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Kind of Person Jesus Goes After

Hi GAMErs,

Today’s passage is Luke 11:37-54.  Let’s go!

Luke 11:37-41 (NIV) 
37  When Jesus had finished speaking, a Pharisee invited him to eat with him; so he went in and reclined at the table. 
38  But the Pharisee, noticing that Jesus did not first wash before the meal, was surprised. 
39  Then the Lord said to him, “Now then, you Pharisees clean the outside of the cup and dish, but inside you are full of greed and wickedness. 
40  You foolish people! Did not the one who made the outside make the inside also? 
41  But give what is inside [the dish] to the poor, and everything will be clean for you.

On verses 37-41:  Although washing hands before a meal is a good sanitary practice, Scripture did not require Jews to wash their hands before eating.  So when Jesus went to a Pharisee’s house for a meal and did not wash his hands before eating, he was not sinning against God.  

所多瑪和蛾摩拉的命運

創世記18章20-21節     耶和華說:「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甚重,聲聞於我。我現在要下去,察看他們所行的,果然盡像那達到我耳中的聲音一樣嗎?若是不然,我也必知道。」

所多瑪和蛾摩拉曾經是土壤肥沃,水草豐美,適宜放牧耕作的地區,吸引羅得不停地往她遷移。這兩城的地名之意是「淹沒」和「廢墟」,似乎說明了她們命運的趨勢。舊約時期,所多瑪、蛾摩拉與押瑪、洗扁、瑣珥合稱為(約但河的)「平原五城」,他們都是挪亞的兒子,含的後裔。就是這五城裡的五王組成聯盟,反叛米索波大米的四王,後來兵敗,被亞伯拉罕救回。根據考古研究,該處確有五座早青銅時代的古城。

〈創世記〉18章裡,亞伯拉罕看見有三個人,他就跑去迎接他們,不料卻接待了神和祂的使者。這個典故成為以色列人接待陌生人的原由。神和使者(有沒有可能,是三位一體的神,就如此三位一起向亞伯拉罕顯現?)來拜訪亞伯拉罕的原因,是為了讓撒拉知道,她明年必生下一子。

這次輪到撒拉偷笑了,「我既已衰敗,我主也老邁,豈能有這喜事呢?」這時神說了一句最經典的話:「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嗎?」神對自己的能力有十足的把握,反而是人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所以常常信心不足,懷疑神。

神要做事之前,不僅跟亞伯拉罕說,也要撒拉確實知道。神會讓我們明白祂的呼召,因為祂要我們行在祂的計劃裡。因此,祂忍不住要把滅所多瑪和蛾摩拉一事跟亞伯拉罕說,因為亞伯拉罕是神的朋友。在《聖經》裡有三個地方都提到亞伯拉罕是神的朋友:

What’s Your Life Vision?

Hi GAMErs,

Today’s passage is Luke 11:27-36.  Let’s go!

Luke 11:27-32 (NIV) 
27  As Jesus was saying these things, a woman in the crowd called out, “Blessed is the mother who gave you birth and nursed you.” 
28  He replied, “Blessed rather are those who hear the word of God and obey it.” 
29  As the crowds increased, Jesus said, “This is a wicked generation. It asks for a miraculous sign, but none will be given it except the sign of Jonah. 
30  For as Jonah was a sign to the Ninevites, so also will the Son of Man be to this generation. 
31  The Queen of the South will rise at the judgment with the men of this generation and condemn them; for she came from the ends of the earth to listen to Solomon’s wisdom, and now one greater than Solomon is here. 
32  The men of Nineveh will stand up at the judgment with this generation and condemn it; for they repented at the preaching of Jonah, and now one greater than Jonah is here.

On verses 27-32:  There are a number of important lessons we can learn from this passage.  I look forward to sharing them with you  today.

