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大王約阿施

〈列王紀〉下 12:2 約阿施在祭司耶何耶大教訓他的時候,就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

閱讀經文:〈列王紀〉下  12:1-21

猶大王:羅波安→亞比央→亞撒→約沙法→約蘭→亞哈謝→(亞她利雅)→約阿施→亞瑪謝

以色列王:耶羅波安(一世)→拿答→巴沙→以拉→心利→暗利→亞哈→亞哈謝→約蘭→耶戶

今天我們要讀到一個忘恩負義的王,其實就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這個猶大王約阿施,《聖經》給了他一句評語:“約阿施在祭司耶何耶大教訓他的時候,就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這句話引人思想,那麼當耶和耶大不在的時候,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呢?耶和耶大用盡心血去教育約阿施,所以當耶和大在的時候,他行眼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例如修理聖殿。

從所羅門建殿(約主前966年完工)到約阿施(約主前818年)已經超過140年,不管再怎樣堅固的建築,過了140年也會有許多地方需要整修。尤其是在亞她利雅執政時,她不但不尊重神,而且容許她的眾子拆毀神的殿,又用聖殿中分別為聖的物供奉巴力(代下24:7)。約阿施從小住在聖殿中,對聖殿的修護非常在心。因此要求祭司拿各方面收到的銀子,去修理殿的一切破壞之處。

沒想到光陰似箭,到了約阿施廿三年,也就是約阿施卅歲時,竟然還沒有動工。這次約阿施改變了籌款的方式,讓祭司耶何耶大取了一個櫃子,在櫃蓋上鑽了一個窟窿,放於壇旁,在進耶和華殿的右邊,這個櫃子裡收到的錢就拿來修理聖殿。這下子工程就得以開始進行。因為以前收錢的指示太模糊,哪部份要修殿,哪部份歸祭司都沒弄清楚,現在大家都清楚了,便“交給耶和華殿里辦事的人,他們就雇了石匠、木匠重修耶和華的殿,又雇了鐵匠、銅匠修理耶和華的殿。” 唯有贖愆祭、贖罪祭的銀子都歸祭司。

亞她利雅篡位和被殺

〈列王紀〉下 11:17 耶何耶大使王和民與耶和華立約,做耶和華的民,又使王與民立約。

閱讀經文:〈列王紀〉下  11:1-21

這是南國猶大的「武則天」發動政變。猶大王亞哈謝去耶斯列探望受傷的舅父以色列王約蘭,不料被約戶一併殺死了。跟亞哈謝同去的猶大國的王子們,也通通被殺死。留在猶大國的太后亞她利雅,亞哈謝的母親知道此事後,並沒有痛哭流涕,反而覺得機會到了,就起來剿滅王室(destroyed all the royal heirs),也就是把王室裡一切有權繼承王位的後裔全部殺死。但是她不知道,有一位在上的神不會讓她的心意得逞。因為猶大國的王位,神定意留給大衛的後裔。

亞哈謝有個小兒子還是個一歲的嬰兒,被他的姑姑和姑丈救了。因為他的姑丈耶和耶大是當時的祭司,所以他們把幼小的約阿施和乳母藏在耶和華的殿裡,一藏就是六年。亞她利雅是亞哈的女兒,她和她的父母親亞哈和耶洗別一樣,拜巴力和亞舍拉。想當然也不會去聖殿裡敬拜神,所以藏在聖殿裡最安全。

過了六年,施阿施七歲了,耶和耶大和約示巴都覺得應該讓小王子出來了,要讓大家都知道亞哈謝的兒子還活著。因此他召集了一些軍長、族長和利未人等,到聖殿裡與王立約,並且安排了各處守門的和保衛王的人。在安息日出班即休班,原本有三分之二的侍在安息日可以休息,但是這一回,耶和耶大不許他們下班,要他們把守聖殿;另外當值的三分之一也要全部把守聖殿。約阿施出入時,也一定要有人跟隨保護他。然後大家聚集在聖殿裡為約阿施加冕,將律法書交給他,膏他做王。

