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以斯拉勸民認罪出其異族之妻

〈以斯拉記〉10:11現在當向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認罪,遵行他的旨意,離絕這些國的民和外邦的女子。

閱讀經文:〈以斯拉記〉十章

當以斯拉在祈禱認罪哭泣,俯伏在神殿之前時,以色列人包括孩童慢慢地也聚集到他那裡。以斯拉對罪的反應,也引起了他們眾人心裡皂痛悔,我相信,聖靈在他們中間動工,使他們的心同感一靈,一同在神面前認罪。

當他們一起痛哭時,有一位以攔的子孫、耶歇的兒子示迦尼對以斯拉說:「我們在此地娶了外邦女子為妻,干犯了我們的 神,然而以色列人還有指望。」假如這位示迦尼的父親耶歇就是 10:26 的耶歇,示迦尼就是為了其父親娶了外邦女子而認罪。以攔的家族中有六個與異族通婚的人 (10:26) 。示迦尼建議:「現在當與我們的神立約,休這一切的妻,離絕她們所生的,照著我主和那因 神命令戰兢之人所議定的,按律法而行。你起來,這是你當辦的事,我們必幫助你,你當奮勉而行。」很有可能示迦尼的父親是在示迦尼的母親之外又娶的外邦女子,因此他可以如此理智地提出這個建議。

「娶外邦女子為妻」:這裡的「娶」,意思是「給予住處」,在神面前並不構成合法婚姻。 「休妻」:「把妻子送走」。既然不是合法婚姻,就不必離婚,而是用合理人道的條件把她們跟子女送走。當時在巴比倫、波斯統治之下奉行的是漢摩拉比法典的法律。根據漢摩拉比法典,巴比倫離婚的婦女要負責撫養兒女。因此宣告離婚也將造成與自己的骨肉分離。

以斯拉認罪祈禱

〈以斯拉記〉9:5 獻晚祭的時候我起來,心中愁苦,穿著撕裂的衣袍,雙膝跪下向耶和華我的神舉手。

閱讀經文:〈以斯拉記〉九章

以斯拉向首領們交帳之後,就碰到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此時距聖殿重建己經六十年,當初回歸的心志也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消失了。當人們回復到開門七件事時,就有飽暖思淫欲的問題。他們建殿後過逾越節時,大家在神面前追求聖潔的心也淡去了。

追求聖潔是因為和神有一個緊密的關係,討神的喜悅,求神的眷佑,以期聖殿順利完工。聖殿完工後,仇敵也不再來騷擾,在安逸中開始尋求生活的歡樂和刺激,他們當中有些人開始和外邦人聯婚。我們可能覺得和外邦人結婚沒有什麼大不了啊,現在不同國籍種族通婚的事己經視為平常,為什麼不可以呢?神是否太古板了?不都是祂造皂的人嗎?

假如我們記得所羅門的失敗和猶大亡國的原因,就記得那是因為他們離開神去拜偶像之故;為什麼他們會離棄神去拜偶像呢?大多數是因為娶了外邦女子,為了討她們的歡心,因而隨從她們去拜偶像,以致得罪神。這就是為何神不要他們和外邦人聯婚的原因。在婚姻中,我們會引用保羅的教導:信與不信的不能同負一軛,也是出於這個原因。不是因為別人不好,而是因為神的子民不夠成熟,不懂得分辨,也十分軟弱,以致隨波逐流,因而落入撒旦的陷阱裡。

以斯拉的回歸之途

〈以斯拉記〉8:21 那時我在亞哈瓦河邊宣告禁食,為要在我們神面前克苦己心,求祂使我們和婦人孩子並一切所有的都得平坦的道路。

閱讀經文:〈以斯拉記〉八章

這一章記載了以斯拉為回歸而做的準備,以及他為了旅途的平安而向王申請的護衛隊。

在1-14節裡記載了與以斯拉一同由巴比倫回到耶路撒冷的十三個家族,其中有11個家族出現在2:3-57 第一次歸回的名單之中。示迦尼與示羅密家族是第一次回歸的名單中沒有出現的。

這次歸回大約有一千五百個男性。 非尼哈是亞倫的三子以利亞撒的兒子,是以斯拉的祖先。 8:2 下半到 8:3 上半,按著希伯來文聖經的次序,比較合理的譯法是「大衛的家系:哈突是示迦尼的子孫,巴錄的家系,撒迦利亞」較為合理。 表明這次歸回中也有大衛的子孫。

