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備強如歌唱

傳道書7:5  聽智慧人的責備,強如聽愚昧人的歌唱。

閱讀經文:傳道書 7:5-6

5 聽智慧人的責備,強如聽愚昧人的歌唱。 6 愚昧人的笑聲好像鍋下燒荊棘的爆聲。這也是虛空。

年紀越大,越難聽到別人對自己真心的責備,甚至自己亦不喜歡接受責備。不知是因為自己胸襟越來越窄,自我保護能力越來越強,抑或是因為別人根本不敢責備自己。常常有一個體會,如果生命再聽不到別人、特別是親人和配偶的責備,這生命是可悲的。不是你沒有錯,乃是他們不敢指出你的錯。承受不起責備的生命便再沒有改善的可能,也就等於再沒有成長的空間。試問,有甚麼比一個停滯不前、自以為是的生命更可悲?

正常來說,一般人是喜歡聽好話多於責備。好話就像歌唱的聲音,悅耳動聽,叫人喜樂歡笑;責備則往往使人心裡不舒服,甚至引起怒氣。但傳道者卻指出,聽智慧人的責備,比聽愚昧人的歌唱更好,因為愚昧人的歌唱就如他的笑聲一樣,只發出吵耳的聲響,叫人感到難耐和厭煩,毫無意義。可是,為甚麼責備勝過歌唱呢?

悲喜交集

傳道書7:4    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

閱讀經文:傳道書 7:1-4

1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2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3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4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

家兄於幾年前的11月底被發現因跌倒失救而死去多日,而我們在同時期卻為著女兒將於12月中出閣而籌備喜慶,可算是悲喜交集。例如星期五晚上到教堂為婚禮綵排,翌日要為家兄清理遺物;一星期後的星期五為家兄舉行追思會,而兩天後便是女兒的婚禮。

過去在牧會期間,其實也遇過不少同時期要面對兩種心情的經歷,例如早上安息禮拜,下午婚禮;或下午婚禮,晚上到殯儀館慰問喪家,然後隨即趕赴婚宴等。我於當中不斷學習如何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的共鳴同感,而隨著時間與經驗的累積,雖不致於變成麻木,但也可算應對自如了。惟當同樣事件是直接與自己有貼身關係時,心情的調節不再一樣,但感謝主,這更讓我學習如何更切身處地去感受別人的感受。

人的有限

傳道書6:11    加增虛浮的事既多,這與人有什麼益處呢?

閱讀經文:傳道書 6:10-12

10先前所有的,早已起了名,並知道何為人,他也不能與那比自己力大的相爭。11加增虛浮的事既多,這與人有什麼益處呢?12人一生虛度的日子就如影兒經過,誰知道什麼與他有益呢?誰能告訴他身後在日光之下有什麼事呢?

第十節的經文若只是從中文字面來看,好像是在說“什麼東西都有名字了;人就是人,怎樣也不能跟力大的相爭。”你能明白它在說什麼嗎?新譯本是這樣翻譯的:“已經存在的,早已有了名稱;大家都知道人是怎樣的;人絕對無法與比自己強的抗辯。”我看得很莫名其妙,幸好有信息聖經的翻譯助我理解:10Whatever happens, happens. Its destiny is fixed. You can’t argue with fate.原來它的意思是說,不管已經發生了什麼事,都已經發生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你不能和命運爭辯。

我想,這樣一來我們都清楚了。先前所有的,是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有的人生下來很幸運,有愛他的父母,在父母身邊享盡一切的福氣。有的人一生下來就被拋棄,幾乎死掉,被人撿起來,在許多家庭轉來轉去,受盡欺凌白眼,成長得十分苦艱難。這些都不是我們能改變的,命運就是那個力大的,在眾人之上的命定,人沒有辦法與之抗爭。為什麼我們可以要什麼有什麼,而非洲的窮苦小孩,要什麼沒什麼,連吃口飯都十分艱難。

珍惜當下

傳道書6:7  人的勞碌都為口腹,心裡卻不知足。

閱讀經文:傳道書 6:7-9

7人的勞碌都為口腹,心裡卻不知足。8這樣看來,智慧人比愚昧人有什麼長處呢?窮人在眾人面前知道如何行有什麼長處呢?9眼睛所看的比心裡妄想的倒好。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在〈創世記〉第三章17-19節記載,因為始祖亞當犯罪,被神咒詛:“你既聽從妻子的話,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我想,這是人的勞碌都為口腹的開始。

