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哈貪謀拿伯之葡萄園

〈列王紀〉上 21:3 拿伯對亞哈說:「我敬畏耶和華,萬不敢將我先人留下的產業給你。」

閱讀經文:〈列王紀〉上21:1-29

這篇經文說到亞哈王看到拿伯有個葡萄園,他想取來作為自己的菜園。沒想到這個拿伯灳不管他是以色列王,因為敬畏耶和華,而不敢放棄先人留下的產業。亞哈王因為達不到目的,就像小孩子一樣生悶氣,躺在床上,不肯吃飯。然後,讓他的邪惡皇后找人把拿伯害死,再奪他的葡萄園。神為此事而判了亞哈和耶洗別的死罪。可是沒想到亞哈一自卑,撕裂衣服,禁食,身穿麻布,睡臥也穿著麻布,並且緩緩而行。神的心就軟下來,要等到他兒子那一代再降禍他家。

面對像拿伯和亞哈這樣明顯可以分出好壞的人,我們很難明白,為何拿伯要被害死?而亞哈到最後還被赦免?拿伯為了遵行律法,不肯出賣祖產,不然他可以好好地敲亞哈一筆錢,或換更好的葡萄園,但是因為神說:“地不可永賣,因為地是我的,你們在我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利25:23)”所以他寧可放棄更好的田產或更多的錢,也要守著他的葡萄園。這樣守律法的人為何要被陷害,蒙不白之冤而死呢?假如神不保護守律法的人,那麼誰還敢守律法?

像拿伯這樣的例子很多,以致於有些人因而不相信神的公義,不肯信主。事實上,神讓這些人成為世人的榜樣,要讓我們明白,守神的律法,有時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例如耶穌基督。再冤的人也冤不過耶穌,以無罪之身為世人還罪債,直到最後一刻還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耶穌指出一個屬靈的奧秘:“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唯有能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裡的,正要怕祂。(太10:28)”

便哈達攻亞哈

〈列王紀〉上 20:28b 所以我必將這一大群人都交在你手中,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閱讀經文:〈列王紀〉上20:1-21

《聖經》裡有三次提到亞蘭王(叙利亞王)便哈達(Ben-hadad),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哈達德之子。哈達德是亞蘭人以為的掌管風暴之神,是亞蘭人和其地區所拜的神。所以很難區分是同一個王或是不同的王。但不管是哪個便哈達,都是在形容亞蘭的勢力對以色列的威脅。在亞哈王死的前五年,亞蘭王便哈達二世率領32個王,去命令亞哈交出一切最好的,包括亞哈的妻子兒女,換句話說,叫亞哈無條件投降。這32個王,可能相當於中國古時候的附庸諸侯,都是一小區一小區的霸主。

亞哈召集國中的長老去商議如何應付便哈達,長老和百姓都提議不要投降,要與之對抗。此時神派一個先知來見亞哈,教他如何應敵。神幫助亞哈打亞蘭軍的目的,因為要亞哈知道祂是耶和華神。藉著神指示的方法,亞哈在中午時分,趁著便哈達和那32個王在痛飲之際,給他來個迎頭一擊。在便哈達以為可以活捉以色列人時,神卻讓他們大敗在以色列人面前。以致便哈達和那32個王不得不落跑。打贏之後,先知又來叫亞哈要防備,因為亞蘭王第二年必再來攻擊。

便哈達回去之後,痛定思痛,和臣僕檢討失敗的原因,覺得那32個王太不可靠了,打仗時不能同心,還是自己的軍長比較可靠,能夠團結對外。他們又認為以色列人的神是山神,所以要在平原打以色列人。所以又招募軍兵,馬補馬,車補車,到亞弗安營。亞弗在加利利海的東邊,在大馬士革和耶斯列平原之間,是亞蘭人通往以色列之路。在便哈達以為耶和華神是山神不是平原的神之後,他再度帶兵來犯,結果戰敗逃入亞弗,沒想到城牆塌倒,壓死剩下的二萬七千亞蘭步兵。

以利亞遁至何烈山

〈列王紀〉上 19:18 但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

閱讀經文:〈列王紀〉上19:1-21

想到在風雨中奔跑在亞哈馬車前的以利亞,和狂奔到別是巴的以利亞,兩者之間的心境實在有天壤之別。奔跑在亞哈馬車前的以利亞,剛剛完成了極大的使命,在迦密山上勝過450個巴力的先知,讓以色列眾民曉得耶和華是神,並且神按著所應許的下雨了。神的靈與他同在,使他的生命充滿了能力。這時的以利亞彷彿站在信心之顛。但是耶洗別送來了一句話:“明日約在這時候,我若不使你的性命像那些人的性命一樣,願神明重重地降罰於我!”

