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福的確據

〈申命記 〉28:6 你出也蒙福,入也蒙福。

閱讀經文:〈申命記 〉28:1-14

〈申命記 〉28章是神對福與禍的說明,今天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福」。對華人而言,升官發財就是福,但是升了官還是想繼續升,發了財還是覺得要有更多財,在心裡的慾望不得滿足時,人總是覺得不夠。「福」有14節,就夠我們一生享用;禍事從15-68節,共54節,真是令人望而生畏,避之惟恐不及。

神說我們若留意、聽從神的話,遵行祂的一切誡命,就有各樣的「福」追隨我們,臨到我們身上。但是,「福」究竟是什麼?從字面上來看,有人說只要人有一口田,再加上有神在身邊,就是福了。換句話說,人在神的恩典裡有得吃,就是福了。也有人說,這田不是指平常的田地,而是伊甸園;口是指人,所以一個住在伊甸園裡的人,有神的伴行,就是「福」了。所以不管人住在自己的田裡,或是住在伊甸園中,只要有神的同行,那就是福。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提示,在這個「福」字裡的示旁,指的恰好就是神。一個單數的神,宇宙唯一的神。

那麼這章經文裡說的福有哪幾方面呢?

一,你在城裡必蒙福,在田間也必蒙福。在城裡或田間的「福」指何事?是否指平安呢?到哪裡都不受攻擊。在戰火連綿的近東,去哪裡都不安全,隨時有炸彈伺候。咖啡店會爆炸,學校巴士有炸彈,超巿有恐怖份子,住宅區有轟炸,去哪裡都不安全,隨時有死亡的陰影籠罩。所以在城裡不被炸彈嚇到,在田裡不被蛇咬,就是「福」了。

The Gift That Trouble Brings

Hi GAMErs,

Today’s passage is John 12:27-36.  Let’s go!

John 12:27 (NIV) 
27  “Now my heart is troubled, and what shall I say? ‘Father, save me from this hour’? No, it was for this very reason I came to this hour. 

On verse 27:  Jesus was troubled by the prospect of dying, showing his real humanity (v27a).  Yet rather than asking the Father to rescue him from having to die, Jesus reminds himself that that is why he came (v27b). 

Taking a hint from Jesus, when I go through trouble or hardship, sometimes it helps to remind myself, “JB, it’s part of the calling.  This is just part of living out the life God called you to live on this earth, so don’t cry and complain as if something strange were happening to you.  This is what you were made for.”  Let’s learn to boldly take on trouble Jesus’ way.

「病弱殘疾者的詩歌」系列介紹(3):「每一天所度過的每一刻」

導言

今天我在「病弱殘疾者的詩歌」系列中要向大家介紹的這位聖詩作者,雖然出生於北歐之國 – 瑞典的一位女性,但她所寫的詩歌卻在十九世紀歐美各國先後興起的基督教復興運動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本人也因此與同時代英國的夏洛特·埃利奧特(Charlotte Elliott)以及美國的芬妮.克羅斯比(Frances J. Crosby) 等著名聖詩作者一起,被列入教會史上傑出的女詩人行列。她就是莉娜·桑德爾(Lina Sandell 1832-1903 )。下麵我就來講述她的生平,以及她的代表作「每一天所度過的每一刻」(Day By Day,and with each passing moment)(以下簡稱“每一天”)背後的故事。

01 自幼病弱的女孩和博學父親

莉娜·桑德爾1832年出生在瑞典斯馬蘭市的弗洛伊德鎮。父親是一名牧師,她是家中的幼女,上面還有三個姐姐和一個哥哥。在眾兄弟姐妹中莉娜一直最受父母親的關愛,其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她是家中老么,更是因為她在很小時就因染上了傷寒而差點喪命,病癒後身體狀況就變得弱不禁風,一直十分虛弱。正因為如此,在她的童年雷根本無法像正常孩子們那樣在室外自由自在地玩耍,大多數時間裏只能待在室內。

(左上圖是莉娜.桑德爾年輕時的照片)

