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ries by

以為被退稿却成了經典的詩歌:《自耶穌來住我心》

作者:徐彬   引言:今天我要介绍的诗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敬拜歌曲,它的名字叫《自耶稣来住在我心》(Since Jesus Came into my Heart)。诗歌的歌词很有特点,它共分五节,每一节都由两段“自耶稣来住在我心,……”的短语句子组成,连同副歌整首诗歌总共重複了25次 “自耶稣来主我心”,由此连接起一个基督徒自信了耶稣之后其生命旅途中的种种变化及层层升华。而诗歌的曲谱更是通过富有激情和张力的旋律和音符将上述主题彰显烘托得淋漓尽致。可是这样一首词曲完美搭配的诗歌,作曲家和诗人却并不相识和互相了解,因而完全不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歌的特殊背景;甚至两人还因为沟通不畅而发生了误会,以致于诗人在寄出自己的作品之后因長时间没有得到任何回馈消息,误以为诗歌已经被出版方拒绝,….。然而神却大大祝福和使用了这首诗歌,使其成为圣诗歌坛上激励了世上无数人身心灵的优秀作品。   下面的章节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追寻这首赞美诗歌创作者各自的人生故事,以及诗歌文字和音乐的表达方式。 我们先来看诗歌的歌词作者,他的名字叫鲁弗斯· 亨利· 麦克丹尼尔(Rufus Henry McDaniel,1850-1940 )。麦克丹尼尔1850年出生在俄亥俄州一个叫里普利(Ripley)的小村庄。这地方虽小,但在他的童年时代却大有名气,因为那时有大量肯塔基州的黑人奴隶要越过俄亥俄河,逃往自由的北方,而位于俄亥俄河旁的里普利就成了他们逃亡过程中地下通道的第一站。当地的长老会牧师约翰·兰金( John Rankin)和许多教会组织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者正是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长大,甚至连他所读的学校也是由著名废奴主义者、浸信会牧师帕克.阿德密尔所创立的帕克学院(The Parker Academy);因此他很早就成了一名虔诚的基督徒。 ▲以上左及右下圖是約翰. 蘭金牧師夫妇及他們的親人朋友照片;右上照片是他位於俄亥俄河河岸高處的住宅,當年他利用自己屋子房頂的燈籠來指引河對岸的黑人奴隸偷渡俄亥俄河的時間,前後總共解救了2000餘名黑奴成功逃離奴隸制的肯塔基州前往自由的北方各州。   在帕克学院完成了基本神学装备后,麦克丹尼尔在19岁那年获得了布道执照。1873年他正式被任命为教会牧师,从此开始了他超过了半世纪之久的事奉生涯。期间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俄亥俄州,先后在许多地方牧养过教会,其中既包括像哈姆斯维尔、希金斯港这样只有数百人口的小村庄,也有人口超过百万的的大城市辛辛那提(Cincinnati)和代顿(Dayton),直至他年迈退休。   一生作为牧者的麦克丹尼尔严格意义上并不能够算得上是诗人。他活到90岁高龄,但所写的诗歌却仅有百首左右,而且许多诗歌还是他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因着自己特殊的境遇而写的。但仅此一首《自耶稣来住在我心》就让他在圣诗诗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经典。   大凡唱过这首诗歌的人都会有着这样的感觉,即这首诗歌充满着敬虔和喜乐,引人振奋向上,一心仰望耶稣。殊不知作者在写下这首诗歌之前曾经历了一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生悲剧!那就是1913年1月5日,麦克丹尼尔的次子埃德温·赫歇尔(Edwin Herschel […]

