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約櫃在非利士地

〈撒母耳記上〉 5:9 運到之後,耶和華的手攻擊那城,使那城的人大大驚慌,無論大小都生痔瘡。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5:1-12

非利士人竟然敢搶走耶和華神的寶座,他們瘋了嗎?什麼人的東西不好搶,去搶神的椅子?若有人搶你的掎子,你會不會去搶回來呢?那當然囉!只有偶像才會坐著不動,任人搬來搬去!非利士人不認識耶和華神,他們以為約櫃就是以色列人的神,所以他們也按著他們偶像崇拜的習慣,把約櫃抬到大袞廟裡。大袞是迦南人拜的偶像之一,它的形狀是一個披着魚皮的男人,或說是半人半魚的東西,是非利士人的眾神之首,被古代以色列人視為魔鬼,傳中主管農業。

亞實突人指的是住在非利士地的亞實突城裡的非利士人。讓他們十分驚訝的是,第二天他們一進到廟裡,愕然見到大袞仆倒在耶和華的約櫃前,臉伏於地。這事非同小可,大袞竟然會自己跑下來,並且跪在耶和華的約櫃前;表示非利士人的神跪拜以色列人的神。非利士人看了不明所以,就把大袞放回原處。大袞需要人搬動才能回到原處,那麼,是誰把它搬下來的?

第三天,他們一進廟裡,這次更糟,大袞不僅仆倒在約櫃前面,它的頭和手都丟在別處了,只留在殘體仆在那裡。好像在告訴非利士人,你們拜的究竟是什麼東西?連自己都保護不了!怎能保護你們呢?到這樣的景像,再沒有人要拜大袞了。神特意給他們看這樣的景像,有何用意?豈不是在向非利士人宣告,唯有祂才是真神嗎?

約櫃被擄

〈撒母耳記上〉    4:22   她又說:「榮耀離開以色列,因為神的約櫃被擄去了。」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4:1-22

這是以利當士師的最後一役,以色列人出去與非利士人打仗。根據以斯拉網的資料:當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時,非利士人已經大量定居於埃及與迦薩之間沿岸一帶,因此以色列人被迫繞道內陸,以避開「非利士地的道路」(出13:17)。事實上,與非利士地毗連的地中海被稱為「非利士海」(出23:31)。〈申命記〉2:23所指的迦斐託人也應該是這地區的非利士人。在約書亞的晚年,非利士人已經在迦薩、亞實基倫、亞實突、以革倫及迦特這五個城市建立了穩固的勢力(書13:2-3)。

士師時代,非利士人欺壓以色列人已有40年(士13:1)。士師參孫的一生都與非利士人有關,最終他跟眾多非利士人同歸於盡(士14:19, 15:14-15, 16:4-30)。《聖經》提過三個非利士神名:大袞(撒上5:2)、亞斯他錄(撒上31:10)及巴力西卜,非利士人向這些神明獻祭(士16:23),在戰爭時帶有護身符(撒下5:21)。他們的異教信仰往往成為以色列人的網羅 (士2:3)。從這時候起,神經常以這些人責打以色列人(士3:2-3)。

當以色列人在戰場上失利時,痛中思痛,也想找出失敗的原因。他們也想到神的同在是得勝的關鍵。但是他們心中的神是誰呢?

在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不可遺失的東西是什麼?在這章經文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不見了,這個東西被提到了九次,你找得出來嗎?可能你已經猜到了,那就是約櫃。從以色列人打仗,敗得不知如何是好時,以色列的長老們想起了約櫃,而不是想起神。這兩者之間有一個很大的差別,這約櫃是神的寶座所在之處,但耶和華神不是偶像,祂是不是坐在那裡,等著人家去抬呢?能夠幫助以色列人得勝的,是神的座位,還是神呢?這件事他們竟然沒想清楚。

撒母耳得啟示

〈撒母耳記上〉    3:19  撒母耳長大了,耶和華與他同在,使他所說的話一句都不落空。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3:1-21

