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碌中享福

傳道書2:22-23  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勞碌上得著什麼呢? 23 因為他日日憂慮,他的勞苦成為愁煩,連夜間心也不安。這也是虛空。 傳道書2:24  人莫強如吃喝,且在勞碌中享福,我看這也是出於神的手。 傳道書1:12-2:26描述傳道者(多數學者認為是所羅門王)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找尋生命的意義。 他本以智慧為榮,卻發現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就加增憂傷(傳道書1:16-18)。他試著用歡樂來滿足自己,用酒來使肉體舒暢,為自己建造房屋、栽種葡萄園、修園栽樹、挖池澆灌,也經營家業,買僕婢、得牛羊、積財寶、擁妃嬪…;他得到眼所求的、心所樂的,這是他從勞碌中所得的分、所成的功。(傳道書2:1-11) 他看出智慧勝過愚昧,智慧人的眼目光明,愚昧人在黑暗裡行;然而,他發現智慧人和愚昧人都要都必遇見一件事,就是都要面對死亡,都被忘記,完全沒有差異。(傳道書2:12-16) 更有甚者,傳道者發現自己用智慧、知識、靈巧所勞碌得來的,卻要留給未曾勞碌的人,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誰能知道?竟要管理他勞碌所得的,就是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傳道書2:17-21)

神不喜悅的心

箴言4:23   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雅各書4:6  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 雅各書1:8  心懷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 馬太福音15:19-20  因為從心裡發出來的,有惡念、凶殺、姦淫、苟合、偷盜、妄證、謗讟。這都是污穢人的。 在人與神的關係中,祂關注人的內心勝於人的行為。箴言4:23提到「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神不喜悅的心,並不是表面上的軟弱,而是內裡深層的驕傲、剛硬、詭詐、貪婪與邪惡、不信與悖逆。 「驕傲的心」使人自高自大、自以為是,不倚靠神。「凡心裡驕傲的,為耶和華所憎惡…」(箴言16:5)「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各書4:6) 「剛硬的心」抗拒神的感動與教導,不願意悔改,不順服神。「你們今日若聽祂的話,就不可硬著心,像在曠野惹祂發怒、試探祂的時候一樣。」(希伯來書3:8)

與祢有約

希伯來書13:20-21 但願賜平安的神,就是那憑永約之血、使群羊的大牧人─我主耶穌從死裡復活的神,在各樣善事上成全你們,叫你們遵行祂的旨意;又藉著耶穌基督在你們心裡行祂所喜悅的事。願榮耀歸給祂,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人與人相處,結交朋友,可以意氣相投,也可以道不同不相為謀,分道揚鑣。然而,生命中的婚姻和受洗卻截然不同,婚姻是夫妻間的立約,受洗則是與主立約,兩者的生活及生命旅程建基於盟約關係,其實有著相似的成長軌跡。 第一步,是「得著」我喜歡的。婚姻的開始,源於彼此吸引,因為看見對方的可愛與美好。同樣地,人在決志受洗時,往往是被主的愛吸引,得著赦免、平安、喜樂、盼望,這些是我們「喜歡」並渴慕的。婚姻和受洗的第一步總是美好,但好景總是短暫,人稱其為「蜜月」,一個月或許會延續久些,就要面對現實。 第二步,是「面對」我不喜歡的。婚姻進入現實後,差異與衝突必然浮現,我們開始學習包容與接納。跟隨基督也意味著要面對挑戰,悔改、被管教、捨己、十字架,這些不一定「討喜」,甚至「不喜歡」,卻是成長與真實的印記。這個階段也不會太長,在衡量得失後,我們必須選擇「堅持」或「放棄」。

