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未人的城和逃城
〈民數記〉 35:12 這些城可以做逃避報仇人的城,使誤殺人的不至於死,等他站在會眾面前聽審判。
神所設立的制度實在完美。利未人雖然不能有自己的產業,但是讓其他十二支派來供應利未人的需要,再由利未人去供應其他以色列人靈性的需要,彼此之間互補互相照應,實在很完美。最近看到有篇文章,提到有一些年老的牧者孤苦無依,生活十分艱難,甚至生病時也沒有人照應。不禁讓我想到神的計劃,原本就是要牧者和會眾之間互相照應,若是教會或機構的章程不週全,往往服侍的人在退休之後便感生計困苦。因此在北美的教會已經有想到這方面的需要,有的教會對退休牧者也有一套照顧的章程。
神要以色列人從所得為業的地中把些城分給利未人居住,也要把這些城四圍的郊野給利未人,讓他們可以牧養他們的牛羊和各樣的牲畜,又可以安置他們的財物。。這便是奉獻的教導。奉獻需要操練,因為若不操練,就會越來越執著自己的所有,不肯分享,以致成了堵塞的管道。我們若不奉獻,不把神的恩賜拿出來與人分享,從神而來的祝福之管道就會被塞住,神的祝福也進不來。利未人是神的僕人,他們放棄自己養生的工作,為百姓去服侍神,百姓有義務和責任照顧他們的需要。
雅各臨終前給利未的祝福裡,最後的一句是:「我要使他們分居在雅各家裡,散住在以色列地中。(創49:7)」這句話果然應驗了。雖然他們擁有了服侍神的權柄,卻必須散住在以色列地。讓各個支派為他們訂定居住的地方。在以色列一共有48座城是給利未人居住的,還有每座城的郊野。
神又為以色列人設立逃城。根據俞建霈牧師的解釋:逃城的「逃」這詞在希伯來文原出自“miqlat”這字。 這字字根的意思就是「接納,吸收」,就是「接納逃亡者到自己的地方」或「庇護,藏匿」的意思。因此按照希伯來文,逃城的本意乃是「收容」或「接納」逃亡者的城市,就是「庇護的城市」,或「庇護城」。猶太人把舊約聖經譯成希臘文時, 把這個字譯成「流亡放逐的場所」,「可逃去的地方」。 這可能是翻譯和合本的學者所以譯成「逃城」的原因。 但庇護城乃是比較接近希伯來原文的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