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為便雅憫人娶妻

〈士師記〉    21:25  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閱讀經文:〈士師記〉   21:1-25

在〈士師記〉   的初期,以色列人還可以為了征討不法之人而同心敵愾;在底波拉時,有的支派各自營生,已經無法同心;到了參孫時,神只能用他單打獨鬥非利士人。在〈士師記〉   裡,以色列人猶如一盤散沙,沒有王,因而各人任意而行。以色列人攻打便雅憫人時,正是亞倫的孫子,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做大祭司的時候,所以這場內戰應發生在〈士師記〉   的早期。以色列人在米斯巴集合,如同一人去攻打便雅憫人,但是他們打勝仗之後,卻痛哭不止,為什麼?

打勝仗不是應該歡呼慶祝嗎?以色列人得勝了,但是他們很痛苦,因為這是一場內戰,是他們在懲治自己的弟兄。他們原本以為給他們下馬威,只要他們交出犯罪的人即可。沒想到便雅憫人不肯,因此他們就發動戰爭了。這些作法從人的眼光來看,似乎理所當然,但是我們看到他們對自己處理的後果並不滿意,反而很痛心,因為死傷了太多人,都是自己人,便雅憫人幾乎都被他們殺光了,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中有一支派被自己人幾乎滅絕了。在人的意氣用事之下,雖然理直氣壯,沒想到後果竟如此嚴重。

這就是人的本相,我們有時看到不法之事就怒氣填胸,立刻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往往兩敗俱傷。但是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倘若我們可以在生氣時學會禱告,讓神來負責整件事,後果必然完全不一樣。有位姐妹作見證,有次有位同事對她很不客氣,她本想立即反擊。但是她立刻安靜下來,在心裡禱告,聖靈立刻給她一節經文:「要愛你的仇敵」。此時姐妹一抬頭,那位同事正好也在看她,姐妹衝她微微一笑。同事整個人都傻住了。可想而知,這位姐妹不但沒有豎敵,反而多了一個朋友。當我們看不法之事時,都會有意氣之爭。我們很可能有道理,理都在我們這邊,但是我們解決事情的方法是否高明,那就不一定了。

以色列人攻討基比亞

〈士師記〉   20:46 那日便雅憫死了的共有二萬五千人,都是拿刀的勇士。

閱讀經文:〈士師記〉  20:1-48 

「但」是指但族人定居的拉億。「別是巴」這名字的意思是「七之井」(七是指七隻母羊羔)。亞伯拉罕和以撒都曾居住於此地,亞伯拉罕與基拉耳王亞比米勒曾在別是巴井旁起誓,所以又解作「盟誓的井」(創21:31),位於耶路撒冷的西南邊77公里,是現今以色列南區的行政中心。南地就是指別是巴和其附近的地區。別是巴的居民在波斯時代遷離原址,定居在它東邊之地,開發了另一個別是巴城,就是今日別是巴的所在。教會史之父優西比烏描繪它為一個位於希伯崙南邊40公里的大鄉村。舊約描繪以色列的國界,一般都說「從但到別是巴」,意思即全以色列。「基列地」從廣義來說,可以包括整個(屬以色列)的外約但地區,也就是約但河東的以色列人地區。

米斯巴是便雅憫人的一座城。以色列四十萬拿刀的步兵和領及軍長,都如同一人來到米斯巴,同心一意要求便雅憫人將作惡的基比亞人交出來接受審判,但是便雅憫人不肯。我們不知道為何便雅憫人不肯交出那些作惡的基比亞人,可能他們之間有姻親關係,或是因為基比亞人一直居住在他們中間,已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是這次內戰的後果,便雅憫人只剩六百個男人,可見包容罪惡的代價十分慘重。便雅憫人執意不肯交出犯罪的人,可能也是仗著自己有能力吧。他們拿刀的共有二萬六千,基比亞人也有七百精兵;在眾兵之中還有七百精兵,都是用左手的,能用機弦甩石打人,毫髮不差。所以他們絲毫不在乎要打仗,很可能還想藉機會試試身手。