愛神、跟主、助人、盡己

路加福音22:42 說:「父啊!祢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意思。」 哥林多後書1:24 我們並不是轄管你們的信心,乃是幫助你們的快樂,因為你們憑信才站立得住。 在生命與信仰的旅程中,我們常渴望愛神、跟隨主、幫助人,也願意盡己擺上。然而,稍不留心,這些美好的追求也可能失去焦點,落入自己的捆綁或驕傲中。 「愛神而不失神」:愛神是對焦於神,不僅是火熱的感動、虔誠的外表、實際的服事,也需要在生活中實質的「與神同在」。若愛神變成了「愛感覺多於愛真理」、「愛事工多於愛神」,忽略了禱告、聆聽、與神親近,就可能「失焦於神」。真正的愛神,是在每一個時刻與祂同在。 「跟主而不自主」:跟隨主是主權交託,跟隨主的引導,不是高喊主名,卻是堅持己意、偏行己路。若口裡說跟隨,內心仍抓緊自己的慾望與計畫,就變成「掛名跟隨,實則自主」。

祂留意

彼得前書1:7 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 耶利米書31:28 我先前怎樣留意將他們拔出、拆毀、毀壞、傾覆、苦害,也必照樣留意將他們建立、栽植。」這是耶和華說的。 七月颱風暴雨肆虐過後,走過校園,望著榕園東南角的老榕樹,驚喜發現光禿枝幹上長出無數的嫩樹芽。 早在2015年8月8日,這棵老榕樹經歷強烈颱風摧殘而嚴重受損,榕樹東南側枝完全斷裂,西北側部分斷裂,只剩南側枝大致良好,老榕樹呈現目前的倒伏抓地姿態。新聞報導中稱老榕樹「腹裂腸爆」,景況至為悽慘。十年來,我經常造訪倒伏抓地的老榕樹,透過幾株倒插天空的禿樹幹望向天空,對照旁邊枝葉茂盛的巨大百年榕樹,畫面顯得滄桑淒涼。然而,今天禿樹幹長滿了無數的嫩樹芽,生意盎然! 多數人認為災難帶來毀滅,讓人失去盼望,甚至於絕望。然而,從森林大火這種毀滅性的災難中,我們可以看見神在祂創造裡的「毀壞與更新」。北美的森林大火清除了積累的枯枝落葉,驅逐了病蟲害,讓土地重獲陽光與空間,為新生的草本植物與灌木創造養分與棲地。

恩典才是根源

以弗所書2:8-9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在人生的信仰旅程中,我們常常以為必須竭盡全力,才能換得神的祝福或獎賞。然而,聖經提醒我們:救恩與恩賜,並不是因為我們多麼努力或完美,而是因為神永不改變的恩典與慈愛。 努力並非毫無價值,因為它是我們對恩典的回應;但努力不是根源,恩典才是。保羅曾這樣見證:「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並且他所賜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這原不是我,乃是神的恩與我同在。」(哥林多前書15:10) 這提醒我們,即使有所付出與奔跑,最終的果效仍是出於神。

親自體驗 (Taste and See)

詩篇34:8  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投靠祂的人有福了! 經文中的「嘗嘗」在原文是兩個字,「טָעַם(品嚐、感知)」和「רָאָה(觀察、學習)」,英文聖經(KJV, NIV)翻譯為「taste and see」,而新譯本和現代中文譯本皆翻譯為「親自體驗」。 人類取得生活所需的方式不斷演變,從依賴自然、親手採集、市集交易,轉變為超市與便利商店,一直到現在的線上購物與宅配,隨手點擊、坐等送達。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卻也離供應我們需要的起始源頭,越來越遠。 細心呵護孫子的阿嬤準備西瓜切片,總會剔除西瓜內的小黑籽,避免孫子吞食西瓜籽粒。有一天,孫子到朋友家作客吃西瓜,驚訝發問:你們家西瓜有小黑石? 盤子上切片的去芯蘋果、超市買回來的洗選蘋果、或剛從枝椏採下的帶蒂蘋果,品嚐它們的味道是不一樣的;「品嚐」不僅是舌頭味蕾的感受,也包含著眼的視覺、鼻的嗅覺、手的觸覺,甚至是心裡的感動。當然,吃一片去芯或去皮蘋果,跟咬一口帶蒂蘋果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早晨領受慈愛,夜晚數算信實

