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弱残疾者的詩歌」系列介紹 (1):《照我本相》──史上呼召人信主人數最多的詩歌
导言
聖詩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傳世詩歌都是出自身體有特別疾病甚至殘疾的作者。這一現象使我早就有將他們中間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作品通過寫成一個系列來介紹給大家的設想。但促使我開始動筆進入這個系列寫作的直接原因是一首原本我並不熟悉,但卻是被人稱之為史上呼召人信主影響最大的讚美詩歌,而這首詩歌的作者恰恰是一位大半生癱瘓在床的女性。
這位作者的人生經歷不僅深深地感動了我,就連我將這個系列定名為《病弱殘疾者的詩歌》也是出於這位女詩人曾經寫過一本有著同樣書名的詩集而給我帶來的啟發。她就是與美國著名聖詩皇后–芬妮 .克羅斯比 (Fanny Crosby 1820-1915) 和瑞典的莉娜·桑德爾(Lina Sandell 1832-1903)並列齊名,同被稱為十九世紀聖詩歌傑出女詩人的夏洛蒂·艾略特(Charlotte Elliott 1789-1871)。她的那首代表作就是今天我要介紹的「照我本相」。
一、大家閨秀、社交明星
夏洛蒂·艾略特1789年出生在那個時代英國大名鼎鼎的富人住宅區克拉珀姆(Clapham)。對這個地名也許有些讀者會並不太陌生,因為寫過《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兇殺案》等著名懸疑推理系列作品的英國文學大師阿加莎·克裏斯蒂(Agatha Christie)筆下的一篇小說就叫《克拉珀姆廚師奇遇記》;1989年英國根據這篇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其許多鏡頭也反映了這個地區的歷史風貌。
然而在夏洛蒂出生時克拉珀姆之所以出名是因為當地所住的居民中間產生了一批熱衷於宣教、社會改革和慈善事業的著名基督徒,如英國廢奴運動的領袖人物威廉.威爾伯福斯和和他在國會中的密友威廉.史密斯等。因為他們都是在當地同一個教堂 – 聖三一教堂聚會,逐漸形成了一個在英國頗具影響力的基督教信仰群體,被人稱之為「克拉珀姆派」。
▲上图是英国克拉珀姆今日之街景照片
夏洛蒂的父親查爾斯.艾略特是英國一名家具製造商,其家族幾代以為英國王室提供各種御用傢俱和裝飾物而出名。到了她父親手裏家族已經積累的財富已高達50萬英鎊之巨,按十九世紀金本位制時1英鎊等於7.32238克純金計算,50萬英鎊相當於3,611公斤純金,是英國當時不折不扣的超級富翁。但她父親又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曾擔任過英國聖公會教會宣教協會的委員,也是「克拉珀姆派」的活躍成員;平日裏他熱心於各項行善事業及大力捐助教會,生活中也常以基督僕人的名義在家裏招待來自遠方來的傳道人。夏洛蒂的母親艾靈·維恩(Eling Venn)出生於英國名門之家,其父親不但擔任過英國聖公會的主教,是英國福音派運動重要的領導人之一,而且還是「克拉珀姆派」的創始人。
▼下图是英国王室白金汉宫内的会客室
我們可以想像出生在這樣的一個家庭,夏洛蒂的人生應該會怎樣的豐富多彩。事實上她也確實如此。在優越環境下長大的她不但在音樂和繪畫上有著很高的天分,而且在年輕時就成了一名才氣橫溢的詩人。因著她的美麗優雅和才華,夏洛蒂也很自然地成為當時倫敦上層社會及文化圈各種社交場合的明星和寵兒。
▼下图是夏洛特年轻时的自画像
二、一日瘫痪、终生在床