以色列人此時面臨僵局,便雅憫人不肯交出惡人,那他們真的要向自己人開戰嗎?這時他們才想到要求問神。他們不像摩西求問,是把主權交給神,讓神告訴他怎樣做。以色列人是已經自己決定要打仗了,才問神,誰讓先出去打,因為這時誰都不想先出去,所以只好求問神了。我們看到這樣的結局有很大的不同。當神做以色列軍隊的元帥時,神會把作仗的方法告訴約書亞,約書亞就按著神的計劃去做。這裡的以色列人不是,他們並沒有求神作他們的元帥,他們自己做自己的元帥,一出陣就死了二萬二千人。打輸了之後,再去神面前哭號。

利未人迎其妾

〈士師記〉 19:30凡看見的人都說:「從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直到今日,這樣的事沒有行過,也沒有見過!現在應當思想,大家商議當怎樣辦理。」

閱讀經文:〈士師記〉 19:1-30

「當以色列中沒有王的時候」,〈士師記〉作者列舉一些發生過的事情,讓我們明白,在心中沒有王的年代裡,人可以做出何等無道之事。有一個住在以法蓮山地的利未人,他娶了一個妾。沒想到這個妾與人行淫,可能因而被趕回伯利恒的父家。按照律法,行淫之人當用石頭打死,但是這個利未人可能對他的妾還有感情,所以不但沒讓人用石頭把她打死,還要親自去她的父家把她迎接回來。

沒想到他的親家十分熱情,天天留請他吃飯。住到第五天,吃完飯,這人就堅持要走了。雖然行夜路十分危險,他還是去意已決。那時耶路撒冷尚未成為以色列人的地方,還是由耶布斯人所住,名字也還是叫做耶布斯。這個利未人對外邦的耶布斯人有忌諱,選擇到以色列人居住的基比亞和拉瑪。基比亞是便雅憫支派所得為業的十四座城之一,在耶路撒冷以北約五公里;拉瑪在耶路撒冷北方約九公里處。他以為這是以色列人住的地方,應當比較安全。

他們進到基比亞,就坐在城裡的街上。當時好像沒有旅館,都像亞伯拉罕那樣,看到有外人,就去迎接他們到家裡住宿,這是猶太人一種不成文的禮節。他們相信,像亞伯拉罕那樣好客,也會像他那樣,在不知不覺中就接待了天使,那是何等的福氣啊!但是利未人在城裡的街上坐了半天,太陽都下山了,竟然沒有人來理會他們。這裡說的「街上」,其實是「廣場」,指的是進入城門之後的那塊空地,那塊空地也是當時社交和商業交易的地方。他們是外人,對城裡不了解,不能亂闖,所以等在廣場上,看看有沒有人願意接待他們。

但族遣人覓地

〈士師記〉  18:31 神的殿在示羅多少日子,但人為自己設立米迦所雕刻的像也在但多少日子。

閱讀經文:〈士師記〉  18:1-31

「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這句話在〈士師記〉中一共出現了四次(17:6/18:1/19:1/21:25),表示作者在寫此書時,以色列中已經有王治理。所以他認為,以色列人的問題,是因為以色列中沒有王的原因。其實「王」只是領導者的代名詞,但是以色列人想的並不是這樣,他們渴望的是像外邦人一樣有個耀武揚威的王,使人產生敬畏的王。因為摩西、約書亞和一些士師,其實都起了很好的帶領作用,使他們遠離偶像,敬拜耶和華,在許多方面蒙福。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以色列人一直沒有找出他們得罪神和失敗的根源。

在約書亞為以色列人分地時,但支派似乎沒有像其他支派那樣,得到又大又美的地界。他們分到了十七個城邑,散住在迦南各地(地圖上有紅點的便是但人原分得的城)。在〈士師記〉第一章34 節說:「亞摩利人強逼但人住在山地,不容他們下到平原」,加上在參孫做士師前後受到非利士人的壓迫,所以但支派的人一直在為尋找一個可以定居的地方而努力。從約書亞死後到參孫做士師的時期結束,可以算出的大約是410年,當然其中有一些年數是我們無法統計的,因為作者沒有把它們列出來。但支派找到拉億定居是否是在參孫死後,因為無法抵抗非利士人,所以更積極地尋找長久的定居之地呢?因為參孫被耶和華的靈感動時,但的軍營或者說但的營地,尚在瑪哈尼但,瑣拉和以實陶之間。

