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福的確據

〈申命記 〉28:6 你出也蒙福,入也蒙福。

閱讀經文:〈申命記 〉28:1-14

〈申命記 〉28章是神對福與禍的說明,今天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福」。對華人而言,升官發財就是福,但是升了官還是想繼續升,發了財還是覺得要有更多財,在心裡的慾望不得滿足時,人總是覺得不夠。「福」有14節,就夠我們一生享用;禍事從15-68節,共54節,真是令人望而生畏,避之惟恐不及。

神說我們若留意、聽從神的話,遵行祂的一切誡命,就有各樣的「福」追隨我們,臨到我們身上。但是,「福」究竟是什麼?從字面上來看,有人說只要人有一口田,再加上有神在身邊,就是福了。換句話說,人在神的恩典裡有得吃,就是福了。也有人說,這田不是指平常的田地,而是伊甸園;口是指人,所以一個住在伊甸園裡的人,有神的伴行,就是「福」了。所以不管人住在自己的田裡,或是住在伊甸園中,只要有神的同行,那就是福。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提示,在這個「福」字裡的示旁,指的恰好就是神。一個單數的神,宇宙唯一的神。

那麼這章經文裡說的福有哪幾方面呢?

一,你在城裡必蒙福,在田間也必蒙福。在城裡或田間的「福」指何事?是否指平安呢?到哪裡都不受攻擊。在戰火連綿的近東,去哪裡都不安全,隨時有炸彈伺候。咖啡店會爆炸,學校巴士有炸彈,超巿有恐怖份子,住宅區有轟炸,去哪裡都不安全,隨時有死亡的陰影籠罩。所以在城裡不被炸彈嚇到,在田裡不被蛇咬,就是「福」了。

進窄門、走小路 (上)

〈馬太福音〉7章13-14節 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我們曾提到基督教倫理的金科玉律:「你要人怎樣待你,你就要怎樣待人」。這是一種主動的倫理,也是基督徒當有的生活。我們不是等別人關心我們、尊重我們,我們才關心別人、尊重別人,因為那是不好意思領受他人的恩情而不得不有的一種回報,是一種被動的倫理。光向來是主動的,是從太陽的本體照射到所有的客體,耶穌基督教導基督徒要在世上作光,所以我們應當從心而發,使我們周圍的人蒙受光照,在我們主動的生命影響下被引導,因而看見與得著真正的福氣。基督徒不能等人對我們好才對人好,我們要處處把我們的恩愛、我們的關懷、我們對別人造就性的力量主動積極地發揮出來,以建造性的生命影響人、造就人,使別人與我們同得福音的好處,領受新生命所帶來的力量。

  這種主動帶來正面影響的建造性生命,就是主耶穌自己所表現出來的生命,主耶穌所活出來的樣式也成為我們的榜樣,激勵我們過一個具有主動影響性的生活。這種對人的愛是一種豐盛生命的流露,這樣的人是愛惜自己生命的人,他照著對自己的愛來關懷別人,因著自己生命的豐盛產生對人可能有的影響。基督徒都應該主動積極從自己生命發出來的愛來愛別人,此即基督教倫理的金科玉律。大凡宗教論到道德律都教導我們這類的事情,但沒有像基督教這樣主動、積極產生對他人的影響。耶穌基督與所有教主不同的地方,在於所有的教主都是來自世界,耶穌基督則是自父出來;所有的教主是罪人盼望在生活中產生最好的道德原動力,但本身卻與動力的源頭脫節,但耶穌基督是上帝,祂是一切真理、愛、生命、倫理源頭的總源頭。故此,唯有靠著基督,我們才能做到這一點。

你們要進窄門--這是命令,不是選擇。

  接下去耶穌說:「你們要進窄門」,這是吩咐以及命令,因為如果不進窄門,就是進到引到滅亡的路,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的那門是窄的,那路是小的,找到的人也少。當人虛心尋求上帝,成為天國的子民,等候天國的降臨,八福告訴我們聖徒道德的生活。接著,耶穌發了一道命令:「你們要進窄門」。耶穌並不是說你們要「選擇」窄門,而是說你們「要進」窄門。