「海難背後的傳世聖詩」系列之二:「泰坦尼克號」上的琴聲–《更加與主接近》

徐彬    ▌

【引言】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海難背後的傳世聖詩」系列的第二集:「泰坦尼克號」上的琴聲 –《更加與主接近》。與第一集我介紹的聖詩《我心靈得安寧》是作者在知道自己的四個女兒全部都死於海難悲劇之後所寫的不一樣,這首《更加與主接近》的作者其人生和創作經過均非與海難相關,但她寫的這首詩歌卻因數十年後「泰坦尼克號」郵輪上幾個樂手在甲板上的演奏而感動、安慰、激勵了無數人的心靈,故在聖詩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後續。

01電影與史實

1912年4月14日深夜至15日淩晨,在北大西洋靠近加拿大紐芬蘭省海岸640千米的海面發生了人類和平時期最嚴重的重大海難,那首號稱「永不沉沒」的世界級的豪華郵輪「泰坦尼克號」在其首航途中因撞上冰山而不幸沉沒,因此造成2224名旅客和船員中有1514人葬身於大海,死者中有三分之二甚至屍骨無存的悲劇。這次海難至今雖然已過百年之久,但因1997年由美國著名導演詹姆斯. 卡梅隆拍攝的好萊塢世紀大片《泰坦尼克號》而給當代的人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

△上圖為趕來救援的船隻在海難現場拍攝到最大的一座冰山,上面有明顯的擦撞痕跡

伴隨著同一首樂曲持續的琴聲,影片接著出現的是一連串鏡頭: 船長愛德華•約翰•史密斯上尉獨自一人屹立在已經進水了的駕駛艙,手扶著船舵輪盤,等待那最後一刻的來臨; 郵輪總設計師托馬斯•安德魯斯安靜地走向屋內壁爐,撥開火爐上方的時鐘面板,定下沉船的時間; 紐約最大百貨公司創始人伊西多•施特勞斯和夫人相擁對視安靜地躺在客房的床上,彼此親吻告別; 一位不知名的年輕媽媽明知大難將至,還對著一雙入睡前的可愛兒女喃喃細語,講述起一個古老童話的美麗傳說…。

上圖從左到右分別是施特勞斯夫妇、船長愛德華•約翰•史密斯上尉和總設計師托馬斯

螢幕上的這些感人的場景將這場海難中的人性光輝表現得淋漓盡致,然而它們卻並不是卡梅隆導演為博人眼目而虛構的電影「橋段」,而是取材於發生在海難時的真人真事。那位留在原地的小提琴樂手,他的的名字叫華萊士•哈特利(Wallace Henry Hartley),生前是「泰坦尼克號」上樂隊的指揮兼小提琴手;與他合奏的幾位夥伴也是郵輪樂隊的成員。而他們最後演奏的那首曲子是一首讚美詩歌,就是我今天要介紹的「更加與主接近」(Nearer, My God, to Thee )。

 

△以上為《泰坦尼克号》電影中華萊士拉起《更加與主接近》的视频影像

02 作者與創作

我們先來瞭解一下這首詩歌的作者。她的本名叫莎拉•弗勞爾 (Sarah F. Flower),婚後隨夫姓叫莎拉• 亞當斯(Sarah F. Adams),1805年2月22日生於英國埃塞克斯的哈洛。莎拉的父親曾是劍橋大學的一名職員,後來成為劍橋一份報紙的記者和編輯。受家庭的薰陶和影響,莎拉在22歲起就在文壇上嶄露頭角,經常在報刊上發表自己的作品。

相比較文學創作,莎拉其實更喜歡戲劇,而且在聲樂上極有天賦。她一直夢想著有一天能夠登上舞臺,盡情表現自己的表演才華。1834 年她29歲時與約翰•亞當斯(John B. Adams)結婚。丈夫雖然是一名鐵路工程師,卻非常理解支持她的抱負,鼓勵她去實現理想。

1837年,她終於首次公開登臺亮相,在倫敦的一家劇院演出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中的主角麥克白夫人。演出一鳴驚人獲得巨大成功,接下來她又出演莎翁劇《威尼斯商人》中的女繼承人波西亞,以及謝裏丹諷刺喜劇《醜聞學校》裏的鄉下女人蒂則爾夫人,均大受觀眾歡迎。不少知名劇評家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對其表演大加讚美,甚至連那家劇院都因莎拉而“沾光”,被評價為倫敦最好的演員學校。

△上圖為当代演出的莎翁劇《麥克白》中的麥克白將軍和夫人

然而就在她在戲劇演唱領域打開了一片廣闊天地的時候,她的健康卻不幸出了問題。也許是因為遺傳她六歲時就去世母親的原因,莎拉自幼就體質偏弱,曾經還得過肺結核。那天她是在家中洗澡時突然跌倒休克,事後經醫生診斷,她的身體狀況今後不再適合重登舞臺。從此之後莎拉被迫告別戲劇,把她的全部精力轉回到文學寫作。然而正因為有了這一“不幸”,才有了後來她這首佳作「更加與主接近」。