米迦造偶像

〈士師記〉   17:6  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閱讀經文:〈士師記〉  17:1-13

雖然〈士師記〉  裡參孫是最後一個士師,但是真正最後的一個士師是撒母耳。在〈士師記〉  裡最後幾章都是描寫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的幾個例子,讓我們明白在一個心中沒有王的社會裡,會產生的奇怪現象和許多悲劇。

第一個例子說到有一個叫做米迦的人的家中所發生的事情。有一天,米迦的母親丟了一千一百舍客勒銀子,米母(簡稱)非常生氣,可能大罵小偷無恥無道,又咒詛他絕子絕孫的。假如你丟了那麼多錢,你會怎樣罵小偷,你想得到的,她可能都罵出來了。

沒想到偷她錢的小偷聽到了,這個小偷天天聽她咒詛,越聽越不是滋味,更深怕那咒詛在自己身上應驗。於是他自首了。迦母沒想到偷錢的是自己的兒子,立刻改口:「我兒啊,願耶和華賜福於你!」那時她多麼希望能收回那些咒詛的話啊!怎能讓那些咒詛落到至愛的兒子身上呢?只好求神賜福,希望可以蓋過那些咒詛。別人偷錢該死,自己兒子偷錢罵兩聲也夠了。這就是人的標準,別人做錯事,就要下十八層地獄,若是自己人,陪個不是就可以了。

為了消除自己的咒詛,米母就想為兒子雕個神像,她以為這樣可以討耶和華神的高興。她雖然知道耶和華神,對於律法卻一無所知。以為雕像當作神來拜,就是在敬拜耶和華了,卻沒想到她的作法正好與神的教導相悖,她做了神最討厭的事。我們會不會這樣呢?有時憑著一股熱心,要為神做這個做那個,卻沒想到反而得罪神。

參孫的結局

〈士師記〉 16:28 參孫求告耶和華說:「主耶和華啊,求你眷念我!神啊,求你賜我這一次的力量,使我在非利士人身上報那剜我雙眼的仇!」

閱讀經文:〈士師記〉 16:1-31

在這一章的經文裡,我們看不到「耶和華的靈感動參孫」這句話了。有的人質疑,參孫身為士師,竟然去找妓女,而且愛上妓女,難道也是出於神的旨意嗎?〈士師記〉的作者在寫書時,一點不含糊,在這些事上,完全沒有神的靈在作工的跡象,參孫被情慾所操縱了。參孫出生時的身份是拿細耳人,但是他破壞了所有拿細耳人的規矩,這就是參孫失敗的真正原因。

拿細耳人的律例有三個方面:1.禁戒各種酒類,以及酒作的醋、葡萄、葡萄乾,乃至葡萄樹上結的,自核至皮所作的各種物品。2. 不可剃去頭髮,任由髮綹長長。3.不可靠近人或動物的屍體,甚至是親人的屍體。這也是為何當參孫拿死獅體內的蜂蜜給父母吃時,不告訴他們是從哪裡取得的。因為他的父母一定告誡過他,不可以碰任何死屍。他若說了,父母可能不吃,他還要挨罵。當他在非利士人之地擺設婚宴時,又豈能滴酒不沾?三方面的禁忌,他破了兩方面,在最後一項,他能把持得住嗎?

失去了妻子的參孫心情上可能十分沮喪,但是他跑去找非利士的妓女時,作者再沒有寫耶和華的靈感動他。因此,我們知道這是參孫自己的選擇,他放縱自己的情慾。可能有的人覺得參孫在出世之前,神已經揀選他,賜恩給他,他就應該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但是出生在教授家庭的孩子就一定知書達禮嗎?那也不竟然。只能說,神揀選了參孫,但是神賜給每一個人的自由意志,參孫也有。神揀選人,但是神不強迫人,可是人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神知道一切,祂知道我們做每一個選擇的後果會如何。我們不能把什麼責任都推給神,正如孩子不能把失敗的責任都歸咎於父母。