一首在地下室裏寫成的美麗聖詩《在花園裏》

作者: 徐彬 (一) 筆者所住之社區在當地有“花園裏的城市”(City in Grarden)之美稱。打開所住公寓後院的欄柵碞可以直接走進一個占地87公畝的森林公園(Byrne Creaak Park),裏面樹木參天,雀鳥爭鳴,溪水長流,曲径通幽。小區的中央是一座據說是參考了英國漢普頓宮及法國的凡爾賽宮園林而設計的美麗花園。花園的中間是一組大型噴泉;噴泉的前後左右是由長青灌木和玫瑰樹構成不同圖案的園林草坪,四周則圍繞著楓樹林,一到秋天便鮮紅似火,美不勝收。社區的各幢公寓也有各自的大小園林,所種的各類花木異草在不同季節交替爭奇鬥豔。漫步在這樣的環境之中真是一種享受。 ▼下組照片即攝於上文所提到的各種美景 每當我為此感恩時,常常會想到一首聖詩,名字就叫《在花園裏》(In the Garden)。在寫作此文前,我曾經這樣猜想,這首詩歌的作者也許也是和我一樣看到類似美麗景色才會欣然寫下這首詩歌的;然而當我開始進一步去探索挖掘這首詩歌背後的的作者人生及創作背景時,所瞭解到的結果卻與想象大相徑庭。原來此詩的創作完全和世上任何的花園無關,只是源於作者的一個異象,而且當時的他還是處在一間幽暗的斗室之中,….。然而,他的這一異象,其芳華程度卻又是人世間再著名的名園所無法比擬和媲美。欲知其中詳情,請允我一一道來。 (二) 這首詩歌的作者名叫查爾斯·奧斯汀·邁爾斯 (Charles Austin Miles )。其個人成長經歷似乎並沒有任何特別之處。他1868年1月7日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的曼徹斯特鎮,是家中的第二個孩子;按部就班完成了基礎教育後,在費城藥學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取得了藥理學的學位;畢業後他結了婚,並成了一名藥劑師。那是一個穩定的職業,在他人眼裏這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和順理成章。 然而人生的轉捩點很快就臨到了他的身上。1892那年,他在業餘時間寫的一首福音詩歌 “聽!這是耶穌的聲音”(List! ’Tis Jesus’ Voice)被一家叫霍爾.麥克的福音歌曲出版公司(Hall-Mack Company)正式發表,並得到編輯們的高度評價。那是他的處女作。作為基督徒的他,一直對福音詩歌創作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如今終於有了收穫。接著更大的驚喜等待著他,霍爾.麥克公司竟然還愛屋及烏,直接邀請他本人去出版社擔任編輯。於是他毅然放棄了藥劑師這一穩定職業,加入了這家公司;之後又被晉升到經理職位,前後整整在那裡工作了37年,直至退休。在這期間,他個人也更上一層樓,先後完成了近四百首福音詩歌的創作,而且多數作品還是由他一人來完成作詞和譜曲,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這首《在花園裏》。他也因此成為那個時代備受讚譽的讚美詩歌作家。 (三) 《在花園裏》這首詩歌創作於1912年3月的某一個寒冷的夜晚,地點是在一個沒有窗戶、空間狹小、又只有微弱光線的房間內;不但如此,根據作者的女儿的描述,當時的房間裡甚至還因為有過漏水而相当潮湿,, …。看到此處,也許讀者會感到詫異,這番場景豈能和“在花園裏”的創作主題發生關聯? 如此簡陋的條件又怎能配得上作者已是一家知名出版公司經理應有的身份和地位?!其實,這只是他位於新澤西住宅中的一個地下室;因為在業餘時間裏酷愛攝影,所以他把這間地下室改造成了暗房用來沖洗膠捲,而此時他正在暗房裏工作。 那麼在這樣的場景中他為什麼能夠寫出了《在花園裏》這樣的詩歌?那就涉及到邁爾斯的一個習慣,他經常會在沖洗膠捲,等待顯影結果的空餘時間裡,拿起桌上的一本聖經,藉著暗房裏那盞特殊的紅燈光線來閱讀經文。 那天他翻開的聖經正好是《約翰福音》的20章,內容講的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十二門徒在看見死而復活的耶穌的場景。馬利亞在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並被埋葬後的第三天清晨來到耶穌的墳墓前,看到裏面已經空了,以為主的身體被人挪去,就急忙去告訴約翰和彼得;兩人快速趕到現場,先後進入墳墓確認了墓裏只剩下耶穌裹屍的細麻布和包頭巾,於是雙雙悲傷無奈地回家去了。但此時馬利亞卻遲遲不願意離開墓地;接著她突然見到了天使和復活的耶穌,主親自對她說話,並讓她把自己對她說的話帶給門徒們。七日後的第一天耶穌又親自來到門徒中間,讓他們親眼見證了祂就是榮耀復活的主,….。 […]