說起來,莎拉這首詩歌還是一篇“應命”作品。那是在1841年,莎拉所在教會的一位牧師已準備好下一周主日的講道題目,請莎拉創作一首相應的讚美詩。牧师讲道涉及到的經文內容與《聖經》「創世紀」的28章的雅各之梦有關,說的是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因得罪了哥哥以掃有被其報復殺害的危險,父母因此安排他去遠方的舅舅家入贅避難;在雅各孤身一人前往目的地的途中,在曠野的某地因天色已晚便枕石入睡,夢中見到了直達天庭的天梯,有天使上下,並聽到耶和華上帝在天梯之上親口賜給他的美好應許,第二天醒來後將此地取名為「伯特利」(“神殿”的意思)以作紀念的情節。

 接了這個“任務”後,莎拉花了許多時間反復去研讀相關經文,最後寫成了這首「更加與主接近」。在詩中莎拉成功地將《聖經》經文中有關曠野、日落、夜深、枕石、做夢、天梯、天使、神的應許等一系列場景和動作元素與耶穌基督十字架救恩和永恆等信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寫成了一段段銜接有序,寓意盎然,文字優美的詩句,並且反復烘托出全詩的主題「更加與主接近」。

△上圖為莎拉此詩的手稿和莎拉的肖像畫

詩歌寫完後由莎拉的妹妹伊莉莎配曲,發表後廣受讀者歡迎,最後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經典聖詩歌。(如今我們傳唱的已不是莎拉姐姐创作的曲调,而是后来美国聖樂家樂威爾.梅森的作曲版本)                                                     

03 指挥與樂隊

也許此時讀者會問,在海難的最後時刻,為什麼華萊士.哈特利會選擇演奏這首特定的詩歌呢?那麼讓我們一起回到真實的史海中去尋找答案。

華萊士出生於英格蘭蘭開夏郡的科爾恩,並在那裏長大。其父親阿爾比恩·哈特利(Albion Hartley) 是當地「伯特利獨立衛理公會教堂」的唱詩班主任和主日學校校長。沒錯!這家教會名字中的「伯特利」(Bethel),就是前面我介紹的雅各在曠野中夢見耶和華上帝後給那個地方所取的名字。

華萊士的一家人都在這家教會參加敬拜和服事,他本人很早就參加了他父親負責的詩班。而「與主更接近」這首聖詩就是在詩班裏通過他父親的帶領而學會的;甚至連他開始學小提琴的第一個“師傅”也是這家教會的成員。

華萊士成人後成了一名優秀的音樂人。他是在1912年的4月初剛被所屬的演出經紀公司外派到泰坦尼克號郵輪上擔任樂隊指揮以及小提琴手的,在這之前他在另一家航運公司的船上工作。起初華萊士還一度猶豫過是否要接受這份新職位,因為這意味著他因馬上要出發遠航而與他訂婚不久的未婚妻瑪利亞·羅賓遜分別;最後考慮到有了泰坦尼克的處女航的工作經歷對他以後找新的工作有幫助,這才下了決心。

泰坦尼克號上的樂隊成員其實有八人。平時裏他們會分成兩個部分在船上表演: 一個是由華萊士帶領的五重奏,負責晚餐後音樂會和每週的主日敬拜演奏; 剩下三人組成的小提琴、大提琴和鋼琴三重奏則負責在點菜餐廳和咖啡館裏的表演。他們演出的曲目都是出自郵輪公司專門印製的歌集,裏面收有314首各類歌曲,也包括每週主日敬拜時所用的讚美詩歌。

△上圖是由泰坦尼克號所屬郵輪公司「白星航線」發行的乐队歌本目錄

海難那夜,華萊士和他的樂隊是在船長命令船員們開始下放救生艇安排旅客逃生的時刻來到甲板上演出的。那時眾人因為知道船上已有的救生艇遠不夠滿足所有人逃生的需求而出現了極度的恐慌和混亂。因此他們首先選擇了演奏舒伯特的「小夜曲(穿過樹林」)、小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愛德華.埃爾加的「愛的禮贊」、巴赫的「聖母頌」等安詳輕鬆的音樂和舞曲,企圖借此幫助旅客們安靜下來。

接下來就是電影《泰坦尼克號》還原的那一幕了。當郵輪的危急狀況到了樂隊不得不結束演奏時,樂手們彼此告別準備離開,但華萊士卻繼續留在原地,拉起這首「更加與主接近」。而此時他的這一決定絕非偶然!