然而夏洛蒂那種在眾人眼裏招人羡慕妒忌恨的大好人生突然在1821年發生逆轉。那年她得了一場連醫生也說不出病因的怪病,最終竟然導致全身癱瘓只能終日在床,而那時她才32歲。這樣的結果對像她這樣愛美自戀、生性活躍、情感細膩的女性來說實在是一個難以承受的致命打擊,讓她每時每刻都沉浸在身心煎熬的痛苦之中。從那時起從小就是基督徒的她開始抱怨上帝為什麼會允許這樣的不幸在她身上發生….。
就在夏洛蒂得病第二年五月初的一天,她的家中來了一名賓客,那是來自日內瓦的亨利 亞伯拉罕塞薩爾.馬倫博士((Henri Abraham Cesar Malan 1787 -1864)。馬倫曾經是法國歸正派教會的一名牧師,也是一位著名的聖詩詩人及作曲家。在其一生他總共寫過一千多首聖詩,部分詩歌很早就被介紹到中國,特別為閩南語和臺語教會喜愛,如「敬拜恩主」「獻己與主」「天地創造都完備」「耶穌愛人恩典格外」「願主上帝掌權」等。馬倫不當牧師後經常前往歐洲各國旅行,這次就是在他利用英國停留期間來到夏洛蒂家裏探訪她的知名父親。
“有朋自遠方來”,愛好文學的夏洛蒂自然少不了和馬倫交流,可那天兩人的交談結果卻不是“不亦樂乎”。當晚大家坐在一起聊天時,馬倫把話題轉到每個人和上帝的個人關係上來,問夏洛蒂她是否真正知道自己是一個基督徒。正在受癱瘓疾病折磨的夏洛蒂聞之色變,她失態地沖著馬倫說,“你想要討論什麼都可以,但就是不要和我討論上帝!”作為客人的馬倫受到夏洛蒂的搶白卻即沒有尷尬也沒有生氣,反而溫和地回應道,他不會繼續討論一個讓她不高興的話題,但會為她能夠把自己的心交給基督而禱告。
▼下右图是夏洛蒂和马伦说话的历史画作
話說如此,回到自己房間後夏洛蒂的心卻無法平靜下來。她回想起自己雖然很小就受虔誠的父母親的影響,意識到人有罪的本性,需要自覺地抵制罪的誘惑,但是在成為“名人”之後,又常常覺得自己難以去面對一個聖潔、正直、完美的上帝,因而逐漸遠離了神。如今聽了馬倫的話,她一方面覺得需要上帝的眷顧,很想讓自己的心重新回到上帝那裏,但同時又為上帝竟然允許讓她一輩子成為床的囚徒而難以釋懷….。
三、照你本相、砍斷繩索
經過幾天內心的掙扎和痛苦,到了5月9日這一天夏洛蒂忍不住還是找到了馬倫博士。在為自己那日的行為向他道歉後,她接著說,“我承認我的軟弱,也盼望能夠得救,只是我不知道怎麼做才能來到耶穌面前。”馬倫回答她說:“你為什麼不直接到祂那裏去呢?” “只要照你的本相來到主面前,主一定會接納妳。”過了幾天馬倫又在給她一封信上寫道: “親愛的夏洛蒂,剪斷繩索吧,若要把它解開需要很長時間,而剪掉它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損失; 風正在吹,海洋就在你面前——那就是上帝和永恆的靈魂。”
過了幾天,夏洛蒂的嫂子艾略特太太前來看望她時看到了這首讚美詩。她念了一遍後覺得非常喜歡,就當場抄寫了一份。於是這首詩開始走出夏洛蒂一人居住的寂靜的房間,在社會上逐漸傳播開來。之後夏略蒂也在她自己發表的《病弱者的詩歌》一書中收錄了這首詩;接著這首詩又通過多家出版社出版的詩集流傳到世界各地,受到信徒們的極大歡迎。
這首詩歌的曲譜採用的是美國聖樂家威廉·布拉德伯裏(William B. Bradbury 1816-1868)為另一首詩歌所寫的曲調,在1849年發表在《悲傷與歡樂的時光》詩集裏;之後聖樂家托馬斯·哈斯丁斯(Thomas Hastings 1784 – 1872)又在布拉德伯裏曲調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修改,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唱的這首詩的曲譜。以上這兩位作者都是聖詩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聖樂家。布拉德伯裏是「禱告良辰」、「天父領我」、「耶穌愛我」「堅固磐石」「懇求善牧導我前行」等著名聖詩的作者;而哈斯丁斯在其譜曲生涯中先後創作了約1000首的聖曲,他的創作風格被音樂大師洛厄爾.梅森(Lowell Mason)形容為“簡單,輕鬆,莊重”,對新教的聖詩音樂產生了重大影響。