約翰福音21:15-17  他們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祢。」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16 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祢。」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 17 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祢。」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 晚上,從醫院加班回來的女兒問我:「如何申請心理調適假?」來不及反應心裡的疑惑與擔心,女兒接著說:「我的實習生啦!」喔…這困擾我好一陣子的問題,也臨到女兒身上。 接著在RPG視訊中,我和同在學校教書的教會姊妹不約而同地談到我們面對學生的難題,基礎不好、不用心、天馬行空、無俚頭…,現在的年輕孩子…,唉!嘆息聲中我們開始禱告。 低下頭,腦海裡閃過約翰福音21:15-17裡,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隨著彼得的回答,耶穌三次吩咐彼得:「餵養我的小羊」、「牧養我的羊」、「餵養我的羊」。原文中,「餵養」指的是供應食物,使羊得以存活與長大;「牧養」則是照管、治理,不只指餵食,也有引導、保護、看顧的涵義;至於「羊」係指羊群、成羊,有別於「小羊」。

牧養主的羊

約翰福音21:15-17  他們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祢。」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16 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祢。」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 17 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祢。」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 晚上,從醫院加班回來的女兒問我:「如何申請心理調適假?」來不及反應心裡的疑惑與擔心,女兒接著說:「我的實習生啦!」喔…這困擾我好一陣子的問題,也臨到女兒身上。 接著在RPG視訊中,我和同在學校教書的教會姊妹不約而同地談到我們面對學生的難題,基礎不好、不用心、天馬行空、無俚頭…,現在的年輕孩子…,唉!嘆息聲中我們開始禱告。 低下頭,腦海裡閃過約翰福音21:15-17裡,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隨著彼得的回答,耶穌三次吩咐彼得:「餵養我的小羊」、「牧養我的羊」、「餵養我的羊」。原文中,「餵養」指的是供應食物,使羊得以存活與長大;「牧養」則是照管、治理,不只指餵食,也有引導、保護、看顧的涵義;至於「羊」係指羊群、成羊,有別於「小羊」。

這就是祢所做的

以弗所書2:10   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 「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原文:作品、創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原文:善的行動、好的作為),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以弗所書2:10) “For we are God’s handiwork, created in Christ Jesus to do good works, which God prepared in advance for us to do.” (Ephesians 2:10; NIV) It's always like springtime with You, making all things new. Your light is breaking through the dark, this love it is sweeter than wine. Bringing joy, bringing life, Your hope is rising like the dawn. 與祢同在總像春天一樣,祢讓一切煥然一新。 祢的光穿透黑暗,祢的愛比酒更甜。 帶來歡樂,帶來生命,祢的盼望像朝陽升起。

觸摸

馬太福音 8:2-3  有一個長大痲瘋的來拜他,說:「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3 耶穌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他的大痲瘋立刻就潔淨了。 馬太福音8: 14-15   耶穌到了彼得家裡,見彼得的岳母害熱病躺著。 15 耶穌把她的手一摸,熱就退了。她就起來,服侍耶穌。 海倫·凱勒出生在美國,從小因病而失去了視力和聽力。她在幼年時期因為無法與外界溝通而感到絕望,生活充滿了挫折。然而,她的人生在安妮·沙利文老師到來後,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安妮以她非凡的耐心和誠實的教育方式,從未對海倫放棄,也從未對她說過謊。安妮堅信,教會海倫理解「語言」和「世界」的真實意義,是通往自由和希望的關鍵。因此,她每天通過觸摸手勢和反覆教學,讓海倫認識單詞和物品間的聯繫。 安妮首先透過手指遊戲,將娃娃送給海倫時,她在海倫的手上拼寫出娃娃的單字,然而海倫雖學會手指拼字的方法,卻無法將拼字和物品產生連結。

你可曾從樹枝上摘下果子?