耶戶除巴力拜金牛

〈列王紀〉下 10:10 由此可知,耶和華指著亞哈家所說的話一句沒有落空,因為耶和華藉他僕人以利亞所說的話都成就了。」

閱讀經文:〈列王紀〉下  10:1-36

猶大王:羅波安→亞比央→亞撒→約沙法→約蘭→亞哈謝

以色列王:耶羅波安(一世)→拿答→巴沙→以拉→心利→暗利→亞哈→亞哈謝→約蘭→耶戶

耶戶做了以色列王,想到先知吩咐他要擊殺亞哈的全家(男丁)和耶洗別,他熱血沸騰,幾乎是見人就殺,連去探望約蘭舅舅的猶大王亞哈謝都不放過,連猶太王亞哈謝的兄弟42個人,全部都抓起來殺了。這些人的死亡都是因為猶大王約沙法為兒子約蘭娶了亞哈的女兒亞她利雅而惹的禍。約沙法王一生敬畏神,可惜在兒子的婚事上做了一個十分錯誤的決定,給他的後裔帶來極大的苦難。本來不沾親不帶故,偏偏去娶了一個拜亞舍拉的女人,搞得自己的後裔被殺得幾乎一乾二淨,還有更大的災難在後邊。他的孫子亞哈謝和其他42個弟兄就這樣莫名其妙被殺死了。只因為沾了一個“姻親” 的名份,實在算不上是亞哈家的人,也被殺死了。

耶戶沒有忘記亞哈的兒子們。亞哈有七十個兒子散住在撒馬利亞許多有錢有勢的尊貴人家裡。耶戶先假裝叫這些照顧王子的人推選一個賢能合宜的出來接續亞哈做王,可是這些人已經聽到他誅殺了以色列王約蘭和猶大王亞哈謝,他們怎麼還敢立王?當然紛紛推辭了。耶戶收到他們的回信,一改口,就叫他們把那些王的的首級送到耶斯列。那些人眼見時勢不妙,再也顧不得主僕的情誼,立刻把亞哈的七十個王子全部殺了,把他們的頭送到耶戶那裡。耶戶有沒有大大地獎賞他們呢?相反地,耶戶不僅奚落他們出賣主子,並且把他們都殺了,包括亞哈的大臣、密友、祭司全都殺了。耶戶說:“耶和華指著亞哈家所說的話一句沒有落空,因為耶和華藉他僕人以利亞所說的話都成就了。”

耶戶碰見利甲的兒子約拿達並不是偶然,因為約拿達是刻意前來迎接耶戶的,耶戶問他安,他也忠誠地回應耶戶,並且支持耶戶要去清除巴力的行動。此時的耶戶為耶和華大發熱心,訂了一個計劃要剷除所有拜巴力的人。他先為巴力召開嚴肅會,然後和約拿達假裝去獻祭,獻完祭趁其不備,便吩咐護衛兵和眾軍長進去殺人,不容一人出來。又將廟裡的巴力柱像都拿出去燒了,又拆了巴力的廟去作廁所,在以色列中滅了巴力。

立耶戶為以色列王

〈列王紀〉下 9:36a 他們回去告訴耶戶,耶戶說:「這正應驗耶和華藉他僕人提斯比人以利亞所說的話。

閱讀經文:〈列王紀〉下  9:1-37

猶大王:羅波安→亞比央→亞撒→約沙法→約蘭→亞哈謝

以色列王:耶羅波安(一世)→拿答→巴沙→以拉→心利→暗利→亞哈→亞哈謝→約蘭→耶戶

再一次把這個猶大王和以色列王的表列出來,如此大家比較可以明白誰打誰,對照一下究竟哪個王死了。因為在這章裡有太多個王了。在〈列王紀〉上第十九章15-17節裡,神交給以利亞三個使命,以利亞做了一個,就是膏以利沙接續他做先知,其餘兩項都交給以利沙去做。以利沙見到哈薛,卻沒有膏他,只是說知道他將來要做亞蘭王,給他一個提示。現在他也沒有親自去膏耶戶,而是叫一個先知門徒去膏耶戶。