在撒母耳蒙召時,正值〈士師記〉的末期,也是以色列人信仰極其荒涼的時候。以利當大祭司,又做士師,卻無法盡職,竟讓他的兒子們在會幕裡褻瀆神、渺視神,以致百姓不願意到會幕獻祭,與神隔絕。假如牧者不盡職,講道都隨便講,會友會不會一個個跑掉呢?這是必然的,因為百姓去會幕是想親近神,卻看到祭司有如強盜般的行為,無法親近神,只好就不去了,也免得受氣。牧者若不專心牧養會眾,會眾有如羊群,便會去別的地方找屬靈的「草」吃了。

以利既然不體貼神的心意,神也就不跟他說話了,所以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只稀少,而是不跟他講了。神派神人,甚至藉著小小的撒母耳去警告以利,可是以利還是無動於衷。他有權柄可以禁止他們行惡,可是他捨不得管教那兩個逆子。所以神對撒母耳說:「因他知道兒子作孽,自招咒詛,卻不禁止他們。」神為何要派人,甚至藉著小撒母耳傳話呢?假如我們這樣做,會有何用意?豈不是希望他能有所作為,有所悔改,有所行動嗎?可是以利什麼也不做。他已經98歲了,什麼都不想做了。換了是我98歲,還會有所作為嗎?不過,我記得我婆婆去世前是96歲,她頭腦很清楚,還是大是大非的。若頭腦清醒,不管歲數多少,我們都要盡量尊重神,也教導兒女尊重神。希望我們都不要像以利那樣,神已經再三遣人警告他,他依然以兒子們為重,他有權柄,卻不肯禁止兒子們作惡。

以利覺得無能為力,只好憑主旨意。但是在〈以西結書〉卅三章11節,神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我斷不喜悅惡人死亡,唯喜悅惡人轉離所行的道而活。」神讓以利活到98歲,已經給他比常人更多的機會去悔改,可惜他浪費了神給他的所有年日。但願我們都能像摩西那樣禱告:「求祢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90:12)。」有了從神來的智慧,我們才能好好把握今生的日子,不會虛度一生。不管多大歲數,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們都可以悔改,求神的憐憫。不要輕易放棄自己和兒女們。

以利和兩個兒子

〈撒母耳記上〉 2:30b    因為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藐視我的,他必被輕視。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2:12-36

這是發生在祭司家裡的事情,讓我們不免聯想到教會裡,會不會有傳道人或牧者,也不認識耶和華?你覺得有沒有這個可能呢?美國基督長老會在2015年3月17日投票通過,承認同性戀的婚姻,並修改婚姻的定義。你覺得他們認識神嗎?還有更多教會在這之前已經接受了同性戀的聖職人員。你會不會奇怪,為什麼他們讀的《聖經》和我們讀的《聖經》,不一樣嗎?他們信仰的神和我們信仰的神是同一個嗎?很可能不是,因為他們已經用自己的看法,人的看法,取代了神的看法。當人不認識神的時候,他們才會「有膽」這樣做。

例如,在台灣時,有的計程車司機會叫我們不用綁安全帶,因為「警察不會來抓」;但是在溫哥華,我們知道「警察一定來抓」。所以我們在溫哥華開車坐車,一定乖乖綁安全帶。因為溫巿的警察無處不在,你一不守法,他就冒出來。我們認識到這裡警察的勤快,所以我們都很守法。我們若認識神和祂的權柄,我們就不敢違反《聖經》的教導,去接受人的教導。所以人是否認識神,從他的行事為人,就可以辨認出來。所以,有不認識神的祭司,也有不認識神的牧師。

「惡人」的原文是「比列之子(sons of Belial) 」,比列是撒但的別名,可見他們的作為何等惡劣,竟被拿來和撒旦相提並論了。以利的兩個兒子因為不認識神,雖然是祭司的身份,卻什麼事都敢做,甚至搶取百姓獻給耶和華神的祭肉;不准獻祭的人先燒脂油,還和會門前伺候的婦人苟合(跟她們睡覺)。在神的會幕裡做這些事,根本不把神放眼裡,肆無忌憚。他們渺視神,心裡沒有神。

哈拿的頌禱

〈撒母耳記上〉 2:6    耶和華使人死,也使人活;使人下陰間,也使人往上升。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2:1-11