祝福與咒詛

〈申命記〉 27:8 你要將這律法的一切話明明地寫在石頭上。

閱讀經文:〈申命記〉 27:1-26 

2015年2月10日遭伊斯蘭恐怖分子ISIS劫持的年輕美籍女人質凱拉.穆勒(Kayla Mueller)被證實已遇害。凱拉在高中就熱心於社區服務,曾獲美國〈義工服務總統金獎〉,大學畢業之後在印度北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人道主義團體工作,也是以色列地區非洲難民開發中心的志願者。2011年,她到法國學法語,預備日後到非洲工作;一年後到了土耳其和敘利亞邊境與丹麥難民委員會和人道主義組織,一起幫助那些因戰爭而被迫流亡的難民。2013年8月3日凱拉和她的敘利亞籍男友在敘利亞阿勒頗被ISIS綁架,她的男友數天後獲釋,曾回去要求ISIS釋放凱拉,但沒有結果。2014年7月,美國特別軍人曾向凱拉所在的監獄採取營救行動,可惜數天前人質已被轉移到另一個地方。但是他們找到凱拉給父母的一封信。

凱拉說,「若我說自己在這個經歷中『受苦』,那只是因為我知道你們因為我受了多少的苦。我永遠也不會要求你們饒恕我,我根本不配被饒恕。」凱拉表示,她一直謹記媽媽對她的教導,「這一切的最終最終,我們唯一擁有的就是神。」而且因為這個信念,她才能夠在獄中堅持下去,她說,「當我來到這樣的一個地方,我才領悟到這句話裡面的每一個字。我向神完全的降服下來,因為真的並沒有別的人(可以倚靠)了。因著神和你們的禱告,被溫柔的保護著。我經過黑暗、光明,並且我學習到了,即使我在監獄裡,我是自由的。我非常感恩。我發現了,在每個處境裡都有好的一面,有時候我們只是要去找一找。每天我不住的為你們禱告,希望你們可以跟我一樣,靠近神、降服於神,而且你們能夠在愛中聯結,互相支持。」

2011年凱拉的父親生日時,她寫給父親一封信。她表示願意終生回應神對她的呼召,去服事那些在苦難中的人。「我在那些痛苦的眼神裡面,遇見了神。神如何向我顯現,我將永遠這樣的追隨祂。」凱拉寫道,「我會一直追隨神。有人在教會找到神,有人在大自然中找到神,有人在愛裡面找到神,我卻是在苦難中找到神。我知道了自己一生的使命已經好一段時間了,那就是用我的雙手去減輕別人的痛苦。」

記念你和神的關係

〈申命記 〉26: 18 耶和華今日照祂所應許你的,也認你為祂的子民,使你謹守祂的一切誡命。

閱讀經文:〈申命記〉 26:1-19

在印度有一句哲諺:“If you walk fast, walk alone ; If you walk far, walk together.”意謂一個人如果想走得快,只圖眼前近利,大可一個人獨來獨往或單打獨鬥;若想走得遠,走得穩,最好要有團隊(Team work)觀念,重視團隊精神,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夥伴長期合作。如此,無論是個人事業或企業經營,皆能長久。 職場上也流行一句話:「二十歲到三十歲,靠專業、靠體力;三十歲到四十歲,靠朋友、靠關係;四十歲到五十歲,只能靠錢了。」這些都講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何等重要。

華人對「關係」的概念更不模糊,最明白:「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了!」這句話也只有華人才聽得懂。在這一章裡,神提到的就是祂和以色列人的關係,以色列人和以色列人之間的關係。神提醒在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後,必有收成之時,一旦有了收成時,要立刻把初熟之物拿到祭司那裡,宣告自己已經進了神的應許之地。隨後祭司要把這初熟之物放在神的壇前,獻物的人要在神的面前陳明自己和神有什麼關係。〈箴言〉 27章10節說:「你的朋友和父親的朋友,你都不可離棄。」在那時,誰是以色列人父親亞伯拉罕的朋友呢?就是耶和華神了(賽41:8)。