隱哈歌利

〈士師記〉 15:19 神就使利希的窪處裂開,有水從其中湧出來,參孫喝了精神復原。因此那泉名叫隱哈歌利,那泉直到今日還在利希。

閱讀經文:〈士師記〉15:1-20

從參孫處理事情的方法,你會發現他和其他的士師不一樣。其他的士師在神呼召他們之後,就登高一呼,大家就來跟隨他,一起打戰。但是參孫不同,參孫好像都是為了自己的事情在忙,為了自己的事復仇。神就是這樣使用他,讓他一人去打擊非利士人。使非利士人不敢侵犯以色列人,因為參孫會報仇,而且殺戳絕不留情。神給參孫有超人的神力,他就像是現代美國電影中的超人,凡事一腳踢,都不需要別人幫忙。

當參孫發現他的岳父竟把他的妻子給了他的陪伴(或說:他的伴郎),他生氣極了。他覺得自己有足夠的理由去殺害非利士人。他活捉了三百隻狐狸。狐狸有很靈敏的聽覺和嗅覺,牠有修長的腿,最快可以一小時跑五十公里。所以要捉到三百隻狐狸,又不讓牠們逃走,不是很容易的事。除了力氣之外,還要有十分敏捷的身手和智慧才行。參孫將狐狸尾巴一對一對地捆上,將火把捆在兩條尾巴中間, 點著火把,就放狐狸進入非利士人己收割好站著的禾稼,將堆集的禾捆和未割的禾稼,並橄欖園盡都燒了。

非利士人問清楚原委後,也用火燒死參孫的妻和她的父親。參孫知道之後,就再去殺非利士人。從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的對話裡,我們可以稍微明白,為何在此時,神只用參孫一人去救以色列人脫離非利士人的手。因為非利士人認為那些事都是參孫做的,所以他們不會對以色列人進行報復,以色列人的生活就不致受到影響。

不按規矩出牌的參孫

〈士師記 〉14:6 a耶和華的靈大大感動參孫,他雖然手無器械,卻將獅子撕裂,如同撕裂山羊羔一樣。

閱讀經文:〈士師記〉  14:1-20 

以色列人的新士師誕生了,可能沒有太多人知道,他就是神所指定,要為以色列人制服非利士人的領袖。神祝福參孫,讓他成長順利。但是直到瑪哈尼坦,神的靈才感動他。這是參孫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在這之前,他和其他小孩一樣,無憂無慮地成長,看到非利士人來,可能就躲得遠遠地。對於非利士人擁有的東西,可能也有點羨慕。就像二戰時期,華人的小孩看到洋人的一切都感到十分好奇。那時但的支派尚未找到他們要定居的地方,他們渴望像其他支派一樣也能安定下來。

瑪哈尼坦的意思就是「但的軍營」或是「但部族的營」。在他成長時期的某一天,他去瑪哈尼坦參觀,當他在但的營中走動時,神的靈感動他。我們不知道他是否看到營裡的殘敗不堪,或是軍人的士氣不高昂,或是眾人在非利士人的高姿態之下,覺得很沒有希望。但是在這裡,神的靈感動他要為以色列人做些事情。神的靈開始準備他將來要做以色列人的士師和領導者的心思意念。瑪哈尼坦在瑣拉和以實陶中間,這兩城相距才三公里。神曾經在什麼地方感動你,讓你看到事奉的方向嗎?

但是出人意外的,被神感動之後的參孫,竟愛上了一個非利士人的女子。他的父母感到很妻慘,作為以色列人是不可以和異族通婚的,更何況是拿細耳人。一個已經屬神的人,怎麼可以做出神所不允許的事呢?他的父母一定覺得自己的教育太失敗了。多少時候,當兒女的決定和父母的想法相悖時,父母的心真是很難接受這樣的狀況。有的兒女在成長後決定離開教會,更使父母覺得自己徹底失敗。但是接下來的這句話「這事是出於耶和華」,使我們明白掌管兒女的是耶和華神,只要我們盡力教導他們,他們的決定就不在我們能管的範圍之內了。有的人需要繞一圈才能明白神的愛,像林語堂一樣年輕時還會講道,卻直到晚年才悔改信主,有什麼辦法?