據海難之後一位過去曾經與他在另一個郵輪公司一起工作過的同事他的同事劉易斯·克羅斯(Lewis Cross)回憶,他清楚地記得華萊士曾經這樣對他說過:如果在一條即將沉沒的船上,他最後選擇演奏的曲子必定是「更加與主接近」或「千古保障歌」(Our God, Our Help in Ages Past)!因此,在泰坦尼克號上的那一刻他只是實踐了自己的諾言。

根據一位已坐上救生艇的旅客的見證,郵輪傾覆時華萊士樂隊中有三人先被海浪沖走,而華萊士和其他四人則是緊抓著欄杆與巨輪一起沉入大海。他們八人中最小的才20歲,最年長者也不過是40歲,其中五人甚至海難後沒有找到遺體。華萊士的遺體在海難後的第10天被一膄船的船員在靠近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府哈利法克斯附近的海面上發現。他父親親自前往加拿大把他的遺體帶回英國,安葬在家鄉科恩郡的基利路公墓;那天有三萬人在街上目送華萊士靈車的經過,在葬禮上人們再次唱起了這首「更加與主接近」。

△上圖为樂隊的八名成員,位於第一排居中的就是華萊士

04 提琴與主人

在哈特利.華萊士10英尺高的墓碑基座上刻有一把小提琴(見下圖),以紀念這位泰坦尼克號上大無畏的英雄。神奇的是這架在泰坦尼克號上拉過「更加與主接近」的小提琴居然並沒有成為“絕響”,消失在大海之中。據當時的多家媒體報導證實,當華萊士的遺體被那艘船的船員發現時,人們豁然發現他“還穿戴整齊,背後綁著他的小提琴琴盒!”

這把小提琴之所以被華萊士如此珍重的原因是它是瑪利亞送給他的定情禮物,提琴背後刻有「獻給華萊士,在我們訂婚之際–瑪利亞」,因此華萊士在最後一刻將這把對他來說具有特別意義的提琴連琴盒一起捆在身上墜入大海。他的這一遺物經幾番碾轉最後交到了瑪利亞手裏。她在1912年7月19日的日記上記錄了她打給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政府的一位部長官員的電文,上面寫道:「向所有讓我已故未婚夫的小提琴得以歸還的人們表達我最衷心的感謝!」

 時間過去了漫長的一個世紀。2013年3月世界各大媒體都報導了一個令人轟動的消息:英國的一家拍賣行鄭重宣佈,他們即將拍賣一位匿名英國男子在自己家裏閣樓上找到的一把德國制的小提琴,而它就是當年華萊士在泰坦尼克號上使用過的原物!因為那位提琴的擁有者並非哈特利或瑪利亞的後人,所以拍賣行花費了數萬英鎊,經過相關的科學家、歷史學家、法醫等多方面專業人士長達七年的調查、研究和考證,最後確定了這把德國製造的小提琴確實是屬於華萊士的遺物!

△上圖分別為拍賣行準備拍賣的小提琴以及这把小提琴背後由瑪利亞定制的訂婚紀念文字

原來華萊士的未婚妻瑪利亞在1939年去世後,她的姐姐把這把小提琴捐給當地的救世軍組織,並把有關這把提琴的故事告訴了該救世軍的負責人倫維克少校(Major Renwick)。之後這把小提琴到了當地救世軍成員中一位小提琴老師手裏,再通過這位老師傳給了自己的女兒伊芙(Eve);而在閣樓上發現這把小提琴的男子就是伊芙的後代。

最後這把小提琴最後以90萬英鎊相當170萬美金的價格(含傭金)被一位匿名的泰坦尼克號遺物收藏家買下。在正式進入拍賣前該提琴曾在英國包括華萊士家鄉在內的多地展出,吸引了數以萬計的觀眾。展出的物品中居然還包括在這把小提琴琴盒裏發現華萊士生前使用過的、滿是水漬的樂譜!

