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細耳人之願

〈民數記〉6:1-2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曉諭以色列人說:無論男女許了特別的願,就是拿細耳人的願,要離俗歸耶和華。」

在〈民數記〉之前,《聖經》一般都偏重於神和男人的立約。但是在這裡,神立了一個特別的約,就是男人和女人都可許的願,就是拿細耳人之願。拿細耳就是歸主的意思,歸主就是與世俗分開,即分別為聖。

神揀選利未人去服侍祂,那麼若有其他人也想要服侍神,豈不是沒辦法了嗎?這會不會是神立下拿細耳人之例的原因呢? 神看到在其他支派中也有許多愛祂的人,因此立下這個約,讓所有愛祂的人,都可以一償服事神的心願。

從利未人身上,我們看到分別為聖的生活並不容易,是要付代價的。利未人不能為自己選工作,他們的工作都已經被指定了;利未人不能有自己的產業,要等其他人分給他們。如雅各臨終的預言,他們被分散在各支派之中,不能聯合在一起生活;利未人要分別為聖,所以他們的生活必須比其他人更嚴謹,等等。

因此想做拿細耳人,離俗歸耶和華的人要有心理準備:一,要遠離一切葡萄樹上所結的果子,自核至皮所做的物,都不可吃,也不可喝。二,在他一切許願離俗的日子,不可用剃頭刀剃頭,要由髮綹長長了。三,不可挨近死屍。即使父母或兄弟姐妹死了,也不可以挨近死屍,而使自己不潔淨。若是他旁邊出其不意,有人死了,那麼他的願就必須重頭再算起。

對於猶太人而言,這三件事都很困難。1. 在中東地區的水源經常被污染,因此人們經常以酒代水,免得生病。但是拿細耳人不可以清酒或濃酒,因此他們必須憑信心只喝水。2. 在古時候,長頭髮很容易生蝨子和跳蚤,要清潔很不方便;3. 不碰死屍也有點困難,因為瘟疫一旦發作,很可能忽然就有人死在旁邊,誰能預料?因此拿細耳人之願,又稱為the vow of separation(離俗之願)。離俗之願的意思就是把自己和眾人分開,免得沾染不潔,才有可能分別為聖。

No Longer a Slave to Fear

Hi GAMErs,

Today’s passage is Joshua 9:15-27.  Let’s go!

Joshua 9:15-21 (NIV) 
15  Then Joshua made a treaty of peace with them to let them live, and the leaders of the assembly ratified it by oath. 
16  Three days after they made the treaty with the Gibeonites, the Israelites heard that they were neighbors, living near them. 
17  So the Israelites set out and on the third day came to their cities: Gibeon, Kephirah, Beeroth and Kiriath Jearim. 
18  But the Israelites did not attack them, because the leaders of the assembly had sworn an oath to them by the LORD, the God of Israel. The whole assembly grumbled against the leaders, 
19  but all the leaders answered, “We have given them our oath by the LORD, the God of Israel, and we cannot touch them now. 
20  This is what we will do to them: We will let them live, so that wrath will not fall on us for breaking the oath we swore to them.”
21  They continued, “Let them live, but let them be woodcutters and water carriers for the entire community.” So the leaders’ promise to them was kept. 

On verses 15-21:  Just as the Israelites kept their promise not to attack the Gibeonites, you and I should do everything we can to be those who keep our word or fulfill our promises, even when it hurts (Psalm 15:4). 

神的揀選

民數記 3:41 我是耶和華。你要揀選利未人歸我,代替以色列人所有頭生的;也取利未人的牲畜,代替以色列所有頭生的牲畜。

這是摩西和亞倫生命中很重要的時刻。神呼召亞倫和摩西同工,但是摩西一離開,亞倫就幫助百姓造金牛犢。當摩西質問他時,他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百姓身上。但是神沒有離棄他,神饒恕他,再給他一個機會,是一個極大的榮耀。

神揀選他做第一任的大祭司,讓他的兒子們做第一批的祭司。神命定祭司必須是亞倫的後裔,所以第一批的祭司只有亞倫的四個兒子。沒想到拿答和亞比戶一開始事奉就沒有按照神的吩咐,獻凡火,以致神當場把他們燒死。亞倫接受了最高的榮譽,也承受了最大的悲傷。