“我要唱一首古老的歌”:《成為我異象》背後的種種故事

作者:徐彬   也許是年紀大了喜歡懷舊,前些日子無意中哼起了一首年輕時常唱的流行歌曲;雖然已經記不得全部的歌詞,但依然能唱出前面的部分:“我要唱一首歌,一首古老的歌,我輕輕地唱,你慢慢的和”…。唱著唱著,腦海裏卻浮現出另一首歌,一首真正古老的讚美詩歌。與前者的區別是它並非是創作於作者“閃亮的日子”裏,而是在失明的黑暗中;但詩歌的旋律和歌詞至今聽起來還是那麼的優美,猶如吹來初夏輕柔的晚風,輕拂著我的心靈深處,並與之發生陣陣共鳴,促使我頃刻有了介紹這首詩歌來龍去脈的寫作衝動 …。   歌詞之源 《成為我異象》是一首非常古老的愛爾蘭詩歌。它的作者是一位生活在6世紀的愛爾蘭詩人,而詩歌的內容更是源自於更早時期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凱爾特人的禱告。我先來介紹這位詩人作者,他的名字叫達蘭·福蓋爾(Dallán Forgaill)。 在傳說中,福蓋爾寫下這首詩歌的原因是與他的一段特殊經歷有關。那時的愛爾蘭土地上存在著好幾個彼此紛爭的王國和部落。而福蓋爾因為寫了一首頌揚最早將基督教傳入愛爾蘭、被稱為愛爾蘭十二使徒之一的修道士科勒姆· 西爾(Colum Cille)的詩歌,而引起了其他敵對部落裏一位名叫“森恩法拉德”(Cennfaelad)歹徒的嫉恨;一天夜裏他利用福蓋爾正沉浸在寫作之中的機會用長矛戳瞎了眼睛…。 在那段特別痛苦的日子裏,福蓋爾不斷通過禱告來親近神;而在那個時代信徒在遇到磨難時所做的禱告被稱之為“洛裏卡”(Lorica)。這個詞是來自中世紀早期生活在愛爾蘭土地上凱爾特人的盖尔語(Gaeilge),其本意只是“胸甲”;因為那時的凱爾特人經常要面臨各部落之間的爭戰,於是這個詞就逐漸成了他們在參加戰鬥前或遇到人生各種挑戰時向神祈求護佑和指引禱告的代名詞。因為凱爾特文化是形成愛爾蘭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這種禱告也被愛爾蘭人傳承下來。福蓋爾在失明日子裏正是在不斷的禱告之中,在原來的“洛裏卡”基礎之上創作了這首詩歌。 在福蓋爾之後的十幾個世紀中,這首讚美詩逐漸被被淹沒在歷史的風雲變遷之中,未能被近現代民眾所識得。1905年,後來成為愛爾蘭著名語言學家,曾經編撰過兩本愛爾蘭詞典的瑪麗·伯恩女士(Mary Elizabeth Byrne 1880–1931)在她25歲那年從一份十四世紀的抄本中發現了這首古愛爾蘭語的詩歌,並將其翻譯成英語。詩歌的原名叫“Rop Tú Mo Bail”,這一短語的組合本身有多種的意思,包括願你成為我的“堡壘”、“居所”、“家”、“避風港”等含義;伯恩從屬靈的角度將其翻譯成“Be Thou My Vision”,即“成為我異象”,從而讓這首古老的詩歌獲得了新生。而“Vision”這個翻譯十分到位,因為它除了“異象”、“啟示”、“願景”等含義之外,也有“視力”、“眼目”的意思,恰好又隱喻了作者創作這首詩歌時的特殊背景。 伯恩當時的譯文採用的是散文風格,和原文的文學形式並不太貼近,故在7年後又有另一位女翻譯家,擔任過愛爾蘭文學學會主席的埃莉諾·亨麗埃塔·赫爾(Eleanor Henrietta Hull)將其改寫更貼近詩歌的載體,從而進一步促進了這首詩歌在世界範圍裏的廣泛傳播,最終成為一首眾所周知的經典詩歌。 下右圖是詩歌在十四世紀的抄本片段▼   曲調之美 介紹完詩歌的文字來源之後,接著我們再來看詩歌的旋律。在漫長的歲月裏,這首詩歌曾經有過好幾個不同的愛爾蘭傳統民歌音樂來作為它的曲調,但都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1912年,愛爾蘭音樂家喬治·皮特利(George Petrie)注意到有一種民間常用愛爾蘭風笛演奏的民謠曲調十分合適於這首詩歌。於是他在這一曲調的基礎上配合歌詞的需要而精心完成了旋律的改編,並最終將其定名為“斯萊恩”(Slane)。 “斯萊恩”其實是愛爾蘭米斯郡的一個地名。皮特利之所以將詩歌取這個調名是因為斯萊恩在愛爾蘭教會歷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傳說在西元五世紀的某一年,愛爾蘭一名叫聖帕特裏克(Saint […]

“信靠順服,除此並無別路!” — 聖詩《信靠順服》背後的人物、故事和亮光

作者:徐彬   有一首聖詩是我們每一個受洗的基督徒所必會唱的,然而詩歌的名字卻是來自於一個初聽到福音慕道友所說的一句話;而詩歌的主題內容又是所有的信徒一生要努力學習和實踐的功課。這首詩歌的名字就叫《信靠順服》(Trust and Obey)。   通常介紹一首聖詩我總會先從介紹詩歌的歌詞作者開始,但這一次我必須先介紹這首詩歌的作曲家,因為如果沒有他,歌詞的作者就不可能寫下這首詩歌;這位作曲家的名字叫丹尼爾·B·唐納(Daniel B. Towner)。   唐納1850年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羅蒙市(Rome,Pennsylvania),和那位寫下著名讚美詩歌《我心靈得安寧》曲譜的音樂家菲利.貝力斯(Philip Bliss 1838-1876)的家鄉是同一個城市。他的父親是當地一名享有盛譽的音樂教師,正是從父親那裏,唐納從小就接受到良好的音樂啟蒙和訓練。到他17歲那年,他已成長為頗有名氣的出色的男低音歌手,經常受邀前往各地參加各種演唱會。隨著他年齡的增長以及在聲樂方面實力技巧的日趨成熟,他也把自己的興趣點逐漸延伸到歌曲創作上。   作為基督徒的唐納也很早就開始了在他在各教會的服事,曾經在多家教會中擔任過詩班主任及指揮。35歲那年的秋天,他加入到著名佈道家德懷特·L·穆迪(Dwight L.Moody)的福音佈道團,成為詩班的主唱和指揮中的一員。他和團隊裏著名聖樂家桑基等多位負責人一起同心協力,把穆迪唱詩班發展成當時歐美首屈一指的敬拜團隊;在一些重要的佈道會上,他們詩班的人數甚至可以多達千人以上。到1893年他已經成為芝加哥穆迪聖經學院的音樂總監和音樂系主任,并在這一重要職位上他整整工作了26年。在他卓有成效的領導下,這所學院被譽為世界上最獨特、最繁榮的福音歌手培訓學校,培養了大批出色的福音歌手和聖樂人才。因他在這方面的傑出貢獻,田納西大學在1900年9月授予其音樂博士學位。   1919年,唐納在米蘇裏州佈道大會領詩時,被主接去,歸入天家,享年69歲。他一生中所創作的聖樂多達二千餘首,包括流傳至今的「信靠順服」(Trust and Obey)、「恩典大過我罪」(Grace Greater Than Our Sin)、「非銀也非金」(Nor Silver Nor Gold)、「我錨已拋牢」(My Anchor Holds),「我是個罪人蒙主恩」(Only a […]