當我們來到神的面前奉獻時,我們要怎樣陳明自己和神的關係呢?神要以色列人明白為何要奉獻,神也要我們知道自己為何要奉獻。不是馬馬虎虎的奉獻,不是潦潦草草的奉獻,也不是糊里糊塗、隨隨便便的奉獻。就好像我們不會拿著最好的東西滿街隨便送,總是有原因才會去送最好的禮物。當我們把自己預備好去服事神時,當我們把錢放進奉獻袋時,要明白不是教會在向你捐錢,更不是在向你要錢。而是我們來到神的面前把自己的一點心意獻給神,所以假如我們不明白自己和神的關係,那個禮物就獻得不明不白了。

凡事敬畏神

〈申命記〉 25:3 只可打他四十下,不可過數。若過數,便是輕賤你的弟兄了。

閱讀經文:〈申命記〉 25:1-19

在這一章裡,有的經文在新約裡引用過,有的在舊約裡引用過,您可記得?所以我們不要以為摩西講了這麼多,誰記得住啊?以色列人不僅把它們都記住了,而且一直傳到如今。以色列人從小就背摩西五經,背得以色列人都很聰明,拿下世界上最多諾貝爾獎。現代有許多最先進的發明也都是從以色列出來的。神的律法好像政府建造公路,若在公路上開車就安全,若要自作聰明去走自己的路,就要繞許多彎路,甚至碰到許多危險。

在神的規定下,有訴訟時,作惡的人要受懲時,不可超過四十下。原因是,若打超過四十下,就是輕賤弟兄。輕賤就是侮辱。在這裡神讓我們看到,懲罰裡應該有分寸,也應該有節制。懲罰是為了管教,不是洩忿。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十一章裡說,他曾被猶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減去一下,就是每次被打卅九下。這是按著律法的規定。而主耶穌當年是被彼拉多手下的羅馬兵丁鞭打,羅馬人沒有這個律法,主耶穌被交在外邦人的手中,所以所受的必然超過四十下以上的鞭打。換言之,耶穌為了人類的罪而遭受到不人道的侮辱,被輕賤了。

其次,保羅在〈提摩太前書〉五章和〈哥林多前書〉九章裡,都曾經引用這句話:「牛在場上踹穀的時候,不可籠住牠的嘴。」來說明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所以傳福音的人得收入或教會的供應也是應當的。其實這就好像舊約的祭司無產無業,也是靠著眾人的奉獻維生。他們是神的僕人,為眾人服侍神,所以神要會眾負起供應他們的責任。

將心比心

〈申命記〉 24:22  你也要記念你在埃及地做過奴僕,所以我吩咐你這樣行。

閱讀經文:〈申命記〉 24:10-22

神對窮人的眷顧,為何不是賜給他們錢財或好運,讓他們都能脫離窘境,反而是希望別人在他們有需要時去幫助他人呢?神不是沒有能力,為何不讓世界變成一個均富的世界呢?假如這個世界裡,大家擁有的都一樣多,那麼會不會減少很多問題?神起初造伊甸園時,祂的用意是想讓人都能享受祂的創造,但是一旦罪進入世界,人的貪念和罪性就顛覆了神原先的理想。神沒有立刻挪去人的貪念和罪性,但是祂卻讓人在這個充滿貪念和私慾的世界裡學習彼此相愛,從他人的需要裡看到自己的責任,讓人明白若不按神的教導度日,人終會自己滅了自己。

我想,神要我們明白,人若不彼此幫助,就沒有希望。所以祂允許貧窮的存在。貧窮代表了人的軟弱,人的有限;某些人的貧窮反映出某些人的貪婪和榨取。所以要使人回復正常心,就必須讓人學習付出,活出神的形像。當我們來到神面前時,祂總是憐憫幫助;因此當有人需要我們的幫助時,我們也必須用神的愛去愛他們。