以斯拉在預備歸回時,首先請求各家首領幫助他召集人,結果非常成功,總共有1496個男性回應,再加上以斯拉和另外三位領袖革順、但以理、哈突,正好1500位男性。若再加上婦孺的人數,初步估計大約有三千至六千人。這就是第二批歸回之人的總數。第一批回歸的人包括僕婢約有五萬人,經過大約六十年,這次回歸的人數似乎更少了。這次跟以斯拉回歸的,似乎都經過挑選,有專才的一些人,例如是為了召集可以在聖殿事奉的人才,都是按名指定的人。

以拉帶著幾千人要上路時,心裡難免忐忑不安,因為他們帶了許多金錢和金銀器物上路,難免會有人想來打劫,他們當中有許多老少婦孺,萬一打起仗來,真的很危險。在這裡以斯拉做了一件很勇敢的事情,就是向王請求撥步兵馬兵的護衛隊。

以斯拉自巴比倫返耶路撒冷

〈以斯拉記〉7:10 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

閱讀經文:〈以斯拉記〉七章

距離聖殿完工大約過了六十年。以斯拉於西元前 458年歸回。根據以斯拉的族譜,他是大祭司亞倫的後裔。他的父親西萊雅是猶大王西底家時皂大祭司,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殺害。以斯拉是西萊雅較小的兒子的後裔,他成為一個文士,通達耶和華─以色列 神所賜摩西的律法書。可見雖然身處巴比倫,他並沒有忘記自己出身大祭司的家族,負有大祭司的使命。傳統認爲,聖經舊約裏的〈歷代志〉上下和〈以斯拉記〉,可能都是以斯拉在參考不同的資料後所寫成的。

以斯拉不僅自己通達耶和華的誡命和神賜給以色列人的律例,還立志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在巴比倫,在波斯,神依然培植了敬畏祂的人。在王命令以斯拉回去耶路撒冷時,王答應了他幾件事,以斯拉也明白這事不是出於他,而是出於神。王允准他一切所求的,是因為耶和華神的手幫助他。

亞達薛西王對以斯拉有何應允呢?

允許住在波斯國中的以色列人、祭司、利未人,凡甘心上耶路撒冷去的,王都降旨准他們與以斯拉同去。
王與七個謀士差以斯拉去,照他手中神的律法書察問猶大和耶路撒冷的景況。所以以斯拉是以欽差的身份回去的。
帶上王和謀士甘心獻給神的金銀,還有以斯拉在巴比倫全省所得的金銀和百姓、祭司樂意獻給耶路撒冷他們神殿的禮物,可以去買祭物;剩下的金銀,按著神的旨意使用。
聖殿若需要金銀,可以從王的府庫裡支取;還可以向河西皂一切庫官支取。
免去在聖殿當差之人的進貢、交課、納稅。
賜以斯拉審判、治理、刑罰及教導的權柄。

聖殿建造完工

〈以斯拉記〉6:16 以色列的祭司和利未人,並其餘被擄歸回的人,都歡歡喜喜地行奉獻神殿的禮。

閱讀經文:〈以斯拉記〉六章

經過哈誶和撒迦利亞的督促和鼓勵,回歸的猶大人終於肯面對自己的軟弱而悔改,重新開始建殿。雖然還沒有拿到王的許可,還是努力進行。當時的達乃總督也沒有禁止他們,只是請求當時的大流士王去徹查一下,猶大人的說法是否真實,居魯士王(或:塞魯士)是否曾經應允他們回到耶路撒冷建聖殿?

大流士王也做了實在的調查,果然在瑪代省的典籍庫裡找到一卷,上面註明了當年塞魯士王叫猶大人回歸的一切。大流士查明之後發佈了幾個命令:

命令河西的總督達乃和示他‧波斯乃,並他們的同黨,就是住河西的亞法薩迦人,當遠離猶大人。
不可攔阻神殿的工作,要任憑猶大人和他們的長老修建聖殿。
要從河西的款項中,急速撥取貢銀做他們的經費,免得耽誤工作。
他們與天上的 神獻燔祭所需用的公牛犢、公綿羊、綿羊羔,並所用的麥子、鹽、酒、油,都要照耶路撒冷祭司的話,每日供給他們,不得有誤。叫他們獻馨香的祭給天上的 神,又為王和王眾子的壽命祈禱。
無論誰更改這命令,必從他房屋中拆出一根樑來,把他舉起,懸在其上,又使他的房屋成為糞堆。

我相信當所羅巴伯他們得知這樣的消息時,必然雀躍無比,因為神所賜的比他們所要所求的更多更豐富,神為他們預備了各方面的需要,不僅有經費補助,還有獻祭需要的牲畜,等等。每天的供應,真是太奇妙了!