以利亞頓時好像被刺破了一個洞的氣球,咻的一下子就變扁了。他所有的勇氣和信心在一剎那之間消失殆盡,他又開始跑了。但是這次的跑法跟上次不同,上次跑得意氣風發,非常豪邁;這次跑起來有點像被獵人追的野狗,抱頭鼠竄。從以色列北國的撒馬利亞,跑到南國猶大的最南邊別是巴才停下來。還感到不夠安全,又在曠野走了一天,坐到一棵羅騰樹下,在那裡向神求死:“耶和華啊,罷了!求祢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說完就累得睡著了。

偉大如以利亞都曾經絕望得想自殺,從信心的最高峰跌下去,一直掉到絕望的深淵裡,爬不出來,只想一死了之。有很多神的僕人都有類似的經歷。跟隨神的旅程,不會永遠站在信心的顛峰,有時環境會把我們逼上絕路。以利亞怕死了,惡婦耶洗別要他的命。他顯然不怕亞哈,可是卻怕耶洗別怕到這樣的程度。可能因為耶洗別太惡名昭彰了。所以我們永遠不要說自己倚靠神就不會跌倒,魔鬼知道我們心中最軟弱的那個部份,只要一按下去,我們就變成一個紙娃娃了。這也就是主所說的:“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什麼”(約15:5)。主對我們的理解何等深切。

《聖經中各種審判》8 — 對埃及的審判 之二

出埃及記  7-11章

「君權神授」的觀念

  以色列人在患難之日等候上帝的拯救。以色列人原初在埃及所領受的,是非常榮耀的日子,但當不認識約瑟的法老繼位,逼迫就來到了,正如世界不認識上帝的旨意與上帝的兒子,不認識上帝的子民原有的榮耀以及對世界的貢獻。以色列人在埃及所受的痛苦,是世上的政權抵擋上帝的權柄的一個寫照。我在我的《神權、人權、政權》神學講座一書提到神權高過人權,人權高過政權。政權從哪裡來?從過去的歷史,我們看見君權神授的金科玉律,古代的政府都認為他們的權柄是上帝特別給的,中國人的皇帝被尊為天子,日本人的皇帝被尊為天皇,無論東西方都有同樣的觀念:君權神授──人在地上作王的權柄,是天上的上帝所賜與的。羅馬也認為凱撒是天神在地上的代表,這些權柄是不可挑戰、抵擋,凡是順從君王權柄的人,就可以看順利活在世上,凡是不遵守天所賜的王權,一定要被殺害,君王有生殺之權,在地上代表天上的上帝,施行他們的獨裁。

劃時代的王權約束力──英國的《大憲章》

  君權神授在歷史上的發展,直到1215年時,英國《大憲章》(The Great Charter)的制定,以法律限制君王的權利,人權不應在君王的獨裁統治下被侵犯,君王不應當隨意生殺百姓。在人類漫長的歷史洪流中,人對自身人權的覺悟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是歷經了幾千年才感到應當挑戰君王的權柄,君權被挑戰的君王對此相當不滿,因而產生君權與人權的相抗,人在王位上的把握越來越減少。不到二百年,英國的《大憲章》產生人類第一次最可怕的反應,就是把他們的王殺死。1215年《大憲章》的訂定,是對人權尊重的歷史轉捩點。為什麼《大憲章》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因為這是上帝的干預,因此上帝許可《大憲章》的訂定。大憲章的拉丁文是 Magna Carta,就是偉大的憲章的意思,它告訴我們無論哪一個人統治世界,都有約束他的法律。當法律限制君王的權柄,人民因此得以抬頭。