莉娜的父親喬納斯·桑德爾(Jonas Sandell 1790-1858)是一名知識淵博的牧師,他不但是當地教區德高望重的一名教務長,而且還是一個業餘的地形學家,在地形和方言的研究領域頗有建樹。因此在他家裏自然有一個藏書十分豐富的書房。這也為因身體原因只能待在室內的莉娜提供了一個最好的去處,那就是父親的書房。

莉娜的天資本身就十分聰明,加上有了整天和博學的牧師父親在一起的條件,她不但自四五歲起就學會了閱讀和寫字,也因為受到當牧師的父親的影響,從小就在靈性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她經常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靈修所得記錄在筆記本上,到十三歲時已經記滿了厚厚的一大本。在這些靈修中她最關心的主題是耶穌救恩和在基督裏的生命,以及對天堂和永生的盼望。同時作為一名年少的文學寫作愛好者,她也常常把自己的所見所思化作讚美詩歌的形式記錄下來。

▲ 莉娜父親喬納斯服事的教堂及他本人歷史照片

 

02 才華橫溢的詩人和受洗“兒歌”

莉娜的文學才華隨著她年齡的成長不斷地得到進步,到了她二十一歲那年就出版發表了第一部詩集;但最早引起人們注意的還是她十六七歲寫的那首「天父的孩子」(瑞典語:Tryggare Kan Ingen Vara),因為這首詩歌流傳到後來居然成為瑞典所有兒童在受洗時必唱的聖詩。

說起來很有趣,莉娜在醞釀寫作這首詩歌時,她心裏出現的人物並不是孩子,而是處在那個極其動盪和不安的年代裏仍然能夠堅持自己的信仰,跟隨主走十字架道路的勇士們。這一點從詩歌的一開始就寫了“沒有人能比那些忠實於天父的信徒更為安全”的詩句可作證明。但是莉娜在這句詩文裏,她用了“little crowd”來形容那些為數雖少卻信仰堅定的信徒;可沒想到當這首詩歌投到報社後,那位負責的編輯卻自作主張改動了其中的一個字,即把“little”後面的 “crowd”(人群/群體)直接改成為“children”(兒童),並專門還配上了兒童的插圖。於是這首詩在大眾讀者的眼裏“理所應當”地成了兒童詩歌;更讓作者沒想到的是,詩歌發表後不脛而走,深受人們喜愛,慢慢地最終成了各地為兒童受洗的專用聖詩。時到今日瑞典的許多教會還在使用。

 ▲ 2014年6月8日瑞典瑪德琳公主在教堂為女兒萊奧諾洗禮時的照片

莉娜自最初發表自己的詩歌起就使用了匿名的方式,對此她的解釋是不想為自己的作品感到驕傲,把一切榮耀都歸於神。直到有一次某個報社在編輯她的詩歌時用了L.S.作為她名字的縮寫,此後莉娜才開始使用這個署名。

03 突如其來的悲劇與傳世佳作

可是這樣平靜和美好的生活卻在她26歲那年被一場意想不到的悲劇無情地打破,而且來的是那麼的突然和震驚。那天莉娜陪同父親一起坐船前往瑞典的第二大城市哥德堡,可就在快到達目的地的海斯特霍爾門(Hästholmen)附近海域時,輪船突然發生了意想不到的傾斜;此刻正站在客船甲板邊沿上觀察海岸線地貌的父親因沒有站穩而不幸墜落到水中,瞬間又被波浪和漩渦無情地吞沒,而這一切就發生在莉娜的眼前。

▲ 莉娜父親墜海海域的海斯特霍爾門碼頭歷史舊照

父親因這場突發性事故去世給莉娜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打擊,要知道在她過去的二十六年生命裏一直與父親形影相隨,因此對父親有著特別深的依賴和愛戴,更何況父親也是家裏唯一的經濟來源。「每一天」的這首詩就是在莉娜在經歷了如此刻骨的喪父之痛後的日子裏寫的。在這首詩歌中她傾述了自己在失去了地上的慈父後如何依靠天父的憐憫、保護和慈愛度過難熬的每一天、甚至每一刻的心情,以及她在患難困苦的日子裏因著有主的同在及信靠主的應許而得到的安慰、力量和盼望。全詩情感深切,感人肺腑。詩歌分三段,文字和簡譜如下:

