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ak Out God’s Word and Overcome

Hi GAMErs,

Today’s passage is 2 Corinthians 4:13-18.  Let’s go!

2 Corinthians 4:13-14 (NIV)
13  It is written: “I believed; therefore I have spoken.” With that same spirit of faith we also believe and therefore speak,
14  because we know that the one who raised the Lord Jesus from the dead will also raise us with Jesus and present us with you in his presence.

On verses 13-14:  Paul quotes this verse “I believed; therefore I have spoken” from Psalm 116:10 as a reminder to him and his team to keep speaking out what they believe, declaring God’s Word over their lives and reminding themselves of the truth that just as God raised Jesus from the dead, so God will raise Paul and his team up from the greatest hardships, even death itself.

When you’re going through great hardship the way Paul was, one of the best things you can is speak out your faith and speak out God’s Word.  Praise God!  There are thousands of promises from the Bible you can hang onto.  For example, verses 16 and 17 below are worth memorizing and declaring.  When you declare in faith what you know to be right and true, it keeps you from sinking into hopelessness or drifting into distraction.

祭司的一天

〈歷代志〉上 24:19  這就是他們的班次,要照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藉他們祖宗亞倫所吩咐的條例,進入耶和華的殿辦理事務。

閱讀經文:〈歷代志 〉上 24章

亞倫和子孫被神揀選去供祭司的職份。在西乃曠野時,亞倫和兒子們承接聖職,因為拿答和亞比戶沒有按著神的吩咐,擅自取用凡火獻給神,當場被從神那裡出來的火燒死(利10:2)。拿答和亞比戶那時還年輕,沒有兒子;因此亞倫只剩兩個兒子以利亞撒和以他瑪,及其後裔來服侍神。以利亞撒的子孫中有十六個族長,以他瑪的子孫中有八個族長,加起來共有廿四個族長,負責帶領各族在每週和安息日時,輪流進去聖殿中服侍。他們採用掣籤的方式來安排各班(族)的工作時間,因為用掣籤的方式可以避免紛爭和不滿。

在前一章(代上23章)裡有提到,大衛數點了卅歲以上的利未人共有三萬八千人,其中有二萬四千人管理耶和華殿的事,有六千人做官長和士師,有四千人做守門的,又有四千人用大衛所做的樂器頌讚耶和華。 聖殿究竟有多少工作,需要用這麼多人呢?今天我們要借用以色列聖殿學院的一些資料,和大家一起來看看祭司的工作內容。所以我們稱其為“祭司的一天”。祭司的一天從輪班前住進去開始。聖殿兩旁有祭司的宿舍供值班的祭司們住宿。

祭司起床後,要漱洗潔淨自己,然後彼此幫助,換上祭司服。我們來看看祭司們的工作有哪幾方面。昨天我們也談到為何有的經文說利未人廿歲就要去參與耶和華殿的事務,有的經文說卅歲。有的聖經學者指出,那是因為廿歲是開始當“學徒”,卅歲才能正式任職的原因。那麼他們要學哪些事情呢?從他們早上起床後就要掣籤分工開始,就曉得工作的分配十分公平,必須什麼都會做,不能只會一兩樣,抽到什麼工作都要去做。

美國「福音音樂之父」托馬斯·道塞的“藍調”人生和他寫的《親愛主,牽我手》

引言▶:有一首詩歌,我相信每個基督徒都非常的熟悉和喜歡,它不但歌詞感人而且旋律也有其鮮明的特色,讓人聽後難以忘懷。這就是被人譽為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讚美詩歌”《親愛主,牽我手》(Take My Hand,Precious Lord)。作者是一名美國的黑人。他一生的經歷是如此的跌遝起伏;他對福音音樂的傑出貢獻更讓他贏得了美國「福音音樂之父」之桂冠。他就是托馬斯·道塞(Thomas A. Dorsey)。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他的生平以及這首經典佳作創作背後的所發生故事。──徐彬