以利亞沒有即刻去膏耶戶,很可能是因為當時亞哈因拿伯的事被先知責備而有悔改之意。因此神說:“因他在我面前自卑,他還在世的時候,我不降這禍。到他兒子的時候,我必降這禍於他的家(王上21:29)”。因此以利亞不能去膏耶戶,亞哈的兒子亞哈謝又死得太快,只做王兩年,就從樓上掉下去,也來不及叫耶戶去殺他。因為亞哈謝沒有兒子,所以由他的兄弟約蘭做王。以色列王約蘭去基列的拉末和亞蘭打戰,被打傷了。他在耶斯列療傷時,他的將軍耶戶在基列的拉末被膏為下一任的以色列王,眾軍長也擁護他為王。

這個在戰場上馳騁大半生的將軍一聽到先知的命令,要他去殺亞哈的全家(指男丁),在耶洗別身上流血申冤,立刻熱血沸騰,像一支箭般地射了出去。而此時另一個被愛心灌滿的猶大王亞哈謝,知道舅舅約蘭受傷,也急速地往耶斯列去探望。殺機從北而來,愛心由南而至。而毫不知情的約蘭,不知死活地套車出去迎接那向他急速射出的箭。耶戶的馬趕得又快又猛,卻沒有人意料到將要發生何事。約蘭的問候換來耶戶的怒吼:“你母親耶洗別的淫行邪術這樣多,焉能平安呢?”當約蘭領悟到耶戶造反時,耶戶的箭已經射中他的脊背,又從心窩穿出。

哈薛謀殺便哈達

〈列王紀〉下 8:13b 以利沙回答說:「耶和華指示我,你必做亞蘭王。」

閱讀經文:〈列王紀〉下  8:1-24

這段經文裡分別記載了幾個小故事,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關聯,但是從神的寶座上看下來,有沒有關聯呢?當然有,因為耶和華神不只是以色列的神,更是全世界、全宇宙的神,因此世代變遷彷彿是人在其中操控一切,實際上History (歷史)就是His Story祂的故事。人雖然敗壞,摩鬼雖然掌權,但耶和華神依然是主宰歷史的神。

以色列王經歷了撒馬利亞被解救的過程,對以利沙又添加了幾分敬佩之心。這一天,當他在聽以利沙的僕人基哈西講以利沙行過的神蹟奇事,正聽得津津有味時,有個婦人來找王。原來是書念的婦人,以利沙在以色列的旱災發生之前,先告訴了書念婦人,叫他們先去非利士地避一避。七年過去了,婦人回來,為她家的房屋和田地求告王。王親眼看見被以利沙救活的孩子,驚奇不已,便派了一個太監去為書念的婦人討回屬於她的一切,包括田地裡的出產。這時間上的巧合說明了什麼?是婦人太幸運了嗎?她幸運,因為神眷顧她。正如主耶穌說的:“人因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賞賜(太10:41)”。她記念神僕人的需要,神也記念她的需要。

在〈列王紀〉上第十九章15-17節裡,在以利亞從山洞走出來之後,神給了他三道新的命令:耶和華對他說:“ 你回去,從曠野往大馬士革去。到了那裡,就要膏哈薛做亞蘭王,又膏寧示的孫子耶戶做以色列王,並膏亞伯米何拉人沙法的兒子以利沙做先知接續你。將來躲避哈薛之刀的,必被耶戶所殺;躲避耶戶之刀的,必被以利沙所殺。”但是《聖經》上沒有記載以利亞去大馬士革膏哈薛,或去膏耶戶,只有提到他去膏以利沙接替他做先知,顯然那兩個工作都是要由以利沙去完成。以利沙是否為了這個原因而去大馬士革呢?

