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大衛救基伊拉

〈撒母耳記〉上 23: 12 大衛又說:「基伊拉人將我和跟隨我的人交在掃羅手裡不交?」耶和華說:「必交出來。」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23:1-29 

基伊拉位在猶大的高原上,其中有一座堅固的城。它在亞杜蘭南方約五公里之處,離非利士人的迦特大約廿公里。它附近的土地十分肥沃,農產十分豐富;那時正是初夏收割農作物的時候,所以非利士人乘機前來搶奪。禾場是一個空曠地方,農夫將收成的禾榖曝曬及打果實之處;非利士人垂涎這些糧食,想要不勞而獲。這城自古以來就是猶大山地和非利士人的兵家必爭之地,在約書亞時已經劃給猶大支派,但猶大族尚未能制服此地的外邦人。當時基伊拉的居民並非以色列人。

大衛本來偏安在亞杜蘭洞,因為跟隨他的人越來越多,先知迦得勸他回到猶大地,猶大地指的是耶路撒冷以南那片廣大的地區。大衛若在那裡從事活動,可以建立根基,贏得民心,作為他將來的王國基地。所以大衛就帶著跟隨他的人進入猶大地的哈列樹林裡。當有人向大衛報告了非利士人攻擊基伊拉一事,大衛不是立刻做決定。雖然他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氣概,但是他和掃羅很大的不同,在於他敬畏耶和華神。他的心裡有事,就立刻去求問耶和華神。他把尋求神的心意作為每一件事的首項要務。不是先和眾人討論,不是自己先定方向,而是先求問神的心意:“可以不可以?”

求問神需要等待神的回應。求問神不是禱告完就算報備了,神就會幫助我了,那叫一廂情願。大衛需要去找祭司,祭司需要潔淨自己,求問神之後,等待神的答覆。有了答案,再去告訴大衛。我們求問神,當然要等候神的回應,神會用各種方法來回應我們,有時藉著環境,有時藉著《聖經》的話語,有時用別人的口,有很多種方法,所以在神還沒有答覆之前,不可採取行動。

大衛匿於亞杜蘭洞

〈撒母耳記〉上 22:1    大衛就離開那裡,逃到亞杜蘭洞。他的弟兄和他父親的全家聽見了,就都下到他那裡。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22:1-23 

這章的經文裡記述了一個小人物的堀起,和一個大人物的自堀墳墓。從表面上看來,大衛好像是落魄了,但是跟隨他的人從各地而來。大衛從一個逃犯變成了一個小頭目。掃羅命令人去殺祭司,卻沒有人肯做,只有以東人多益才敢做如此得罪神的事情。掃羅的作為使他失去人心,使他成為一個殘殺子民的王,一個走向末日的王。從來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大衛和掃羅的情形正反映了這句話的真實。

大衛欺騙亞希米勒大祭司以求餅,又裝瘋欺騙非利士王亞吉以求生,當他想得到人的幫助時,他發現除了欺騙沒有別的辦法。即使如此,欺騙不僅沒有為他解決問題,反而讓他要面對更大的問題。挪伯一城的血債都由他而起,何等沉重!大衛離開亞吉之後,就逃到亞杜蘭洞。他再也無法倚靠任何人。有時候,神會把我們逼到一個地步,讓我們只能倚靠祂。反而是當大衛開始倚靠神時,他就成了別人可以倚靠的人。這真是很奇妙的事,當我們什麼都沒有,只能倚靠神時,神就因而彰顯榮耀,讓我們可以成為他人的幫助。

亞杜蘭在希伯倫西北約16公里,以拉谷的南側, 介于迦特和伯利恆中間,在猶大高原上,該地區的山中有很多石灰岩洞穴,洞穴彼此互通,可容人居住。最出名的洞穴就是大衛住過的亞杜蘭洞。大衛逃到亞杜蘭洞時,他的弟兄和父親的全家都去投靠他,很可能因為掃羅也開始逼迫他們,要他們說出大衛的所在。大衛有三個哥哥都在掃羅的軍隊裡,一旦掃羅以大衛為敵,他的哥哥們在軍隊裡可能也受到莫須有的對待,以致他們寧可叛逃也不要在軍隊裡呆下去;他們一逃,其他的家人豈能不逃?

