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轉眼仰望耶穌”詩歌背後兩個傑出女性的感人故事
引言:今天我要介紹的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首詩歌;它不但內容充滿了屬靈的亮光,而且旋律也非常溫柔悅耳。當我最初聽到這首詩歌時就有這樣的猜想,詩歌的創作人可能是一位女性。果然,當我準備動手要寫這篇文章時,我了解到不但詩歌的文字和作曲都是出自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之手,而且這位女性之所以創作這首詩歌的激情和靈感還是來自另一位更為傑出的女性!詩歌的名字叫《當轉眼仰望耶穌》(Turn Your Eyes Upon Jesus )。
(一)
讓我先來介紹詩歌的詞曲作者。她的名字叫海倫· 霍沃斯· 萊梅爾,1863年出生於英國一個衛斯理教派牧師的家庭,12歲時隨父母親移民到了美國,先在密西西比州居住了一段時間,後來定居在威斯康辛州。海倫從小就熱愛音樂,父母親發現了她這方面確有天賦後,便不遺餘力找了當地最好的聲樂老師來培養她,從而為她今後在音樂領域的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海倫成人後果然走上了音樂之路,並如願成為了一名出色的歌手。雖然後人對她在年輕時期的成就鮮有了解,但從她在1904年能被西雅圖郵報聘請擔任音樂評論家這一點,便可知其在聲樂領域裡的不凡實力,而那年她已經41歲。
雖然已到了人生的不惑之年,但在學無止境的音樂理想引導下,海倫依然在1907年前往德國繼續深造;在那裡她花了整整四年通過一對一的私人教程向名師拜師學藝,因而大大地提升了她在聲樂方面的造就。在德國居留期間,她還意外喜結良緣,相識了一位富有的男士,兩人最終走上了婚姻殿堂。
這段遲來的婚姻似乎給海倫帶來了幸運;1911年當她帶著德國丈夫返回美國後很快在樂壇上嶄露頭角,成為一個全美國知名的音樂家。她頻繁在各地舉辦巡迴音樂會,甚至還特地被邀請前往軍營慰勞士兵,演唱流行愛國歌曲,所到之處都大受歡迎。作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她也始終沒有忘記將她的恩賜用來事奉主,不但經常在各地的教會演唱聖詩,而且還創作了許多讚美詩歌。因她在聲樂方面的突出才華,芝加哥穆迪聖經學院特地聘請她擔任學院的聲樂教授;同時穆迪佈道團隊的詩班指揮,著名聖樂家桑迪也專門請她來帶領一個女子合唱團。除此之外,她還創作了不少福音文學作品,其中一本兒童讀物《聖經的故事》一度還成了全美當時的暢銷書。
▲左上圖為教會為海倫演唱詩歌所做的一張海報
然而大器晚成的海倫卻無法一直持續在世人眼中的好運。有一次去醫院看診,她被診斷出患有一種會導致失明的疾病;隨著病情變得越來越嚴重,她的丈夫無法面對這一殘酷現實所帶來的巨大精神壓力和責任,最後放棄了他們的婚姻誓約,返回德國。經歷了身如此身體和情感雙重打擊的海倫卻並沒有被這些人生的磨難所擊倒,反而更加親近仰望神。她放下所有的世俗羈絆,將自己的全部身心轉向到譜寫創作讚美詩歌上。她一直堅持寫作直到她生命的終了,前後總共創作了大約500首讚美詩歌和音樂作品,其中就包括這首《當轉眼仰望耶穌》。
(二)
讀者看到這裡一定會以為海倫創作這首詩歌的背景肯定是與前面所述的她那段特殊經歷有關,可是歷史的事實卻並非全然如此,接下來我就要引出那位更傑出的女性——伊莎貝拉利• 利亞斯• 特羅特(Isabella Lilias Trotter 1853-1928)。海倫就是因為看到她寫的一篇文章以及了解到她感人的人生經歷後,才在聖靈的感動下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歌。
伊莎貝拉1853年出生於英國倫敦一個非常富有的家庭。父親是一家銀行的股票經紀人;母親則出生名門,其父曾經擔任過英國海外殖民地的總督。伊莎貝爾的父母親都非常喜愛大自然,平時經常帶孩子和家人去鄉間郊遊,每年還會專門選擇各地的一處名勝之地,一家人坐著馬車去長途旅行。而伊莎貝拉從小非常喜歡畫畫,每到一地就會把美好的一切記錄在她的速寫本里。
伊莎貝拉的父母親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在他們的影響下她從小就隨父母一起教會,並在家裡一起讀經禱告。 12歲那年父親不幸去世,失去了父愛的她在痛苦中學會了更加親近神,並從中得到了極大的安慰。