哈拿曾經在神面前哭求禱告,但是當她再回到會幕時,她的禱告就完全不同了。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禱告。每當禱告蒙應允時,你可曾記得回到主的面前,獻上你的感謝?或是覺得理所當然,小事一椿?懂得感謝和不懂得感謝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會有決然不同的心情。向上帝發出感恩之情,是人類最基本的感謝。雖然人看不見神,神也不會回應,跟你說:「不要客氣了,下次再來。」但是在看不見的前題下,還能向祂感恩,那就是最真實的感情。若是覺得看不見就不用感謝,只要向看得見的人才說謝謝,那是比較虛偽的,是做給人看的。要先會向神感恩,才能對人也有真實的感恩。

哈拿的禱告和耶穌的母親瑪利亞的禱告,有很很多相似的地方。這是瑪利亞的禱告:「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因為他顧念他使女的卑微。從今以後,萬代要稱我有福,那有權能的為我成就了大事,祂的名為聖!祂憐憫敬畏他的人,直到世世代代。祂用膀臂施展大能,那狂傲的人正心裡妄想就被祂趕散了。祂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 叫飢餓的得飽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祂扶助了祂的僕人以色列,為要記念亞伯拉罕和祂的後裔,施憐憫直到永遠,正如從前對我們列祖所說的話。」(路1:46-55)

兩個禱告的開始,都以神為樂,因為耶和華使她們的心快樂。神希望我們快樂,就好像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一樣。當我們能夠因著神的恩典而喜樂時,神的心何等滿足。我們從一個人的聲音和講話就可以感受到他(她)心裡的「天氣」,是大太陽天或是陰雨不定,甚或雷電交加。所以從哈拿的禱告裡,我們可以感受到她心裡的快樂和解放。她不再壓抑了,毘尼拿已經不能再刺激她了,因為她已經生下撒母耳。神挪走了她的羞辱,讓她的敵人噤若寒蟬,所以她的角因耶和華高舉,她的口向仇敵張開,因此她因耶和華的救恩為樂。

哈拿祈子

〈撒母耳記上〉 1:28 所以,我將這孩子歸於耶和華,使他終身歸於耶和華。

閱讀經文:〈撒母耳記上〉 1 :1-28 

從〈約書亞記〉一路讀來,我們對以法蓮山地似乎聽很多次了,那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能養出那麼多名人,發生那麼多大事呢?從大面積來說,以法蓮山地包括了瑪拿西半個支派和以法蓮支派的分地;從小面積來說,就只是指以法蓮的分地,北部稱為撒瑪利亞山地,南部就稱為以法蓮山地。其山地的高度約在 600 至 900 公尺之間,是自北向南逐漸傾斜,東側多石,雨量和水源皆很少,十分貧瘠;西側則多水源,土地相當肥沃,富於各種農產品。

約書亞的地業在以法蓮山地的亭拿西拉,他去世後安葬於此;亞倫的兒子以利亞撒死後也葬於此山。士師以笏刺死摩押王 伊磯倫後,在以法蓮山地吹角,集合以色列人擊殺欺壓他們的摩押人。女士師底波拉住在以法蓮山地的拉瑪和伯特利中間。以法蓮人可能因為出了這麼多「大人物」,以至他們心高氣傲,時時在戰後與負責人發生糾紛,例如和基甸和耶弗他。後來因為向耶弗他挑釁,又出言不遜,侮辱基列人,以致被追殺,死了四萬兩千人,終於一蹶不振。

撒母耳的父母親也住在以法蓮山地,根據〈歷代志上〉第六章22-27節的記載,原來以利加拿是利未的兒子哥轄的後裔,是個正統的利未人,也有解經家說他也是屬於祭司家族。在以法蓮的分地裡也有分給利未人的城邑,因此我們知道,原來他們是住在以法蓮山地的利未人。可能是這個原因,所以即使在〈士師記〉那樣各自為王,各人任意而行的時代裡,以利加拿還是按著律法的規定,到耶和華的殿獻祭。那時候耶和華的殿指的是放有約櫃的會幕,也是摩西在西乃山下做的那個會幕。那時會幕放在示羅,因此以利加拿每年都會到示羅去敬拜祭祀萬軍之耶和華。