約翰福音15:2  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祂就剪去;凡結果子的,祂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 路加福音6:43-45    因為沒有好樹結壞果子,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 44 凡樹木看果子就可以認出它來。人不是從荊棘上摘無花果,也不是從蒺藜裡摘葡萄。 45 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 兒少時家中小康,但孩子們卻覺得富裕,因為我們日式房舍前有個七八十坪的庭園;大門進來沿著左手邊繞一圈,一棵不大結果的柚子樹,兩三棵木瓜樹,繞到右邊的楊桃樹是庭園中的主角,枝葉茂盛、結果纍纍,也是孩子們攀爬戲耍的園地,接下來是釋迦樹和阿嬤最喜歡的玉蘭花樹。在庭園裡爬樹、摘果,樹蔭下乘涼、讀書,當然還有澆水、鬆土、掃落葉…皆是無法抹滅的甜美回憶。

默想神

創世記24:62-63    那時,以撒住在南地,剛從庇耳拉海萊回來。 63 天將晚,以撒出來在田間默想,舉目一看,見來了些駱駝。 有段日子(一直到現在),我喜歡在忙碌的工作中,抽空到外地參與審查案件,案件跟自己無關,打個分數、做個評比,沒有壓力又不用費心;重點是,在往返交通時刻,我可以在區間車、高鐵上觀看車窗外掠過的樹木、田野、藍天…,這些是我平常在辦公室未曾思想、未曾留意的情景。看著,看著,心中湧起一種滿足感,我感謝祂! 颱風過後隔天前往雲林出差,我提早一個多小時到高鐵站,靜坐等候,默然想起一段經文:「那時,以撒住在南地,剛從庇耳拉海萊回來。天將晚,以撒出來在田間默想,舉目一看,見來了些駱駝。」(創世記24:62-63) 「庇耳拉海萊」的字義是「那看顧我的永活者之井」,是往書珥曠野路上的水泉,夏甲被驅逐時在此處遇見神(創世記16:1-14)。亞伯拉罕死後,以撒從南地遷往靠近庇耳拉海萊居住(創世記25:11)。 創世記24:62-63描述以撒從庇耳拉海萊回到當時住處南地,「天將晚,以撒出來在田間默想(Isaac went out to meditate in the field at the eventide)」。也許是經過一段艱辛取水的旅程,一天將盡,傍晚時分,以撒默想一天神的帶領。接著,聖經很特別的給了一個轉折,以撒舉目一看,見來了些駱駝,還有從美索不達米亞千里迢迢迎回的妻子利百加(創世記24:64-67)。

鹽與光的生命

馬太福音 19:26  耶穌看著他們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 馬太福音5:13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馬太福音5:13) 徐賓諾護理師(Alfhild J. Gislefoss)和紀歐惠醫師(Bjarne Gislefoss)是埔里人最感念的阿公、阿媽。1950年代,這兩位來自挪威的醫師夫婦,離開安穩的歐洲生活,來到缺乏醫療、物資匱乏、疾病肆虐的台灣埔里山區。他們沒有帶來富裕的資金或豪華的設備,帶來的是一種「鹽」的力量,真誠的愛與醫治的心。 徐賓諾從小立志成為宣教士,他選擇成為一名護理師。1943年,進入奧斯陸護理學校學習,畢業後立刻獻身於醫療宣教的事工。1952年,他受挪威協力差會差派,坐了三個月的船來到台灣,先到馬偕醫院,再到新莊痲瘋病院,最後在埔里基督教醫院(簡稱「埔基」)落腳,並加入由美籍宣教士孫理蓮與謝緯醫師所創辦的「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開始異鄉醫療的傳道生涯。 紀歐惠生於丹麥哥本哈根,在挪威長大,1939年就讀奧斯陸醫學院,取得醫師執照後,赴美國研習麻醉醫學成為麻醉專科醫師。1960年代台灣流行小兒麻痺,許多肢體殘障患者需要矯正手術,她受邀來台灣指導麻醉技術。1963年,她被挪威路加信義會指派到埔基為偏遠山區作醫療工作。