《主必保守我》背後“一曲兩歌”和“一歌兩調”的故事

作者:徐彬   引言:在聖詩的寶庫裏很少有一首詩歌會像今天我要介紹的那樣,不但涉及到那麼多的人物和關係,而且還先後衍生出同一個曲調唱紅了兩首不同的詩歌,接著又同一首詩歌產生了兩個好聽的曲調這樣“複雜”的故事。這首詩歌的名字就叫《主必保守我》(He Will Hold Me Fast)。    領路之人 在開始介紹這首詩歌的詞作者及作曲家之前,我要首先介紹一個人,他的名字叫鲁本·阿彻·托瑞(Reuben Archer Torrey 1856–1928)。因為如果沒有他,不但這兩位生活在遠隔重洋兩大洲的作者就無法彼此相識,一起來創作詩歌;甚至還可以說,如果沒有托瑞,他倆還無法脫穎而出,成為聖詩領域的創作名家。 托瑞1856年出生於美國新澤西的霍博肯,父親是一名成功的律師和銀行家。年少時托瑞家十分富裕,單宅地就有200英畝之大。但就在他考入耶魯大學後的1873年,父親因美國的經濟大蕭條破了產,家境一下子變得而一貧如洗;用托雷自己的誇張的話來說,父親當時窮得只剩下一個火柴盒和一對紐扣。家中的突變給他的情緒帶來了嚴重的影響,造成他嚴重的精神鬱抑,甚至發展到有一天夜裏一心想輕生的地步。就在他進入洗手間想找利器自殺的關鍵時刻,遠在家中一直期盼兒子有朝一日能夠成為傳道人的母親在睡夢中被一種無形的力量驚醒,急切地跪到地上為兒子祈禱;而與此同時,托雷也被一種強烈的禱告欲望所催逼,使他從憂鬱中清醒過來,不由自主地跪下來求神救他脫離重擔,…。就從那一刻起他下了決心要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主。 1889年托瑞在埃爾蘭根大學獲得神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他不但加入了著名佈道家德懷特·穆迪的福音團隊,而且還成了芝加哥聖經學院的負責人(即現在著名的芝加哥穆迪聖經學院的前身)。此時他終於實現了母親的願望,正式成了一名傳道人。 之後的托瑞一直致力於在世界各地傳播福音,果效斐然;甚至還有教會史的研究者認為,他是自使徒時代以來,在個人宣揚福音方面做得比任何人都多的佈道家。而這一切都始於1902年他和福音音樂家查爾斯·麥卡倫·亞曆山大(Charles McCallon Alexander 1867-1920)合作,前往世界各英語國家所開展的巡迴宣教之旅。今天我要介紹的這首詩歌的詞曲作者就是他们在澳大利亞和英國的宣教場合結識,並繼而吸收到他團隊裏一起服事神的艾達·哈博森 (Ada Habershon 1861-1918)和羅伯特·哈克尼斯(Robert Harkness,1880-1961)。 ▼下圖為托瑞和亞曆山大1905年在英國舉辦福音佈道會的盛況照片 詞曲作者   我先來介紹詩人艾達·哈博森女士。她1861年出生在英國馬里波恩 (Marylebone)的一個基督徒家庭,父親是當地一位著名的醫生。 哈博森是一名大器晚成的聖詩詩人。她年輕時的主要興趣只在於唱歌;23歲那年當慕迪佈道團來訪時,她還曾經上臺和大名鼎鼎的聖樂家桑基(Ara D.Sankey)一起合唱過敬拜詩歌,並為他抄寫過不少聖詩曲譜。就在那時,她心裏曾經一度產生過創作詩歌的意願;可是到她真正開始創作時已經到了40歲的中年時光。1901年她在生病期間寫下了第一首英文讚美詩“Apart with Him”,從此踏上了詩人之路 […]