美麗的隱基底

撒母耳記上24章6節   我的主乃是耶和華的受膏者,我在耶和華面前萬不敢伸手害他,因祂是耶和華的受膏者。

現在的隱基底是以色列的國立天然公園,也是一個旅客必然要去的地方,因為它除了有沙漠中的甘泉之外,還含有一個以色列最偉大的國王在這裡發生的故事,帶給後人極大的啟示。

話說大約兩千多年前,大衛還是一個廿歲出頭的小伙子,因為被神揀選,預備當以色列的王,因此受到當時的王掃羅極大的嫉恨,要追殺置他於死地。大衛帶著幾百人在掃羅王的追殺裡四處奔逃,來到了這個乾旱的曠野,到處都是危崖絕壁山洞,卻有湧自崖壁的泉水。這裡,是野羊出没之處,又名「野羊的磐石」。這裡,有一條流淌不息的小溪,名為「大衛河」,是為了紀念大衛在流亡時的一段經歷。

當大衛與從人為了有美好的棲息之所而高興時,有人也把這消息傳給掃羅。掃羅就帶著三千軍兵,往野羊的磐石去尋索大衛和跟隨他的人。

〈撒母耳記上〉24章記著:到了路旁的羊圈,在那裡有洞,掃羅進去大解;當時,大衛和跟隨他的人正藏在洞裡的深處。(怎麼這樣巧?)  大衛本來可以輕而易舉地奪去掃羅的性命,但由於大衛敬畏神,因此不伸手加害耶和華的受膏者,也不讓跟隨的人去殺害他,最後只是悄悄割下掃羅外袍的衣襟。他說:「我的主乃是耶和華的受膏者,我在耶和華面前萬不敢伸手害他,因祂是耶和華的受膏者。」

多好的機會啊! 掃羅己是60多歲之人,大衛正值青年,掃羅大解時身邊也沒有軍士,只要大衛一伸手,這個惡夢就可以解決,大衛就可以登基當王,為什麼不做?換了你,會放過這樣的機會嗎?從人都可以說,是神把他交在你手裡啊!莫負天意!

大衛的流亡(3)

詩篇16篇1節  神啊,求祢保佑我,因為我投靠祢。

在〈大衛的流亡〉之一裡,筆者的心思逃得比大衛還快,把伊基拉事件放在挪伯事件之後,現在把秩序調過來。

大衛進入哈列的樹林後,有人告訴大衛非利士人在攻擊基伊拉。哈列的樹林和基伊拉都在希伯崙附近,所以顯然有人希望可以向大衛求助,究竟他曾是以色列的第一戰士,打倒巨人歌利亞的英雄。

但是大衛並沒有聽了就立刻奔向戰場,顯示自己的實力。相反地,他先求問神可不可以攻打非利士人。就是這樣的特質,讓我很敬佩大衛。盧雲在耶穌的試探中有一些看法,魔么試探耶穌要求祂把石頭變成餅。這個試探表面上看來是說,耶穌禁食了四十天,應該餓了,可以自己滿足自己吧。事實上,魔鬼是拿人類的需要來試探耶穌,有那麼多窮人,需要幫助的人,只要把石頭變餅,就可以救很多人了。

好像現在世界上很多地方有饑荒,聯合國就到處分糧食。魔鬼的意思就是要鼓動耶穌去展現能力,因而被驕傲所困。我們會不會也落在這樣的迷思裡,把自己當成超人,以為自己很有能力去解決別人的問題?大衛有能力,但是他不迷惑。因為他敬畏神,即使有能力,也要看看是否合神的心意。

不把自己當超人,這就是大衛的越人之處。他把這個需求帶到神面前,求問神可不可以攻打非利士人?我們常說要謙卑,但是怎樣做才是謙卑呢?就是像大衛這樣,把事情帶到神面前,真的把神當主子,把自己當成神的僕人使女。很多信徒都這樣自謙,但是行事為人像不像就不一定了。

大衛的流亡(2)