在上一章裡,神說若是取人當頭,不可拿人家的上下磨石,因為那是他們維生的工具。若是沒了磨石,他們連吃飯的工具都沒有了,從何有力氣去賺錢來還你呢?因此憐憫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你想拿回人家借去的錢,那麼你就幫助他們有賺錢謀生的機會,他們有錢不就可以還你了嗎?豈不皆大歡喜。你若苛扣別人,讓別人謀生不易,那麼你就不要存著拿回錢的希望。因為你阻擋了人家的生路,就是阻擋了自己的生路。這就是神要讓我們明白的,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對人的體貼和對神的尊重

〈申命記 〉24:6 不可拿人的全盤磨石或是上磨石做當頭,因為這是拿人的命做當頭。

閱讀經文:〈申命記〉 24:1-8

很多人想知道,離婚之後可不可以再婚,基督徒也不例外。摩西的說法,似乎是為人開了方便之門:「婦人離開夫家以後,可以去嫁別人。」但是耶穌說:「凡休妻的,若不是為淫亂的緣故,就是叫她做淫婦了;人若娶這被休的婦人,也是犯姦淫了。(太5:32)」因此法利賽人問耶穌:「這樣,摩西為什麼吩咐給妻子休書,就可以休她呢?(太19:7)」

在一個男人至上的社會裡,妻子似乎變成丈夫的附屬,可以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丈夫不高興就可以把妻子休了。一張休書換來多少眼淚。但是主耶穌說,這是不對的,你們把婚姻的關係弄錯了,在婚姻裡不該如此,「因為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並且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二人成為一體。』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太19:4-6)。」

耶穌指出當初神『造男造女』,都是居於公平的原則,就是男不可無女,女也不可無男。尤其在結婚之後,夫妻就是一體,一個身體的關係,怎麼說分開就分開呢?有誰覺得自己的手長得不好看,就把它砍掉嗎?有人覺得腳不好看,就把它鋸斷嗎?既然是一個身體,即使有不合理的事或不喜悅的事,就像身體有病,總要想辦法去醫治,怎樣也不會說丟就丟,說鋸就鋸吧。這就是夫妻的關係,二人成為一體,是無法分割的。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

〈馬太福音〉五章9節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 神的兒子。

用仇恨寫歷史

  戰爭、糾紛、不滿、搶奪,這些都是和睦的相反詞。歷史充滿戰爭,人藉著仇恨寫歷史。中國自戰國七雄到今天,幾乎每個時代,都是以戰爭開始,以戰爭結束,人民不滿過去的統治者用軍事勢力,滿足個人的貪慾,以不公不義統治百姓,壓榨欺侮百姓。人要搶別人的東西時,編造謊言,講盡好話,做盡壞事,逃避責任,使人對毫不察覺這些話語背後的邪惡動機。歷史記載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嫌隙,記載人類的貪婪、野心。自從亞當犯罪以後,罪使人產生不應該有的貪婪。一個貪婪的人,一定對別人有不義的要求,用各樣的理由遮掩自己的動機,用比別人更強的勢力來侵犯別人。

  除了貪婪,妒忌導致仇恨,仇恨導致殺人。聖經告訴我們,妒忌產生仇恨,仇恨產生凶殺。人心裡若有妒忌,一定對別人不滿,用非法、不當的行為侵佔別人所擁有的。「嫉妒是骨中的朽爛」(箴14:30),這是箴言告訴我們一項很重要的法則。我們看不見骨中的朽爛,我們看見的是人的外表、笑容,以為對方對我們很好。許多人笑裡藏刀,外表漂亮,內心凶惡,對於這樣的人,防不勝防。妒忌的人無法與人和睦。妒忌、仇恨產生爭戰、凶殺諸如此類的壞事,破壞人際的和睦與社會的安寧,妨礙生命的進展。

忌妒心產生凶殺

  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寫了著名的歌劇《奧賽羅》(Otello)。主角奧賽羅是威尼斯官員,當奧賽羅被拔擢,許多人替他高興,但有一個叫依阿戈(Iago)的人打從心底恨奧賽羅,他心裡說:「惡魔在我心裡,我要陷害奧賽羅,他絕對無法逃脫我的手」。於是,依阿戈在奧賽羅面前裝作好人,使奧賽羅誤會太太不忠。