由三位傳道人互相影響接力完成的感人詩歌《耶穌一來》

作者:徐彬 引言:在剛過去的2022年歲末和2023年年初的日子裏,每天從國內所傳來的幾乎都是令人揪心的壞消息。隨著防疫政策的突然開放,家裏的親戚朋友們幾乎人人都被感染;醫院裏人滿為患,醫生和病人同時倒下;到處是缺醫少藥所引起的混亂和恐懼,甚至還伴隨著年邁老人的大量死亡,聞之讓人窒息,難以釋懷。然而就在此時,腦海裏浮現出教會孫約翰老牧師最近在主日敬拜時帶領大家唱過的一首歌,那就是《耶穌一來》(Then,Juses Came)。尤其是它的副歌:「耶穌一來,撒但權勢就粉碎;耶穌一來,抹去一切眼淚;除去幽暗,使痛苦變為甘甜;耶穌一來,萬事都要改變」;於是心情逐漸平靜下來,一邊反復地聽著歌曲,一邊去挖掘這首以往中文資料從未涉及過的詩歌創作背景,以撰寫詩歌背後的故事。 我先來介紹這首詩歌的作者奧斯瓦爾德·史密斯(Oswald Smith)的生平。史密斯1889年11月8日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敖德薩,但他的孩童及青少年時代都是在數百里之外的恩布洛度過的,因為他父親是那裏火車站的一名電報員。也正是這個近水樓臺的緣故他學生時所打的第一份零工也是在車站;當時他所做的具體工作是定時前往為車站的信號指示燈加添好煤油,然後再用滑輪將燈升到燈杆的高處。在那個時候誰也不會想到這位個子不比同齡人高的少年郎將來有一天會成為一名將福音的萬丈光芒帶到北美各地的著名宣教佈道家。而這一切又要從他16歲那年所參加的一次聚會說起。 1906年的那天是史密斯生命中重要的日子。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從車站的一名旅客口中瞭解到有一位著名的傳道人正在多倫多舉辦佈道會。為此他說服了父親允許他曠課一天,和弟弟一起坐火車前去參加。 那次佈道會的舉辦地點是在多倫多的梅西音樂廳(今日羅伊·湯姆森音樂廳的前身)。來講道的牧師是芝加哥穆迪名下聖經研究學院院長,著名佈道家魯本·托尼(Reuben A. Torrey)。當史密斯兄弟倆趕到時會議已經是最後一天。到下午結束前托尼開始對台下的會眾呼召。當他依次按年齡喊到“從16歲到二十歲願意信主的人請上臺前來”的時候,被感召的史密斯也隨著許多青年人的腳步一起上臺,決志歸入主耶穌的名下;但與眾不同是,此時的他心中已萌發了一個志向,就是一定要成為像這位托尼一樣成為一名大有能力的宣教士和佈道家。 佈道會雖然結束了,但這一志向卻仍然時刻在他心中激蕩,而且一天比一天強烈,讓他無法平靜下來。為此他居然還別出心裁想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設法離開家前往一個較遠的鄉村,找到一個無人認識他的小教堂,然後請那裏的牧師允許他上臺講一次道,由此來驗證他是否具備這樣的能力;如果不成功,那就證明現在自己還沒有被神召喚,…。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他還不至於那麼衝動。不久之後他看到多倫多一家聖經學院正在夜校招生,於是他立即前往報名,成了一名學生。 在那家聖經學院就讀的第二年,史密斯終於有了一次可以申請講道的機會。得此消息後他一度激動得跪在房間的一個角落裏祈禱,求神指引為他開路。但到了臨近時他卻退縮了,因為許多白天似乎已經想好的內容一到了晚上在頭腦中便變成空白, …。 史密斯知道自己還沒有準備好,於是他老老實實地花了數年時間,碾轉於好幾個不同的學校去系統地學習聖經和神學課程,其中包括在著名的芝加哥麥考密克神學院(McCormick Theological Seminary)就讀了三年。在這期間他也曾經幾次申請過去海外宣教的工作,但都因健康原因未被相關機構批准。 1915年正式完成了神學裝備的史密斯被任命為南芝加哥長老會福音部的牧師,開始了他的第一份事工。從那一年起的11年期間他先後在美加好幾個教會牧會擔任牧師,成績斐然。儘管他的講道水準隨著服事生涯的繼續已經變得越來越成熟,但年輕時成為宣教士和佈道家的那個抱負依然還在激勵著他。終於在1926年他辭去了牧師職位,轉去“加拿大東部基督教和傳教士聯盟”任職;之後他又加入“全球基督教信使會”,全力投身於各項宣教事工之中。 時間來到了1928年,史密斯的心中產生了一個異象,就是要充分使用上帝給他的恩賜和能力自己去成立一個獨立的組織來推動世界各地的宣教工作。為此他回到了多倫多。經過一段時間準備後,在9月的一天他再次來到當年他決志的那個梅西大廳,正式宣佈成立“人民教會”(People Church),並在次年在教會下專門成立了“宣教協會”(Peoples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具體負責宣教事業。若干年後它所聯合的宣教機構團體在加拿大境內已經多達80多個,每年所得的宣教募捐高達數十萬美元,持續地支持著世界各地數以百名的宣教士。史密斯個人更是頻繁地前往世界各地佈道,成了一名和當年魯本·托尼一樣的著名佈道家。 以下的左上圖是如今的羅伊·湯姆森音樂廳,當年史密斯在它的前身梅西音樂廳決志並在1928年宣佈成立人民教會;下二圖為今日人民教會的內外景照片▼ 史密斯從1915年神學院畢業到1958年退休,致力於佈道和宣教事工43年,前後出版過35本福音專著,總發行量高達600萬冊。他去世之後被美國著名的葛培理牧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結合了牧師、讚美詩詩人、宣教領袖和福音傳播者數種身份的最偉大人物。”作為一名聖詩詩人他一生寫過1200首聖詩,而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今天我要介紹的《耶穌一來》。 這首詩歌創作於1939年。雖然那時史密斯已經是一名知名的佈道家,但若問這首詩歌的創作題材和靈感卻是來自於另外兩位傳道人:他們的名字分別叫哈利· 列默(Harry Rimmer 1890–1952)和霍默· 羅德希弗(Homer Rodeheaver 1880-1955)。 這兩位傳道人中我們先來介紹哈利· 列默。他的經歷也十分傳奇。他出生在北加州,年輕時曾是一名職業拳擊手,後來因受到一名街頭佈道人的影響而信主,繼而前往三藩市神學院就讀,畢業後進入長老會擔任牧師。他一生中花費了極大精力去致力於如何通過科學來證明聖經正確無誤,甚至還專門為此去學習有關課程,並成立一個實驗室來驗證聖經中的記載。但這些並不影響他同時還是一名優秀的牧者和佈道家。年輕時列默就加入了基督教青年會(YMCA),專門負責去各地高中學校作巡迴佈道演講。1934年明尼蘇達州德盧斯的第一長老會教會聘請他擔任牧師,其條件之一就是每年要有6個月時間用於寫作和佈道。而《耶穌一來》這首詩歌的主題內容正是和他在這家教會服事期間的一次講道有關。 […]