● 經歷磨練脫穎而出的少年郎

 1899年7月1日托馬斯·道塞(下簡稱“托馬斯”)出生在佐治亞州的維拉裏加,是家中三個孩子中的長子。他的父親是當地黑人浸信會的一名牧師,因為收入頗微,有時要去附近的牧場裏幹活來貼補家用;儘管如此,因為母親是教會的司琴,家裏還有一臺老舊的管風琴,這在當地黑人家庭裏十分罕見。

托馬斯八歲那年,父親為了讓家人能有更好的發展機會,舉家遷移到喬治亞的首府亞特蘭大定居。但在開頭的那幾年全家人卻都因為初來乍到陷入到生存的困境之中。父親被迫放棄了原來的牧師工作,改去工廠打工;母親也成了富人家的女傭;最難過的是托馬斯,他在新學校裏因為是來自外地的鄉下而被同學們孤立和排斥,最終導致他在讀完四年級後被迫輟學。

失學那年托馬斯才12歲,又沒有任何謀生手段,因此他只能在當地的黑人聚集區裏到處遊蕩,直到他在附近的一家劇院裏找到一份賣汽水的零活才算穩定下來。可是誰也沒想到,沒過幾年這位在人群中毫不起眼的窮小子居然把依附在劇場謀生的“邊際效應”“發揮”得淋漓盡致,風生水起。他不但因近水樓臺巴結到劇院樂隊的鋼琴師,通過專業人士的指導點撥,大大提高了他小時候從母親那裏初學到的彈琴水準;而且還通過現場“觀摩”和非正式的“拜師”,從來劇場表演的歌手那裏學會了當時所流行的藍調音樂(Bruce Music)的入門技巧,逐漸成為同齡人中玩藍調的佼佼者。年紀尚輕卻抱負不淺的他,深知將來若要在這條道路上走得更遠必須要積累舞臺經驗;因此他無論報酬多少,盡可能地參加各種演出機會,連去家庭聚會、地下酒巴(當時處在禁酒時代)的表演機會也不放棄。

● 追求藍調夢想成功的年輕人

20歲那年托馬斯懷著心中的夢想離開父母獨自一人來到當時美國藍調爵士音樂的中心城市芝加哥,沉浸在滋潤的風城藍調之中。在那裏他的生活節奏變得非常的忙碌和辛苦。除了白天打工外,他還安排時間去「芝加哥作曲編排學院」學習相關課程,而到了晚上他又要去酒吧去彈琴。等到積累了一定理論基礎後他便開始嘗試創作藍調音樂;到21歲那年他創作的一首歌曲被正式授予版權,成為首批獲得藍調音樂版權的弄潮兒之一。

接下來更大的機會降臨到這位勤奮的年輕人身上。1924年他有幸得到當時有“藍調之母”的黑人女歌唱家馬雷妮(Ma Rainey1886-1939)的賞識,並為與她合作組建了一支叫「夜貓」的藍調爵士樂隊,由他擔任領隊和鋼琴演奏。他們的樂隊在芝加哥變得越來越有名氣,他也因深受觀眾的喜歡而有了“喬治亞湯姆”的名號。

隨著時間的過去,托馬斯在藍調世界裏終於功成名就。他的兩首原創藍調歌曲分別由兩家知名公司錄製成了唱片,他因此躋身於芝加哥頂級藍調作曲家的行列。到了他29歲那年他與一名吉他手合作錄製的一首歌曲唱片居然賣出了700多萬張的巨量。至此他的個人奮鬥軌跡似乎也已邁入人生的頂峰階段。

● 試探和拯救的雙重變奏曲

雖然托馬斯在世俗名祿道路上取得了如此驚人的成功,但作為從小就是基督徒的他與神的關係卻變得越來越遠。於是一場試探和拯救的雙重變奏曲隨之在他身上發生。

早在1926年的一天晚上,托馬斯在舞臺上表演時突然發現自己的身體出現了一種無法控制的搖擺狀況;逐漸的他的精神狀態也變得越來越不穩定,以致發展到他完全無法正常排練、創作及上臺演出的地步。看了醫生後他被診斷是患了憂鬱症,已到了即將崩潰的程度。為此他的母親專門趕來把他接回亞特蘭大老家靜養。在療養期間,母親多次建議他不要再繼續沉湎於以世俗為友的爵士音樂,而要用音樂才華去事奉神。然而,被財富和名譽迷住雙眼的托馬斯那時聽了卻完全不為所動。