遠避諸惡

〈申命記〉 23:9 你出兵攻打仇敵,就要遠避諸惡。

閱讀經文:〈申命記〉23章

神在呼召對亞伯拉罕時,對他說:「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於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創 12:3)」 這一句話直到今天依然有效。在以色列人要進迦南之前,神宣佈有一些人不得入耶和華的會。耶和華的會指的是耶和華的會眾,也就是成為以色列人。根據猶太人的條例,外邦人若想成為以色列人,首先要接受摩西五經的教導,並且要脫離奴隸的身份。就像摩西在〈民數記〉十五章15節說的:「至於會眾,你們和同居的外人都歸一例,作為你們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在耶和華面前,你們怎樣,寄居的也要怎樣。」所有的外邦人都可以成為以色列人,除了羅得的子孫摩押人和亞捫人,以及外腎受傷的,或被閹割的人。

神的眼中善惡分明,因為摩押人和亞捫人不僅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路上,不但不肯幫助他們,還雇了巴蘭來咒詛以色列人,要害以色列人,因此神不接納他們做祂的子民。反而神記念以東人,雖然以東人害怕以色列人,也沒有幫他們,但是他們的先祖以掃是雅各的兄長,都是亞伯拉罕和以撒的後代,因此若他們願意,他們的第三代子孫就可以加入,變成以色列人。奇妙的是,神也記念埃及人,因為以色列人在埃及四百卅年,雖然其中有四百年做奴隸,但總是在埃及成長壯大了,受過埃及的收留之恩。

在〈以賽亞書〉第十九章裡,神也預言:「當那日,在埃及地中必有為耶和華築的一座壇,在埃及的邊界上必有為耶和華立的一根柱。這都要在埃及地為萬軍之耶和華做記號和證據。埃及人因為受人的欺壓哀求耶和華,他就差遣一位救主,做護衛者,拯救他們。 耶和華必被埃及人所認識,在那日,埃及人必認識耶和華,也要獻祭物和供物敬拜他,並向耶和華許願還願。

貞潔的憑據

〈申命記〉 22:22  若遇見人與有丈夫的婦人行淫,就要將姦夫淫婦一併治死。這樣,就把那惡從以色列中除掉。

在古老的社會裡對於處理女人是否貞潔的方法,竟然有不約而同之處。這貞潔的憑據指的是在第一天同房的晚上,女人的處女膜破裂所流出來的血,要用一塊布接住,作為貞潔的憑據;倘若沒有血流出來,就會被懷疑為不貞潔。這當然是很不科學的,因為有時意外或劇烈的運動都會引起處女膜的破裂,以此來鑑定,肯定會有一些冤枉的例子。但對於古時候的人,這是一個唯一的鑑定方法。

從這個試驗貞潔與否的方法,我們可以連想到耶穌的母親馬利亞當年的震驚和羞辱。當天使向馬利亞宣佈她要從聖靈懷孕時,馬利亞的頭會不會嚇得嗡嗡作響,因為未婚而有孕在當時是何等可怕的事,是要被石頭打死的。這也是為何約瑟得知後不想宣揚,而想暗暗把她休了。因而馬太說約瑟是個義人,因為在他誤會時,他依然考慮到馬利亞的處境,不願意明明地羞辱她,或置她於死地。

這也是為何馬利亞的回應那樣激蕩人心:「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明知前面的道路不好走,明知將會處境艱難,被眾人恥笑,卻毅然而然地接下神的託付。這就是馬利亞的承擔。就像被伊斯蘭國的恐怖子處死的日本記者後滕建二,他原本不必冒著生命的危險去敘利亞,但是為了營救一名被伊斯蘭國關押的日本人質湯川遙菜,而被伊斯蘭國拘捕,終於被殺。基督徒的人生是否以得到神的祝福為目的呢?是否只要平安喜樂而其他都不管呢?有承擔的人生必然面對苦難,卻能因為體會了神的心意,而享受與神共赴使命的神聖感。因此將要面對羞辱的馬利亞才能發出讚美:「我心尊主為大,  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