聖詩《以馬內利懇求降臨》的“前世今生”

作者:徐彬 引言:有這樣一首非常獨特的聖歌:它可以被視為聖誕詩歌但卻不在聖誕到來之日頌唱;它有優美的歌詞和動人的曲調,但卻無人知其最初的作者;它的旋律保存著遙遠的中世紀修道院內吟唱《詩篇》時的淳樸古風,卻又承載了近代教會音樂發展歷史的變遷風雲;它的歌詞內容取材於舊約時代以色列民對彌賽亞來臨的殷切盼望,但更和耶穌誕生和神國子民期望耶穌早再臨直接相關。在當今的世界裏我們重溫這首歌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就是《以馬內利懇求降臨》(O come, O come, Emmanuel)。 我們先來看這首詩歌一個顯著特點。大家可能注意到在英文的歌詞中它的每一節開始都是從“O”開始,這就涉及到早期基督教詩歌吟唱風格中的“對唱”或“輪唱”,英文叫“O Antiphon”。據說還是保羅和巴拿巴曾經事奉過的那個安提阿教會,它的第三任主教聖依格那修(Saint Ignatius of Antioch)有一天看到兩個天使唱詩班對唱的異象,接著他就將這種方式引入到自己教堂的崇拜儀式之中,用於詩篇的頌唱。之後這種唱法逐漸傳開,先進入猶太社區的教堂,再傳入拜占庭和亞美尼亞教會,成為教堂敬拜禮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兩個多世紀之後又被羅馬教廷的教會接受,廣泛地應用在《格列高利聖詠》的制定之中。而《以馬內利懇求來臨》這首歌正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   詩歌的節數在不同的版本中有所不同,但比較權威的是七節。它的每一節都是以“O come”(哦,降臨)開始,然後分別引出“以馬內利”(Emmanuel)、“上天聖智”(Wisdom on high)、“全能之主”(Lord of might)、“耶西之杖”(Rod of Jesse’s stem)“大衛之鑰”(Key of David)、“清晨日光”(Day—spring from on high)、和“萬邦之望”(Desire of nations)來作為各節的頌唱主語,進而展開下麵的具體內容。其中“上天聖智”對應“全能之主”,“耶西之杖”對應“大衛之鑰”,“清晨日光”對應“萬邦之望”,而開始的“以馬內利”則起領銜全詩的主導作用。這種結構的安排就是與“輪唱”和“對唱”所需的特點有關。 羅馬天主教教會大約是從九世紀開始將這首詩歌用於“降臨節”的彌撒敬拜。傳統的降臨節從每年耶誕節前的第四個主日開始,一直持續到平安夜前一日;在最後七天的晚禱中,要通過輪唱及應答方式頌唱七首讚美詩歌來等待平安夜的到來,然後再通過齊唱“聖母頌”(O Virgin […]

生命結束在印度宣教考察途中的赫伯主教和他寫的《要遍傳福音》

作者:徐彬  一首即興寫成的詩歌預告了他一生的歸宿 1819年“五旬節”的前一天,擔任英格蘭聖阿薩教區總教長的 威廉·戴維斯·希普利牧師 (William Davies Shipley1745- 1826) 來到轄區內的雷克瑟姆教堂Church of Wrexham) ,準備參加第二天的獻祭敬拜儀式,並為一次特別募捐做專門講道。這一募捐是聖公會為支持宣教使團“福音傳播協會”(The Society for Propagating the Gospel) 的海外事工所進行的慈善活動一部分。與希普利此次同行的還有他的女婿雷金納德·赫伯(Reginald Heber Hodnet);他雖然是另一個教堂的牧師,但在教區中也有教士的神職,明天他將負責敬拜開始時的牧禱。 抵達雷克瑟姆後他們兩人被安排在教堂牧師的住所裏下榻。到了晚上,教堂的牧師前來陪客人聊天。當談到這次募捐活動時,希普利不無遺憾地表示道,可惜明天沒有一首與宣教有關的詩歌可以與此搭配 …。這在當時確實是一個無奈,因為英國國教聖公會對教會所唱的聖詩歌題材歷來有嚴格的限制。可希普利對此卻大不甘心;他突然想到,在場的女婿赫伯不正是一名出色的詩人嗎,而且他還十分擅長於即興寫詩,於是就提出是否可請他就在現場創作一首相應的詩歌為明天所用。赫伯聽到岳父這突如其來的建議後居然就立馬答應了。他順手就拿起一本記事本,獨自走到屋子的另一頭安靜地坐了下來,開始進入詩歌的醞釀和寫作之中… 。 ▼下圖是一張反映當時赫伯在雷克瑟姆教堂牧師家即興寫作的画圖: 過了一會兒,希普利問他寫得怎麼樣了,赫伯站了起來把已經完成的前三節部分讀了一遍。詩歌的第一句便十分吸精彩:“從格陵蘭冰雪山,到印度珊瑚海岸,….”。希普利聽了十分認可。可赫伯卻說“不,我還沒有寫完”“我必須得再寫一節!”若干分鐘以後,一首完整的宣教詩歌終於完成了。在第二天的聚會上,教堂的詩班用那首眾人熟悉的古老民謠“那是大海咆哮的時候”(Twas when the Seas were Roaring)作為曲調演唱了這首《要遍傳福音》(From Greenland’s Icy […]