04 父母離世後的歲月和編輯工作

在父親去世後的第二年,莉娜又經歷了母親因病去世的悲痛,但依靠著與神每一天親密的交流和神的眷顧,她不但度過了孤獨和困苦的日子,而且在1861年的某一天,迎來了她的人生中新的篇章。那天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家福音基金會名下新成立的出版社因慕名莉娜的文學才華找到了她,問她是否願意接受邀請來擔任出版社的翻譯和編輯。那一刻她幾乎是懷著顫抖的心情答應了,因為在此之前她幾乎從來沒有接觸過社會,更不要說是職場;而且她甚至也從來沒有一天接受過學校的正規教育,她所有的文字能力和外語水準都是來自在家的自學和父親的教育,但她此時又確實特別需要一份工作。

莉娜由此開始了她這輩子的第一份也是最後的一份工作。儘管她的身體依然還是比較虛弱,但靠著神的恩典,她居然在那家公司裏連續工作了37年,甚至後來還擔任了這家出版社的負責人,成為瑞典出版行業歷史上第一位女性企業家。在這家出版社工作期間,她撰寫和翻譯了大量的福音類文章和文學作品,包括她創作的六百多首讚美詩歌。後人評論她所寫的讚美詩裏飽含著她對救主基督的那種極其溫柔、如同孩童般的信任,以及對耶穌賜給她永恆生命的盡情讚美。

儘管莉娜的一生體弱多病,但是蒙主的恩典和眷顧,她還是活到七十一歲高齡時才歸天家,比她的幾個弟兄姐妹都要長壽。在她生命的最後一年裏她所翻譯的一首詩歌是「我的耶穌,我愛禰,禰是我的」(My Jesus, I Love Thee, I Know Thou Art Mine”)。其中第三節是:「哦,沒有人,真的,沒有人像禰一樣地愛我;禰教我如何去愛,是的,以這樣的方式愛禰;沒有什麼能再把我們分開,無論是現在,還是一直到永遠。」

▼下圖是莉娜創作的一首詩歌手稿,下方有她發表文章所使用的縮寫"L.G."

05 詩人與歌者的互動和創作傳奇

莉娜的詩歌在瑞典及北歐十九世紀中葉興起的基督教復興運動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而讓她的詩歌變成歌聲傳遍四方和千家萬戶的直接推手就是有瑞典民謠和抒情歌王子之稱、並兼作曲家的奧斯卡.安菲特(Oscar Ahnfelt 1813-1882)。

以這首「每一天」為例,他在為這首詩歌所譜的曲調中非常準確地表達了莉娜作為一個溫柔文靜的弱女子在經歷了突然失去了地上親愛的父親之後,與天上的慈父心靈交流的情感特徵,整個旋律充分反映了莉娜對天父的傾述、眷戀、信靠、敬虔的溫柔之情,從而讓詩歌增添了極強的感染力。詩歌發表後很快傳遍了歐洲大地甚至整個世界。

除了這首詩歌,在歷史上安菲特和莉娜的另一次合作傳奇是發生在1874年那年安菲特被瑞典國王卡爾十五世召見的前夕。當時的瑞典雖然早已把新教的路德宗作為國教,但卻仍然保留著原來的主教和教區制度;而那時一場由卡爾.羅森紐斯(Carl Olof Rosenius 1816 -1868)所發起領導的敬虔覺醒運動正在民間蓬勃地興起,其中安菲特在各地傳唱的莉娜詩歌在這場覺醒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此安菲特也引起了國教上層的日益不滿,千方百計地想對他加以限制。而這次國王的專門召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 從左到右分別是莉娜、安菲特、卡爾五世

當時的卡爾國王因為擁有瑞典和挪威兩大國土,其權勢如日中天。接到王令的安菲特當然知道此行可能的風險。忐忑不安的他這時候想到一個對策,請莉娜專門為他此行寫一首讚美詩,以便能夠帶來王宮當面唱給國王聽,從而也為自己的信仰辯護。莉娜很快按他的需求完成了一首詩作。到了召見的日子,安菲特來到王宮,拿起他手上的那把特製的十弦琴吉它在國王面前唱起了這首詩歌:

是誰在寧靜的夜敲響了你的心門?