《聖經中各種審判》10 — 對埃及的審判 之五

第一災_水變血 上帝是生命的主宰

  上帝降在埃及的第一個災害,是水變成血,這是很可怕的事情。埃及的尼羅河是世界三大河流之一(密西西比河、亞馬遜河與尼羅河名列前面三條大河),可以淹蓋整個國家三分之一的土地。尼羅河每年氾濫一次,河水漲溢到兩岸的土地,淹覆大部分的土地。人怕水災,埃及則十分不同,反倒非常期待尼羅河每年一次的氾濫。尼羅河上游的紅泥藉由河水氾濫帶到下游,使原本貧脊的土壤變得相當肥沃,因而尼羅河的氾濫成為灌溉的重要時期。

河水、泉源、池塘這些有水的地方,完全都變成血,這就變成大災難。當血在生物的身體裡是生命的泉源,但當血離開身體,這是死亡的記號,非常腥臭,當血遍滿全地的時候,埃及人很難呼吸,很痛苦地面對這不能除掉又不能接受的事情,這進退兩難生命的大災難臨到埃及。上帝用血成為第一個審判,表示神是生死的掌管者。決定生死的,是上帝,就是創造生命者。〈使徒行傳〉告訴我們耶穌是生命的主,我們能殺死耶穌,我們以為我們能殺死一個我們不喜歡的人,卻不知道祂是生命的主,祂掌管生命與死亡。耶穌超越全地,也超越眾生,祂掌握陰間的權柄,主的能力不是人可以想像與限制的。當上帝擊打埃及,首要就是把水變成血。

  埃及人會因此歡喜快樂嗎?埃及人非常痛苦,因為人需要水來過活。沒有水,人的生命是短暫的,沒有水喝,人幾天就死了。埃及人每天沒有水喝,成天看見的都是腥臭的血,這是第一大災害。這災害來到的時候,上帝卻讓法老王硬著心不准以色列人離開,法老指責以色列人是懶惰的,要他們做得半死,也不要以色列人有自由。法老王讓以色列人吃好、吃多東西,目的不是為了讓他們身體健康或享受人生,而是有更大的力量來做他的奴僕。在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說:「全世界的勞工,注意聽!你們畢生的產業不是地皮,你們是無產階級,你們唯一的產業就是你們的體力與勞動價值。資本家苦待你,讓你們做得半死半活,然後給你薪水,不是為了讓你享受,而是讓你一生一世幫著資本家發財」,馬克思用了最大煽動性的言語要全世界的勞工反抗資本家的奴役,「當你們反抗的時候,你們損失的是你們的鎖鏈,得到的是你們的自由」。

便哈達圍困撒馬利亞

〈列王紀〉下7:2b 以利沙說:「你必親眼看見,卻不得吃。」

閱讀經文:〈列王紀〉下6:24-7:20

這真是一個悲哀的故事,亞蘭軍又上來攻打撒馬利亞了,而以色列王一籌莫展。此時亞哈已死,他的兒子亞哈謝也病死了,由亞哈的弟弟約蘭繼位。撒馬利亞被圍困,城裡的情形已經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一個驢頭本來是很便宜的,因為驢是不潔之動物,是不可以拿來吃的,而且驢頭的肉極少,但此時竟然要賣到八十舍克勒,大約一公斤的銀子,也有說約176美元。二升鴿子糞值銀五舍客勒。鴿子糞怎能拿來作食物呢?有的學者說,那是一種植物,是伯利恆之星其中的一個品種。伯利恆之星是百合科多年生球根草本植物,長有鱗莖。剛發芽的球莖繁茂地生長在山坡上,遠遠望去就好像山上舖滿了一堆堆的鴿子糞一般,所以當時的人便將伯利恆之星稱為“鴿子糞”。

但是所有伯利恆之星品種均有毒,其汁液能令人皮膚出現紅疹,牲畜若大量誤食可引致死亡,所以能否食用實在不能確定。另一個推測則認為“鴿子糞”指的是一種種子的外殼,因希伯來原文的寫法相同,才被翻譯成“鴿子糞”。第三個推測是一般拉比的見解,他們認為當時物資匱乏,乾燥的鴿子糞被當作燃料的代替品。因為根據那個兒子被吃掉的婦人所言,他們還是要把肉煮熟才吃,不吃生肉。所以使用本來不值錢的鴿子糞用作煮食的燃料,竟然也要二升也要賣到五舍客勒的銀子。表示食物和燃料都很昂貴。