那座莊園,那段愛情和那首詩歌 ─「主耶穌,我羨慕活在你面前」作者溫柔敬虔的一生

作者:徐彬 莊園和歷史 任何一個熟悉愛爾蘭的人都知道,在距離首都都柏林東南方向三十公里處有一座名叫“鮑爾斯考特莊園”( Powerscourt Estate)的旅遊勝地。整個莊園占地1000英畝;那裏綠草如茵、林木繁茂、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各類奇花異草更是爭奇鬥妍,美不勝收。位於莊園中心位置的主建築是一座兩側具有古典帕拉第安式圓頂風格的大廈。大廈的前方是依勢而下所建通向園內特裏頓湖長長的階梯,階梯的兩旁有各種有著古羅馬風格的精美雕塑;特別是湖邊的那對有著雄健雙翅的飛馬石雕更是顯示了莊園當年曾有的輝煌和歷史的滄桑,…. 。 這座始建於1300年,享有全球十佳園林和十大豪宅之一美譽,經歷了歷代主人命運變遷的莊園,如今已經成為愛爾蘭旅遊的必去之地。而今天我要介紹的主人翁就是在1823年6月嫁入這座莊園,成為第五代“鮑爾斯科特子爵夫人”的西奧多西婭. 安妮. 霍華德(Theodosia Anne Howard  1800-1836),以及她所寫的那首溫柔優美的詩歌「主耶穌,我羨慕活在你面前」( Lord Jesus, I long in Thy presence to live )。 我們先來簡單介紹一下與這所莊園有關的歷史。莊園始建於1300年,以原主人 Le Poer(Power)家族的名字而得名。1608年4月愛爾蘭的領主奧多爾蒂在卡爾摩爾發動叛亂,英王詹姆斯一世為此發兵平亂,並在次年取得了勝利。國王在慶功時,把一座建於14世紀的城堡莊園賞賜給了領兵的將領理查德·溫菲爾德(Richard Wingfield)元帥,並在1618年又進一步授予他“鮑爾斯科特子爵”(Viscount Powerscourt)的貴族封號。從此該莊園便以為“鮑爾斯考特”的名字由溫菲爾德的家族一代代繼承下來。1731-1741年該莊園的第2代主人愛德華.溫菲爾德專門聘請著名的德國建築師理卡賽爾斯,按照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對整個莊園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使其成為整個愛爾蘭的豪宅之最。1821年喬治四世國王的親臨到訪,更是讓莊園名噪一時。而本文的女主角就是在國王到訪第二年的高光時刻嫁入到這一莊園,成了第五代鮑爾斯科特子爵夫人。 下圖為鮑爾斯特莊園的一組照片▼ 婚姻和破碎 西奧多西婭嫁給子爵其實並不屬於高攀。她的家族也是貴族,爺爺在1785年獲得的貴族封號還比子爵更高,屬於伯爵。雖然在爺爺去世後該爵位先後被兩個叔叔所繼承,但她父親仍然是愛爾蘭上議院即貴族院的議員。而且她並非子爵的原配,理查德早在在1813年就娶了弗朗西斯.喬斯靈(Frances Jocelyn 1795-1820)為妻,而且兩人已經有了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可在三年前弗朗西斯卻因病去世,如今理查德再婚,西奧多西婭才成了他續弦的妻子。 […]

每週主日必唱的《三一頌》原來是出自三百年前這位經歷了四朝君王變遷的英國主教!

