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波阿斯娶路得為妻

〈路得記〉4:15 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養你的老,因為是愛慕你的那兒婦所生的。有這兒婦比有七個兒子還好。

閱讀經文:〈路得記〉4:1-22 

每個人都想尋得真正的愛情,而愛情又唯有碰到試驗時,才能顯露出其本質。甜言蜜語很容易,但若是要用財產去換取,你願不願意?波阿斯就受到了這樣的考驗。在波阿斯所講的那位至近的親屬眼中,路得是誰?他知道拿俄米,因為他們是至親,但是路得是個摩押女子,與他何干?若是娶了拿俄米,這個老太婆生不出孩子,以利米勒的地就歸他了;若是娶了路得,年輕女人總還會生育,生了第一個兒子,地就是這個小傢伙的,那他落得兩袖清風,何苦?因此他寧可脫鞋。

在〈申命記〉第25章裡記載:「弟兄同居,若死了一個,沒有兒子,死人的妻不可出嫁外人,她丈夫的兄弟當盡弟兄的本分,娶她為妻,與與她同房。婦人生的長子必歸死兄的名下,免得他的名在以色列中塗抹了。」若兄弟不願意,「他哥哥的妻就要當著長老到那人的跟前,脫了他的鞋,吐唾沫在他臉上,說:『凡不為哥哥建立家室的都要這樣待他。  在以色列中,他的名必稱為脫鞋之家 』 」。這「弟兄”也包括至近的親屬。

為何有人不願意為哥哥或至近的親屬建立家室呢?因為於自己的產業有礙。路得於這至近的親屬是一個會影響他產業的負數,所以他不要。但是波阿斯為什麼寧可冒著對自己的產業有礙的風險,去娶路得呢?因為路得在他的眼中是個寶。他欣賞路得的品德,他明白路得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女性,他寧可損失一些財產,也不願意失去路得。這就是路得在波阿斯心中的地位,勝過他的財產。

路得有求於波阿斯

〈路得記〉  3:5     路得說:「凡你所吩咐的,我必遵行。」

閱讀經文:〈路得記〉 3:1-18

 在男女交往之間,一直以來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一般都是鳳求凰。因而也有人問,那麼就不可以凰求鳳嗎?當然有凰求鳳的例子,而且成功的還不少。當拿俄米向路得提出這個凰求鳳的建議時,路得的反應是:「凡你所吩咐的,我必遵行」。路得不是以色列人,可能不懂得以色列人的規矩和傳統,但是她相信拿俄米。在她要跟著拿俄米回伯利恒時,她已經說了:「你往哪裡去,我也往哪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哪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裡死,我也在哪裡死,也葬在那裡。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這種信心,就是神向我們要的信心,但是即使死也不能使我們與主分離。

路得不明白以色列人的傳統,但是因為相信拿俄米,她就完全順服。這種順服也是神所求於我們的,因為相信神,所以不管明不明白,都願意順服。拿俄米叫路得去做的事,不是花好月圓那回事。拿俄米是要路得去探探波阿斯心裡有什麼想法?拿俄米所關心的是路得的終生幸福,不是她自己的利益關係。這樣的婆婆殊是難得,人都想養兒防老,沒兒了,有個願緊緊跟隨的媳婦,還能不把她抓緊一點,看緊一點?哪裡還讓她去跟別的男人製造機會?

但是拿俄米心裡還有件事,她的丈夫以利米勒和兒子都死了,以利米勒的產業沒人去贖回。除非有個至近的親屬,例如拿俄米的丈夫的兄弟再娶拿俄米,為拿俄米的丈夫生個兒子,才能繼承以利米勒的產業。

波阿斯厚待路得

〈路得記〉   2:12   願耶和華照你所行的賞賜你。你來投靠耶和華以色列神的翅膀下,願你滿得祂的賞賜。

閱讀經文:〈路得記〉   2:1-23

路得之所以被世人所稱讚,除了她願意犧牲自己美好的青春年華,去侍候一個年老的婆婆,還有她那善體人意的好心腸。她跟著拿俄米回伯利恒,並不是為了要享福。她很清楚知道自己將要面臨的生活,必須承擔起照顧婆婆的責任。伯利恒對她而言是塊陌生的土地,幸好語言方面並無障礙,她已習慣了和婆婆溝通的方式。回到伯利恒解決了住的問題,其次就是吃的問題。她沒有日坐愁城地等待,而是決定成為一個可以供應家庭的人。

有的人喜歡被人侍候,覺得有人侍候才算是上等人,因此寧可什麼事都不做,找很多的藉口來搪塞。但是神賜給我們的五官四體若是不使用,就會逐漸喪失其功能。最明顯的就是骨折之後的手或腳,因為需要時間使骨骼長成,不能使用,因此肌肉就會慢慢消失,骨骼也會僵硬;要逐漸按摩,適當運動之後,才能恢復其功能。所以我們的身體若是越動就越能動,越不動就真的不動啦!所以工作勤快的人,表面看起來好像吃虧,因為做的事比較多,但實際上神已經祝福他了,因為他的身體各方面都能聯絡得更好。

路得主動提出要去田間拾取麥穗,因為這是最直接可以得到糧食的方法,也是不用錢可以溫飽之道。在山東省有個老太太,從小經歷了好多次的饑荒,對糧食特別愛惜。兒女長大有了好工作,生活富裕之後,她依然去拾取麥穗和稻米。她說,機器收割糧食掉的多,她一季可拾取100多斤麥穗,有時撿回去的稻米,一家人半個月都吃不完。上帝很公平,勤勞的人餓不死,光是用撿的都可以餵飽一家人。

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路得記〉  1:16  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裡去,我也往哪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哪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閱讀經文:〈路得記〉 1:1-22 

〈路得記〉是發生在士師秉政時期的一個溫馨感人的故事,也再一次讓我們看到人若有對耶和華神的信心,神的祝福是何等地大。從亞伯拉罕到迦南地開始,我們就不時看到迦南地有饑荒。亞伯拉罕曾因而下埃及、到非利士地去躲避饑荒;以撒也曾經想去埃及,但是神叫他留在基拉耳,非利士人之地。在士師秉政時,迦南地又有饑荒,伯利恒素來稱「為魚米之鄉」,阿拉伯語的意思是「肉籃子」,希伯來文之意是「麵包之家」,麵包是指各樣的糧食,所以又稱「糧倉」,主要都在形容她的富庶。現在她以耶穌誕生的聖地聞名於世,生產以橄欖木和珍珠貝為原料的宗教記念品、刺繡工藝品,也是農產巿場和貿易中心。

這樣一個以生產糧食著稱的地區,竟然發生饑荒,有的人就會想外出找糧食了。但是當拿俄米回去伯利恒時,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那麼,以利米勒把全家遷到摩押地,是否是個明智的決定呢?那些沒有遷移的人,留在伯利恒都得到了神的祝福,「因為她在摩押地聽見耶和華眷顧自己的百姓,賜糧食於他們」。假如以利米勒跟其他人留在伯利恒,那麼後果是否會完全不一樣?以利米勒把全家都遷到摩押地,其結果是他和兩個兒子都客死異鄉,留下三個孤苦的女人。這種後果,讓人想到,當我們離開神的應許之地時,那結果必是可悲的吧。亞伯拉罕兩次離開迦南地,都害怕被人所害,因而說謊,置妻子於險地。最後他還是回到迦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