過了一段時間當托馬斯的病情有所好轉,他即離開了母親回到芝加哥,繼續在娛樂圈裏去玩他的藍調。可是沒過多久,他的精神憂鬱疾病又再次復發,這次變得更加嚴重,甚至連醫生都束手無策。他本人則被疾病折磨到一度想到通過自殺來加以解脫。

當人的路走到盡頭時往往神會為他開啟一扇大門。後來托馬斯把自己這兩次的得病稱之為“上帝的干預”(God’s Interruption),目的是要把他從世俗和魔鬼的手中拉回到神的懷抱。就在他走投無路之時,有一天他的一位親戚給他介紹了當地很有名的一位“信仰治療師”哈立主督( H.H. Haley)為他治療。那天發生了一件超自然的神奇事情,導致這困擾折磨了他兩年之久的頑疾被完全醫治。

在治療中那位牧師說過的一句話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托馬斯,主有太多的工作要你去做,不會讓你去死。”他回想起早在自己21歲那年在美國黑人浸信會的年會上聽到一位著名歌手演唱《我願意,你呢?》這首讚美詩歌時心中的那份感動,希望將來有一天也能夠像她那樣成為為上帝國度唱歌的創新音樂家,只是那一刻的萌芽不久就被世俗的誘惑所撲滅,…。如今他下決心要從頭再來。

● 藍調福音音樂的先驅者

 在經歷嚴重抑鬱症被神醫治的奇跡之後托馬斯開始認真思考信仰對人生的意義,加上又經歷了一位住在他樓下的基督徒鄰居的去世,由此啟發他創作了平生第一首藍調福音歌曲,取名為《如果你看到我的救世主,告訴祂你認識我》(”If You See My Savior, Tell Him That You Saw Me”)。

然而在信仰道路上從來不會有一帆風順。從1928年起托馬斯多次嘗試把自己創作的藍調福音音樂僅以10美分一首的價格賣給當地的教堂,結果還是發現沒有一家教會願意接受。因為在那個時代,即便是黑人的教會在敬拜中也只允許唱傳統風格的聖詩,甚至以能夠演唱高大上的歐洲古典名曲為榮,根本不可能接受這種被當時社會普遍認為屬於低俗藍調格調的讚美詩歌。為此托馬斯不得不一方面繼續依靠演奏世俗音樂來謀生賺錢,同時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斷去嘗試創作新的詩歌。

 上帝繼續為他開門。其實托馬斯所寫的第一首藍調讚美詩歌並沒有在當地教會無人問津而被湮滅;在1930年舉行的全美黑人浸信會大會上有一位著名歌手唱了他這首詩歌,並受到全場觀眾的熱烈歡迎。儘管托馬斯本人因為沒有參加這次會議而對此事毫不知情,不過到了下一年就發生了當地的「埃比尼澤教會」(Ebenzer Church)主動找上門來,邀請托他來為教會組建一個合唱團。這家教會剛上任不久的第三任牧師詹姆斯·史密斯(James Smith)不但很喜歡黑人本土音樂中的創新精神,也對托馬斯的藍調詩歌情有獨鐘。因為有了這一機會托馬斯終於可以大膽在新成立的合唱團裏推出他創作的藍調讚美歌曲。經過他精心排練後的合唱團在教會的首次獻唱就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吸引了台下所有的觀眾;在現場負責伴奏的托馬斯也興奮得半途從鋼琴旁跳了起來,站立著完成了演奏。

在這家教會取得成功之後,當時芝加哥的第二大黑人教堂,「朝聖者教會」(Pilgrim Church)也向托馬斯伸出了雙手,聘請他來擔任音樂總監。至此他終於可以擺脫世俗的羈絆用自己全部時間來事奉上帝了。