 在剛過去的2020年2月8日至6月15日,華萊士這把倖存的的小提琴又再一次出現在密蘇裏州布蘭森的「泰坦尼克號博物館」展廳,讓今日的觀眾再次想起提琴主人當年的故事和這把琴上最後演奏的「更加與主接近」詩歌。

△上圖是密蘇裏州布蘭森的「泰坦尼克號博物館」外景

05 留下和離開

泰坦尼克號郵輪總共有三種類型共20艘救生艇,按其設計的承載人數最多也只可容納1178人,而船上旅客加船員總共有2224人,這意味著即使救生艇滿載船上仍然將有一半的人必葬身於冰海!但在這生與死的選擇關頭有許許多多的人和華萊士樂隊成員一樣選擇了自願留在船上,而把上救生艇的機會讓給更需要的人。他們都是泰坦尼克號上的英雄,但他們各自決定留下的具體出發點又有所不同。如:

郵輪上的五十多名高級職員,除了負責指揮救生的二副萊托勒因工作需要而登上救生艇外,其餘所有人都留在船上的崗位上直至最後。他們的犧牲是出於忠於自己的職責。

當時的世界首富約翰·雅各布·阿斯特四世(按現在的換算他擁有的財富相當於22億美元)把懷著五個月身孕的妻子送上救生艇時,一旁的一副也命令他上船,結果被他憤怒地拒絕。他說:"我更願意保護弱者!"

 創辦紐約梅西百貨公司的伊西多.施特勞斯拒絕在“別的男人之前”登上救生艇,他的妻子埃達毅然選擇與丈夫一起留下來,並把自己的機會讓給她在英國剛招聘了沒幾天的侍女艾倫.伯德。儘管埃達的遺體海難後一直沒有找到,但是他們夫婦的情感就像後人為他們所建紀念碑碑文上引用的聖經經文那樣:「愛情,眾水不能熄滅,大水也不能淹沒。」(雅歌8:7)

著名的銀行大亨本傑明·古根海姆在給太太留下的紙條上寫著:“這艘船不會有任何一個女性因我搶佔了救生艇的位置而被困在甲板上”。他的決定是出於作為紳士對“婦女優先”的尊重。

一位倖存的無名母親證實:“當時我的兩個孩子被抱上了救生艇,而我由於艇已經超載上不去了;這時一位已經坐上艇的女士立刻起身離座回到甲板上,並把我一把推上了救生艇。她對我這樣說:‘上去吧,孩子不能沒有母親!’”。

△上图为营救船只在海难现场救起旅客乘坐过的救生艇,后被集中在纽约港停放

以上這些人物都是英雄,他們的身影在《泰坦尼克號》電影上也都有所反映。但是有一個在電影中沒有還原出來的人卻更值得我們回顧和懷念;他不但留下來的原因與眾不同,而且還與我今天所介紹的這首詩歌直接有關,甚至他在入水之後還沒有忘記自己傳福音的使命。他就是約翰. 哈伯(John Harper),一位來自蘇格蘭的浸信會牧師。

哈伯是因受美國著名佈道家穆迪的邀請去芝加哥做三個月的客座講道牧師而上了泰坦尼克號。因妻子數年前因病去世,所以他還帶上了女兒娜娜隨行。(左图是哈伯和他的女兒)

郵輪撞上冰山後,按船上的救生艇可容納的總人數,除去婦女兒童加起來的546人,還有近一半空位可提供給有特別需要的男性旅客上艇;而娜娜當時才六歲,又已經失去了媽媽,因此哈伯作為她唯一的經濟依靠和監護人理應有資格陪女兒一起上救生艇。但哈伯卻毅然決定留下。他把娜娜交給了救生艇上的船員後,不但把自己的救生衣給了另一位需要的旅客,而且奔走在甲板上,四處召集船上的基督徒,大聲鼓勵他們「把生的機會讓給那些還沒有信主得救的人!」當郵輪傾覆到鍋爐房發生爆炸,燈光突然熄滅的最後時刻,哈伯帶領大家一起唱起了讚美詩歌「與主更接近」,直到郵輪沉沒的那一刻。美國1953年拍攝的另一本與郵輪同名的電影中就還原眾旅客與船員一起高唱這首歌的場景。

更讓人感動的是,當哈伯在墜入大海之後,他僅靠抓住一塊船上掉下來的漂浮物,在洶湧起伏的海浪中沉浮;但他仍然利用這一機會,兩次向一位被海浪沖到他身邊的年輕人傳福音,告訴他「當信主耶穌,你必得救!」。最後這位叫阿吉拉·韋伯的年輕人成了海難中被返回的救生艇救起的少數幾名幸運者之一;他也因為哈伯生命中的最後一次呼召,成了一名虔誠的基督徒。