隨著伊莎貝拉年齡的逐漸成長,她的繪畫天賦得以充分的顯露。雖然她只是一個自學成才的藝術少女,但母親卻看出她在這方面具有異常的天賦。在23歲那年母親將她創作的一些作品送給當時英國最著名的水彩畫家、繪畫藝術評論家兼藝術贊助人約翰 • 拉斯金評鑑;後者看過後大為讚歎,稱其為難得的天才,並欣然表示願意接受她作為學生。同時拉斯金語還重心長地告誡海倫說,要成為一名傑出的藝術家必須做到完全的專注,並鼓勵她如果她願意獻身於藝術,將來一定能夠 “成為一名現今世界上最偉大的畫家。”
下圖不同題材的繪畫即為伊莎貝爾的作品▼
在這人生的重要選擇關頭,伊莎貝拉卻並沒有為老師給她指出的大好前途所吸引。她雖然同意老師有關從事藝術創作必須專注的觀點,但認為自己作為基督徒,不能 “既獻身於繪畫,同時又要做到首先‘尋求神的國和祂的義’。” 最終,她還是決定繼續把自己的所有精力用於福音事工上。
在倫敦她除了積極參加教會的各種事工外,還加入了當地的世界基督教女青年會(World Young Wo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從兼職做到全職秘書。具有愛心的她經常晚上獨自一人在街頭尋找那些流浪街頭的妓女,說服她們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或者住進青年會提供的庇護所接受幫助。期間她幫助協會開設了倫敦第一家面向女性的平價公共餐廳。由於長時間的艱苦付出和精神壓力她患了某種疾病,需要做一次手術;可就在後來進行的手術過程中發生了意外,導致她的心臟受到永久性的傷害。
儘管如此,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伊莎貝拉一直在內心有一種去某一個國家宣教的衝動。她告訴朋友,“無論我在哪裡禱告,‘北非’ 這個詞就常常在我的心靈裡顯現,彷彿一直有一個聲音在呼喚我…. 。” 1887年5月,她參加了一個與海外宣教有關的集會;會上一名到過北非的傳教士發出了呼召,詢問是台下否有人願意去北非宣教?伊莎貝拉立即舉手站起來說:“我已經聽到上帝的召喚!” 不久後的7月14日是她34歲生日,海倫正式提出了去阿爾及利亞宣教的申請。起初這個宣教機構因為她的心臟疾病而不想予以批准;但考慮到當時特別需要具備家庭經濟條件良好的女宣教士,最後還是允其加入,成為宣教團隊的一員。
(三)
1888年3月,伊莎貝拉和另外兩個同樣出身於富裕家庭出身的女性來到了阿爾及利亞。她們三個人都不懂阿拉伯語,也不認識任何一個當地人;甚至因為過去在家裡有專門的傭人她們從來都沒有做過家務。但就這樣,這三個單身女性來到了這片貧窮、落後,伊斯蘭教佔統治地位的沙漠國家,從頭做起開拓針對阿拉伯婦女的宣教事工。其中的一位女性在不久之後就因無法忍受惡劣環境而返回英國,但伊莎貝爾卻一直堅持了40年之久。
右上圖為伊莎貝爾在阿爾及利亞宣教期間所攝的一張照片▲
在這漫長的時間中,伊莎貝爾不但在基地宣教,還騎著駱駝,沿著北非海岸並深入撒哈拉沙漠南部,到達許多歷史上歐洲女性從未到過的地區去考察及建立各地的宣教站。因為文章篇幅的關係我不能一一訴說伊莎貝爾在這些過程中一路走過的艱辛和坎坷,包括孤獨、疾病、隔閡、逼迫等數不清的挫折和打擊;但我可以告訴讀者的是,到了1920年,她參與的那個叫“阿爾及利亞使命團”的宣教組織,已經發展到擁有30名全職宣教士、15個佈道站的規模。在那個以男性為主的時代,伊莎貝拉甚至還因為其服事的出色能力和表現被推選擔任了該組織的負責人。
在幾十年的宣教生涯裡,伊莎貝拉幾乎每天都沒有停止記錄她的所見所思和靈修所得,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和繪畫作品。其中有一篇文章叫《聚焦》(Focus),而正是這篇文章中的一段話感動了千里之外的海倫,寫下了「當轉眼仰望耶穌」這首詩歌。
伊莎貝拉在文中是這樣寫的:“從未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那樣,可以讓人如此輕鬆地生活在這個無害的世界裡,人們甚至還面臨這樣的難題,在追求藝術、音樂、社會科學、遊戲、汽車或某種職業等各種選擇中漂泊不定,不知道究竟什麼才是最好的。要了解自己生命的聚焦點究竟在哪裡其實並不困難。我們可以問自己,當清晨醒來意識恢復後,你的大腦是在關注什麼? 當白天工作的壓力結束時,你的思想又會回到哪裡? 你是否敢於面向神,求祂來指示你把一切都聚焦在基督和祂的榮耀之上。而當你一旦把你的靈魂視角轉向耶穌,並定睛於祂,所有與耶穌無關的萬物在你的眼裡都必將成為虛無!”