  英國《大憲章》所表彰的精神,是與當時的政治形勢相違背的,也帶來英國的崛起。英國在羅馬帝國以後大約五百年左右崛起,成為超越羅馬帝國的最大政權。羅馬帝國在主前27建立,東羅馬帝國在主後330遷都到君士坦丁堡,於1453年被回教消滅,當時最大的帝國就此告別歷史的舞台。回教徒原先計畫消滅東羅馬帝國後便向西挺進,控制基督徒的世界,使回教遍滿全地。當時教會的大主教,一個個到穆罕默德二世(II. Mehmed, 1432-1481)面前求饒,這是基督教的奇恥大辱,也是歷史很可怕的轉捩點,從此回教徒按照基督教禮拜堂洋蔥式圓頂的格式,作為建造回教堂屋頂的格式。回教在君士坦丁堡得勝後,無法繼續向西挺進。回教軍隊在732年,由西班牙深入歐洲,攻擊高盧(今天的法國),遭歐洲聯軍擊退;回教軍隊在1683年,進逼維也納,卻打不進去。如果那次回教再勝過維也納,西歐就完了。

迦密山上見真神

列王紀上 18:38 於是,耶和華降下火來,燒盡燔祭、木柴、石頭、塵土,又燒乾溝裡的水。

閱讀經文:〈列王紀〉上18:25-46

迦密山在希伯來文的意思是「上帝的葡萄園」,在古時候山上也是種滿了葡萄。看圖便知道它的山脊十分平坦廣濶,正適合許多人聚集。以利亞要求亞哈召集450個巴力的先知和400個亞舍拉的先知到迦密山上比賽,看看誰敬拜的是真神。亞哈立刻就答應了。可見在亞哈心中,他也覺得巴力真的是神。所以他敢讓巴力的先知和以利亞擺陣。以前非利士人搶走約櫃,把約櫃放在基抹的廟裡,結果他們拜的基抹斷手斷腳斷頭,並且俯伏在約櫃面前,看了這樣的基抹,非利士人從此就不拜基抹了。但是即使巴力的神不靈驗,亞哈的心會回轉嗎?

比賽的內容是雙方各自準備一隻獻祭的牛犢,切成塊子,放在木柴上面,但是不可點火。若是真神,讓祂親自來引火,收取祭牲。以利亞先讓巴力的先知求火,他們在壇旁踴跳、狂呼亂叫,從早上到獻晚祭時,又用刀槍自割自刺,直到身體流血。但是牛犢依然躺在那裡,沒有絲毫動靜。巴力沒有出現,巴力不來,或是去遠遊了,趕不回來?這些人,真的相信巴力是一個活的神嗎?還是以巴力為他們利用的公仔?

以利亞叫以色列人到他那邊,他就重修已經毀壞的耶和華的壇,又按以色列支派取了十二塊石頭,築一座壇,在壇旁挖溝,這個溝可以放進二細亞的穀種,也就是約14.6公升或3.7加侖的水。以利亞叫人擺好柴,再用四個桶的水,倒在潘祭和柴上。一共倒了三次,直到水流在壇的四圍,溝裡也滿了水。對巴力先知來說,巴不得乾柴烈水就自己點著了,哪裡還敢加水?豈不是難上加難?但是以利亞胸有成竹,他不是為了要表演魔術,讓人覺得自己很厲害,有能力。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讓以色列人知道耶和華是真神,希望以色列人的心回轉;而他以利亞是神的僕人。

迦密山上試真神

列王紀上 18: 21   以利亞前來對眾民說:「你們心持兩意要到幾時呢?若耶和華是神,就當順從耶和華;若巴力是神,就當順從巴力。」

閱讀經文:〈列王紀〉上18:1-46

溫哥華三個月不下雨,大家都已經開始著急,何況三年不下雨。有些地方碰到這種情形,就會開始求雨,好像澳洲土著、俄羅斯的先民、北美的印第安人都有求雨舞;在中國古代有的君王,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經為了祈雨跪了三天。可見一旦沒有雨,人就懂得要向上天求雨,因為雨是從天上降下來的,不向上天求,向誰求呢?可見人的心裡有“天”,人相信這“天”能懂得人的祈求。這“天”是有意識的,是活的,是有能力的,換句話說就是人相信天上有“神”。人平時很驕傲,說沒有神;但是只要幾個月不下雨,他都會開始求神了。那時就知道人是何等有限,神是何等恩慈。