現在只剩下以利亞撒和以他瑪兩個祭司了。神不在乎事奉的人少,祂寧可要忠心的僕人,也不要任意妄為、自以為大的祭司。這是一個神接受人的敬拜之開始,不能出錯,神若任憑他們,不予管教,以後就會全盤皆錯。亞倫在這些事上,怎樣看他和神的關係呢?他開始明白,敬拜神不是兒戲。

他看到神召集所有利未支派的人來服侍他,協助他獻祭和辦理帳幕的事,他發現神竟然把他和他的家放在以色列人最崇高的位置上,甚至勝過摩西的後裔。他開始明白,神不是故意殺死拿答和亞比戶,而是在神的聖潔上,容不得人的罪之審判。審判從神的家開始(彼前4:17),也就是從他的家開始。

他也因而明白,自己和後裔成了神和人之間的橋樑,在這個位置上若不謹慎,就會有生命危險。因為神在鑑察。亞倫的屬靈生命開始改變,開始有了敬畏之心。

Inquire of God before Making a Big Decision

Hi GAMErs,

Today’s passage is Joshua 9:1-14.  Let’s go!

Joshua 9:1-14 (NIV) 
1  Now when all the kings west of the Jordan heard about these things–those in the hill country, in the western foothills, and along the entire coast of the Great Sea as far as Lebanon (the kings of the Hittites, Amorites, Canaanites, Perizzites, Hivites and Jebusites)– 
2  they came together to make war against Joshua and Israel. 
3  However, when the people of Gibeon heard what Joshua had done to Jericho and Ai, 
4  they resorted to a ruse: They went as a delegation whose donkeys were loaded with worn-out sacks and old wineskins, cracked and mended. ……

On verses 1-14:  Unlike the kings of the Hittites, Amorites, Canaanites, Perizzites, Hivites and Jebusites who form an alliance to fight Joshua and the Israelites (v1-2), the Gibeonites take another approach (v3).  Believing they are no match for the Israelites, they decide instead to send a worn out looking delegation pretending to come from a far away country and wanting to make a peace treaty with the Israelites (v4-6).  Without looking into the issue too much, and without praying and asking God for guidance, the Israelites eventually make the peace treaty with the Gibeonites (v7-14).  Only later do you they discover that the Gibeonites actually lived very close to the Israelites.

經典聖誕名曲《哦,聖善夜》背後的“非典型”人物和故事

作者:徐彬

【導讀】每年的聖節我們每個人都會在不同的場合聽到聖誕歌曲。在眾多知名的聖誕名曲中有一首歌我相信你一定會留下很深的印象,那就是「哦,聖善夜」。如果你比較過不同的聖誕經典歌曲,你一定會注意到這首歌的旋律非常「與眾不同」;如果你再進一步去了解围绕着这首诗歌的创作、谱曲、流传及翻译的过程,你更會發現許許多多有別於其它經典聖詩的「非典型」故事。欲知各自的精彩詳情,請容我慢慢道來。

一段「非典型」成長之路

我們先來看該詩歌的詩詞作者普拉西德·卡普(Placide Cappeau 1808-1877)。卡普出生法國加爾省的洛克摩爾(Roquemaure)。洛克摩爾是法國歷史上最早開始種植葡萄及釀製優質葡萄酒的地區,其釀製的佳釀曾長期列入法國皇家御酒的名列,甚至在1739年法國皇家最高法院還專門發布法令來具體規範該地區所產葡萄酒的釀製、保存以及標識細節,以確保其特有的質量和名聲。卡普的父親就是當地的一名釀酒師及製造酒桶的工匠。出生在這個地方的卡普本來也注定與當地的其他年輕人一樣,子承父業一輩子忙碌與釀酒和做酒桶打交道,可是就在他8歲時發生的一場意外讓他偏離了這一人生傳統軌跡。那天他正在他的玩伴布利格農家裡玩耍,小布利格農拿出了家裡的一把槍和卡普玩“戰爭”遊戲,可沒想到槍是上了膛的,結果不小心走火一槍射中了卡普的右手,導致他整個右手掌被截肢。