這首詩歌也陪伴著夏洛蒂走完了她的人生。在她晚年當她談到自己因身體原因不能參加公眾禮拜時,她這樣寫道: “我的聖經就是我的教堂。它永遠是開著的,我的大祭司(神)也在那裏等候著迎接我。那裏有我的懺悔,我的感恩,我的讚美詩歌,還有一群不願與這個世界為伴的先知、使徒、殉道者和懺悔者; 總之,我想得到的東西我都能在那裏找到。”
5月9日這一天,按夏洛蒂姐姐的說法,一直被她視為“靈魂和精神生活得到真正安寧的生日。”從那日起她的生命開始反轉;她知道無論她如何軟弱,她都可以照自己的“本相”來到主的面前,從主那裏得到力量和幫助。她和馬倫這位精神導師的友誼也因此延續了她一生。
儘管馬倫對夏洛蒂說的這句話改變了後者的生命,但是最終成為夏洛蒂筆下的詩歌卻又整整等了十二年。而這十二年裏她的身體狀況依然沒有改變,仍然還一個時刻被疾病折磨癱瘓在床上的殘疾人,因此身心還是常常有軟弱和抑鬱的時刻,特別是當她看到她周圍的人正在熱心地事奉上帝,而自己在這方面卻似乎是毫無用處之時。
時間到了1834年。那年位於倫敦布萊頓的聖瑪麗教會(Chapel of St Mary)計畫要創辦一所女子學校,專門為那些傳教士的孩子提供只需收取少量費用的高等教育。那所教堂是夏洛特的父親在1826年以一萬英鎊買下來的,現在由她的哥哥亨利.艾略特(Henry V. Elliott)擔任牧師。顯然由教堂創辦學校這是一項極具挑戰的事工,因此教會還需要得到社會的支持和贊助。
那天艾略特牧師決定要舉辦一場義賣的活動來募捐資金,地點選擇了當地的韋斯特菲爾德旅館。義賣的前一天教堂的義工們就提前來到旅館做各項準備工作;第二天義賣活動正式開始,從早到晚賓客絡繹不絕,義工們裏裏外外地忙個不停。那兩天夏洛蒂也隨哥哥來到旅館裏,可她卻只能整天待在客房的沙發上,一點忙都幫不上。到了義賣結束的晚上,夏洛蒂躺在床上碾轉無眠,懊惱自己的百般無用,一時間情緒特別失落,再度懷疑起她整個信仰生活的真實性,所有的一切是否僅僅只是一種感情上的幻覺,隨時可能會悲哀地消失…。
然而就在這時刻,她腦海裏那個已經成為特定的情感思維反應模式馬上開始工作,那就是馬倫當年教她的,按你的本相去面對上帝,砍斷那條羈絆自己的繩索…。很快她的心靈開始重新聚積起確信;她明白重要的並不是她的身體和情感的感受,而是神對她靈魂得救的保證,是主的力量和應許。聖靈開始在她心裏動工,她默默地對主說:“我雖然無法像眾人那樣來為義賣出力幫忙,但是主啊,我還是可以來到你的面前享受你的恩典….。” 隨後她拿起了筆和紙,快速把此時她內心最深處的感動記錄了下來,詩歌的每一段都以「照我本相」開始,以「救主耶穌,我來,我來」結束。就這樣,一首偉大的讚美詩經過長達十二年的培育和萌芽終於誕生了。
▼下图为夏洛蒂创作这首诗歌的一幅画
四、传世诗歌、荣神益人
過了幾天,夏洛蒂的嫂子艾略特太太前來看望她時看到了這首讚美詩。她念了一遍後覺得非常喜歡,就當場抄寫了一份。於是這首詩開始走出夏洛蒂一人居住的寂靜的房間,在社會上逐漸傳播開來。之後夏略蒂也在她自己發表的《病弱者的詩歌》一書中收錄了這首詩;接著這首詩又通過多家出版社出版的詩集流傳到世界各地,受到信徒們的極大歡迎。