詩篇34篇4節    我曾尋求耶和華,祂就應允我,救我脫離了一切的恐懼。

在大衛離開亞希米勒之後,他的心極為懼怕,不敢再留在以色列的國境內,便逃到了迦特王亞吉那裡。迦特是非利士的一座城,亞吉是他個人的名字,亞比米勒是非利士王的稱號,所以在〈詩篇〉34篇裡所寫的亞比米勒便是亞吉。就好像士師基甸,人稱他為耶路巴力一樣。

〈詩篇〉34篇裡,大衛說神救他脫離了一切的恐懼。因為當他到了亞吉那裡時,他可能和亞吉有不錯的私交,但是亞吉的臣僕提醒亞吉,大衛不是普通人,「這不是以色列國王大衛嗎?那裡的婦女跳舞唱和,不是指著他說『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嗎?(撒上21:11)」

大衛聽出了亞吉臣僕的弦外之音,知道自己可能有殺身之禍,為求保命,心生一計,便開始裝瘋。就在眾人面前改變了尋常的舉動,在他們手下假裝瘋癲,在城門的門扇上胡寫亂畫,使唾沫流在鬍子上。亞吉便叫人把大衛趕走了。事實上,我個人認為亞吉也不是那麼好騙的,但是為了救大衛,他就藉機下台,把大衛趕走,也是救了大衛一命。

因此大衛說:「義人呼求,耶和華聽見了,便救他們脫離一切患難。耶和華靠近傷心的人,拯救靈性痛悔的人。義人多有苦難,但耶和華救他脫離這一切,又保全他一身的骨頭,連一根也不折斷。(詩34:17-20)」

大衛那時十分落魄,從他的詩裡,我們看到他在苦難中竭力親近神,尋求神的恩典;在神的應許裡,雖然還在患難中,依然發出讚美:「我要時時稱頌耶和華,讚美他的話必常在我口中。我的心必因耶和華誇耀,謙卑人聽見,就要喜樂。你們和我當稱耶和華為大,一同高舉祂的名。(詩34:1-3)」所以基督徒的喜樂不是因為凡事順利才能喜樂,是因為知道有神的同在,即使在患難中,也有信心與神應對,在苦難中也能看到神的恩典。

大衛的流亡(1)

詩篇57篇1節   神啊,求祢憐憫我,憐憫我,因為我的心投靠祢。我要投靠在祢翅膀的蔭下,等到災害過去。

從英雄變狗熊,在大衛是再切身不過的經驗了。在他殺死巨人歌利亞後,他成了以色列的英雄;但是當掃羅大王開始追殺他之後,他就變成了過街的老鼠,猖狂四逃。比狗熊還不如。到處都有掃羅大王的密探,只要大衛到了哪裡,掃羅大王就帶人追蹤而至。掃羅大王立意殺掉大衛,而且要親自動手,以絕後患。

在米甲的幫助下,大衛成功地逃離基比亞,掃羅的居住地。在倉皇之中,他選擇投奔在拉瑪的撒母耳,那個用油膏他的先知。撒母耳就帶著大衛去拿約,拿約可能是一個比較隱敝的地方,也有人說「拿約」是「住所」、 「學校」或「聖壇」的意思,是專有名詞。但是有人告訴掃羅,掃羅三次打發人去捉大衛,都因為撒母耳在教一班先知受靈的感動說話,派去的人也都受感說話,徒勞而歸。後來掃羅親自過去,也受感說話,就不了了之地回去了。掃羅雖然受感說話,而且一晝一夜露體躺臥,但是當他離開了聖靈運行的地方時,他又變回了自己,沒有生命上的改變。

因為掃羅沒有下手捉大衛,而且他的行蹤也洩露了,他選擇回去把事情弄清楚。這次是約拿單幫他弄清楚掃羅的心思。原來每到初一,王坐席要吃飯,大衛也是座上客之一。大衛連續兩天沒有露面,約拿單替大衛找藉口。這時掃羅罵他: 「耶西的兒子若在世間活著,你和你的國位必站立不住。現在你要打發人去,將他捉拿交給我。他是該死的!(撒上20:31)」確定掃羅的心意後,約拿單告訴大衛。大衛開始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