是誰給傷痛的人送來靈藥,令治癒的馨香散發?

你的心難以安寧,因為在地上的歡樂找不到平安;

你的靈還在渴慕,尋求釋放,他想得到的是天國的珍寶。…..

安菲特的演唱深深打動了國王的心,他聽完了獻唱後,含著熱淚走下王座,抓住歌者的雙手動情地說: “從今起在我的兩個王國裏,你可以任意自由地歌唱!”….

06 五十年前的往事和我的信主見證

親愛的讀者,你在自己的人生中也曾經曆過失去親人的悲傷和痛苦嗎?你是怎樣度過那些難熬的每一天和每一刻?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本人的一個特殊經歷。

我的母親在我十七歲時就去世了,而去世那一天所發生的事情在我的心靈裏留下了巨大的創傷。我母親因受我父親在五七年被打成“右派”的影響身心長期受到摧殘,以致在1971年不幸去世,年僅49歲。最悲慘的是我母親去世的當天居然是我父親“右派”脫帽的同一天。那日我父親在杭州的工作單位開完宣佈他“脫帽”的大會後急忙坐火車前往上海,想盡快告訴我母親這一消息;可是當父親趕到醫院時見到的卻是剛剛被推進太平間才十幾分鐘的母親遺體。當父親抱著餘溫尚在母親身體,淚如雨下,一字一泣地告訴母親這一她等待盼望了整整十四年,卻在最後一刻依然沒等到的消息時,我就在他們身旁。….

 ▲ 笔者母親生前的照片

因為這一幕實在太過於悲慘,多少年像夢魘一樣一直壓在我的心頭,讓我難以釋懷。我在那個時期落下的心臟疾病也一直像如影相隨地困擾著我。….直到2011年11月25日母親的祭日這一天,我終於提起了筆,一口氣寫下「我的母親 – 母親去世四十年祭」的長文,寫到悲痛處我平生第一次失控嚎啕大哭。文章寫完後發表在本地的「都市報」上,可萬萬沒想到就因為這篇文章的機緣讓我這位很早失去了父母親的海外遊子找到了天上的慈父。

那是因為我認識的一位基督徒朋友看了我的文章後立刻給我打電話邀請我去教會;之後在他的建議下我完整地讀完了遠志明牧師的佈道十二講,接著便一個人決志禱告,願意接受主耶穌為我的救主。之後我又翻出家中多年前一位朋友送我的聖經,打開的正好的《馬太福音》第五章:耶穌登山向門徒論述天國的八福。當我讀到其中的第二福是「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時(“哀慟”這個詞在英文版聖經是“Mourn”,牛津英漢雙解詞典的解釋是:“尤指因某人的亡故而引起的哀悼和悲傷”),我完全被震撼住了!…..而我心靈的創傷也從那時起得到了徹底的醫治。….

結束語

親愛的朋友,人的一生中難免會遇到疾病纏身,親人離世,以及各種挫折和失敗的時候。如果有一天你因為眼前的困苦和坎坷而度日如年的時刻,請像詩歌作者莉娜那樣來到上帝的面前,把祂當做自己的父親那樣向祂傾述,從祂那裏尋求安慰、憐憫和力量來幫助你度過你難熬的每一天和每一刻,你必能夠像莉娜那樣走出困境,重新開始你新的人生。因為聖經告訴我們:凡「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翰福音1:12);而「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神也怎樣憐恤敬畏祂的人。」只要「將你的事交托耶和華,並倚靠祂,祂就必成全。」(詩篇37:5)

您,願意擁有這樣一位「天上的父」,充分享受每一天有祂與你同在的真實和喜樂嗎?

The Savior We All Need

Hi GAMErs,

Today’s passage is John 12:20-26.  Let’s go!