在實踐中托馬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藍調福音音樂理論和風格。他認為除了歌詞外,並不存在藍調音樂和教堂傳統音樂之間的根本區別,因此可以在詩歌創作中繼續保持藍調特有的旋律和演唱特色,只不過將這種源於早期黑人奴隸“靈歌”音樂中含有的絕望、痛苦、壓抑和渴望的情緒,通過福音的注入加以改變,成為安慰、醫治、盼望和釋放的源泉,用來讚美神。同時他還認為讚美詩歌本身就是口頭佈道的補充,需要有感情的投入;因此他鼓勵自己的詩班成員在唱詩時可以通過釋放自己手腳的動作節奏來加以配合。為了推廣他的理論和實踐,他還在1932年參與創立了「芝加哥福音合唱團大會」(後改為全美福音合唱團大會),用他的理念來培訓來自全美各地的音樂家和歌手。他在「朝聖者教會」擔任音樂總監長達五十年之久,見證了這家教會發展成為衛理公會在美國東部最大的非裔教會。(上圖即為朝聖者教會外觀的照片)

● 妻兒雙亡打擊下寫成的詩歌

現在我們來瞭解這首《親愛主,牽我手》的具體創作背景。1932年8月的一天,托馬斯準備要離家前往密西根州的聖路易斯參加一場復興大會並擔綱其中的詩歌演出。雖然這是很早前就預定好的日程安排,但在臨行前他卻變得猶豫不決,因為他知道妻子內蒂·哈珀(Nettie Harper)懷孕已快到臨盆的時間了,而且這還是他們結婚多年後的第一個愛情結晶;最後還是因為妻子的寬慰和堅持才讓他成行。可就在在聖路易斯的演出過程中,他收到了一份電報,裏面的內容是:「你的妻子剛去世」。

◀左圖為內蒂生前照片

當托馬斯匆忙趕回芝加哥後,得知內蒂是因難產而死,但所幸的是生下了一個男孩。他的情緒一時在悲傷和喜悅之間反復徘徊。沒想到只過了數日(一說是在24小時之內),新生的嬰兒也夭折了。這兩次接踵而來的沉重打擊,讓他的精神狀態徹底面臨崩潰。在極度的悲哀中,他甚至開始懷疑和抱怨上帝,為什麼讓這樣的悲劇在他身上發生,….。

數日後在淒涼的氛圍之中,托馬斯的愛妻和兒子被放入在同一個棺木裏完成了安葬。辦完喪事後的那個週六,與他一起創建教會合唱團的作曲家兼歌手西奧多. 弗萊(Theodore Frye 1899-1963)為了安慰他帶他去了附近的一家音樂學校散心。在學校的一架鋼琴旁,托馬斯坐了下來;當他試著在琴鍵上彈奏時,一種神奇的感覺籠罩著他,他仿佛覺得自己的手指可以觸及到上帝,接著不由自主地彈出了一首完全陌生的旋律,同時一段段歌詞也從他的口中喃喃而出,落實在旋律的最合適之處。就這樣一首著名的經典之作《親愛主,牽我手》誕生了。

下圖內的英文即為托馬斯回憶這首詩歌創作過程的內容

● 詩歌的屬靈意象和亮光

 詩歌的英文原作有三節,而我們中文實際所唱的只有前二節。歌詞如下:

「親愛主,牽我手,建立我,領我走;我疲倦,我軟弱,我苦愁;經風暴,過黑夜,求領我,進光明;親愛主,牽我手,到天庭。」

「我道路,雖淒涼,主臨近,慰憂傷;我在世,快打完,美好仗;聽我求,聽我禱,牽我手,防跌倒;親愛主,牽我手,常引導。」

我們也許可以突破上述中歌詞的局限,通過還原三節詩歌英文原作的直譯結合寫作背景來解析其中的意象和亮光。

在詩歌的第一節作者首先展現的是自己在同時失去兩個至親後的心靈困境,他如同是獨自在一片洶湧澎湃的汪洋大海中苦苦掙扎,因此急切地向神呼救:“親愛的主啊,(求你)握著我的手帶我前行,”因為“我疲憊,我軟弱,我孤獨”;求主帶著我,“穿過眼前的暴風雨和黑夜,把我引向光明”,“牽著我的手,引領我回家!”