亞哈很驕傲,他不要神,不要創造宇宙、帶領以色列先祖出埃及的真神。但是三年沒有雨,他就頂不住了,再不下雨,他連王都做不成了。百姓都餓死了渴死了,沒有百姓,他怎麼做王呢?他拜的金牛犢、巴力、亞舍拉通通不能幫他,他急得到處找以利亞。因為只有以利亞的神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耶和華神若說不下雨,連魔鬼都沒辦法。

亞哈和他的家宰俄巴底去找青草,因為他的牲畜再沒草吃就都會死了。家宰是指管理王的家之事務的高官;俄巴底的名字之意是「耶和華的僕人」。果然,這個俄巴底沒有辜負為他取名字的人,他雖然在亞哈的家裡做事,卻暗中保護耶和華的先知。在最黑暗的地方,仍然有神的僕人在那裡做光做鹽。這也是為何主教導我們不要論斷或批評別人,因為有許多事是我們不知道的,只有神知道,所以只有神才有資格審判每一個人。

以利亞預言旱荒

列王紀上 17:24   婦人對以利亞說:「現在我知道你是神人,耶和華藉你口所說的話是真的。」

閱讀經文:

〈列王紀〉上17:1-24

這是一個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從主日學到現在,我聽這故事不下百遍了,可是到現在還是喜歡它。以前喜歡的是以利亞行的神蹟,現在可以從這些神蹟裡去認識神,越讀越有意思。以前讀的時候覺得不降露不下雨與我無關,不癢不痛。有一年回台灣省親時,正好碰上台灣缺雨少水,水庫的水位一直下降,人心惶惶,政府一直呼籲大家節約用水。回到溫哥華,也碰上了難得的幾個月都天晴,沒想到從一級禁水令一直升到三級禁水令。水庫的水一點一點地減少,天上一滴水也沒掉下來。草地已經枯黃,樹葉也垂頭喪氣,泳池不可注水,家裡不可洗車。正在這緊要關頭,下雨了。每個人都歡欣鼓舞。

至於不降露有何嚴重性呢?幾年前我去過非洲的野生動物園,那裡的地也乾旱得很。但是導遊說,因為清早一些枝葉上有甘露,所以動物們只要吃了露水,就夠一天的水份了。所以沒下雨動物還能存活。所以若是沒有露水,不僅動物活不了,連植物都活不了。神為何要用乾旱來處罰以色列人呢?說實在的,在等待下雨的日子裡,我有時候會想到,是不是最近有人做了一些事情得罪神,以致神懲罰我們?甘露時雨都是上天所賜,當上天不再賜下甘露恩雨時,人就要好好地反省了。

所以當以利亞對亞哈王說:“我指著所侍奉永生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起誓: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不下雨”。是神藉著以利亞來使亞哈思想,並不是以利亞本身有能力做此事。神總是喜歡讓人與祂同工,使人自覺有價值。以利亞對亞哈王預言之後,神就叫以利亞住到基立溪旁,喝溪裡的水,等待烏鴉的供養。烏鴉早晚給他叼餅和肉來,這些和餅從哪裡來呢?沒人知道。會不會有的大戶人家每天都覺得少了一點肉和幾片餅,但是查來查去都察不出是誰偷吃的?過了些日子,溪水就乾了,是不是被以利亞喝乾了?當然不是,因為沒有下雨,太陽天天曬,把這條溪都曬到見底了。於是神叫以利亞去西頓的撒勒法。去那裡做什麼?去找一個寡婦。

巴沙/以拉/心利/暗利/亞哈

〈列王紀〉上 16:2  我既從塵埃中提拔你,立你做我民以色列的君,你竟行耶羅波安所行的道,使我民以色列陷在罪裡,惹我發怒。

閱讀經文:

〈列王紀〉上15:25-34

  〈列王紀〉上 16:1-34

今天的經文是講到以色列北國,王權一連串轉換的歷史。

以色列王:耶羅波安(父)(22年)→拿答(子)(2年)→巴沙(篡)(24年)→以拉(子)(2年)→心利(篡)(7日)→暗利(篡)(12年)→亞哈(子)(22年)。

我們要先解決兩個年數上的小問題:第一個是暗利做王的年數:在耶羅波安做王第20年時,猶大王亞撒登基;到了亞撒王第38年時,以色列王亞哈登基。照年數算有時比較不準,因為有時不夠兩年,或是前後連接也算一年,就算了兩次。暗利做王是從亞撒27年算起,而不是從亞撒31年算起,頭尾相加共12年。