這首詩歌的曲譜採用的是美國聖樂家威廉·布拉德伯裏(William B. Bradbury 1816-1868)為另一首詩歌所寫的曲調,在1849年發表在《悲傷與歡樂的時光》詩集裏;之後聖樂家托馬斯·哈斯丁斯(Thomas Hastings 1784 – 1872)又在布拉德伯裏曲調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修改,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唱的這首詩的曲譜。以上這兩位作者都是聖詩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聖樂家。布拉德伯裏是「禱告良辰」、「天父領我」、「耶穌愛我」「堅固磐石」「懇求善牧導我前行」等著名聖詩的作者;而哈斯丁斯在其譜曲生涯中先後創作了約1000首的聖曲,他的創作風格被音樂大師洛厄爾.梅森(Lowell Mason)形容為“簡單,輕鬆,莊重”,對新教的聖詩音樂產生了重大影響。
這首詩歌也陪伴著夏洛蒂走完了她的人生。在她晚年當她談到自己因身體原因不能參加公眾禮拜時,她這樣寫道: “我的聖經就是我的教堂。它永遠是開著的,我的大祭司(神)也在那裏等候著迎接我。那裏有我的懺悔,我的感恩,我的讚美詩歌,還有一群不願與這個世界為伴的先知、使徒、殉道者和懺悔者; 總之,我想得到的東西我都能在那裏找到。”
上帝真是一個奇妙的神,祂偏偏使用了像夏洛蒂這樣一個重度殘疾、完全癱瘓,在世人眼裏是如此可憐無望的女性所寫的詩歌成為無數人蒙恩得福,靈魂得救信的號角!著名聖詩歷史學家肯尼斯·奧斯貝克評價這首詩歌“為基督感動了那麼多的人,那麼多的心,其影響之大超過了任何一首其他歌曲。” 夏洛蒂的哥哥亨利 .艾略特牧師也這樣說過: “我盼望在長久的事奉中能看見我所勞碌得來的果實;但我妹妹所寫的這首詩歌所做到的顯然要比我多得多。”
五、情有獨鐘、佈道名曲
在這裏我想特別一提的是,曾經擔任過美國11任總統的信仰顧問,被人稱之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大佈道家葛培理牧師(William Franklin Graham 1918-2018)與這首詩歌的特殊關係。他本人1934年出生的城市名字与夏略蒂一样,也叫Charlotte;他16歲那年在他家鄉北卡羅來納州家鄉的一次復興會上,就是因為聽到夏洛蒂的這首詩歌而被神呼召信主;在他成為著名傳道人後,每當他舉辦佈道會快結束時,他都會通過這首「照我本相」來呼召聽眾信主決志。他一生中曾經在全世界185個國家佈道,聽眾多達2億多人,有將近三百萬人在这首詩歌的陪伴下因他呼召而歸入主名下; 甚至在他晚年寫完自己的回憶錄後,就以這首詩歌的名字來作為這本自傳的書名:《照我本相 ─ 葛培理自傳》(見左圖)。
有一位並非是基督徒的猶太人記者在葛培理去世後回憶起他親身經歷的葛培理在北卡州家鄉夏洛特市體育場最後一場佈道會的盛況:「當他在臺上呼召時,他身後上千人的唱詩班開始唱起“Just As I Am”(照我本相)這首歌,接著台下成千上萬的人從座位上站起來回應,口中一遍又一遍地唱著“上帝的羔羊啊,我來了,我來了”(中文翻譯成“救主耶穌,我來,我來”)走到臺前。我是一個猶太人,是一個自由主義者和一個生性持懷疑態度的記者,但在那一刻我仍然被震撼吸引住了。」
▼ 下圖為葛培理大型佈道會現場的照片,講台後面的人群就是人數眾多的唱詩班:
六、“本相”如此、汝将何往?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領略這首著名詩歌歌詞,看看它究竟寫了什麼以至於能夠影響那麼多人的生命:
《照我本相》
(一)
照我本相,無善足稱,惟你流血,替我受懲,
並且召我就你得生,救主耶穌,我來!我來!