微光中的盼望

馬太福音 19:26  耶穌看著他們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 馬太福音5:14 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 張進益牧師1972年生於台灣台中市,家中有六姊一兄,小時候因為爸爸生意不順而搬到台中漁村生活。他於高中輟學後跟隨其兄加入黑社會,成為率眾吸毒、鬥毆及勒索的黑幫分子。他的人生就像深夜中一艘沒有燈塔引導的船,不斷被暗礁擊碎。兩度入獄的他,甚至一度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翻身的可能」。 他因重度毒癮造成身體嚴重創傷,在苗栗「仰望之家」的幫助下,他遇見了神的光。這光不僅照亮了他的罪,也溫暖了他冰冷的心。他開始戒毒、悔改,接受裝備,成為少年事工的牧者。 2001年,張進益攜手妻子楊淑慧及更生團契台灣總會成立「更生團契桃園少年之家」,2010年取「上帝大大改變我們」之意創立「大改樂團」,2017年1月,成立「榮益教會」,並擔任該教會牧師。

All (o) in God is good

哥林多後書1:20  神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藉著祂也都是實在的,叫神因我們得榮耀。 雅各書 1:17  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在祂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 在主日早晨的崇拜中,腦海裡浮出一個感動:在G-o-d中多加一個 “o”,你就會得到G-o-o-d,從英文字面上呈現「All (o) in God is good(一切在神裡面都是好的)」(Put an extra “o” into G-o-d and you get G-o-o-d. So literally, all (o) in God is good.)。 創世記第一章描述神的創造:神說話,於是光、天空(空氣)、陸地、海洋、植物、日月星辰、空中與水中動物、地上動物和人類,就逐日出現。每一日創造之後,都有一句重複的宣告:「神看著是好的」(創世記1:4, 10, 12, 18, 21, 25)。 到第六日結束時,更進一步說:「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世記1:31)。

生生不息

「凡信耶穌是基督的,都是從神而生,凡愛生他之神的,也必愛從神生的。我們若愛神,又遵守祂的誡命,從此就知道我們愛神的兒女。我們遵守神的誡命,這就是愛祂了,並且祂的誡命不是難守的。因為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約翰壹書5:1-4) 願台灣的風聲、雨聲、虛聲、怨聲、怒聲…,聲聲止息! 願台灣從神而生,因愛、因信、因盼望而生,生生不息! 佇(在)東方的太平洋,有一個島嶼,伊(她)的名叫做台灣。 青翠山脈,藍色的海,彼(她)是上帝尚(最)美的恩賜。 感謝上帝,創造天地,賞賜美麗的土地。 勤奮的人民,善良溫純,若像上帝榮耀的日光。 一代傳一代,永永世世,阮(我們)欲(要)榮耀上帝的日光。 啦~ 啦~ 阮欲感謝祢,賞賜阮美麗的土地。 啦~ 啦~ 阮欲感謝祢,阮欲榮耀上帝的日光。 早晨到學校的途中看見台南西邊一道彩虹,想起神所立的永約:

彼面桶的水 / 那一桶的水

約翰福音 13:8 彼得說:「你絕不可洗我的腳,永遠不可!」 耶穌說:「如果我不洗你,你就與我沒有份了。」 《彼面桶水》(台語/ 那一桶水) 由中山大學李忠潘教授思念父親填詞,王明哲作曲,細膩描繪父親的愛。李忠潘有九個兄弟姊妹,他與兄長都是博士,其他姊弟妹也都有成就,惟父母並未受教育,每日辛苦打拼撫養子女,盼子女有成。 父母為省錢,以古井打水,一桶清水先洗小孩的臉,後再洗身體,直到水桶的水黑了。在打水洗澡時光流轉間,小孩隨著時間漸長大,李忠潘細膩描述思念回憶過往家人相處、父母疼愛與至今的感受…。 一面桶的井水,是每日暗頭仔,咱約定的所在。(那一桶井水,是每天黃昏後,我們約定的地方) 彼面桶的水,咱作夥洗面,揉身軀及洗腳;(那一桶水,我們一起臉,擦身體和洗腳) 彼面桶的水,有你操勞的汗,嘛有你對阮的疼。(那一桶水,有你操勞的汗,也有你對我們的愛)

