聽在受苦的人耳中,真像是嘲笑。雖然以利法的本意是想鼓勵約伯。所以只有在自己身受過苦難後,才會明白哪些話該講不該講。不然反而使人受傷害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