大衛逃至挪伯和迦特

〈撒母耳記〉上 21:10  那日大衛起來,躲避掃羅,逃到迦特王亞吉那裡。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21:1-15 

這是大衛的人生裡比較多苦難的一段日子。雖然沒有做錯什麼,雖然全心全意地在為以色列人爭戰,雖然盡心盡意地服侍掃羅,卻換來懷疑、嫉恨和追殺,甚至有家歸不得。你說他冤不冤?世界上感到自己很委屈,很冤枉的人到處都是,但是能像大衛在感到委屈和冤枉時仰望神的人就不多了。掃羅坐在王位上,卻因為沒有神的同在,因而疑神疑鬼;大衛雖在逃亡途中,但因為有神的同在,在苦境中亦可領略到神的恩典。

挪伯是便雅憫地一座祭司居住的小鎮,在約櫃被非利士人搶走後,會幕就從示羅搬到挪伯,約櫃則繼續留在基列耶琳。亞希米勒是以利的孫子,有解經家認為他就是十四章第三節裡穿著以弗得的亞西亞祭司。在十四章裡,亞西亞(即亞希米勒)是跟著掃羅的祭司,換句話說,他是掃羅的“御用”祭司。所對政治也有點敏感度。當他看到大衛獨自前來時,就感覺得有點不對勁,因此戰戰兢兢地出來迎接大衛。

大衛是戰士長的身份,理當有人隨侍左右,怎麼他會獨自一人前來?大衛可能為了尋得亞比米勒的幫助,而向他撒謊。經常有人認為撒一下白謊無所謂,又不會害人。為了保護自己,編一下故事又何妨?但是我們若知道亞希米 勒和整個挪伯城都因為大衛的白謊而被掃羅屠城,可能對白謊會有更深的認識。

約拿單與大衛結盟

〈撒母耳記〉上 20:42   願耶和華在你我中間,並你我後裔中間為證,直到永遠!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20:1-42 

約拿單和大衛的友誼是神很奇妙的安排。因為一般而言,要做朋友大多是年齡相當,背景類似,才容易談得來。但是約拿單是王子,大衛是平民,而且是個放羊的,兩人的地位甚為懸殊;年齡上約拿單也比大衛大許多,約拿單是掃羅的長子,大衛是耶西的么兒。當約拿單已經是個奔馳於彊場的勇士時,大衛還只是個放羊的小孩。但是大衛對神的信心吸引了約拿單,使他們一見如故,其實說是約拿單特別疼愛大衛,也不為過。因為大衛在一開始很可能不敢高攀,是約拿單的誠意使大衛可以放心跟他做朋友。

約拿單是敬畏神的人,因此他在靈裡的感覺也很敏銳。他說的每一句話都好像在交代遺囑,雖然他自己不知道將會發生何事。我們教會裡有一位老媽媽在過世之前的主日,不知為何,就站在教會門口跟每一個人打招呼。等她過世後,大家猛一回想,才覺得那天早上她的行為很特別,彷彿是在向大家告別。雖然她自己也不知道那週之間她會返回天家。約拿單和大衛結盟的內容是:“你要照耶和華的慈愛恩待我,不但我活著的時候免我死亡,就是我死後,耶和華從地上剪除你仇敵的時候,你也永不可向我家絕了恩惠。”他是王子,為何需要大衛免他死亡?他彷彿在預言,有一天大衛的權位會比他高,可以有生殺之權。倘若他死了,也不可向他家絕了恩惠。彷彿他已經知道,有一天他的家會需要大衛的保護。

當約拿單明白他的父親非殺大衛不可的決心後,他更加求大衛記念他們之間的約,“願耶和華在你我中間,並你我後裔中間為證,直到永遠!”所以約拿單顯然已經查覺,耶和華神已經不再與他的父親同在,因為他說:“願耶和華與你同在,如同從前與我父親同在一樣”。他很清楚,神與大衛同在,神已經不再和他父親同在。