第二個問題,是巴沙何時攻擊猶大?在〈歷代志下〉16章1-6節記載:“亞撒36年,以色列王巴沙上來攻擊猶大”。但是在〈列王記上〉15章33節記載:“猶大王亞撒第三年,亞希雅的兒子巴沙在得撒登基做以色列眾人的王,共24年”。那麼,巴沙在亞撒27年時就已經去世了,不可能在亞撒36年還來攻擊猶大。這個時間很模糊。在無法確定時間時,我們主要看發生的事件和其影響。也可以明白,不管人怎樣盡心盡力,總會出錯。以色列人抄聖經是出名的嚴謹,翻譯聖經的人當然也存著非常慎重的心態來做這事,但不管人怎樣努力,總會找出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使我們不能不謙卑,因為人實太有限了。

在亞撒做王時,正是耶羅波安年老快退位時,耶羅波安傳位給兒子拿答。基比頓是迦南中部的一座城,原是非利士人的城,以色列人進軍迦南時奪了此城,劃給利未支派中的哥轄子孫為業。不久,又被非利士人佔據,故又稱為:非利士的基比頓。王國分裂後,拿答試圖拿回此城,在圍困基比頓,和非利士人戰得難解難分時,部下巴沙背叛了拿答,殺了他,自己做起以色列王。廿幾年以後,巴沙的兒子以拉做王,他的元帥在攻打基比頓時,他被一個管戰車的臣子心利殺掉。拿答在圍困基比頓時,巴沙篡位;暗利在攻打基比頓時,心利在得撒殺了巴沙的兒子以拉篡位。因為臣子們在基比頓戰得很辛苦時,以拉卻在得撒喝到酒醉,看來以拉也不是一個好王。

猶大王亞撒和以色列王巴沙

歷代志下 15:2b   你們若順從耶和華,耶和華必與你們同在。

閱讀經文:

列王紀上 15:9-34 (亞撒登基,巴沙篡位殺拿答)

  歷代志下 14:9-15 (亞撒與古實王爭戢)

  歷代志下15:1-19 (亞撒利亞鼓勵亞撒)

  歷代志下 16:1-14 (亞撒拿聖殿的金銀送便哈達)

猶大王:羅波安→亞比央→亞撒。以色列王:耶羅波安(父)→拿答(子)→巴沙(篡位)。

為何神要特別把這些君王的歷史放在《聖經》裡呢?我想,每一個王都是一個人,從這些王的事蹟裡,我們都可以發現有一個小小的自己在裡面,也從而找到自己應該遵循的方向,和應該棄絕的想法。人生好比一條路,若跟隨主走下去,便可回到父家;反之,若被誤導到不同的路上,就要趕快回頭,免得回不到家。在猶大南國,雖然有好幾個王都三心二意地跟隨神,但至少在碰到困難時還會尋求神倚靠神;但是在以色列北國已經完全漠視神的存在和主權。

在猶大南國,因著神的應許,大衛的子孫一個個接續著坐上王位;在以色列北國的王就沒有這樣的幸運了,耶羅波安的兒子做王兩年就被巴沙殺掉篡位。巴沙不只是殺拿答,順手就把耶羅波安的全家也都殺得淨光,凡有氣息的沒有留下一個。神對耶羅波安的咒詛全應驗了:“我必使災禍臨到耶羅波安的家,將屬耶羅波安的男丁,無論困住的、自由的,都從以色列中剪除,必除盡耶羅波安的家,如人除盡糞土一般。凡屬耶羅波安的人,死在城中的必被狗吃,死在田野的必被空中的鳥吃。(王上14:10-11)”。被殺而來不及掩埋的,就被狗和鳥爭相覓食。可見人的肉體何等沒用,一旦失去了生命,就什麼也保不住了。

猶大王亞撒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記載亞撒做王後的第一個10年,他很積極地行神眼中看為善為正的事。他除掉外邦神的壇和丘壇,打碎柱像,砍下木偶;也吩咐猶大人尋求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遵行祂的律法,誡命。亞撒全心尋求神,神就賜給猶大國平安。亞撒也趁著國泰民安,著手建造堅固的城邑和建立強大的軍隊。這就是亞撒做王第一階段的成就。