海倫事後回憶當她讀到伊莎貝拉上面這段話時的感覺和心情: “突然間,彷彿有人命令我停下來似的,我站著渾身無法動彈,感覺到我的靈魂和精神都在歌唱;我完全不需要逐字逐句地去考慮琢磨寫詩歌所需的韻律結構以及相關曲譜,全然由聖靈的感動讓我完成了這首詩歌的創作。” 當年即1918年這首詩歌就在英國倫敦出版;四年後在英格蘭北部的一次重要福音會議上,詩歌首次被大會指定作為主題歌曲,並受到與會者極大的歡迎。 1924年該詩歌傳入美國,並在隨後逐漸被翻譯成世界各國的多種語言,成為一首經典的讚美詩歌。
(四)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歌:
《當轉眼仰望耶穌》(Turn Your Eyes upon Jesus)
1,你心是否困倦且愁煩?
眼前一片黑暗朦朦?
只要仰望主就得光明,
生命變更自由豐盛。
2,主已從死亡進入永生,
我們當跟隨主不渝;
罪惡權勢不能再轄制,
因靠主必得勝有餘。
3, 救主的應許永不改變,
專心信靠萬事安穩;
快快傳揚祂全備救恩,
使凡信者不至沉淪。
副歌:當轉眼仰望耶穌,定睛在祂奇妙慈容;
在救主榮耀恩典大光中,世上事必然顯為虛空。
值得一提的是,伊莎貝爾之所以將“Focus”作為文章的主題和標題,其實是巧妙地借用了一個當時很前衛的攝影光學術語:“聚焦”。即在攝影中,拍攝者必須精准調整鏡頭與膠片的距離,使光線準確彙聚在感光面上,才能獲得拍攝對象的清晰圖像;此外,如果鏡頭對準強烈的光源時,焦點之外的背景事物還會因變得暗淡、模糊,甚至虛化。
伊莎貝爾正是借助這一原理,在文章中提醒基督徒通過省察日常生活興趣所在和每天的心思意念,來檢驗自己屬靈生命的真實狀態,告誡信徒不要因為迷戀於各種世俗的誘惑而模糊了信仰的焦點,即讓主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生活的中心,以成就在天上永恆的基業。
而海倫在分成三節的詩歌中,結合自己的生命見證,進一步發揮了伊莎貝爾的觀點,指出:唯有仰望主,我們才能擺脫生活中的各種“困倦”和“愁煩”,走出信仰領域的“模糊和黑暗”,讓生命變得更加“自由豐盛”;唯有主耶穌死而復活戰勝了死亡,我們才可以依靠祂而“不再受罪權勢的轄制”,並且“得勝有餘”;也正因為“主耶穌應許”的“永遠不變”,我們才能憑著信心,去“傳揚全備的救恩”,讓更多的人因信得救而“不至於沉淪”。在副歌中她更是直接引用了伊莎貝爾的那句名言,寫下了“當轉眼仰望耶穌,定睛在祂的奇妙慈榮;在救主榮耀恩典大光中,世上一切變為虛空”的詩句。
我們再來看海倫為這首詩歌創作的旋律。因為本身就是詩歌的文字作者,又同時掌握了豐富的歌詠技巧及良好的音樂基礎,海倫在為這首詩歌譜曲時顯得格外得心應手。她所創作的曲調集合了悠長、舒緩、簡潔、流暢的優點,又兼有適當的起伏和層次;旋律的張力和平緩彼此交融,主歌和副歌的間銜接也極其和諧;整首詩歌充滿了溫柔、順服和敬虔,完美地匹配了歌詞的屬靈信息。
結束語
親愛的弟兄姐妹,儘管今日之世界離開這首詩歌發表的時間已經整整過去了一個多世紀,可是當年伊莎貝爾在《聚焦》文章的警世告誡和海倫詩歌中的屬靈亮光對我們每一個基督徒來說依然是那麼的貼近。事實上我們今日所面臨的各種世俗誘惑和攪擾甚至還遠遠超過了她們的那個時代,因此我們更要牢記主耶穌的教導:“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 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鏽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 因為你的財寶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馬太福音6:19-22),轉眼“仰望我們信心的創始成終者耶穌”(希伯來書12:2),把我們的心融入到祂的榮耀恩典大光之中;如此,我們在世上的日子才能勝過這個世界,才能真正活出“自由豐盛的生命”,進入永生之門!阿門!
註:本文最初發表在疫情時期的《追求雜誌》上,當時未及時收錄到本專欄之中,現經重新修改予以補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