06「得救」和「永生」

–兼結束語

海難之後一段時間裏媒體熱衷於探討郵輪不同的艙位等級所帶來的不同的得救比率,並且將其歸咎於因階級差異給人帶來的不同命運。確實泰坦尼克號作為當時世界上最豪華的郵輪其船票價格差異極大,當時最便宜的三等艙一個床位價格只要3英鎊,而帶客廳的頭等艙卻高達870英鎊(相當如今的10萬美金),兩者差異在數百倍以上。但這並不表示頭等艙的旅客有優先逃生的特權;造成三等艙旅客得救比率低於頭等艙的客觀原因確實存在,包括三等艙所在地離船上存放救生艇位置最遠,相當一部分三等艙旅客聽不懂船上的英文廣播以及逃生引導船員的指揮等。

  △上圖為白星公司售出的《泰坦尼克号》邮轮的头等舱船票

儘管如此,在海難發生後,泰坦尼克號郵輪所屬的英國利物浦白星航線公司(White Star Line Co.)所公佈的旅客資訊只剩下兩種人:即「已知得救的」和「已知喪生的」(Known to be Saved, and Known to be Lost)。

 時間又過去了近百年,2009年的5月31日世界各大媒體再次報導了一個與泰坦尼克號相關的新聞,即海難發生時才九個星期大的伊莉莎白·格拉迪斯·迪安女士(Elizabeth Gladys Dean)在英國南安普頓的一家老人護理院去世(見左圖);從此之後世上已再無一個泰坦尼克號海難的倖存者。然而此時我卻想問大家一個嚴肅的問題:所有那些曾經得救的倖存者,如今他們的靈魂是否安在?所有那些在海難中的喪生者,如今他們的靈魂又在何處?

讓我們再回到這首「更加與主接近」詩歌寫作背景中去探討這個問題。我在前面介紹詩歌創作背景時提到舊約《創世紀》裏記載了雅各在曠野裏夢到了天梯,「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來」(創世紀28:12)。這頂天立地的「梯子」其實就是預表耶穌基督,因為到了新約的《約翰福音》同樣出現了「神的使者上去下來在人子身上」的經文(約1:51)。而耶穌基督又是信徒「到父那裏去」的惟一「道路」(約14|:6),也是「神和人中間」惟一的「中保」(提前2|:5)。

我們再看在「天梯」之上的耶和華對雅各的應許是什麼?那就是「我與你同在」,「總不離棄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應許的。」(創28:15)而主耶穌與耶和華神「原為一」,祂親自來到世上,在十字架上流血犧牲赦免了世人的罪,恢復了神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並應許「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3∶16)

 正因為莎拉明白了《創世紀》雅各伯特利之夢中「天梯」的寓意,她才能夠寫出「一生蒙主所賜 慈悲充盈」,「喜樂如翼加身,向天飛升」,「縱使在十字架高舉我身,我心依然歌詠」、「更加與主接近,更加接近」這樣的詩句!而哈特利和哈伯以及船上那麼多的基督徒之所以在生命最後關頭都選擇演奏或高唱這首詩歌,就是因為他們確信自己因主耶穌十字架上的犧牲已經「得救」,並因著信主耶穌而得到永生的應許,因此他們才那麼坦然地面對即將來到的肉體死亡!

△美國德州艾柏林基督教大學校園內的「雅各伯特利之夢 – 天梯」的雕塑

親愛的朋友,百年滄海,彈指一揮間!當年號稱「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超級豪華巨輪如今只剩下半截殘骸靜靜地躺臥在大西洋海底,仿佛告訴後人一個嚴酷的真理:這世上所有的物質財富和成就終究會成為腐朽和過去!

同样的道理,我們每一個人無論一生的生活經歷是否精彩輝煌,但我們的肉體無一例外終究有一天死去;而經歷了同一個世代的人們在肉體死亡後,其靈魂的歸處卻有不同的地方。聖經告訴我們「除耶穌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耶穌本人在兩千多年前更明確地宣告:「凡是想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但為我犧牲生命的,必得著生命。」這裏所說的生命就是與「永生」有份的生命!

 親愛的朋友,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您想買到那艘真正永不會沉沒,前方「更加與主接近」的「永生號」生命之舟的「船票」嗎?!