再興聖殿之工

〈以斯拉記〉5:1 那時,先知哈該和易多的孫子撒迦利亞奉以色列神的名,向猶大和耶路撒冷的猶大人說勸勉的話。

閱讀經文:〈以斯拉記〉五章

當回歸的猶大人因為敵人的奸計得逞,而愁眉不展時,天上的父神又豈能不知?神的事工原本如此,若是出於神的工作,撒旦一定會千方百計地阻擾。神沒有派下一個超人或蝙蝠俠或蜘蛛人把敵人把得東倒西歪,相反地,祂差遣了兩個不會打架的先知去鼓勵他們,就是哈該和撒迦利亞。

你會不會覺得派個先知有什麼用啊?人家都去找王要了狀子回來了,先知能做什麼?說幾句話就行了嗎?人的話可能不管用,神的話可就不一樣了。首先是哈該義正嚴詞地要求猶大人省察自己的行為,因為他們己經失去起初的愛心,和建殿的熱誠。表面上看來是敵人阻擾建殿,實際上是他們內心的軟弱和拖延。他們藉口「建造耶和華殿的時間未到」,卻回家設計自己有天花板的房屋, 所以神說:「你們撒的種多,收的卻少;你們吃卻不得飽,喝卻不得足;穿衣服卻不得暖,得工錢的,將工錢裝在破漏的囊中。」因為私心,所以工作沒有果效,禱告也不蒙垂聽。

神給撒迦利亞先知有特別多的異象,其中有一個異象是兩棵橄欖樹中間有一個金燈台,這兩棵樹各有一管子接著金燈台。天使向他解釋:這兩棵樹代表所羅巴伯和耶書亞,金燈台是神自己,祂的能力要源源不絕地供應他們。因為成事不是靠人的勢力或才能,乃是靠神才能成事。

敵黨謀阻建殿之工

〈以斯拉記〉4:3 但所羅巴伯、耶書亞和其餘以色列的族長對他們說:「我們建造神的殿與你們無幹,我們自己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協力建造,是照波斯王居魯士所吩咐的。」

閱讀經文:〈以斯拉記〉四章

猶大和便雅憫的敵人聽說被擄歸回的人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建造殿宇,就去見所羅巴伯和以色列的族長,對他們說:「請容我們與你們一同建造;因為我們尋求你們的神,與你們一樣。自從亞述王以撒哈頓帶我們上這地以來,我們常祭祀 神。」

猶大和便雅憫是指構成猶大南國的中心支派,他們的敵人指的是當時的撒瑪利亞人。這些撒瑪利亞人不是原先北國以色列的人,而是亞述王從巴比倫,古他,亞瓦,哈馬,和西法瓦音遷移來安置在撒瑪利亞城邑的外邦人。他們不懂得敬畏耶和華,所以神曾差遣獅子到他們中間,咬死一些人。亞述王為此差了一個祭司回去,好指教他們敬拜神,但是他們卻不曾因而明白真理。

當他們說:「因為我們尋求你們的神,與你們一樣。自從亞述王以撒哈頓帶我們上這地以來,我們常祭祀神」時,他們其實只是舉行儀式以逃避神的刑罰,並不是真正想認識神。在(王下17:30)記載巴比倫人在那地方繼續拜他們的神像,古他人、哈馬人各造他們的神像,並不忘記原來的假神。這些民懼怕耶和華,卻又事奉他們的偶像。他們假裝是和猶大人拜同一個神,卻又口口聲聲,那是你們的神。所羅巴伯和族長們一眼就看穿這些人的虛偽和惡心,因此拒絕他們的合作提議。

築壇獻祭-立殿根基

〈以斯拉記〉3:6 從七月初一日起,他們就向耶和華獻燔祭,但耶和華殿的根基尚未立定。

閱讀經文:〈以斯拉記〉三章

西元前537年的七月,回歸的猶大人重新聚集在耶路撒冷。七月是猶大人特別繁忙的一個月份,因為其中有三個大節日:吹角節(新年),贖罪日和住棚節。這次的聚集是為了一起過住棚節。住棚節是紀念古代以色列人在離開埃及之後,在曠野中漂流四十年期間所住的棚子;並且記念神使他們在曠野中:「這四十年,你的衣服沒有穿破,你的腳也沒有腫。(申8:4)」又「因為耶和華──你的上帝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已賜福與你。你走這大曠野,祂都知道了。這四十年,耶和華──你的上帝常與你同在,故此你一無所缺。」(申2:7)現在猶大人回到耶路撒冷,也正好記念神使他們在外邦也是蒙保守,得供應,一無所缺。何等何時宜的慶祝。

第3節的翻譯該是如此:他們雖然懼怕鄰國的民,還是在原有的根基上築壇,又在其上向耶和華早晚獻燔祭。Despite their fear of the peoples around them, they built the altar on its foundation and sacrificed burnt offerings on it to the Lord, both the morning and evening sacrifices. (NIV)