大衛逃避掃羅

〈撒母耳記〉上 19:12    於是米甲將大衛從窗戶裡縋下去,大衛就逃走,躲避了。

閱讀經文: 〈撒母耳記〉上 19:1-24 

掃羅隱藏的殺機終於再也無法隱瞞,他把這個想法公諸於世,向眾臣僕和約拿單說他要殺大衛。但是就像約拿單說的,大衛不但沒有犯錯,反而拚命殺非利士人,他對掃羅是有益、有幫助的,少了一個這樣的英雄,以色列人能打得過非利士人嗎?除了掃羅,大家都能看得清楚,以色列人需要大衛這樣勇敢的戰士。我們有時會不會想,神的同在和不同在,於我們有何關係?為何《聖經》常常強調神的同在,好像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掃羅和大衛是個很好的例子,讓我們看到一個人有神同在和沒有神同在的光景。掃羅失去了神的同在,雖然位極王尊,卻一點安全感也沒有,整天活在害怕和恐懼之中。他的表面很風光,有很多人侍候左右,有很多人聽從他的調度,他想怎樣就怎樣,甚至想殺人時就去殺人。他有極大的生殺之權,但是他一點平安也沒有。因此惡魔時時來找他,其實更正確的說法是,因為沒有神的同在,他無從求告,被自己的愁煩和嫉恨所纏繞,所以自己一個人時,越想越著急,就有精神錯亂的現象出現,變成一個失去理智的人,忘恩負義的人。

大衛每遇非利士人來爭戰,他就出去努力抗敵,掃羅卻視他為眼中釘。嫉恨使人失去正確的判斷,掃羅不感謝大衛的功勞或苦勞,只是不斷地擔心自己的聲譽下降,大衛的聲譽升隆。有時候我們在服侍神時也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害怕別人的表現出色,取代了自己的位置,因而對心裡嫉妒的人百般掣肘,甚至不給服侍的機會。掃羅和大衛的事發生在神所揀選的子民國度裡,所以在神的家裡,人若沒有神的同在,就會發生比社會上的人更不公平的現象,使人對神的家灰心失望。

掃羅嫉恨大衛

〈撒母耳記〉上 18:14   大衛做事無不精明,耶和華也與他同在。

閱讀經文:  〈撒母耳記上〉 18:1-30 

當歌利亞向以色列人罵陣時,以色列人沒有一個敢出去應戰,包括掃羅。掃羅曾經懸賞:“若有能殺他的,王必賞賜他大財,將自己的女兒給他為妻,並在以色列人中免他父家納糧當差。(撒上17:25)”但是當大衛殺了歌利亞之後,三件事掃羅一件也沒有付之實現。本來是可以免當差的,這下卻被掃羅扣住了,不容他再回父家。反而是掃羅的兒子約拿單和大衛變成了好朋友。約拿單對大衛的愛,不是指同性戀的愛;這種心的契合,也不是那種情慾之戀,而是一種伯牙和鍾子期那種相遇有知音的感受。因為他們對神單純的信心,使他們能相知相惜,並且建立聖潔的友誼。

那時候,以色列營中只有掃羅和約拿單有刀有槍(撒上13:22),追趕非利士人之後,可能會獲得許多戰利品,包括刀槍。但是身上的戰衣、腰帶等等,不是別人有的,因為那些裝備代表了約拿單王子的身份。但是約拿單愛大衛如同愛自己的性命,就把自己最寶貴的外袍、戰衣、刀、弓、腰帶都給了大衛。大衛原是個牧童,一下子穿上約拿單這些裝備,定然判若兩人吧。約拿單又和大衛結盟,表示與大衛共生死。一個當朝的王子,可以說是太子,因此後來掃羅責備約拿單:“耶西的兒子若在世間活著,你和你的國位必站立不住(撒上20:31)”,竟然和一個小牧童結盟,對大衛而言,這是何等的際遇。

雖然撒母耳已經在大衛的家人面前膏大衛為王,但是大衛的心裡一點都不因而感到驕傲。掃羅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並且努力去做,因此眾百姓和掃羅的臣僕都喜歡他。但是這樣的謙卑並沒有給他帶來平安,因為他們回城時,眾婦女的讚美還是激怒了掃羅。