肉體上的約—割禮

創世記17章9-11節      神又對亞伯拉罕說:「你和你的後裔,必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約。 你們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禮,這就是我與你並你的後裔所立的約,是你們所當遵守的。你們都要受割禮,這是我與你們立約的證據。」

夏甲生以實瑪利時,亞伯蘭年86歲。當亞伯蘭99歲時,神才再度向他顯現。這當中,神靜默了13-14年,亞伯蘭會不會奇怪,為什麼神不來找他了?或是沉浸在以實瑪利成長的喜悅裡,而忽略了神沒有來向他賀喜的怪異?假如娶妾是神要給亞伯蘭子嗣的方法,那麼神豈不應當高興嗎?看來,人和神的想法是不一樣的。當我們不行在神的心意中時,我們也會碰到這樣的「靜默」,聖靈不強迫我們,但是我們會知道神並沒有與我們「同行」了。

但是神究竟還是又來找亞伯蘭了,正如祂不斷地饒恕我們的過犯,用慈繩愛索引領我們回歸。所以保羅說:「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祂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弗4:30)」當我們遠離聖靈的帶領時,神在我們身上的計劃就被躭延了,神的計劃一定會完成,但我們若不順服,就無法成為神計劃中的一部分,因而失去了神預備給我們的福份。

神對亞伯蘭說:「我是全能的神,你當在我面前做完全人。我就與你立約,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神提醒亞伯拉罕,祂是全能的神,不需要亞伯拉罕自作聰明,搞亂神的計劃。因為亞伯蘭自作聰明,在神面前變得不完全了,他用人的方法要完成神的應許。但神是如此愛亞伯蘭,祂終於把自己的計劃向亞伯蘭全盤托出:亞伯蘭要改名為亞伯拉罕,因為神立他做多國之父。這個亞伯蘭還是以為要藉著以實瑪利而出,所以一點問題也沒有。多國之父在此時看來己經應驗,因為從以實瑪利的後裔所建立的阿拉伯國家或伊斯蘭教國家,都還是自認為亞伯拉罕的後裔。

Time to Go On the Offensive

Hi GAMErs,

Today’s passage is Luke 11:14-26.  Let’s go!

Luke 11:14-20 (NIV) 
14  Jesus was driving out a demon that was mute. When the demon left, the man who had been mute spoke, and the crowd was amazed. 
15  But some of them said, “By Beelzebub, the prince of demons, he is driving out demons.” 
16  Others tested him by asking for a sign from heaven. 
17  Jesus knew their thoughts and said to them: “Any kingdom divided against itself will be ruined, and a house divided against itself will fall. 
18  If Satan is divided against himself, how can his kingdom stand? I say this because you claim that I drive out demons by Beelzebub. 
19  Now if I drive out demons by Beelzebub, by whom do your followers drive them out? So then, they will be your judges. 
20  But if I drive out demons by the finger of God, then the kingdom of God has come to you.

On verses 14-20:  Jesus’ critics argued that because “ordinary” evil spirits listened to Jesus’ commands, Jesus must be controlled and empowered by an even greater evil spirit.  Jesus counters this by saying that Satan’s kingdom would not have such power and influence in this world if Satan’s kingdom was divided.  Rather, when Jesus drives out demons, it’s the kingdom of God advancing against Satan’s kingdom.

庇耳.拉海.萊

創世記16章13節     夏甲就稱那對她說話的耶和華為「看顧人的神」,因而說:「在這裡我也看見那看顧我的嗎?」

剛剛經歷了神和他立血約的亞伯蘭,此時很相信神必賜他子嗣。但是妻子撒萊己經年邁,月經也不來了,他的希望在哪裡?他的子嗣從何而來?這是一個人沒有辦法解開的局面。這時,撒萊自作聰明,向他提了一個建議。

這個建議是當時的人的做法,妻子若生不出孩子,丈夫就再娶個妾,問題就解決了。撒萊可能也覺得不孕是自己的問題,因為她和亞伯蘭是同父異母的兄妹,血緣太近,可能影響生育,所以找別的女人試試看。她身邊正好有個埃及來的婢女,年輕可為,她便聳恿亞伯蘭和她的婢女夏甲同床。因為:「耶和華使我不能生育,求你和我的使女同房,或者我可以因她得孩子。」

神都不給我生育了,祂又應許你有子嗣,那我們總要想辦法啊,天助自助者,不是嗎?