他是我父親 / 他是我孩子

約翰壹書4:7  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神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 以賽亞書46:3-4 雅各家,以色列家一切餘剩的,要聽我言!你們自從生下,就蒙我保抱;自從出胎,便蒙我懷揣。4 直到你們年老,我仍這樣;直到你們髮白,我仍懷揣。我已造做,也必保抱;我必懷抱,也必拯救。 一位帶著工程帽、穿著沾滿污漬工作服、皮膚黝黑的父親徘徊在校門口,心裡忐忑不安地想著,下了課的小明今天是否又是衣衫不整、鼻青眼腫,可能還伴隨著老師的告狀:「誰是小明的爸爸?」 一群孩子蜂湧而出校門,宏亮的聲音冒出:「那個沒打領帶、黑黑的,就是我爸爸!」父親望著迎面而來的小明,帽子歪了,鞋帶鬆了,書包沒扣好…,衣衫看來完整,還擠眉弄眼,父親長舒一口氣。跟在後頭的老師,微笑揮手說:「小明的爸爸,明天父親節,歡迎你出席家長座談會。」父親點了個頭,牽著小明的手離開校門口。

慈愛的天父

箴言4:1 眾子啊,要聽父親的教訓,留心得知聰明。 箴言23:24  義人的父親必大得快樂;人生智慧的兒子,必因他歡喜。 申命記5:16   當照耶和華你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並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當一個人失去父愛,心中往往會留下深深的空缺。唯有經歷與神相遇後,那真正不離不棄、永遠慈愛的「天父的愛」才能填滿這空缺,且滿溢而出。 美國知名演員克里斯·普瑞特(Chris Pratt)以《星際異攻隊》、《侏羅紀世界》等電影而廣為人知,但他的成長過程並不如銀幕上的英雄般光鮮。他坦言,在他青少年時期,父親與家庭疏離,逐漸變得沉默、冷漠,幾乎沒有情感交流,這段關係在他內心留下深刻的傷痕。 普瑞特大學一年級就退學,當過打折票推銷員、脫衣舞猛男,然後到了夏威夷毛伊島生活,睡在廂型車或海灘上的帳棚內,收入也僅能維持生活基本開支。

二人同行

創世記22章1-19節記載亞伯拉罕帶著以撒上摩利亞山獻祭。亞伯拉罕心裡明白,這不是習常的獻祭,而是獻上他晚年得來、萬分疼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山的路,漫長且沉重,亞伯拉罕手拿刀與火,以撒背負獻燔祭的柴,父子倆人一步步走向神所指定的山。聖經簡潔卻有力的描述:「於是二人同行。」(創世記22:6) 旅程中亞伯拉罕沉默不語,腳步堅定,心中卻藏著撕裂的痛。以撒問:「父親哪!」亞伯拉罕說:「我兒,我在這裡。」以撒說:「請看,火與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裡呢?」亞伯拉罕說:「我兒,神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聖經再次描述:「於是二人同行。」(創世記22:8) 「二人同行」不只是地上的路,更是心靈的同步:父親在信心中前行,兒子在順服中同行,他們一起經歷神的考驗,也一起見證神的預備(創世記22:16-18)。 長久以來,我們家以及父親的家,除了家人偶有遠行、或遷移外地,主日總是「家人同行」到教會的日子。對我而言,感受更覺深刻,因為我除了出國讀書期間外,就一直在台南;從小跟著父親到教會,他刻鋼板,我學刻鋼板,他畫海報,我學畫海報…,他教主日學、講故事,我也學教主日學、講故事…,我就是這樣與父親「同行」長大的。但是,父親與我也有一段沉重的「同行」旅程。