來到了詩歌的第二節,作者描繪的似乎是當自己深陷在死蔭幽谷時所發生的意象,“當我的前程變得如此幽暗時,“親愛的主就在我的身旁”;“當我看不清前面的道路時,主傾聽我的哭泣,回應我的呼喚,緊握住我的手,免得我跌倒”;“親愛的主啊,牽著我的手,引領我回家!”

接著詩歌進入到第三節,此刻的時間點已經到了晚上,“夜色漸暗,夜幕降臨了,一天已經過去,不再複返”;此時的作者已經度過了大海的狂風暴雨(第一節),也終於走出了死蔭幽谷(第二節),如今已經抵達生命之河的彼岸,“站立在河邊”,而主的手自始至終一直在“牽著他手,指引他的每一個腳步”,“引領我回家”。

全詩每一節的最後都是以“牽著我的手,親愛的主,引領我回家”結束(Take my hand, Precious Lord, Lead me home);這是整首詩歌發出的最強音,反映了作者心中懇切的呼求和強烈的盼望。這盼望早已超越了作者身處的悲苦境況,直接與神的应许和永恆的盼望相連!

《親愛主,牽我手》這首詩歌不但幫助托馬斯本人走出因妻兒雙亡帶來的陰影,在發表後也激勵了無數像他一樣掙扎在痛苦絕望邊緣上的人,給他們帶來了心靈的極大慰藉和平安,並且引導他們思考生命的意義和歸宿,從而把目光轉向神,求主牽著他們的手度過眼前的艱難坎坷,走向光明的未來。

● 一生事奉帶來的榮耀和冠冕

 托馬斯的一生寫了一千多福音歌曲,其中影響最大就是這首《親愛主,牽我手》。它被翻譯成數十種不同的語言,深受各國民眾的喜愛。人們經常把它與另一首著名詩歌《奇異恩典》相提並論,甚至還有聖詩評論家把這首詩歌評價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福音歌曲”。

托馬斯他對藍調福音音樂的貢獻也無人能及。劍橋的「藍調和福音音樂之友」組織稱他實際上“定義了”這一音樂體裁。他對推動美國福音音樂發展所產生的重大影響,甚至讓他贏得了「福音音樂之父」之桂冠。不僅如此,他對藍調福音音樂的傑出貢獻甚至還影響了整個美國音樂世界,帶動了20世紀和21世紀前10年美國所有的主流音樂的變革。著名藍調評論家吉姆·奧尼爾(Jim O‘Neal)甚至將他與美國最有影響力的藍調作曲家W·C·漢迪(W.C.Handy)相提並論。他也因此成為第一位入選「納什維爾作曲家名人堂」(Nashville Songwriters Hall of Fame)和「福音音樂協會名人堂」的非洲裔音樂家。

托馬斯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福音音樂,上帝也一直眷顧著他。在髮妻內蒂去世九年後的一天,托馬斯在教會裏遇見了一名叫凱瑟琳·莫斯利的女士。當在人群裏第一眼看到她的那一刻,他就認定“那將是我的妻子”。接下來當凱瑟琳正在車站等Bus時,他走上前去對她說,“我送你回家,…”。倆人在1941年結婚,婚後育有兩個孩子,家庭生活美滿幸福。

托馬斯出生於十九世紀的最後一年卻一直活到二十世紀末的1993年,享年94歲的高齡。臨去世前的那一刻,他還在用當時流行的“隨身聽”聆聽讚美詩歌。在美好的音樂陪伴下,這位寫下《親愛主,牽我手》的作者終於像他詩歌中所寫的那樣,由他親愛的主耶穌親手引領著,回到了天上美麗的家鄉。

親愛的朋友,您願意有這樣一雙手來引領你未來生命的前程嗎?