(二)
照我本相,不必等到,自己改變比前更好;
因你寶血除罪可靠,救主耶穌,我來!我來!
(三)
照我本相,反覆不定,疑信參半,如浪不平;
內有掛慮,外有惡行,救主耶穌,我來!我來!
(四)
照我本相,貧、瞎、可憐,我真需要你的恩典,
感我噁心,開我盲眼;救主耶穌,我來!我來!
(五)
照我本相,你肯收留,賜我生命,赦我愆尤;
你既應許,必定成就,救主耶穌,我來!我來!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區別於其他讚美詩歌的一個鮮明特點,那就是夏洛蒂幾乎是用非常直白、感性的語言來表述自己信主前人生的真實光景,以及信主之後依然會面臨的各種困境和內心衝突彷徨。在她的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淋漓盡致地反映了她內心的軟弱,如“內有掛慮,外有惡行”,“反覆不定, 疑信參半”,“噁心、盲眼”、“貧瞎、可憐”,一句話就是“無善足稱”。這樣的人有資格來到耶穌面前嗎?又怎樣去面對耶穌?作者明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不必等到自己改變比前更好”,就“照你的本相”來到祂的面前;祂必“賜給你新的生命”,並讓你看到祂對你的所有應許“必將成就”!
寫到這裏我不由得想起一幅畫,那是一張出現在一本介紹夏洛蒂生平及她的代表作《照我本相》書上使用的封面圖片(見下圖),採用的居然是一片殘舊不堪的廢墟照片!我很感佩作者(或出版方編輯)的創意及想像力,敢用這幅照片來體現夏略蒂詩歌中人之“本相”的象徵含義,確實給讀者的視覺和思維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力!(見下圖)
是啊,聖經告訴我們:“人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馬書3:23)。但這位兩千年前來到世上的耶穌卻親自向世人宣告:“我來不是要召喚義人,而是要召喚罪人。”(馬可福音2:17)“到我這裏來的,我總不丟棄他。”(約翰福音6:37)“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沒有人是不靠我而可以到父上帝那裏去的。(現代譯本:約翰福音14:6)
親愛的朋友,如果您曾經聽到過福音但是至今還沒有信耶穌,我相信你心裏一定有許多看似“真實”的理由,包括自認為還不具備各種成為信徒的“資格”、“條件”和“前提”。可是,夏洛蒂的人生故事和她寫的這首詩歌告訴我們:無論此時你對基督教信仰知其多少,無論你此刻心裏對基督信仰還有什麼疑問,無論你過去和現在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無論你當前和未來還面臨什麼挑戰和坎坷,你都可以照著你的本來面目坦然來到耶穌面前,向祂傾述,向祂求助,甚至可以向祂抱怨。只要你相信祂,親近祂,祂必接納收留你,用祂的愛安慰你,用祂的寶血遮蓋赦免你以往所有的過犯和罪愆;祂必把恩典降臨到你的身上,賜給你屬天的平安和永恆的生命。這就是基督信仰中的“恩典”含義,這恩典是耶穌白白賜給一切信靠祂的人!
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和欣賞這首歌的中英文演唱視頻。其中第二个视频的背景照片是葛培理1995年在澳大利亞布裏斯班的露天展覽館場地舉辦的佈道會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