事發之後布利格農的父親為兒子的闖下的彌天大禍再三向卡普家求情道歉,並進一步承諾願意資助卡普接受教育,從今後起承擔卡普讀書所需要的一半學費,卡普因此有機會上了學。可萬萬讓布利格爾想不到的是,失去了右手的卡普依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居然在學校裡讀的順風順水,一路上去最後考上了阿維尼翁皇家大學;不僅如此大學畢業後卡普又去巴黎專門攻讀法律,並於1831年獲得了律師執業許可證。在這之後卡普衣錦還鄉回到了洛克摩爾,成為當地政府專門管理葡萄酒行業機構的一名官員。因為他所讀的大學專業是文學,在工作之餘他也喜歡寫詩作文,雖然未在正規文壇上闖出什麼名氣,但是在當地這個小地方仍然小有名氣,人們還是恭敬地把他視為詩人。

                                                      上圖為卡普在中年所攝的照片,可見其右掌是被截肢的▲

一個「非典型」的天主教信徒

卡普出生成長在當地一個傳統的天主教徒家庭,從小就受洗成了基督徒,可他的信仰之路上卻並非那麼傳統和“典型”。因為長期在巴黎讀書,他不可避免地受到當時社會上各種文化和政治思潮的影響。而法國自1789年爆發大革命之後,原政教合一的天主教勢力受到極大的衝擊,因此很長時間在民間及知識分子階層中蔓延著「反教權主義」思潮,其中代表性的觀點是反對神職人員作為宗教的唯一代表,反對教堂成為土地擁有者和收稅者,反對教會勢力壟斷教育資源等。卡普就是他們中間的一份子。因此原因卡普回到家鄉後很少參加當地教會的各種活動,儘管這家鄉鎮教會仍然保持著原本樸素的敬虔傳統。但教會的神父對此卻一直耿耿於懷,想方設法想爭取他重新回歸教會,時間就這樣一天天度過到了1847年年底。

一次「非典型」的聖詩創作

那年聖誕節快來臨的時候,洛克摩爾鎮的聖母教堂剛修復了一架十七世紀留下來的管風琴,準備借舉辦聖誕節彌撒敬拜之際正式使用;同時教堂還計劃在那天請一名知名女歌手前來演唱。在這個時候神父又想到了卡普,想再做一次最後的努力把他拉回到教會。於是他想出一個辦法,很慎重地出面請卡普這位洛克摩爾的「著名詩人」來為全鎮信徒寫一首慶祝聖誕的新聖詩以便在這次隆重的彌撒敬拜時演唱。這下子卡普被「將軍」住了,如此慎重被神父委以重任不僅讓他再難以找藉口推脫,同時他也覺得這是他個人的很大榮幸,於是就欣然接受了。

那天是12月3日,他正好要去巴黎辦事,就在他搭乘馬車在通向巴黎長途旅途的一路顛簸中,他通過默想路加福音有關耶穌誕生的有關經文,想像自己在伯利恆的馬槽前,見證耶穌誕生的各個神聖情景,又聯想到對主耶穌降世對世界重大影響,聖靈開始充滿了他的心,創作靈感不斷湧現….;當馬車進入巴黎時,一首優美的讚美詩已在他心中成形。

抵達巴黎後的卡普把路上醞釀成的詩歌記錄下來,最後他把這首新詩取名為Cantique de Noel(法文:聖誕頌曲)。就這樣,一首偉大的聖誕名曲詩作在這位平時不願意去教堂的洛克摩爾酒政官兼業餘詩人的筆下完成了。接下來輪到又一位「非典型」的聖詩作曲家登場了。                                                                                                                                                           一次「非典型」的聖詩譜曲

卡普完成詩詞創作後一遍又一遍讀著詩稿,覺得甚為滿意,由此想到必須要為這首詩配上一個優秀的曲譜。儘管法國有許多聖樂的名人,可他卻沒有一人認識。突然間他想起了自己的一位朋友,他就是阿道夫·查爾斯·亞當斯(Adolphe Charles Adam 1803- 1856)。