作者:徐彬 前言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聖詩作者,他曾經是三百多年前英國的一位歷史名人,當過英國聖公會的主教,做過宮廷牧師,並且前後和四位英國君主有過各種互動。儘管他的這些不凡經歷如今已經很少人知曉,但全世界各地的基督徒每到周日卻仍然必會唱起他生前所寫的一首歌。他的名字叫托馬斯.肯恩(Thomas Ken1637-1711);他的那首傳世詩歌叫《三一頌》。接下來我就來介紹這位名人的生平故事和他那首詩歌的創作過程。 托馬斯.肯恩1637年出生於英國英國赫特福德郡的小伯克漢普斯特德。他從小就顯得天賦過人,聰明好學,可就在他還未成年時卻先後遭遇了父母親先後去世的不幸,好在他還有一個同父異母,大於他26歲的姐姐安妮(Ann),將他接到自己家中來撫養他成人。安妮待他長姐如母,對他十分照顧,加上姐夫伊紮克·沃爾頓(Izaak Walton 1593 – 1683)又是一位學識淵博、著作等身的學者。托馬斯.肯恩能在這樣的家庭中度過他重要的青少年時期,無疑對他後來的成長和性格成型有著重要的影響。 1652年托馬斯.肯恩進入溫切斯特公學(Winchester College)學習;四年後考入牛津大學,並獲得該校“新學院”(New College)的獎學金。在那裏他先後完成了學士和碩士學位。在那個年代,所有的高等教育都離不開神學。因此對托馬斯.肯恩而言,神學的傳統和價值觀已經深深地紮根在他的心裏,成為他終其一生予以堅持和維護的對象。 托馬斯在聖公會教會的服事始於1662年。在前十年中他先後擔任過埃塞克斯小伊斯頓的聖瑪麗教堂、懷特島的布萊斯通教堂,以及漢普郡的東伍德海教堂的牧師。在這些地方教會經歷了充分的磨練後,他在1672年回到溫徹斯特,被任命為英格蘭最重要的教堂之一,大名鼎鼎的溫徹斯特座堂,也叫溫切斯特大教堂的一名預備主教和牧師。這一重要的職位為他以後的提升進一步開拓了空間。 托馬斯.肯恩所處的時代是英國歷史上最動盪的時期,其根本原因大都與宗教有關。而這一切的起因可前溯到1531年由英國亨利八世頒佈的最高權法案(Supremacy Act) 。從那時起英國的教會體系就與羅馬天主教的教宗完成了剝離,聖公會成了英國的國教,而國王就是教會的最高領袖。這種既有別於天主教和又不完全等同於新教,在歐洲獨樹一幟的政教體系,加上歷來已久國王與議會之間的複雜關係,註定會給英國的政局帶來了極大的不穩定。 作為一名國教的高階位牧師,托馬斯.肯恩不可避免地要和王室發生密切的關係。在他的主要服事階段英國先後經歷過數代君王的上上下下,而恰恰在這些錯綜複雜、動盪變幻的政局漩渦中,他在處理與君王關係中所表現出來的鲜明的道德善惡觀,以及面對君王的各種壓力和逼迫時敢於直言和抗爭的正直品質才顯得更加突出和難得可貴。 我們先看他與查理二世的(Charles II,1630年-1685)的關係。查理年輕時經歷了父親查理一世與克倫威爾率領的“議會軍”之間的內戰,並在父親被處死後被迫流亡外國,英國也隨之從君主制變成了共和制。但隨著克倫威爾在1658年去世,他終於成功復辟,返回英國成了查理二世國王。在他統治時期不但簽署了著名的“人權法案”,內外政績也頗有建樹;但他本人卻是一個享樂主義者,在英國史上有“歡樂王”和“快活王”之稱。 1679年托馬斯.肯恩被查理二世看中,任命為瑪麗公主(Princess Mary)的御用牧師。瑪麗公主其實是查理二世的弟弟約克公爵的女兒,此時已經外嫁到荷蘭,成為奧蘭治親王國的王子,時任荷蘭省執政的威廉(William of Orange)的妻子。可是托馬斯.肯恩在這一位置上僅僅持續了一年就被遣返國內,其主要原因是他在海牙開庭的一次民事糾紛審判中站在威廉王子一位親戚的對立面,譴責後者企圖反悔與一位英國女性之間已有婚約的不道德行為,因此引起了威廉王子的不滿。但他回到英國後,查理國王卻並沒有為此責怪他,反而欽定他作為宮廷的牧師。 儘管托馬斯.肯恩受到了查理的如此禮遇,但他進入宮廷後卻沒有因此就放棄自己作為國王牧師應有的的責任和原則。在王宮裏,他經常針對查理的各種不良行為提出自己的谏言和批評指责,以致國王每到主日時就會對手下的隨從說“我要去听托馬斯数述说我的过错了。”1683年查理二世計划訪問溫切斯特。臨行前他傳話給托馬斯.肯恩,要他把在那裏的住宅提供給自己最喜愛的情婦內爾·格溫(Nell Gwynne)居住。托馬斯.肯恩得知後不但斷然拒絕,而且還趕快雇了工人把住宅的屋頂拆掉,以免國王強行讓這件事成為事實。 在那個時代他的這一舉動絕不僅僅是不給國王面子,而且還有可能會給他個人帶來嚴重後果,但他為了堅守一個牧師的良知,仍然敢於冒犯國王的天威而予以抗爭。幸運的是查理反而從中看到他的誠實和率真,並不予以計較。到第二年的11月,因巴斯和威爾斯(Bath and Wells) 教區的主教外調而出現職位空缺時,查理还明確宣佈“除了這個矮個子托馬斯外誰也不能得到這個職位! ” 1685年1月肯恩正式上任成為主教。而此時的查理因病重已到了彌留之際;在那最後的時刻,他又把肯恩叫到王宮,任命他來負責自己的臨終彌撒。 如果說托馬斯.肯恩與查理二世之間的這些君臣互動堪稱佳話的話,那麼接下來他與下一任英國國王的關係則是完全與其相反。查理去世後因為沒有留下合法後嗣,按王室繼承的序位他的弟弟約克公爵成了詹姆斯二世國王。詹姆斯因他的母親的影響早在1668年就皈依了羅馬天主教。因此在他當了國王後就針對過去只允許聖公會信徒擔任公職的“立誓法”頒佈了一項法令,也稱“寬赦宣言”,允許將各種公職對所有人開放;不僅如此,他還在倫敦公開接見了來自羅馬教宗的代表。 詹姆斯國王的这些舉動引起了聖公會上下的嚴重不滿。1688年4月,當國王命令主教們必須在各自的教堂里宣读这个法令時,包括托馬斯.肯恩在內的七名主教聯名發起請願上書,斷然拒絕國王的這一命令。為此他们付出的代价是被王室以“煽動叛亂”和“嚴重不當言論”等罪名囚禁在臭名昭著的倫敦塔等待審判。托馬斯.肯恩之所以加入到“七主教”行列並不是出於他個人對國王的不滿,而是出於他對羅馬天主教的極度厭惡,同時他認為國王此舉是有損於教會應有的精神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