《聖經中各種審判》7 — 對埃及的審判

論及歷史上的帝國

聖經的各種審判的講解,讓我們明白上帝如何在歷史中,透過祂運行在世上的權柄以及管教全世界的作為,彰顯祂的公義與聖潔。在整個源遠流城的歷史洪流中,中東以及北非的歷史上出現幾個最大的帝國,最先是阿卡帝國,以後是巴比倫、埃及、亞述、波斯、馬其頓、羅馬帝國,這些帝國的氣派與統治的範圍幾乎沒有可相比的。如今,無論東方或西方,已經沒有帝國的存在,昔日偉大的帝國都消滅了,現今還存在有王權但沒有統治實權的王族,挪威、瑞典、丹麥還有王族,昔日掌有大權的英國皇家現在也沒有太大的實權。日本的皇族與中國的皇族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中國的皇族常常換姓,但日本的天皇制度一直傳下來,沒有換姓,日本皇族與日本社會非常敬重自己王族的傳習。中國最先的唐堯虞舜,是禪讓制度;禹之後,傳子不傳賢,之後夏朝被商朝推翻,商朝再被周朝推翻,異性的政權傳到滿族,最後被孫中山推翻。西方的帝國,國祚最長的,是二千多年的羅馬帝國;東方的王朝,國祚最長的,是五千多年的中國王朝。

君士坦丁促使羅馬帝國成為基督教國家

國祚綿延的羅馬帝國起初反對基督教,殺害基督徒,逼迫教會,直到第四世紀某一天的晚上,君士坦丁(Constantine, c.272-337)做夢,夢到他打仗的時候,有十字架的旗號在空中飛揚,說:「你要得著基督,才能得勝」,君士坦丁照著去做,果然全軍大勝,因而改信基督教。【編按:教會史家優西比烏(Eusebius of Caesarea, c.260-340)撰寫的《君士坦丁的一生》(Life of Constantine),書中曾提及君士坦丁與勢均力敵的對手對敵,在一場決定性戰役前夜曾做一個夢,夢中君士坦丁看見耶穌對他說:「只要以基督十字架作為部隊旌旗,就一定會戰勝敵軍」,夢醒之後的君士坦丁就照著夢中得到的指示更改旌旗,他的軍隊果然在這場決定性的戰役中大獲全勝。有另一說:在決戰前,君士坦丁望向天空,看見太陽之上有十字架的形狀,同時也出現一段文字說明;「以此記號,你必征服」,於是君士坦丁命令士兵在盾牌上畫上十字架的記號,他的軍隊果然戰勝。資料來源:台灣教會公報】君士坦丁改信基督教,使得原先反對基督教、殺害基督徒、逼害教會的帝國,舉國上下改信基督教,這是天大的事情。

描繪〈君士坦丁靠基督得勝〉的圖我們教會有,因為我請一位畫家從中國搬到印尼,在這裡吃、住、作畫,其中一幅畫作就是這幅。我在深圳遇到這位畫家,發現他繪畫的長才,便問他願不願到印尼作畫。那時他才二十三、四歲,他曾到印尼幫有錢人畫圖,他其中一個作品是畫在屋頂上。在屋頂上作畫是很難的,從前的人要建木架,躺在那邊,臉朝向屋頂,把漆放上去,如果漆掉進眼睛,可能會瞎的。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 -1564)就是這樣在西斯汀禮拜堂的屋頂,畫了全世界著名的〈創世記〉,有一次漆掉在他的眼睛旁,險些使他瞎眼;還有一次,他從木架摔下來,差一點殘廢。義大利人認為他比里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更偉大。我用自己的錢把這名畫家五、六張的圖畫買回來,其中一張大到我沒有辦法從香港帶回來,長度六公尺四,比你的床大兩、三倍,這樣大的圖畫不能折,帶上飛機也很困難。於是,我邀請他到印尼住,在這裡畫,傳福音給他。這位畫家因而待在印尼二年多的時間,他所畫的其中兩項畫作,其一是在教會建築最高的二十四層樓,他畫了六公尺四米〈最後的審判〉的複製品,還有一張長五公尺半、高三公尺四,我放在二十四樓音樂廳外的一座牆上,那是第二張最大的圖,叫做〈君士坦丁靠基督得勝〉。如果你們有機會上去看一下,我很樂意解釋給你們聽。這個教會有世界最好的音樂、圖畫、神學,都是為你們預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