Adolphe Charles Adam

亞當斯1803年出生在巴黎,他父親是法國音樂學院的著名教授,母親是醫生。他從小就對音樂感興趣,可是教了一輩子音樂的父親卻偏偏反對兒子也走這條路。為此父子倆一直為此互相鬧彆扭,誰也無法說服誰,直到亞當斯十七歲時父親才讓步同意他去巴黎音樂學院學音樂,但依然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將來畢業後只能把音樂作為娛樂而不能作為職業。

然而父親的固執卻根本無法泯滅兒子從他身上繼承而來的音樂天賦,亞當斯大學畢業後一帆風順,很快走上了在音樂界的成名之路,多年下來已經創作了28部音樂作品,主要是歌劇和芭蕾舞劇,其代表作包括著名的《浮士德》、《吉賽爾》和《達努布的少女》等。他的知名度之大,甚至到遠在聖彼得堡、柏林和倫敦等大都市的劇院都以能夠表演他的作品為榮。

可是亞當斯本人卻不是基督徒,也從來沒有為聖詩配過樂;更尷尬的他還是一個猶太人后裔。眾所周知而猶太人雖然和基督徒同信一個上帝,但卻因為並不認可耶穌是舊約中預示的救世主(彌賽亞)而與基督教格格不入,甚至在历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内還曾经水火不容。但神奇的是當卡普硬著頭皮向亞當斯提出這個似乎是不可能的要求後,後者居然被老朋友詩歌中那種敬虔、激情及優美獨特的文字內容所感動和折服,答應了卡普的請求,願意去嘗試這一全新的挑戰。最後亞當斯花了三週的時間終於完成了卡普的委託,儘管他寫的曲譜不可避免地帶有他非常擅長的歌劇音律特色,但是他仍然對自己的創作十分滿意,這一點從他將這首歌曲調命名為「宗教性的馬賽曲」(La Marseillaise Religieuse)即便可知。

1847年的聖誕平安夜,在法國洛克摩爾聖母教堂的舞台上,著名歌劇演唱家艾米麗·勞瑞(Emily Laurey)第一次演唱了這首新歌,她那高亢亮麗極具穿透力的歌聲折服了所有的台下的聽眾,很快這首歌就傳遍全法國各地。

一位「非典型」的牧師譯者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就在這首聖歌在法國走紅了四年後的某一天卻突然被法國天主教教會當局官方出面「禁唱」,其原因居然是與政治有關。原來出名後的卡普依然和過去一樣積極參加了各種政治活動,最終引起了當局的注意和不滿,而詩歌的作曲家是猶太人後裔這一點更被對方找到了所謂的藉口,因此這首歌在1851年被冠上「缺乏音樂格調,毫無宗教精神可言,不適合使用於崇拜」等理由在法國全境予以封殺!

這時候輪到大洋彼岸的一位「非典型」的美國牧師出場了。更有趣的是這首因政治原因在法國被「封殺」的聖詩,恰恰是也是因為政治原因而被這位美國人百般欣賞並將其翻譯成英文介紹給民眾,從而使這首歌登上了更廣泛的世界舞台。他就是畢業於哈佛大學的約翰·沙利文·德懷特(John Sullivan Dwight(1813-1893)。

德懷特出生於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一個望族家庭,父親是一名醫學博士。他於1832年在哈佛大學讀完了本科,畢業後又去繼續在哈佛神學院深造,取得神學學位。離開哈佛後他去了麻省北罕頓的一家教會做了牧師。可是這位具有哈佛神學院學歷的牧師卻居然並不擅長台上講道,到後來還患上了「講道恐懼症」,甚至發展到每次要上台之前,就把自己關在房間的地步。這可讓他自己和教會苦惱和尷尬萬分。可他本人卻在人文和音樂領域有其專長,特別是對歐洲古典音樂情有獨鍾,專注古典音樂理論的研究。同时他十分強調音樂對培養一個人的人格、想像力及表達能力的重要性,並且極力推崇公正,合作與社會和諧的政治理念。