下面請欣賞(1)由蔡琴演唱的版本(2)由著名福音福音團體比爾蓋瑟聲樂團隊馬歇爾等幾位歌唱家領銜演唱的版本

 

Find The Big BUT In Every Problem

Hi GAMErs,

Today’s passage is 2 Corinthians 4:7-12.  Let’s go!

2 Corinthians 4:7 (NIV)
7  But we have this treasure in jars of clay to show that this all-surpassing power is from God and not from us.

On verse 7:   The Corinthians were aware to some degree of Paul’s trials, hardships and weaknesses and some Corinthians would even say that these trials, hardships and weaknesses are evidence that Paul is not a “super apostle”.  Paul responds by likening his faith and God’s Holy Spirit inside to a treasure that resides in a weak, brittle jar of clay – i.e. himself.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Paul’s point in verse 5 that he is not here to preach about how good and strong he is but about how great and strong God is.

2 Corinthians 4:8-9 (NIV) 
8 We are hard pressed on every side, but not crushed; perplexed, but not in despair; 
9 persecuted, but not abandoned; struck down, but not destroyed. 

On verses 8-9:  I love Paul’s attitude.  No matter how many problems Paul faced, Paul was found a big BUT in every problem. “We are hard pressed on every side, BUT not crushed; perplexed, BUT no in despair; persecuted, BUT not abandoned; struck down, BUT not destroyed.”

利未人之職任

〈歷代志上〉  上 23:26 利未人不必再抬帳幕和其中所用的一切器皿了。

閱讀經文:〈歷代志 〉上 23章

在〈歷代志上〉的廿三章裡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概念,以色列人面臨一個敬拜的轉型,利未人面臨新的事奉方式的挑戰。這些組織和重整都是大衛在位時所做的安排。大衛王不僅是軍事家,使外邦各國都臣服,對內他也有很週密的思考,使利未人的事奉比以前更加的完備。大衛既然有建造聖殿的計劃,就不能不考慮到利未人在事奉上的轉型。以前約櫃在會幕裡,每到一處,利未人就要負責抬帳幕和其中所用的一切器皿;但是現在大衛已經把會幕搬到耶路撒冷,而且要蓋聖殿作為約櫃永久的居所,因此事奉的轉型是無可避免的。

利未是雅各的第三個兒子,原本性情十分暴躁凶狠。當示劍沾污他的妹妹底拿後,他和西緬欺騙了示劍的家人,叫他們的男人全部要行割禮。趁著他們在疼痛之際,把他們全部殺掉。因此雅各論到利未時說:“西緬和利未是弟兄;他們的刀劍是強暴的器械。 我的榮耀阿,不要與他們聯合聚集;因為他們趁怒殺害人命,任意砍斷牛腿大筋。”但是這個咒詛在摩西時被更改為祝福:“耶和華啊,你的土明和烏陵都在你的虔誠人那裡。這是因利未人遵行你的話,謹守你的約。他們要將你的典章教訓雅各,將你的律法教訓以色列。他們要把香焚在你面前,把全牲的燔祭獻在你的壇上。求耶和華降福在他的財物上,悅納他手裡所辦的事。那些起來攻擊他和恨惡他的人,願你刺透他們的腰,使他們不得再起來。(節錄自申33:8-11)”

土明和烏陵是祭司用來尋求神的心意之物,“把香焚在你面前,把全牲的燔祭獻在你的壇上”,更是祭司的職責。神把為以色列人事奉神的責任交給利未人,把利未人從一個被咒詛的景況下,變成蒙祝福的一個支派,並且還成為教導以色列民遵循神的典章和律法的支派。因為利未人遵行神的話,謹守神的約,就有這樣的轉變。所以我們不要因為自己的祖輩曾做過何事而在神面前自慚形穢。事實上,有越來越多曾經服事假神或偶像的人,因著神的救恩而變成傳道人,到處宣揚主的福音。

When God Turned On The Lights

Hi GAMErs,

Today’s passage is 2 Corinthians 4:1-6.  Let’s go!