亞伯蘭就答應了。

當我們看不到出路,神的供應和應許都遲遲不見時,我們往往會自己想辦法,設法幫神一把。

夏甲果然懷孕了。

正當大家都很高興計劃成功時,夏甲的態度卻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開始輕視撒萊,不聽她的話了。夏甲可能想著自己有了兒子,亞伯蘭就可以把她扶正了,因為她是他兒子的母親。母以子為貴啊! 那個不生蛋的母雞,怎麼可以佔著位置不走呢?

How to Pray

Hi GAMErs,

Today’s passage is Luke 11:1-13.  Let’s go!

Luke 11:1-4 (NIV) 
1  One day Jesus was praying in a certain place. When he finished, one of his disciples said to him, “Lord, teach us to pray, just as John taught his disciples.”
2  He said to them, “When you pray, say: “‘Father, hallowed be your name, your kingdom come.
3  Give us each day our daily bread.
4  Forgive us our sins, for we also forgive everyone who sins against us. And lead us not into temptation.'”

On verses 1-4:  Notice that when Jesus teaches his disciples to pray, Jesus gives them an actual real time example of how to pray.  (It’s a reminder that the best teachers lead by example and show you with their life what they’re teaching.)  This prayer recorded in verses 2-4, known as the Lord’s Prayer, is the most famous and most commonly recited prayer in history.  There is certainly benefit in memorizing this prayer and reciting it as your own prayer.  But in addition, I believe the Lord’s prayer was not simply meant for us to recite word for word; even more, there are lessons and principles about prayer that we can learn from the Lord’s Prayer,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神與亞伯蘭立血約

創世記15章6節    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

亞伯蘭擊敗四王後,回到迦南地。當衝動過去,一切都安靜下來後,他開始害怕了。四王會不會回頭再來攻打他們,亞伯蘭在夜靜人深時,心裡升起了絲絲寒意,要不要逃?沒有想到,耶和華在異象中對亞伯蘭說:「亞伯蘭,你不要懼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賞賜你。」

何等的安[慰,神要做亞伯蘭的盾牌,而且要大大賞賜他。因為亞伯蘭拒絕了所多瑪王的賞賜,為的是免得所多瑪王說是他使亞伯蘭富足的。因為亞伯蘭認定他的富足來自於神,任何人都不能誇耀他使亞伯蘭富足,所以神就親自賞賜亞伯蘭,他就可以說是神使我富足。你的富足來自誰呢?是誰使你富足?你倚靠誰得以富足?

亞伯蘭反問神,祢說要給我子嗣,在哪裡?我都老得快死了,得立遺囑把產業留給老僕人以利以謝,祢的應許為何還沒應驗?

亞伯蘭本來要睡覺了,神卻叫他起床,到外面走一走。給他看天上的星星。沒有路燈的希伯崙,滿天星星何等美麗。這時神對他說:「你向天觀看,數算眾星,能數得過來嗎?」又對他說:「你的後裔將要如此。」

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亞伯蘭有疑問就問,神回答他,他就相信。我們要學亞伯蘭,不要把疑放在肚裡任其爛掉,影響我們對神的信心。神很願意回答我們,為我們解惑。

然後,為了取得亞伯蘭相信他的後裔必取得迦南地為業,神叫他去取一隻三年的母牛,一隻三年的母山羊,一隻三年的公綿羊,一隻斑鳩,一隻雛鴿。每樣劈開分成兩半,一半對著一半地擺列,只有鳥沒有劈開。這是何意呢?

Jesus Your Good Samaritan

Hi GAMErs,

Today’s passage is Luke 10:30-42.  Let’s go!

Luke 10:30-33 (NIV) 
30  In reply Jesus said: “A man was going down from Jerusalem to Jericho, when he fell into the hands of robbers. They stripped him of his clothes, beat him and went away, leaving him half dead. 
31  A priest happened to be going down the same road, and when he saw the man, he passed by on the other side. 
32  So too, a Levite, when he came to the place and saw him, passed by on the other side. 
33  But a Samaritan, as he traveled, came where the man was; and when he saw him, he took pity on him.

On verses 30-33:  In reply to the teacher’s question in verse 29, “Who is my neighbour [that I should love him as I love myself]?” Jesus tells one of his most famous stories: the parable (short story) of the good Samaritan.  Keep in mind that Jesus is telling this story to an audience mostly of Jews at a time when racial tensions between Jews and Samaritans were high.  The fact that Jesus makes the Samaritan the hero of this story would have come as a shock to many Jews listening, challenging them to rethink their views on Samaritans and suggesting that the kingdom of God is not just for Jews but for people of all n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