最終德懷特辭去了在那家教會的牧師職務,轉去一家具有“公有”性質的農場公社擔任學校校長,以身體力行來實踐自己的理念。在那裡他還教授音樂,組織各種音樂和戲劇活動及撰寫有關音樂理論的專欄。到1852年,他專門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德懷特音樂雜誌,並在若干年裡把該雜誌發展為19世紀中葉美國最受尊敬和最具影響力的音樂類期刊。就在這家刊物成立後的第三年即1855年,他發現並翻譯了這首法語聖誕歌曲。

為什麼說德懷特喜歡上了這首聖歌是與政治有關呢?後人在評論德懷特時直截了當地引用了他的原話,就是他注意到該詩歌的第三段歌詞具有「適時性」,而這適時性就是與美國當時的政治環境密切相關。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這首聖詩的第三段究竟寫了什麼:

祂教我們,要彼此相愛體諒,和平仁愛,就是祂的典章。掙脫捆綁,奴隸獲得了解放,在主愛中,一切壓迫消亡。我們一同發出感謝的歌聲,萬眾一心,讚美救主聖名。 」

原來,德懷特牧師非常反對那個時代美國還存在的奴隸制度,而1855年正好是美國南北倆方因奴隸製而發生對立和衝突的時間重要窗口。就在前一年美國的共和黨正式成立,而這個新生政黨的領袖就是大名鼎鼎,一直堅定反對奴隸制的林肯。1860年林肯在大選中獲勝,當上了美國總統,次年馬上因要廢除奴隸制而爆發了南北戰爭。

德懷特正是因為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被這首詩歌的內容所感動而精心翻譯了這首歌,他的英譯至今仍被認為是聖詩翻譯中的傑作。完成翻譯後他將其出版在自己的音樂雜誌上,並將其正式定名為「O Holy Night」即「哦,聖善夜」。不久這首歌就成為美國人最喜愛的聖誕歌曲之一,並在南北戰爭期間深深地激勵了為結束奴隸製而浴血奮戰的勇士們!

一次「非典型」的音樂傳播

說起「哦,聖善夜」在美國得到廣泛流傳成為聖誕名曲也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無線廣播有關。 1906年的聖誕節,美國匹茲堡大學化學教授雷金納德·費森登(Reginald Fessenden 1866-1932)運用了當時最新發明的發電機,第一次把人的聲音透過電波廣播出去。他先通過麥克風讀了聖經《路加福音》第二章有關耶穌基督降生的經文,接著播小提琴演奏的這首歌。當時能夠收到無線電波還只局限於在少數使用電台收發報機的人,這些人中間有人聽到這歌聲時甚至還認為那是來自天籟的天使之音!第二天各大報紙紛紛隆重予以報導,不但轟動了全美,同時也使這首歌一夜之間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聖誕歌曲!

在臨結束本文的時候筆者不僅思緒萬千,感嘆莫名!一首聖誕名曲竟然是這樣誕生的:法國小鎮的一位不知名神父,居然邀請了一位平時不願意上教堂的業餘詩人寫了一首重要的聖誕歌曲;這位詩人寫成後又居然邀請了一位不信基督教的猶太裔音樂家為其配曲,後者居然創作出了一首具有歌劇風格的聖誕音樂,但卻被普罗大眾所愛;歌唱耶穌誕生的詩歌在法國出名後居然因政治原因被天主教教會當局禁唱;其後又同樣因政治​​原因在大洋彼岸走紅,成為美國南北戰爭中反奴隸制的戰歌,而將其翻譯成英文者的美國人居然還曾經是一位患「講道恐懼症」的牧師。

以上種種經歷及過程常人看起來一定是如此的不可思議!但是作為基督徒我們明白,這背後有神的美意、大能和權柄,因為聖經告訴我們:耶穌誕生 這件事本身就是「關乎萬民的」(路加福音2:10);而且「我們知道,為了愛神的人,就是按祂旨意蒙召的人的益處,萬事都一同效力。」(聖經新譯本羅馬書8:28)阿門!

                                                                                      

 「哦,聖善夜」

哦,聖善夜!眾星照耀極光明,今夜良辰,親愛救主降生!世界眾生,罪惡之中期盼,救主降臨,給人帶來希望。困倦之人獲得了喜樂歡暢,遠方黎明,射出一片光芒。齊來跪拜!請聽天使在歌唱!神聖之夜!我主今日降生!神聖之夜!平安之夜!