他們先在原先聖殿的根基上築壇,就像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每到一個地方就先向神築壇敬拜。此時尚未開始動工建殿。

他們照律法書上所寫的,按數照例獻每日所當獻的燔祭。燔祭是「完全的祭」,也是「常獻的祭」,天天獻,早晨黃昏各一次,每次獻一隻公羊羔 ( 出 29:38-42 ),安息日則獻三隻( 民 28:9-10 ) 。在這裡所羅巴伯帶領第一批人回歸跟以斯拉帶領人歸回( 8:35-36 ) 的共同點是,歸回後以向神獻燔祭。

記返耶路撒冷之俘囚

〈以斯拉記〉2:68有些族長到了耶路撒冷耶和華殿的地方,便為神的殿甘心獻上禮物,要重新建造。

閱讀經文:〈以斯拉記〉二章

主前六百多年,神的懲罰臨到猶大的百姓,藉外邦人把他們擄到巴比倫。但這只是神短暫的懲罰,因祂曾應許百姓,只要他們回轉專心尋求祂的面,祂必再施恩與他們。‧七十年後,神的時候到了,神感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下令准許百姓返回耶路撒冷,恢復他們敬拜神的生活。結果有五萬人在王的支援下、神的賜福中,願意返回耶路撒冷,決心重建聖殿。

這些人不是那些原先被擄之人,而是他們的子孫。經過了七十年,那些被擄的人都像但以理垂垂老矣,走不動了,更多的是己經作古。根據歷史記載被擄到巴比倫的百姓,大約四十萬至六十萬;但回到耶路撒冷的最多只有五萬人,表示有大部份人不肯回去。猶太歷史家約瑟夫在猶太古史中曾說過:「當時在巴比倫的百姓,因不肯離棄在巴比倫的家業,而不肯回耶路撒冷去。」又記載:「當時在巴比倫的百姓,因懼怕耶路撒冷嚴謹的生活而不肯回去。」這兩句話非常重要,表明當時留在巴比倫的百姓,正因這兩個原因而不肯回耶路撒冷。

第一個原因因為家業而不肯回耶路撒冷,上一章己經提過;第二個原因是不想回去過律法下的生活。猶大人在巴比倫習慣了當地巴比倫的生活,便覺得要回去過守律法的日子實在太苦了。在〈以斯帖記〉裡,以東人的後裔哈曼設計殺害猶大人,神藉著以斯帖皇后扭轉了局面,保住了猶大人的性命和財產。現在神呼召他們回去耶路撒冷建聖殿,這些人卻捨不得他們的財產而不肯回去。若是再有一個哈曼出現,他們會選擇逃命或護產呢?

波斯王居魯士為建聖殿下詔

〈以斯拉記〉1:2 波斯王居魯士如此說: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祂建造殿宇。

閱讀經文:〈以斯拉記〉一章

〈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和〈以斯帖記〉,差不多是同時代的作品,分成兩個主題。以斯拉、尼希米,記載從被擄之地歸回的百姓所作的工;以斯帖則記載仍留在巴比倫的以色列人所作的工。我們從〈以斯拉記〉中,知道百姓回去重建耶路撒冷的聖殿,從〈尼希米記〉又知道,他們還要建造城牆。〈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這兩本書,在次序上也相當有意義。〈尼希米記〉是記載以色列人在外邦人中,重新恢復他們的見證;以斯拉是記載百姓回國後,重建聖殿的工作。聖殿是代表敬拜神,重靈裏與神的關係。〈以斯拉記〉在先,〈尼希米記〉在後,在他們實行真正有效的事奉前,必須先在靈裏恢復他們與神的關係。基督徒的事奉亦是如此。

「波斯王古列(即: 居魯士)元年,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詔通告全國說。波斯王古列如此說: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拉1:1-2)

這段經文是〈以斯拉記〉的開始,也是〈歷代志下〉的結束(代下36:22-23),兩本書記載同一件的事情,中間雖然相隔數十年,但神的計劃仍繼續不斷演變下去。實際上這兩節有關聖殿重建的經文,遠在〈但以理書〉中已有記載(但九章),當但以理讀先知〈耶利米書〉時,看見神警告及應許百姓的話。他們被擄七十年期滿,神要再施恩與百姓。但以理計算知道七十年的時間已期滿,現今該是神施恩之時了。他整個心受感動被信息緊扼著;而覺得非常沉重,以致無法再做其他的事情。他知道當時的猶大國處於困危的命運中,是因為自己和百姓的罪,他便代表百姓晝夜伏在神前認罪禱告。

禱告永遠是復興工作的開始,我們不能不為教會的需要禱告,何時看見神感動人真願意花時間禱告,就是離復興之時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