2 Corinthians 4:1 (NIV) 
1 Therefore, since through God’s mercy we have this ministry, we do not lose heart. 

On verse 1:  It’s only because of God’s mercy that we get to serve God and represent Him on this earth.  It’s a privilege and an honour that we never earned or deserved, just one of the many benefits that comes from receiving God’s gift — Jesus Christ — by faith.  If don’t feel worthy to serve God or you feel inadequate, remember: God in His mercy has saved you, chosen you and qualified you to serve Him.  So serve Him with confidence, joy, perseverance and without fear.

2 Corinthians 4:2 (NIV) 
2 Rather, we have renounced secret and shameful ways; we do not use deception, nor do we distort the word of God. On the contrary, by setting forth the truth plainly we commend ourselves to every man’s conscience in the sight of God. 

On verse 2:  Since it is because of God’s mercy that we can serve God and be called ministers in His kingdom, we don’t need to pretend to be someone we’re not, or act as if it all depends on us.  Rather, we can just “set forth the truth plainly”.  The truth of what?  The truth of who God is as revealed in Jesus Christ and the truth of who we are, mere sinners who have been saved by His grace, who still make mistakes but who are loved, accepted and chosen by God through Jesus Christ.

《聖經中各種審判》—— 導論

審判、畏懼與改變

真神所行的真正的審判,誰能擔當得住呢?當主顯現的時候,誰能站立得住呢?真正了解這句話的人,知道審判這件事是很可怕的,因有了警戒,產生非常機動性生活上的改變。這不是在宗教中想像空無一物的神話,而是實際與上帝有一個相對性存在的關係,在互動上有應盡的責任,因敬畏上帝產生行為上的果子。

真實的上帝執行真正的審判的時候,人會產生懼怕、敬畏與改善的動力。我們沒有辦法因為動機上的敬畏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們要恐懼顫驚來到上帝面前,因上帝的審判產生的畏懼而有改變。摩西寫下最古老的人生之詩──〈詩篇〉九十篇,比大衛所寫的詩早五百年,「有誰按你當受的敬畏懼怕你,照你公義審判有所覺悟,過一個該有的公義生活呢?」(參:詩 90:11)盼望上帝藉著這項真理帶給你我生命的改變,成為我們活在上帝面前的一大動力。

上帝不僅是有公義、有真理的上帝,上帝乃是公義的本體、真理的本體,這不是本質上與上帝迥然有別的被造者所能想像的。上帝就是那聖者、那義者,祂不是有聖潔、有公義而已。〈使徒行傳〉第七章,司提反說:「那義者到你們中間來,你們竟然殺死他」(徒 7:52),表示人多麼痛恨上帝,不敬畏上帝;袒護犯罪的自己,抗拒上帝干涉我們的生命,這就是我們因不敬畏上帝所產生的態度。

上帝不但有公義、有聖潔,祂是那聖者、那義者。本體與客體不同的地方,在於追求真理的人,應當降服於公義的上帝,作為降服於上帝權威之下的敬拜者。當上帝的公義發出光來,我們從祂的審判得著警惕、光照與改正,也得到上帝的悅納。

Why You Can Be Bold and Hopeful

Hi GAMErs,

Today’s passage is 2 Corinthians 3:7-18.  Let’s go!

2 Corinthians 3:7-12 (NIV)
7  Now if the ministry that brought death, which was engraved in letters on stone, came with glory, so that the Israelites could not look steadily at the face of Moses because of its glory, fading though it was,
8  will not the ministry of the Spirit be even more glorious?
9  If the ministry that condemns men is glorious, how much more glorious is the ministry that brings righteousness!
10  For what was glorious has no glory now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urpassing glory.
11  And if what was fading away came with glory, how much greater is the glory of that which lasts!
12  Therefore, since we have such a hope, we are very bold.