星光引導,透過那明朗穹蒼,指引我們,侍立在馬槽旁!甜蜜星光,帶領著幾位博士,跋涉長途,來自遙遠東方。萬王之王竟降卑施行拯救,戰勝試探,成為我們良友。了解我們,知道我們的需求,榮耀權柄,彰顯在祂身上!齊來屈身!敬拜君王!

祂教我們,要彼此相愛體諒,和平仁愛,就是祂的典章。掙脫捆綁,奴隸獲得了解放,在主愛中,一切壓迫消亡。我們一同發出感謝的歌聲,萬眾一心,讚美救主聖名。親愛救主,榮耀都歸於主名!我主榮耀,必將永遠長存!榮耀,權柄,永世長存!

▼下面請欣賞(1)由著名男聲組合《美聲男伶》(IL Divo)演唱的《哦,聖善夜》; 以及(2)由世界男高音盧西亞諾·帕瓦羅蒂(Luciano Pavarotti)和普拉西多·多明戈1999年在維也納耶誕音樂會上演唱的《哦,聖善夜》

 

不憂慮的秘訣(上)

馬太福音6章33-34節    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掛慮侵蝕生命

  我相信這段經文是有關人生在世真正過一個平穩生活的最好寫照。沒有人沒有困難或沒有憂慮的地方,因為人是有限的,我們對將來如何沒有把握,我們就經常掛慮,把思想用錯地方。憂慮是不需要的,計畫是需要的,但許多時候我們沒有計畫,沒有思考怎樣盡心盡力預備應對可能來到的困難的能力,我們嘗試把思想放在不需要的掛慮上。

  信仰排除掛慮,一個有真正信心依靠上帝的人應該不是被掛慮綑綁的人,但因為我們的軟弱,我們常常看不清,沒有把握地相信上帝一定照顧、一定引導、一定賜福、保全我們的生活。缺乏信心讓掛慮侵蝕我們生命的中心點,使我們受不信的影響,天天不平安,沒有真正的信仰產生有把握的生活。心理學告訴我們人一生掛慮的事情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沒有發生過,換句話說我們有一大堆的思想是用在不應該用的地方。如果我們增強信心,我們的信仰就能把掛慮排除出去。

  我這一生可以說相當仰望上帝、依靠上帝,知道上帝施恩,我的掛慮應當比別人更少,但仍然無法完全。好像前天我孩子撞車的事情,我感覺孩子應當感謝上帝,因為沒有任何人死就是一個大恩典,也沒有撞死任何人,也是一個大恩典。我們一生撞車可能好幾次,如果有一次撞死別人,我們以後良心將何等痛苦,要怎樣過生活呢?

Take a Moment to Be Still and Worship

Hi GAMErs,

Today’s passage is Joshua 8:28-35.  Let’s go!

Joshua 8:28-29 (NIV) 
28  So Joshua burned Ai and made it a permanent heap of ruins, a desolate place to this day. 
29  He hung the king of Ai on a tree and left him there until evening. At sunset, Joshua ordered them to take his body from the tree and throw it down at the entrance of the city gate. And they raised a large pile of rocks over it, which remains to this day.

On verses 28-29:  Whenever there is a change in regime, the leader of that old regime must “die”.  In ancient cultures and in times of war, this has been expressed through the king or leader of the losing nation to be killed, as in the case here where the king of Ai is hung and buried under a pile of rocks at the entrance of Ai’s city gate (v29).  In more modern times, the “death” of the old regime’s leader could mean, depending on the context, deposing the incumbent leader in the case of politics, firing the president and CEO in the case of a business, or changing general managers or head coaches in the case of sports. The same goes for the regime change that took place in your heart when you invited Jesus Christ into your life.  On that day, Jesus Christ took over as king of your life and the old leader, the old king – that is, you – died.  Christian, may you always remember who is now the king of your life.