John 12:20-22 (NIV) 
20  Now there were some Greeks among those who went up to worship at the Feast.
21  They came to Philip, who was from Bethsaida in Galilee, with a request. “Sir,” they said, “we would like to see Jesus.”
22  Philip went to tell Andrew; Andrew and Philip in turn told Jesus.

On verses 20-22:  Here we see not just Jews but Greeks wanting to see Jesus.  It’s a reminder that Jesus didn’t just come to be the long-awaited Messiah the Jews were waiting for.  Even more Jesus came to be the saviour that the entire world needs.  Jesus himself showed this when he would talk about having “other sheep that are not of this pen” that he must bring in also (John 15:16).  He would show this again and again when he reached out to a Samaritan woman in John 4, a Roman centurion in Luke 7, and a Canaanite woman in Matthew 15:22.  After Jesus’ resurrection Jesus would commission his disciples to go and make disciples of all nations, baptizing them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Son and Holy Spirit (Matthew 28:19).  Praise God! No matter what your background, nationality or culture, Jesus is the saviour we need.

進窄門、走小路 (上)

〈馬太福音〉7章13-14節 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我們曾提到基督教倫理的金科玉律:「你要人怎樣待你,你就要怎樣待人」。這是一種主動的倫理,也是基督徒當有的生活。我們不是等別人關心我們、尊重我們,我們才關心別人、尊重別人,因為那是不好意思領受他人的恩情而不得不有的一種回報,是一種被動的倫理。光向來是主動的,是從太陽的本體照射到所有的客體,耶穌基督教導基督徒要在世上作光,所以我們應當從心而發,使我們周圍的人蒙受光照,在我們主動的生命影響下被引導,因而看見與得著真正的福氣。基督徒不能等人對我們好才對人好,我們要處處把我們的恩愛、我們的關懷、我們對別人造就性的力量主動積極地發揮出來,以建造性的生命影響人、造就人,使別人與我們同得福音的好處,領受新生命所帶來的力量。

  這種主動帶來正面影響的建造性生命,就是主耶穌自己所表現出來的生命,主耶穌所活出來的樣式也成為我們的榜樣,激勵我們過一個具有主動影響性的生活。這種對人的愛是一種豐盛生命的流露,這樣的人是愛惜自己生命的人,他照著對自己的愛來關懷別人,因著自己生命的豐盛產生對人可能有的影響。基督徒都應該主動積極從自己生命發出來的愛來愛別人,此即基督教倫理的金科玉律。大凡宗教論到道德律都教導我們這類的事情,但沒有像基督教這樣主動、積極產生對他人的影響。耶穌基督與所有教主不同的地方,在於所有的教主都是來自世界,耶穌基督則是自父出來;所有的教主是罪人盼望在生活中產生最好的道德原動力,但本身卻與動力的源頭脫節,但耶穌基督是上帝,祂是一切真理、愛、生命、倫理源頭的總源頭。故此,唯有靠著基督,我們才能做到這一點。

你們要進窄門--這是命令,不是選擇。

  接下去耶穌說:「你們要進窄門」,這是吩咐以及命令,因為如果不進窄門,就是進到引到滅亡的路,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的那門是窄的,那路是小的,找到的人也少。當人虛心尋求上帝,成為天國的子民,等候天國的降臨,八福告訴我們聖徒道德的生活。接著,耶穌發了一道命令:「你們要進窄門」。耶穌並不是說你們要「選擇」窄門,而是說你們「要進」窄門。

Unstoppable Jesus

Hi GAMErs,

Today’s passage is John 12:12-19.  Let’s go!

John 12:12-16 (NIV) 
12  The next day the great crowd that had come for the Feast heard that Jesus was on his way to Jerusalem.
13  They took palm branches and went out to meet him, shouting, “Hosanna!” “Blessed is he who comes in the name of the Lord!” “Blessed is the King of Israel!”
14  Jesus found a young donkey and sat upon it, as it is written,
15  “Do not be afraid, O Daughter of Zion; see, your king is coming, seated on a donkey’s colt.”
16  At first his disciples did not understand all this. Only after Jesus was glorified did they realize that these things had been written about him and that they had done these things to him.