以色列王聽到婦人易子而食,竟然聯想到要殺掉以利沙!他不去請求以利沙求神解決這個困境,卻把責任全推到以利沙身上,認為撒馬利亞的困境是以利沙造成的。這是事實嗎?當然不是。但是有很多人都像以色列王一樣,是姓“賴”的,什麼責任都賴到別人身上。他是以色列王,不能突圍,不能打敗敵人,怎能怪先知?且慢,他憤怒的原因是:“這災禍是從耶和華那裡來的,我何必再仰望耶和華呢?”事情不順利,就是神的錯!我沒錯!神沒有把我的國家保護好,所以我不仰望神了!神沒有為我開路,所以我不仰望神了!神沒有讓我有超人的能力,所以我不仰望神了!

求祢使我能看見

〈列王紀〉下 6:16 神人說:「不要懼怕,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多。」

閱讀經文:〈列王紀〉下6:1-23

當我們看到以利沙行神蹟幫助別人時,他的話語往往很少。門徒砍伐樹木想蓋大一點的地方居住,有個人在砍樹時,不小心斧頭掉進水裡。當他呼叫時,他指出連斧頭都是借來的,不見了斧頭怎麼賠人家?以利沙知道後,不是大聲地罵那人不小心,也不是開口就教訓他,借人家的東西怎麼那麼不小心。以利沙的直接反應是採取行動。很多時候,意外無法避免,但是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舌頭,不要逞口舌之快,落井下石,給人更多的痛苦。以利沙砍了一根木頭,拋在水裡,斧頭就漂上來了,他就叫那個人把斧頭拿上來。這個行動充份表明以利沙明白他人的需要。

有的人會說,不教訓他,他下次怎麼會小心?但是我們要明白,當意外發生時,往往是連當事人也不願意的。你再罵也於事無補,反而讓人家更難過,無疑雪上加霜。所以最好的應對之道,就是看自己能幫上什麼忙。有個小孩拿牛奶時,因為手小,在關冰箱時,牛奶瓶掉下去了,牛奶撒了一地。當他正在驚慌時,媽媽來了。媽媽說:“哇,我從來沒看過這樣漂亮的牛奶大海啊!”孩子的心一下就安定下來了。此時媽媽再說,“我們一起來收拾這牛奶大海,好不好?”孩子立刻很高興地答應了,和媽媽一起把牛奶清理乾淨。然後,媽媽再教他下次要怎樣拿,就可以避免這樣的事發生。假如媽媽一來就開罵:“你怎麼這樣不小心,不是教了你很多次要怎樣怎樣”,後果一樣要清理廚房,但是就很不快樂了。意外發生,大家都不喜歡,但是我們若能控制自己的舌頭,便可以減輕意外所帶來的不快和痛苦。

亞蘭和以色列因為比隣,所以戰事頻傳,即使乃縵得到醫治,也無法制止兩國不發生戰事。亞蘭王在他的王宮和臣僕密謀攻打以色列,但是每一次以色列王都有所防備,讓他偷襲不成。亞蘭王懷疑自己的臣僕中有間諜,但是比間諜更厲害的是,連亞蘭王臥房的秘密都能知道的以利沙先知。以利沙先知把“聽到”的秘密都去告訴以色列王,使他有所防備。亞蘭王立刻想派人去把以利沙抓起來。可是他沒想到,假如以利沙都能知道他的戰略機密,那麼,他想抓以利沙的陰謀,以利沙會不知道嗎?他以為派大軍去捉拿,那以利沙不管多麼厲害,也無法抵擋亞蘭大軍吧!