大衛擊殺歌利亞

〈撒母耳記上〉 17:45 大衛對非利士人說:你來攻擊我,是靠著刀槍和銅戟。我來攻擊你,是靠著萬軍之耶和華的名,就是你所怒罵帶領以色列軍隊的神。

〈撒母耳記上〉 17:41-58 

美麗的以拉谷,綠草如茵,卻被一群野心勃勃的非利士人給踐踏了。因為它起於希伯崙,逐漸向北下落,綿延數十裡,至桑特河時與其他山谷匯合,形成寬約 3公里的平坦谷地。正是非利士人最喜歡穿越去攻打以色列人的途徑。這一回,掃羅帶著以色列人在此安營,抵擋非利士人。非利士人派出一個巨人歌利亞出來向以色列人單挑,面對巨大的歌利亞和他在當時幾近完美的裝備,以色列人沒有一個敢出來應戰。

小小的大衛那時有多大呢?連當兵的年紀都不到,只能算是個青少年吧,為了對耶和華神的愛,他公然應戰。因為這人竟敢辱罵永生神的軍隊,卻沒有人敢去殺他,因此他要去除掉以色列人的恥辱。當歌利亞看到大衛應戰時,他可能氣瘋了,以色列人竟敢戲弄他,派一個乳臭未乾的小伙子,來和他這身經百戰的大巨人爭戰。大衛只拿著牧羊的杖,無刀也無槍,歌利亞覺得大衛太瞧不起他了,把他當成狗了?

歌利亞看不起這個年輕,面色光紅,容貌俊美的小伙子,但是大衛的回答卻落地有聲。大衛指出,歌利亞作戰靠的是刀槍和銅戟,但是他去攻擊歌利亞是靠著萬軍之耶和華的名。我們碰到事情時,也要學習大衛這樣的邏輯思維:刀槍銅戟和萬軍之耶和華的名,兩相比較,哪一個更可靠,更有實力?你可以把你的困難或仇敵的優勢放在刀槍銅戟的位置,然後決定要倚靠哪一方去取得最後的勝利。

大衛自請出戰歌利亞

〈撒母耳記上〉 17:37 a   大衛又說:「耶和華救我脫離獅子和熊的爪,也必救我脫離這非利士人的手。」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17:1-40

在我印象中的巨人,大概就是某次在芝加哥機場過境時看到的那些黑人,當他們走過我身旁時,我的頭竟不及他們的腰。這個經驗使我稍微能明白,當以色列人的探子說他們在迦南人面前就像蚱蜢一般,我也有類似的感覺。這個歌利亞有多高呢?在《七十士譯本》裡記載“四肘零一虎口”,約兩公尺高。《七十士譯本》是指大約在公元三世紀前,埃及為了充實亞歷山大圖書館,聘請了七十二位希伯來人的文士,到埃及把希伯來文的《聖經》翻譯成希臘文。

現今的和合本《聖經》是採用《馬索拉文本Masoretic Text》,馬索拉學士意為「傳統」的大師,他們主張力求保持文中的原貌。「傳統」這個字詞在希伯來文是「馬索喇赫」或「馬索肋特」。到公元第六世紀,那些以準確抄寫希伯來文《聖經》為己任的人被稱為馬索拉學士。他們寫成的抄本則稱為《馬索拉文本》。《馬索拉文本》記載歌利亞的身高是六肘零一虎口,約三公尺高。雖然兩者在尺寸上有點出入,但我們可以明白歌利亞是個相當高大的巨人。

《聖經》記載歌利亞是非利士人,但也有人認為歌利亞是亞衲族裔的後代。西元前十三世紀的阿納斯塔西第一蒲草紙Papyrus Anastasi I,記載迦南地有些戰士身高7-9呎,相當於 210到270公分,另外也挖到兩具身高210 公分的女性骸骨。所以亞衲族人的存在並非是虛假的傳說。他頭戴銅盔,身穿鎧甲,甲重五千舍客勒(約57公斤)。鎧甲的原文是“魚鱗”,意即有甲的保護衣,甲是指一片片銅製造的,鱗狀的保護衣。他的腿上有銅護膝,兩肩之中背負銅戟; 槍桿粗如織布的機軸,鐵槍頭重六百舍客勒(約6.84公斤)。還有人拿盾牌在他前面走。從這些裝備來看,你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他比別人都高大強壯,渾身都是保護,還要有人拿盾牌在他前面走。我覺得這個人相當膽小啊!他靠的不是能槍善戰,而是塊頭大和重量,不把人壓扁就把人撞暈。他對著比他矮小甚多的以色列人單挑,其實是不公平的。