金多加金,甜上加甜

詩篇19:7-9 7 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能甦醒人心。耶和華的法度確定,能使愚人有智慧。 8 耶和華的訓詞正直,能快活人的心。耶和華的命令清潔,能明亮人的眼目。 9 耶和華的道理潔淨,存到永遠。耶和華的典章真實,全然公義。 大衛在詩篇19:7-9描述神對人的啟示,經由六個層面讓人認識祂、經歷祂、也得著祂: 耶和華的律法(教導與指引)全備,能甦醒人心。 耶和華的法度(神自己見證)確定,能使愚人有智慧。 耶和華的訓詞(行為的準則)正直,能快活人的心。 耶和華的命令(命令或誡命)清潔,能明亮人的眼目。 耶和華的道理潔淨(人對神的單純敬畏),存到永遠。 耶和華的典章真實(神對人的真實判斷),全然公義。 前四個層面帶給人的影響,包含:讓人的心被導正、得智慧、人心快活且眼目明亮,充分描述神的兒女必然經歷的導引,以及確實擁有的祝福。後兩個層面則強調人對神的單純敬畏存到永遠,而神對人的真實判斷全然公義。

父親的心轉向兒女

瑪拉基書4:5-6 「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 6 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 李‧史特博(Lee Strobel)是《鐵證待判》(The Case for Christ)一書的作者,過去曾任《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的法律記者,是一位邏輯嚴謹、個性堅毅的堅定無神論者。年輕時,他一心投入事業,對信仰不屑一顧,常對家庭中的情感與屬靈氛圍表現出冷漠與不耐。 他早年與父親的關係極度疏離。高中畢業前夕,父親曾冷冷地對他說:「我沒有足夠的愛,連我最小的手指都無法填滿你。」這句話深深烙印在李的心中,成為他日後質疑天父是否真愛自己的情緒根源之一。 後來,妻子Leslie成為基督徒,李不但極力反對,甚至嘲諷她的信仰。然而,他察覺到妻子的言行有了轉變,變得溫柔、有耐性、充滿愛心。他雖心存抗拒,卻也好奇:「究竟是什麼讓她有如此改變?」

兒女的心轉向父親

瑪拉基書4:5-6 「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 6 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 奧斯卡影帝、舞台巨星─丹佐·華盛頓(Denzel Hayes Washington, Jr.),或許在人前是萬眾矚目的演員,但在內心深處,他常自覺只是「一位牧師的兒子」。 丹佐的父親─老丹佐·海伊斯·華盛頓牧師(Reverend Denzel Hayes Washington, Sr.)是五旬節教派的牧師,同時也在紐約水務局工作,信仰堅定、生活端正。丹佐回憶道,父親每天讀聖經、講道,雖然不苛刻,卻以身作則,在靜默中留下深遠影響。許多年輕人的現今生活裡缺乏父親的角色,他卻慶幸自己擁有一位屬靈的導師,「不是高聲吩咐,而是默默活出」的基督信仰。 年輕時,丹佐曾吸毒、販毒,一度遠離神,他坦言:「我現在沒有待在監獄裡,是神的恩典。」他形容自己曾拒絕神、恨神,但也愛神、讚美神,這段掙扎正是信仰的真實樣貌。然而在1980年代,丹佐曾與好友造訪教會,並經歷一次強烈的聖靈充滿,令他震撼落淚。母親告訴他,那是聖靈的工作。那一刻,他知道,父親從未停止為他禱告。

典章真實,全然公義

詩篇19:9  耶和華的道理潔淨,存到永遠。耶和華的典章真實,全然公義。 「耶和華的典章真實,全然公義(The judgments of the LORD are true and righteous altogether)。」(詩篇19:9)典章的原文是מִשְׁפָּטִים (mishpatim),係指神的審判與判斷,經文強調祂的「真實」與「公義」,可作為衡量人行為的標準。 「真實」表示神的話語不虛假,不含謬誤,無論古今時空、無論境遇如何,都能信靠。神不說謊,也不改變祂的標準。祂的典章揭示的是永恆的真理,而非一時的潮流。 「公義」則指出神的律例不偏不倚,不論貧富貴賤、種族性別,神都以同一準則對待人。這樣的公義,令人敬畏,也讓人得著安慰。即使世上有不公平的審判,神的典章卻成為信靠祂之人的庇護和依據。