On verses 12-16:  Here Jesus arrives in Jerusalem for the Feast of the Passover.  His entrance is met with great fanfare from the massive crowd who were expecting him.  Jesus’ entrance into Jerusalem is eye-catching for a number of reasons.  First, Jesus is riding on a donkey (v14).  Second, the people were greeting him with palm branches (v13).  Why a donkey and why palm branches?  Let’s look at that now.

There are at least two reasons Jesus rode into Jerusalem on a donkey. 

祝福與咒詛

〈申命記〉 27:8 你要將這律法的一切話明明地寫在石頭上。

閱讀經文:〈申命記〉 27:1-26 

2015年2月10日遭伊斯蘭恐怖分子ISIS劫持的年輕美籍女人質凱拉.穆勒(Kayla Mueller)被證實已遇害。凱拉在高中就熱心於社區服務,曾獲美國〈義工服務總統金獎〉,大學畢業之後在印度北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人道主義團體工作,也是以色列地區非洲難民開發中心的志願者。2011年,她到法國學法語,預備日後到非洲工作;一年後到了土耳其和敘利亞邊境與丹麥難民委員會和人道主義組織,一起幫助那些因戰爭而被迫流亡的難民。2013年8月3日凱拉和她的敘利亞籍男友在敘利亞阿勒頗被ISIS綁架,她的男友數天後獲釋,曾回去要求ISIS釋放凱拉,但沒有結果。2014年7月,美國特別軍人曾向凱拉所在的監獄採取營救行動,可惜數天前人質已被轉移到另一個地方。但是他們找到凱拉給父母的一封信。

凱拉說,「若我說自己在這個經歷中『受苦』,那只是因為我知道你們因為我受了多少的苦。我永遠也不會要求你們饒恕我,我根本不配被饒恕。」凱拉表示,她一直謹記媽媽對她的教導,「這一切的最終最終,我們唯一擁有的就是神。」而且因為這個信念,她才能夠在獄中堅持下去,她說,「當我來到這樣的一個地方,我才領悟到這句話裡面的每一個字。我向神完全的降服下來,因為真的並沒有別的人(可以倚靠)了。因著神和你們的禱告,被溫柔的保護著。我經過黑暗、光明,並且我學習到了,即使我在監獄裡,我是自由的。我非常感恩。我發現了,在每個處境裡都有好的一面,有時候我們只是要去找一找。每天我不住的為你們禱告,希望你們可以跟我一樣,靠近神、降服於神,而且你們能夠在愛中聯結,互相支持。」

2011年凱拉的父親生日時,她寫給父親一封信。她表示願意終生回應神對她的呼召,去服事那些在苦難中的人。「我在那些痛苦的眼神裡面,遇見了神。神如何向我顯現,我將永遠這樣的追隨祂。」凱拉寫道,「我會一直追隨神。有人在教會找到神,有人在大自然中找到神,有人在愛裡面找到神,我卻是在苦難中找到神。我知道了自己一生的使命已經好一段時間了,那就是用我的雙手去減輕別人的痛苦。」

記念你和神的關係

〈申命記 〉26: 18 耶和華今日照祂所應許你的,也認你為祂的子民,使你謹守祂的一切誡命。

閱讀經文:〈申命記〉 26:1-19

在印度有一句哲諺:“If you walk fast, walk alone ; If you walk far, walk together.”意謂一個人如果想走得快,只圖眼前近利,大可一個人獨來獨往或單打獨鬥;若想走得遠,走得穩,最好要有團隊(Team work)觀念,重視團隊精神,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夥伴長期合作。如此,無論是個人事業或企業經營,皆能長久。 職場上也流行一句話:「二十歲到三十歲,靠專業、靠體力;三十歲到四十歲,靠朋友、靠關係;四十歲到五十歲,只能靠錢了。」這些都講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何等重要。