從口腹伸展到心裡的各種慾望,我們努力工作賺錢想滿足自己,但心靈卻越發空虛,無法感到滿足。畢德生將其譯為:We work to feed our appetites; Meanwhile our souls go hungry. 這句話點出了人類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管怎樣努力,都無法滿足自己的靈,甚至也無法滿足別人。就像很多父母罵孩子笨,什麼都學不好,考不到好成績,進不了名校,拿不到好工作。父母擔心的是孩子找不到好工作,賺不到大錢,所以從孩子小的時候就一直罵,其實是把自己的不滿足投射在孩子身上,希望以他們的成就來滿足自己。

長壽的虛空

傳道書6:6   那人雖然活千年,再活千年,卻不享福,眾人豈不都歸一個地方去嗎?

閱讀經文:傳道書 6:3-6

3人若生一百個兒子,活許多歲數,以致他的年日甚多,心裡卻不得滿享福樂,又不得埋葬,據我說,那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4因為虛虛而來,暗暗而去,名字被黑暗遮蔽,5並且沒有見過天日,也毫無知覺,這胎比那人倒享安息。6那人雖然活千年,再活千年,卻不享福,眾人豈不都歸一個地方去嗎?

根據2017年一月份《Mail Online》的報導,有位印尼人Saparman Sodimejo(索迪米約)在2016年聖誕節過146歲生日,他的身份證上註明他出生於1870年12月31日。他的親友、四任妻子以及所有兒女都已過世,目前由曾孫及玄孫輩照顧。他還能用枴杖自己走路,也幾乎什麼都能吃。他在122歲時就準備好棺材和墓地,連墓埤都已刻好。他說那時最想要的就是死亡。索迪米約於2017年4月底辭世,五月1 日下葬。

這個報導讓我感到十分震撼,因為現代人都講究飲食和長生之道,幾乎人人都想健康的一直活下去。但是這個老人的現狀卻說明了一個事實,就是有一天即使神允許你一直活著不死,也能吃喝,照顧自己,你也可能像他一樣,巴不得死亡早點來臨。死亡原來也是出於神的恩典,是個禮物。世人所盼望的長壽,真的是福氣嗎?

一宗禍患

傳道書6:1  我見日光之下有一宗禍患,重壓在人身上。

閱讀經文:傳道書 6:1-2

1我見日光之下有一宗禍患,重壓在人身上。2就是人蒙神賜他資財、豐富、尊榮,以致他心裡所願的一樣都不缺,只是神使他不能吃用,反有外人來吃用。這是虛空,也是禍患。

“神賜人資財豐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份,在他勞碌中喜樂,這乃是神的恩賜”。相反的,若是神賜人資財豐富,卻不能吃用,不能取自己的份,不能在勞碌中喜樂,就是禍患了。你在勞碌中可有喜樂?你能否享用神賜給你的資財,你能否取得自己的份?假如你一直在埋怨你的工作,假如你一天到晚捨不得吃捨不得喝,不敢用錢,一用錢就心疼,那麼你得好好在神面前思考,究竟你這一生的“份”是什麼?

神的恩賜是讓人可以享用他的勞碌所賺取的一切,假如你捨不得去享用你勞碌所賺取的,反而要留給外人吃用,那麼祝福就變成禍患了。這當中的福與禍,就在於自己的心懷意念。假如你的信心放在錢財之上,你自然不敢花用,因為錢財成了你的安全感。你害怕自己年弱衰老之際沒有錢用了,那怎麼辦呢?所以要把錢抓得緊緊的,像華爾街巫婆Hetty Green,洗衣服要省肥皂,只洗領子或袖子;找醫院要找免費醫院,至死不敢用錢。她的錢財就留給外人用了。

阿嬤的冰箱

傳道書 5:19   神賜人資財豐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份,在他勞碌中喜樂,這乃是神的恩賜。

閱讀經文:傳道書 5:18-20

18我所見為善為美的,就是人在神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他的份。19神賜人資財豐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份,在他勞碌中喜樂,這乃是神的恩賜。20他不多思念自己一生的年日,因為神應他的心使他喜樂。

