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養主的羊

約翰福音21:15-17  他們吃完了早飯,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祢。」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16 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說:「主啊,是的,你知道我愛祢。」耶穌說:「你牧養我的羊。」 17 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祢。」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

晚上,從醫院加班回來的女兒問我:「如何申請心理調適假?」來不及反應心裡的疑惑與擔心,女兒接著說:「我的實習生啦!」喔…這困擾我好一陣子的問題,也臨到女兒身上。

接著在RPG視訊中,我和同在學校教書的教會姊妹不約而同地談到我們面對學生的難題,基礎不好、不用心、天馬行空、無俚頭…,現在的年輕孩子…,唉!嘆息聲中我們開始禱告。

低下頭,腦海裡閃過約翰福音21:15-17裡,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隨著彼得的回答,耶穌三次吩咐彼得:「餵養我的小羊」、「牧養我的羊」、「餵養我的羊」。原文中,「餵養」指的是供應食物,使羊得以存活與長大;「牧養」則是照管、治理,不只指餵食,也有引導、保護、看顧的涵義;至於「羊」係指羊群、成羊,有別於「小羊」。

這就是祢所做的

以弗所書2:10   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

「我們原是祂的工作(原文:作品、創作),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原文:善的行動、好的作為),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以弗所書2:10)

“For we are God’s handiwork, created in Christ Jesus to do good works, which God prepared in advance for us to do.” (Ephesians 2:10; NIV)

It’s always like springtime with You, making all things new.
Your light is breaking through the dark, this love it is sweeter than wine.
Bringing joy, bringing life, Your hope is rising like the dawn.

與祢同在總像春天一樣,祢讓一切煥然一新。
祢的光穿透黑暗,祢的愛比酒更甜。
帶來歡樂,帶來生命,祢的盼望像朝陽升起。

觸摸

馬太福音 8:2-3  有一個長大痲瘋的來拜他,說:「主若肯,必能叫我潔淨了。」3 耶穌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他的大痲瘋立刻就潔淨了。

馬太福音8: 14-15   耶穌到了彼得家裡,見彼得的岳母害熱病躺著。 15 耶穌把她的手一摸,熱就退了。她就起來,服侍耶穌。

海倫·凱勒出生在美國,從小因病而失去了視力和聽力。她在幼年時期因為無法與外界溝通而感到絕望,生活充滿了挫折。然而,她的人生在安妮·沙利文老師到來後,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安妮以她非凡的耐心和誠實的教育方式,從未對海倫放棄,也從未對她說過謊。安妮堅信,教會海倫理解「語言」和「世界」的真實意義,是通往自由和希望的關鍵。因此,她每天通過觸摸手勢和反覆教學,讓海倫認識單詞和物品間的聯繫。

安妮首先透過手指遊戲,將娃娃送給海倫時,她在海倫的手上拼寫出娃娃的單字,然而海倫雖學會手指拼字的方法,卻無法將拼字和物品產生連結。

你可曾從樹枝上摘下果子?

約翰福音15:2  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祂就剪去;凡結果子的,祂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

路加福音6:43-45    因為沒有好樹結壞果子,也沒有壞樹結好果子。 44 凡樹木看果子就可以認出它來。人不是從荊棘上摘無花果,也不是從蒺藜裡摘葡萄。 45 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

兒少時家中小康,但孩子們卻覺得富裕,因為我們日式房舍前有個七八十坪的庭園;大門進來沿著左手邊繞一圈,一棵不大結果的柚子樹,兩三棵木瓜樹,繞到右邊的楊桃樹是庭園中的主角,枝葉茂盛、結果纍纍,也是孩子們攀爬戲耍的園地,接下來是釋迦樹和阿嬤最喜歡的玉蘭花樹。在庭園裡爬樹、摘果,樹蔭下乘涼、讀書,當然還有澆水、鬆土、掃落葉…皆是無法抹滅的甜美回憶。

默想神

創世記24:62-63    那時,以撒住在南地,剛從庇耳拉海萊回來。 63 天將晚,以撒出來在田間默想,舉目一看,見來了些駱駝。

有段日子(一直到現在),我喜歡在忙碌的工作中,抽空到外地參與審查案件,案件跟自己無關,打個分數、做個評比,沒有壓力又不用費心;重點是,在往返交通時刻,我可以在區間車、高鐵上觀看車窗外掠過的樹木、田野、藍天…,這些是我平常在辦公室未曾思想、未曾留意的情景。看著,看著,心中湧起一種滿足感,我感謝祂!

颱風過後隔天前往雲林出差,我提早一個多小時到高鐵站,靜坐等候,默然想起一段經文:「那時,以撒住在南地,剛從庇耳拉海萊回來。天將晚,以撒出來在田間默想,舉目一看,見來了些駱駝。」(創世記24:62-63)

「庇耳拉海萊」的字義是「那看顧我的永活者之井」,是往書珥曠野路上的水泉,夏甲被驅逐時在此處遇見神(創世記16:1-14)。亞伯拉罕死後,以撒從南地遷往靠近庇耳拉海萊居住(創世記25:11)。

創世記24:62-63描述以撒從庇耳拉海萊回到當時住處南地,「天將晚,以撒出來在田間默想(Isaac went out to meditate in the field at the eventide)」。也許是經過一段艱辛取水的旅程,一天將盡,傍晚時分,以撒默想一天神的帶領。接著,聖經很特別的給了一個轉折,以撒舉目一看,見來了些駱駝,還有從美索不達米亞千里迢迢迎回的妻子利百加(創世記24:64-67)。

鹽與光的生命

馬太福音 19:26  耶穌看著他們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

馬太福音5:13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

「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馬太福音5:13)