華人對「關係」的概念更不模糊,最明白:「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了!」這句話也只有華人才聽得懂。在這一章裡,神提到的就是祂和以色列人的關係,以色列人和以色列人之間的關係。神提醒在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後,必有收成之時,一旦有了收成時,要立刻把初熟之物拿到祭司那裡,宣告自己已經進了神的應許之地。隨後祭司要把這初熟之物放在神的壇前,獻物的人要在神的面前陳明自己和神有什麼關係。〈箴言〉 27章10節說:「你的朋友和父親的朋友,你都不可離棄。」在那時,誰是以色列人父親亞伯拉罕的朋友呢?就是耶和華神了(賽41:8)。

當我們來到神的面前奉獻時,我們要怎樣陳明自己和神的關係呢?神要以色列人明白為何要奉獻,神也要我們知道自己為何要奉獻。不是馬馬虎虎的奉獻,不是潦潦草草的奉獻,也不是糊里糊塗、隨隨便便的奉獻。就好像我們不會拿著最好的東西滿街隨便送,總是有原因才會去送最好的禮物。當我們把自己預備好去服事神時,當我們把錢放進奉獻袋時,要明白不是教會在向你捐錢,更不是在向你要錢。而是我們來到神的面前把自己的一點心意獻給神,所以假如我們不明白自己和神的關係,那個禮物就獻得不明不白了。

What opportunity do you have today that you won’t have tomorrow?

Hi GAMErs,

Today’s passage is John 12:1-11.  Let’s go!

John 12:1-3 (NIV) 
1  Six days before the Passover, Jesus arrived at Bethany, where Lazarus lived, whom Jesus had raised from the dead. 
2  Here a dinner was given in Jesus’ honor. Martha served, while Lazarus was among those reclining at the table with him. 
3  Then Mary took about a pint of pure nard, an expensive perfume; she poured it on Jesus’ feet and wiped his feet with her hair. And the house was filled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 perfume.

On verses 1-3:  At Bethany, a small village just outside of Jerusalem to the southeast, Jesus is at a dinner given in his honor less than a week before Passover.  At the dinner, Lazarus reclines, Martha serves, and Mary worships.  To me this is a good picture of the church.  It’s a place where you can rest like Lazarus, serve like Martha and worship like Mary.

Also, notice what happens when Mary pours the perfume on Jesus’ feet and wipes his feet with her hair: the fragrance of the perfume fills the whole house.  

凡事敬畏神

〈申命記〉 25:3 只可打他四十下,不可過數。若過數,便是輕賤你的弟兄了。

閱讀經文:〈申命記〉 25:1-19

在這一章裡,有的經文在新約裡引用過,有的在舊約裡引用過,您可記得?所以我們不要以為摩西講了這麼多,誰記得住啊?以色列人不僅把它們都記住了,而且一直傳到如今。以色列人從小就背摩西五經,背得以色列人都很聰明,拿下世界上最多諾貝爾獎。現代有許多最先進的發明也都是從以色列出來的。神的律法好像政府建造公路,若在公路上開車就安全,若要自作聰明去走自己的路,就要繞許多彎路,甚至碰到許多危險。

在神的規定下,有訴訟時,作惡的人要受懲時,不可超過四十下。原因是,若打超過四十下,就是輕賤弟兄。輕賤就是侮辱。在這裡神讓我們看到,懲罰裡應該有分寸,也應該有節制。懲罰是為了管教,不是洩忿。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十一章裡說,他曾被猶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減去一下,就是每次被打卅九下。這是按著律法的規定。而主耶穌當年是被彼拉多手下的羅馬兵丁鞭打,羅馬人沒有這個律法,主耶穌被交在外邦人的手中,所以所受的必然超過四十下以上的鞭打。換言之,耶穌為了人類的罪而遭受到不人道的侮辱,被輕賤了。

其次,保羅在〈提摩太前書〉五章和〈哥林多前書〉九章裡,都曾經引用這句話:「牛在場上踹穀的時候,不可籠住牠的嘴。」來說明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所以傳福音的人得收入或教會的供應也是應當的。其實這就好像舊約的祭司無產無業,也是靠著眾人的奉獻維生。他們是神的僕人,為眾人服侍神,所以神要會眾負起供應他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