在網上流傳著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為什麼老人家的冰箱總是滿的?因為老人家總是要保留剩菜。假如今天紅燒肉沒吃完,明天紅燒豆腐沒吃完,後天香腸沒吃完,就把它們都放在一起。每天用大同電鍋蒸,沒吃完再把新的剩菜放進去。有人說他的祖母92歲了,只要食物還能嚥下去,基本上都不會丟。到外面吃不完的,一定要打包,有時放到發霉還捨不得丟。你跟她說,這樣吃對健康不好啦,她說她這樣吃都活到92歲了,有什麼不好?你說這樣的老人家是有福氣還是沒福氣?

積存資財的虛空

傳道書 5:15  他怎樣從母胎赤身而來,也必照樣赤身而去,他所勞碌得來的,手中分毫不能帶去。

閱讀經文:傳道書 5:13-17

13我見日光之下有一宗大禍患,就是財主積存資財,反害自己。14因遭遇禍患,這些資財就消滅,那人若生了兒子,手裡也一無所有。15他怎樣從母胎赤身而來,也必照樣赤身而去,他所勞碌得來的,手中分毫不能帶去。16他來的情形怎樣,他去的情形也怎樣,這也是一宗大禍患。他為風勞碌,有什麼益處呢?17並且他終身在黑暗中吃喝,多有煩惱,又有病患嘔氣。

有錢是虛空,是禍患嗎?即便知道,人依舊像飛蛾一樣,不停地向它撲去。有一位在香港住的浙江人,從小跟著父親學做生意,克勤克儉,以成為巨富為人生的目標。那時正香港的房地產起飛,他從事開發和建築,很快就成為香港巨富之一,據說當時他的財產最少也有十億美元。但他為富不仁,一毛不拔,從不捐助那些有求於他者;他錙銖必較,精打細算,惟求在原有的數目上加多幾個零。

我為錢狂

傳道書 5:12   勞碌的人不拘吃多吃少,睡得香甜;富足人的豐滿,卻不容他睡覺。

閱讀經文:傳道書 5:8-12

8你若在一省之中見窮人受欺壓,並奪去公義、公平的事,不要因此詫異。因有一位高過居高位的鑒察,在他們以上還有更高的。9況且地的益處歸眾人,就是君王也受田地的供應。

10貪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知足,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這也是虛空。11貨物增添,吃的人也增添,物主得什麼益處呢?不過眼看而已。12勞碌的人不拘吃多吃少,睡得香甜;富足人的豐滿,卻不容他睡覺。

馬丁路得曾經說過:「當一個人信了耶穌後,他一定要有三變:一是心的改變,二是意志的改變,三是『荷包』的改變。」三者之中最難的似乎是「荷包」的改變了!

事實上,金錢的力量真的十分廣大,既可收買人心,也可以控制別人的命運。我的兒子凱頌還在念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和太太決定每個月給他二十元零用錢。怎料,他拿著二十元,一天就花光了,回家後更揚揚得意告訴我們他的經歷。他拿二十元在學校買了雪糕雪條請同學吃,尤其是那些平日沒有與他來往的同學。這一天他頓時成為最受歡迎的人物,每個同學都爭著與他打交道,令他感到十分自豪。

官民間不平等之虛空

傳道書 5:8a  你若在一省之中見窮人受欺壓,並奪去公義、公平的事,不要因此詫異。

閱讀經文:傳道書 5:8-9

8你若在一省之中見窮人受欺壓,並奪去公義、公平的事,不要因此詫異。因有一位高過居高位的鑒察,在他們以上還有更高的。9況且地的益處歸眾人,就是君王也受田地的供應。

林肯曾說過這句說話,「民主主義就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他說:「我不想當奴隸,也不想當主人,這就是我的民主主義了。」格萊思頓也曾說過,「政治的目的只在造成容易偽善、難於作惡的社會。」今天的社會,無論民主或獨裁,我們可以看見許多官民之間不平等的現象,而在所羅門的時代,他同樣看到當時官民之間的不平等。

傳道書五章  8至9節,「你若在一省之中見到窮人受欺壓,並奪去公平、公義的事,不要因此詫異。因有一位高過居高位的鑒察,在他們以上還有更高的。況且地的益處歸眾人,就是君王也受田地的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