乃縵患大痲瘋得醫治

〈列王紀〉下 5:3 她對主母說:「巴不得我主人去見撒馬利亞的先知,必能治好他的大痲瘋。」

閱讀經文:〈列王紀〉下5:1-27

這是舊約聖經裡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因著一個小女孩的信心,使一個大元帥得到醫治。其實這個故事裡有幾個小人物是關鍵人物,沒有他們,乃縵就無法得到醫治。第一個大家都知道,就是被擄去服侍乃縵妻子的以色列小女子。她在成為奴婢的時候,還依然記得家鄉有個先知,能夠醫治好乃縵的大痲瘋。這個小女子的信心和以色列王的相比,真是太偉大了。以色列王枉為一國之君,連自己國家裡有這麼出色的先知,竟然不以為意,甚至不知道。他應該知道,只是他不把以利沙當回事。

我們很多人都知道有神,但是當我們有困難時,能有那位小女子的信心嗎?還是像以色列王那樣,覺得毫無辦法?只會哀叫?身為以色列王,卻不知道以色列中有神,就好像經常去教會敬拜,有事時卻呼天搶地,不知道自己敬拜的是耶和華神。以利沙還要派人去見王,提醒王,這個王做得真窩囊,我們若經常去教會,卻不認識所敬拜的神,就像以色列王一樣可憐。

乃縵要見的是以利沙,不是以色列王。亞蘭是以色列的對頭,經常和以色列爭戰。但是有需要時,也可以成為朋友,要求幫助。這就是人類的本相,只要有利益關係,不是敵就是友,所以我們不必太在意別人對我們的好惡,這樣我們才能在神面前有一個不改變的心志,不用為了討好人而改變神給我們的感動,我們也不用為了討人的高興而活得很累。

以利沙的神蹟奇事

〈列王紀〉下 4:3 以利沙說:你去,向你眾鄰舍借空器皿,不要少借。

閱讀經文:〈列王紀〉下4:1-44

你可曾希望擁有像以利沙一樣的神力呢?那麼別人有困難請你幫忙時,你就可以拿點鹽加點水,倒在這裡倒在那裡,造福人群,那該有多好。與此同時,你也會名聲大燥,成為一時的網紅,網羅一堆粉絲。當耶穌受洗之後要開始服侍之前,他所遭遇的第一個試探就是這方面的試探。魔鬼要耶穌把石頭變成麵包。每個時代每個地區都有窮人,若能把石頭變成麵包,是不是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是一個假像,有了麵包之後,人會想要更多的東西,不斷地追求物質的滿足,反而失去了應該注視的目標。因此耶穌以經上的話來拒絕這個試探:“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因此記住神的話語比擁有神的能力更加重要。有了神的話語會保守我們走在正路上,但是擁有不該有的能力,反而會使人驕傲,甚至迷失。所以在舊約裡有施行神蹟能力的先知不多,在摩西、以利亞和以利沙之外,連以賽亞大先知都沒行過神蹟奇事。

以利亞和以利沙所敬拜的神,也是我們所敬拜的同一位神。所記的這些神蹟奇事,是為了讓以色列人,包括我們這些外邦人,明白耶和華神是一位怎樣的神,祂的權能概括在這世界的每一方面。祂有能力解決我們的問題,祂能幫助我們,挪去我們的困難。以利亞工作的範圍大都是和亞哈王週旋,希望他能回轉歸向神;但是以利沙的工作大都是解決平民老百姓及門徒們的困難。以利沙不像耶穌走入群眾中間,反而都是人有困難時,才來向他求助。所以神蹟奇事不是變魔術,而是為了讓人知道神的同在,神的憐憫,神的心腸,神的慈愛,而顯明的神的恩典。

在這章的第一個例子裡,以利沙為門徒的妻解決了生活的問題。藉著她還有的一瓶油,神讓她擁有足夠生活的油,用這些油可以去換錢還債,解決生活所需。在我們以為自己什麼都沒有時,神往往讓我們看到我們的“還有”。神不會從天上丟錢下來,但是祂讓我們在祂的恩典之下,有足夠的能力賺到生活所需,使我們覺得有價值。做神的門徒,也會碰到生活上不夠用的時候,但無論何時,只要我們轉向神,祂的恩典就會臨到我們。神的門徒應該比一般人更懂得仰望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