On verses 7-12:  What is Paul talking about in verse 7?  Paul is alluding to an incident from Exodus 34:29-35 where Moses carried two stone tablets containing God’s law (in particular, the Ten Commandments) to the people.  As Moses came down the mountain carrying God’s law, Moses’ face radiated with God’s glory so much so that the people were afraid and asked him to cover his face with a veil.  

Paul recalls this incident as a way to say that the old covenant, represented by Moses and the Ten Commandments, was glorious even though it was temporary (v7, 11), performance-based, and brought death (v7) and condemnation (v9) to people. 

大衛囑所羅門建殿

〈歷代志〉上 22:11 但願耶和華賜你聰明、智慧,好治理以色列國,遵行耶和華你神的律法。

閱讀經文:〈歷代志 〉上 22章

因為〈撒母耳記〉/〈列王紀〉/〈歷代志〉這三卷書有的記載同樣的事情,所以我們讀完〈撒母耳記〉/〈列王紀〉之後,不會再去讀〈歷代志〉。因此〈歷代志〉有記載,而〈撒母耳記〉/〈列王紀〉沒有記載的,我們會在此補充。〈歷代志上〉22-29章可以幫助我們對聖殿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因此在進入〈列王紀〉之前,我們會先把〈歷代志上〉這幾章也稍微讀一遍。在這一章裡記載了大衛對建造聖殿所做的預備。

在〈撒母耳記下〉七章裡,大衛住在自己的宮殿,想到神的約櫃尚在會幕之中,便興起想為神建殿的心意。先知拿單也覺得這是一件美事,以為神必喜悅。沒想到,神告訴拿單,祂不要大衛為祂建殿,因為大衛在多次的戰爭裡流了多人的血,因此神要大衛的兒子所羅門做和平之王,在和平的時代裡為祂建殿。大衛雖然有遺憾,卻並不氣餒。反而更積極地為建殿的事工做各方面的準備。

大衛的心態很值我們學習,有時我們有熱心,想為主做一些事,但那些事是不是主要我們去做的?以前有位朋友和他的太太每年都去大陸傳福音,後來有一年,他們突然發現,神已經把許多國內的同胞都送到溫哥華了,為何捨近求遠?當他們開始在本地傳福音後,發現那些信主的人很自然就回去向家人和朋友傳福音了,這樣的效果是他們始料未及的。我們想做的事,不一定就是神要我們做的;所以我們有什麼感動,都要在神面前好好禱告,求印證。若是憑熱心事奉,一旦熱度減低,就很難繼續事奉;反而是尋求了神的印證和帶領的事奉,即使受到挫折,也能持續下去。

“New Covenant” Versus “Old Covenant” – What’s the Difference and Why Does It Matter?

Hi GAMErs,

Today’s passage is 2 Corinthians 3:1-6.  Let’s go!

2 Corinthians 3:1-3 (NIV)
1  Are we beginning to commend ourselves again? Or do we need, like some people,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to you or from you?
2  You yourselves are our letter, written on our hearts, known and read by everybody.
3  You show that you are a letter from Christ, the result of our ministry, written not with ink but with the Spirit of the living God, not on tablets of stone but on tablets of human hearts.

On verses 1 to 3:  When Paul wrote 2 Corinthians, a number of people in his church were questioning his authority as an “apostle”, that is, as a leader who plants and leads a church. They compared Paul to other individuals who were known as “super apostles” (2 Corinthians 11:5 and 12:11), who looked more impressive than Paul was, and who brought with them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talking about their credentials.  They thought, “Look at Paul.  He faces problems, defeats and disappointments all the time, and he doesn’t have any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So he mustn’t be a legitimate apostle.”  Paul understandably was hurt that the very church he planted was now questioning his authority and competence as an apostle.

In response, Paul says, “We don’t need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degrees or certificates, because the best proof of our competence as apostles is you!  The fact that you continue to follow Christ as a community — is that not proof that God has been working through us?” (vv2-3).

Ironically, in the end it was Paul — the guy whose authority was questioned because he went through so much criticism, opposition and difficulty and wasn’t afraid to share about it  — who ended up having the lasting legacy, whereas those super apostles faded out of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