在曠野裡

〈民數記〉2:34   以色列人就這樣行,各人照他們的家室、宗族歸於本纛,安營起行,都是照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

根據維基百科,〈民數記〉(Numbers)這個名字採自《通俗拉丁文本聖經》中紐米利(Numeri)一詞,而這個字詞則從希臘文《七十士譯本》的阿利夫摩依(Arithmoi′)演變而來。然而,猶太人更貼切地將這本書稱為必密巴(Bemidhbar′),意即「在曠野裏」。密巴(midh•bar′)這個希伯來字是指一個沒有城鎮的曠野之地。這卷書的拉丁名是Numeri,希臘名是Arithmoi「在荒漠」,希伯來語Bemidbar,「in the wilderness of” [Sinai] 」在西乃的曠野。數點民衆這件事發生於此曠野,本書內容講述以色列百姓「在曠野」歷時 38 年漂流遷徙「信心拉扯」的經歷。

〈出埃及記〉的第19章第1節說:「以色列人出埃及地以後,滿了三個月的那一天,就來到西奈的曠野。」而在〈民數記〉的第1章第1節已經是「第二年二月初一日」,他們在西乃山下已經住了整整十個月了。在這段時間裡,神沒有急急忙忙地把他們帶到迦南地,而是要他們停下來,學習神的律法,做好會幕,建立與神的關係。

這是我們在聖靈裡經常要學習的功課,便是停下來。我們渴望成功,巴不得立刻就離開曠野到迦南。但是神要我們先建立和祂的關係,學習聆聽神的聲音,等候神的帶領。神並不把“成功”作為人生的里程碑,因為在神有什麼成功不成功,只要是在神的手裡,就沒有失敗。在今年的疫情裡,我們都在學這個功課,停下來,等待神的帶領。

做好會幕之後,神要摩西計算所有能出去打仗的男丁。神讓以色列人在埃及,從家族變成一個民族,現在要把這個民族變成一個國家。國家需要法律,也需要軍隊;有律法才能建規矩,有軍隊才能禦外侮,保護國民。「耶和華怎樣吩咐摩西,他就怎樣在西奈的曠野數點他們。」摩西在神面前何等謙卑。可能有人會覺得,數點人數有什麼困難,讓我來吧。因而沒辦法聽到神說,數點廿歲以上的就好啊!想要學摩西,不能不學會安靜的聽。

以色列人和華人有一個很相似之處,華人的生肖以動物為記號;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後,好幾個支派的徽記都以動物為記號。猶大的旗纛上是獅子,流便的旗纛是水,以法蓮的旗纛是牛,但的旗纛是鷹,以薩迦是驢,便雅憫是狼,拿弗他利是鹿;希布崙是船,迦得和西緬是不一樣的城堡,亞設是糧食,約瑟是結果子的樹枝,等等,都是按著雅各給十二個兒子的祝福而設立的記號。

Stretch It Out

Hi GAMErs,

Today’s passage is Joshua 8:18-27.  Let’s go!

Joshua 8:18-27 (NIV) 
18  Then the LORD said to Joshua, “Hold out toward Ai the javelin that is in your hand, for into your hand I will deliver the city.” So Joshua held out his javelin toward Ai. 
19  As soon as he did this, the men in the ambush rose quickly from their position and rushed forward. They entered the city and captured it and quickly set it on fire. 
20  The men of Ai looked back and saw the smoke of the city rising against the sky, but they had no chance to escape in any direction, for the Israelites who had been fleeing toward the desert had turned back against their pursuers. 
21  For when Joshua and all Israel saw that the ambush had taken the city and that smoke was going up from the city, they turned around and attacked the men of Ai. 
22  The men of the ambush also came out of the city against them, so that they were caught in the middle, with Israelites on both sides. Israel cut them down, leaving them neither survivors nor fugitives. ……

On verses 18-27:  Here we see Joshua and the Israelites achieving a dominant and overwhelming victory over the city of Ai and its king.  The ambush strategy God gave Joshua works perfectly, as the king of Ai and his troops are caught outside of their city walls and being attacked both from the front and from behind by Israelite forces.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is?  For me the image of Joshua obeying God’s command and stretching out his javelin toward the city of Ai (v18, 26) is a powerful one.  It reminds me of the time when Moses and the Israelites were fleeing from the Egyptians and God tells Moses to “[r]aise your staff and stretch out your hand over the sea to divide the water so that the Israelites can go through the sea on dry ground.” (Exodus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