真誠敬畏,存到永遠

詩篇19:9  耶和華的道理潔淨,存到永遠。耶和華的典章真實,全然公義。 「耶和華的道理潔淨,存到永遠(The fear of the LORD is clean, enduring for ever)。」(詩篇19:9)「道理」的原文是יִרְאָה (yirah),原意是「敬畏」,指的是人對耶和華發自內心的敬重、謙卑及順服。 這樣的敬畏是「潔淨」的,是出於認識祂的聖潔、公義與慈愛所產生的敬愛之心。它不是懼怕懲罰的屈身,也不摻雜私心、不單求恩典,它是單純、透明、聖潔的,是神所悅納的心態。 這樣的敬畏將「存到永遠」,不僅在今生引導我們走正路,更在永恆中成為與神同行的記號。在新天新地中,眾聖徒依然敬畏神,因祂的榮耀超過萬有;即便無苦難與黑夜,我們對祂的敬愛仍不減分毫。

萬古磐石

約翰福音1:1-9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2 這道太初與神同在。 3 萬物是藉著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祂造的。 4 生命在祂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5 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6 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裡差來的,名叫約翰。 7 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 8 他不是那光,乃是要為光作見證。 9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耶和華的命令清潔,能明亮人的眼目(The commandment of the LORD is pure, enlightening the eyes)。」(詩篇19:8)命令的原文是מִצְוָה (mitsvah),常用於具體的「命令」或「誡命」,神明確要人遵行的事,是具約束力的指示。 「明亮的眼目」是神創造人極大的恩典,人有眼目可以自由地觀察、尋找、欣賞…,因此可以自由的行動、工作、吃喝…。然而,眼目需要「光照」才能「明亮」,沒有光照,猶如目盲,眼不能見,手觸無感,行路踉蹌,人在黑暗中摸索。

命令清潔,明亮眼目

約翰福音1:1-9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2 這道太初與神同在。 3 萬物是藉著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祂造的。 4 生命在祂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5 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 6 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裡差來的,名叫約翰。 7 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 8 他不是那光,乃是要為光作見證。 9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 「耶和華的命令清潔,能明亮人的眼目(The commandment of the LORD is pure, enlightening the eyes)。」(詩篇19:8)命令的原文是מִצְוָה (mitsvah),常用於具體的「命令」或「誡命」,神明確要人遵行的事,是具約束力的指示。 「明亮的眼目」是神創造人極大的恩典,人有眼目可以自由地觀察、尋找、欣賞…,因此可以自由的行動、工作、吃喝…。然而,眼目需要「光照」才能「明亮」,沒有光照,猶如目盲,眼不能見,手觸無感,行路踉蹌,人在黑暗中摸索。

進入祂的平安

約翰福音16:33   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到的。 「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33) 這是個短暫寧靜、片刻休憩的週六早晨,外面的雨似乎滌不盡昨晚的激情、喧囂,卻又即將灌滿一天的焦慮、頹喪。心中湧出一首熟悉的台語詩歌《主惦我心內,無驚惶自在》,它帶我進入祂的平安,我相信祂得勝的應許! 這首台語詩歌翻譯改編自英文聖詩《Be Thou My Vision》(成為我異象),旋律取自愛爾蘭傳統民謠Slane,並後來被收錄為基督教詩歌之一。 原始詩歌的作者不詳,可能是約在西元八世紀出自愛爾蘭的信徒所寫的古詩;後來在1905年被Mary E. Byrne翻譯成英文散文,於1912年由Eleanor Henrietta Hull改寫為詩體。

我喜歡

哥林多前書2:9   神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聽一群孩子唱「我喜歡」,心中有莫名的感動,喚醒了年少歲月的歡樂記憶…;在歌聲中重溫舊夢,想起神在我們四周環繞的預備,祂為我們彩繪自然美景、溫燉親情時光、彈奏高低音符、點綴生活零碎、編織成長場景、鋪排生命歷程…。 這一切的預備並不偶然,因著神的愛,祂為我預備,祂讓我享有,祂讓「我喜歡」;我知道「神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哥林多前書2:9) 我感謝神為我預備新的一天!讓我享有!也讓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