撒母耳膏大衛

〈撒母耳記上〉 16:7  耶和華卻對撒母耳說:「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揀選他。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16:1-23

當撒母耳對掃羅說:“今日耶和華使以色列國與你斷絕,將這國賜予比你更好的人。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至說謊,也不至後悔。因為他迥非世人,決不後悔。(撒上15:28-29)”時,掃羅害怕了,但是他可能沒有想到神已經真的找到了另一個人要取代他。撒母耳為掃羅難過,為掃羅悲哀,但是神要他往前走,向前看。因為神雖然曾經揀選掃羅,但是一旦掃羅不肯聽從神的話,神也離開他了。這件事讓我們明白,不遵從神的話,在神的眼中是無可饒恕的;即使花言巧語為自己找理由,也無濟於事。

神要撒母耳重新出發,去膏立神所揀選的新王。神要撒母耳去伯利恒找耶西,這耶西是摩押婦人路得和波阿斯的孫子。撒母耳沒有想到,神要膏立的是一個可愛的少年人。他的哥哥們一個個從撒母耳面前經過,卻沒有一個是神揀選的。神對撒母耳說:“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揀選他。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但是你可能還記得,掃羅比眾百姓都高過一個頭,他的外貌不是很出眾嗎?神為何選他呢?

在十五章裡,撒母耳對掃羅說:“從前你雖然以自己為小,豈不是被立為以色列支派的元首嗎?”掃羅在作王之前是很謙卑的,他覺得便雅憫支派是以色列支派中最小的;而他的家族又是便雅憫中最小的族。若論選王,怎樣也輪不到他。所以當撒母耳要向眾百姓介紹他時,他還躲了起來。那時的掃羅一點都不驕傲。但是作王之後,他變了,變得非常自大,比神還大,所以他不聽神的,他忽悠神。該做的不做,還找理由塘塞,並且推卸責任。他不把神當做神來敬畏,他以為神看不見他的所作所為。社會新聞裡,我們有時也會看到一些變節的牧者或傳道人,他們一開始都是非常認真而忠心的神僕,但是後來在各種引誘下,他們失節了。

聽命勝於獻祭

〈撒母耳記上〉 15:22撒母耳說: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祂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15:1-35

撒母耳上次因為掃羅代他獻祭,違背了神的命令,對掃羅很不高興。但是這次,撒母耳再來見掃羅,為何他要再見掃羅?因為他要傳神的話。不管他對掃羅如何失望,神還是要再給掃羅一次機會。看看掃羅是否真的能明白神的用心良苦,因而回轉。所以撒母耳提醒掃羅,他能夠做以色列人的王,不是出於他自己的能力或才華,而是出於神的揀選,因此掃羅應該珍惜,應該聽從神的話,免得神一怒之下,取走他的王權。因為神可以使人升高,也可以使人降低,所以人在祂面前應當存謙卑的心,不要妄自尊大。心存謙卑的人就會聽從神的話,心裡驕傲的人則恰恰相反。所以從一個人順服神的程度,可以看出他實在是謙卑或驕傲。

撒母耳傳達神的命令,要掃羅去滅盡亞瑪力人。在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亞瑪力人尾隨以色列人,在以色列人的隊伍後面攻擊搶劫老少婦孺。神沒有忘記他們的惡。所以我們可以明白神的性情,誰攻擊祂的子民,祂必報仇。這是神對祂的子民之愛的表現,同時也是神公義的一面,神不會放過作惡的人。這是神給掃羅最後一次的機會,要看掃羅肯不肯聽從祂的話。掃羅能不能把這個機會,使神的心意回轉?

有的人以為神是無比慈愛的神,所以他可以盡情犯罪,只要找一些藉口塘塞就可以了。神真是那麼好騙的嗎?還是他們在騙自己?掃羅很有人情味,先去勸基尼人避避風頭。在〈士師記〉第一章曾經提到,摩西的內兄是基尼人,摩西曾經邀請他的岳父和以色列人同去,並在曠野做他們的眼目,並應許將來耶和華有什麼好處待以色列人,以色列人也必以什麼好處待他們(民10:29-32)。也因為他們在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曾經恩待以色列人,從那時起,基尼人就和以色列人住在一起,而且相處得很好。(也有一說,摩西的岳父是米甸人,因為基尼人是米甸人裡的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