參孫的出生

〈士師記〉 13:12 瑪挪亞說:「願你的話應驗!我們當怎樣待這孩子,他後來當怎樣呢?」

閱讀經文:〈士師記〉 13:1-25

在士師押頓死後,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那是指什麼事情呢?為何神會看它為惡,並且興起非利士人來打擊以色列人呢?關於非利士人的來源有不少傳說,但是一般認為他們原先生活在克里特島和愛琴海的島嶼。曾經在埃及第十九王朝時一再攻擊埃及,被埃及法老打敗,把他們重新安置在迦南地的沿海城鎮,也就是目前的加沙走廊及以北一帶。因此這部份地帶被稱為非利士地,「巴勒斯坦」一詞起源於非利士人的希臘語和拉丁語形式。

在〈撒母耳記上〉形容:「那時,以色列全地沒有一個鐵匠;因為非利士人說,恐怕希伯來人制造刀槍。以色列人要磨、犁、斧、鏟,就下到非利士人那裡去磨。(撒上13:19-20)」 根據當時的情況,非利士人已經有相當的文明,他們已精通冶鐵的技術,而以色列人什麼都沒有。非利士人不准以色列人擁有鐵器,以色列人若想磨利農耕的用具,都得上非利士地不可。所以凡事都要看非利士人的臉色,被非利士人壓制得很辛苦。

這次我們沒有看到以色列人呼求神的拯救,神卻已經在準備拯救他們了。好像一個孩子剛生下來,父母就已經在幫他準備上大學的費用了。正好像神在以賽亞書說的:「他們尚未求告,我就應允;正說話的時候,我就垂聽。(賽65:24)」你有沒有這樣奇妙的經歷呢?有的弟兄姐妹曾經與我分享,他們只是在心裡想,都還沒有放在禱告裡,神就成全了他們心裡所想的。何等奇妙,何等愛我們的神。在我們還不知道有需要時,祂已經為我們預備了。

示播列和西播列

〈士師記〉 12:3 我見你們不來救我,我就拼命前去攻擊亞捫人,耶和華將他們交在我手中。你們今日為什麼上我這裡來攻打我呢?」

閱讀經文:〈士師記〉 12:1-15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上難免有與人不和的時候,有時也會碰到極為無理也無禮之人,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會怎麼辦?

以法蓮人因為被神立在雙生兄弟瑪拿西之上,在神的祝福下成了大族,儼然是帶領以色列人的支派,因此氣勢上十分地覇氣。在基甸攻打亞捫人時,他們和基甸大大爭吵:「你去與米甸人爭戰,沒有招我們同去,為什麼這樣待我們呢?」基甸讚美他們抓住米甸的兩個首領,功榮最大,他們才肯罷休。現在他們又來找耶弗他爭吵,並且出語恐嚇:「我們必用火燒你和你的房屋。」

耶弗他回答:「我和我的民與亞捫人大大爭戰,我招你們來,你們竟沒有來救我脫離他們的手。我見你們不來救我,我就拼命前去攻擊亞捫人,耶和華將他們交在我手中。你們今日為什麼上我這裡來攻打我呢?」誰有理,誰無理呢?他們控訴耶弗他沒有招他們一起去打仗,是真實的控告嗎?當我們碰到這種只要搶功勞不要做事,還要出言不遜的人,真是讓人忍無可忍。但是讓基列人不肯罷休的,是以法蓮人還譏笑基列人是以法蓮逃亡的人,暗指約但河東的基列人是從河西的以法蓮和瑪拿西分地逃亡出來的。迦得支派的分地中有逃城設在基列的拉末,可能有以法蓮人逃往基列的拉末,基列人因而被奚落是逃亡的以法蓮人。若是的話,那就是挖人瘡疤了。

以法蓮如此驕傲猖狂,講話如此狂妄,不僅耶弗他生氣,連基列人都憤怒了。這不是一場有計劃的戰爭,而是因挑釁而起的內戰。自己人打仗,彼此的強弱都很清楚。基列人深深知道以法蓮人講話的口音,因此當過河來挑釁的以法蓮人想逃回河西的老家時,基列人就叫他們說:「示播列」。但是以法蓮人總會講成「西播列」,一旦確定是以法蓮人,基列人就把他們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