徐賓諾護理師(Alfhild J. Gislefoss)和紀歐惠醫師(Bjarne Gislefoss)是埔里人最感念的阿公、阿媽。1950年代,這兩位來自挪威的醫師夫婦,離開安穩的歐洲生活,來到缺乏醫療、物資匱乏、疾病肆虐的台灣埔里山區。他們沒有帶來富裕的資金或豪華的設備,帶來的是一種「鹽」的力量,真誠的愛與醫治的心。

徐賓諾從小立志成為宣教士,他選擇成為一名護理師。1943年,進入奧斯陸護理學校學習,畢業後立刻獻身於醫療宣教的事工。1952年,他受挪威協力差會差派,坐了三個月的船來到台灣,先到馬偕醫院,再到新莊痲瘋病院,最後在埔里基督教醫院(簡稱「埔基」)落腳,並加入由美籍宣教士孫理蓮與謝緯醫師所創辦的「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開始異鄉醫療的傳道生涯。

紀歐惠生於丹麥哥本哈根,在挪威長大,1939年就讀奧斯陸醫學院,取得醫師執照後,赴美國研習麻醉醫學成為麻醉專科醫師。1960年代台灣流行小兒麻痺,許多肢體殘障患者需要矯正手術,她受邀來台灣指導麻醉技術。1963年,她被挪威路加信義會指派到埔基為偏遠山區作醫療工作。

微光中的盼望

馬太福音 19:26  耶穌看著他們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

馬太福音5:14 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

張進益牧師1972年生於台灣台中市,家中有六姊一兄,小時候因為爸爸生意不順而搬到台中漁村生活。他於高中輟學後跟隨其兄加入黑社會,成為率眾吸毒、鬥毆及勒索的黑幫分子。他的人生就像深夜中一艘沒有燈塔引導的船,不斷被暗礁擊碎。兩度入獄的他,甚至一度覺得自己的人生「沒有翻身的可能」。

他因重度毒癮造成身體嚴重創傷,在苗栗「仰望之家」的幫助下,他遇見了神的光。這光不僅照亮了他的罪,也溫暖了他冰冷的心。他開始戒毒、悔改,接受裝備,成為少年事工的牧者。

2001年,張進益攜手妻子楊淑慧及更生團契台灣總會成立「更生團契桃園少年之家」,2010年取「上帝大大改變我們」之意創立「大改樂團」,2017年1月,成立「榮益教會」,並擔任該教會牧師。

All (o) in God is good

哥林多後書1:20  神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藉著祂也都是實在的,叫神因我們得榮耀。

雅各書 1:17  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在祂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

在主日早晨的崇拜中,腦海裡浮出一個感動:在G-o-d中多加一個 “o”,你就會得到G-o-o-d,從英文字面上呈現「All (o) in God is good(一切在神裡面都是好的)」(Put an extra “o” into G-o-d and you get G-o-o-d. So literally, all (o) in God is good.)。

創世記第一章描述神的創造:神說話,於是光、天空(空氣)、陸地、海洋、植物、日月星辰、空中與水中動物、地上動物和人類,就逐日出現。每一日創造之後,都有一句重複的宣告:「神看著是好的」(創世記1:4, 10, 12, 18, 21, 25)。

到第六日結束時,更進一步說:「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世記1:31)。

生生不息

「凡信耶穌是基督的,都是從神而生,凡愛生他之神的,也必愛從神生的。我們若愛神,又遵守祂的誡命,從此就知道我們愛神的兒女。我們遵守神的誡命,這就是愛祂了,並且祂的誡命不是難守的。因為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約翰壹書5:1-4)

願台灣的風聲、雨聲、虛聲、怨聲、怒聲…,聲聲止息!
願台灣從神而生,因愛、因信、因盼望而生,生生不息!

佇(在)東方的太平洋,有一個島嶼,伊(她)的名叫做台灣。
青翠山脈,藍色的海,彼(她)是上帝尚(最)美的恩賜。
感謝上帝,創造天地,賞賜美麗的土地。
勤奮的人民,善良溫純,若像上帝榮耀的日光。
一代傳一代,永永世世,阮(我們)欲(要)榮耀上帝的日光。
啦~ 啦~ 阮欲感謝祢,賞賜阮美麗的土地。
啦~ 啦~ 阮欲感謝祢,阮欲榮耀上帝的日光。

早晨到學校的途中看見台南西邊一道彩虹,想起神所立的永約:

彼面桶的水 / 那一桶的水

約翰福音 13:8 彼得說:「你絕不可洗我的腳,永遠不可!」

耶穌說:「如果我不洗你,你就與我沒有份了。」

《彼面桶水》(台語/ 那一桶水) 由中山大學李忠潘教授思念父親填詞,王明哲作曲,細膩描繪父親的愛。李忠潘有九個兄弟姊妹,他與兄長都是博士,其他姊弟妹也都有成就,惟父母並未受教育,每日辛苦打拼撫養子女,盼子女有成。

父母為省錢,以古井打水,一桶清水先洗小孩的臉,後再洗身體,直到水桶的水黑了。在打水洗澡時光流轉間,小孩隨著時間漸長大,李忠潘細膩描述思念回憶過往家人相處、父母疼愛與至今的感受…。

一面桶的井水,是每日暗頭仔,咱約定的所在。(那一桶井水,是每天黃昏後,我們約定的地方)
彼面桶的水,咱作夥洗面,揉身軀及洗腳;(那一桶水,我們一起臉,擦身體和洗腳)
彼面桶的水,有你操勞的汗,嘛有你對阮的疼。(那一桶水,有你操勞的汗,也有你對我們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