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Bryant G. Wood PHD 2021.06.20 | 译/张逸萍

「古列王圆柱」(Cyrus Cylinder)是圣经考古学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在巴比伦的废墟中沉睡了2400年。1879年,霍尔木兹德•拉萨姆(Hormuzd Rassam)把它唤醒了。

拉萨姆是一名福音派基督教徒,他是伊拉克人,1826年出生于摩苏尔(Mosul)。摩苏尔在古尼尼微遗址对面,隔着底格里斯河(Tigris River)。他于1841年遇到了著名的英国考古学家奥斯丁•亨利•拉亚德(Austen Henry Layard)。拉亚德意识到拉萨姆的潜力,因此成为他的赞助人。在拉亚德的指导下,拉萨姆成长为一名称职的考古学家,并成为皇家地理学会(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圣经考古学会(Society of Biblical Archaeology)和维多利亚学院(Victoria Institute)的会员。拉亚德那时是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在他的帮助下,1876年,拉萨姆获得了土耳其政府的许可,代表大英博物馆在亚述和巴比伦进行考古研究。

从1876年到1882年,拉萨姆不仅在巴比伦,也在巴拉瓦特(Balawat)、尼姆鲁德(Nimrud)、尼尼微和西帕尔(Sippar)等其他地方,取得了惊人的重要发现。据大英博物馆纪录,他发现了约134,000个陶土片和碎片,包括位于尼尼微的亚述国王阿瑟巴尼帕尔(Ashurbanipal)的皇家图书馆。(Tamras 1997; British Museum 2010c).

Hormuzd Rassam

意义重大

尽管残缺不全,但这古物仍然保留了约36行文字。它被证实为一段纪念文字,纪念古列大帝(Cyrus the Great)占领巴比伦,以及他随后对这座城市的恢复。撰写这些文字的日期是在巴比伦被占领(公元前539年)和古列去世(前531年)之后。它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故事!从《圣经》的角度来看,文字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第28至35行:

在{米罗达(Marduk)的}尊贵命令下,从上海{地中海}到下海{波斯湾},每个地域,坐在宝座上的所有国王,住在帐篷里的阿穆鲁(Amurru){叙利亚-巴勒斯坦}的国王(和)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都向苏安纳(Shuanna){巴比伦}致以诚恳的敬意,并亲了我的脚。我从[苏安纳]让他们返回他们的住所,回到了亚甲(Akkad)的亚述(Ashur)和书珊(Susa),埃什南纳(Eshnunna)地,森班(Zamban)市,底里(Der)的米推奴(Meturnu)市,以及古添(Guti)地的边界{山区 北部和东部} ——底格里斯河上的祭坊——他们的神殿以前破毁灭,为居住在其中的神灵们建造了永久性的祭坊。我召集了他们所有的人民,并把他们送回原居地。还有苏美尔(Sumer){东南米所波大米(Mesopotamia,或作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甲{中央米所波大米}的神灵,就是那波尼度斯(Nabonidus,被古列击败的巴比伦国王)——因为众神的愤怒——在伟大之主米罗达的命令下,带到了苏安纳。我把它们毫发无伤地送回它们的小室,在它们的圣所里,让它们快乐。愿我送返圣所的所有神灵,每天在贝尔(Bel)和纳布(Nabu)之前,为我祈求长寿,并提及我的善行。(Finkel 2010)

当古列占领巴比伦,那里有很多犹太人,是尼布甲尼撒在公元前605、597和587年征服犹大的时候俘虏的。根据以赛亚的预言,古列王成为上帝审判巴比伦人、释放犹太人、重建耶路撒冷和圣殿的工具,万军之耶和华说:

我对古列说:『我的牧人;他必成就我所喜悦的一切。』他要对耶路撒冷说:『你必被重建起来!』他必对圣殿说:『你的根基要奠定!』」(赛44:28,新译本)

我凭著公义兴起了古列,我必修平他的一切道路;他必建造我的城,释放我被掳的子民,不必用工价,也不用赏赐,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赛45:13)

古列王圆柱毫无疑问地证实古列的政策,即「将他们(流亡离国者)送返他们的原居处」,为流亡民族的神灵建立「永久的圣所」。此外,他还送回所掳获的偶像,「毫发无伤地送回它们的小室,在它们的圣所里,让它们快乐。」。但对犹太人来说,由于他们没有偶像,因此归还了从圣殿中取出的金银器。〈以斯拉记〉6:3-5记载了有关犹太人的特别宣告(参代下36:22–23 [=拉1:1-3]):

古列王元年(主前538年),国王颁布了一项有关耶路撒冷上帝圣殿的法令:让圣殿重建为献祭的地方,并奠定其基础。它的高度为90英尺,宽为90英尺,有三层大石头,一层木材。费用由皇家国库支付。此外,尼布甲尼撒从耶路撒冷神殿(主前587年)从上帝的殿中拿走的金银器,带到巴比伦的,要归还到他们在耶路撒冷圣殿中的所在,存放在上帝的殿中。

1879年春天,拉萨姆将这「文字之后」(Queen of Texts)带到伦敦。这以亚甲楔形文字编写的圆柱,经过适当翻译,并在大英博物馆中展示。事情结束了,对吗?错!多年以来,直到今天,古列王圆柱一直是头条新闻。没有其他古代文物,像古列王圆柱引起如此强烈的政治和情感上的热情。有时,她激起了国际争端,变成「政治足球」!

新闻中的泰斗/ 德黑兰之旅

古列和古列王圆柱让伊朗民族非常自豪。这圆柱是该国文化和民族认同的一部分。1968年,沙阿•穆罕默德•礼萨•帕拉维(Shah Mohammed Reza Pahlavi)在德黑兰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人权会议。他说,古列王圆柱是现代《世界人权宣言》的前身。1971年,伊朗以这个圆柱为标志,10月12日至19日举行波斯君主制2500周年庆祝活动。大英博物馆第一次允许这古董离开博物馆,前往以它为名的故乡,但过程并非没有波折。沙王先前曾表示希望通过英国大使借用这件珍贵文物,但这一建议遭到外交部的拒绝。这位大使甚至建议将这件文物交给伊朗,以交换沙王政府的外交和军事合作。博物馆拒绝赠送,但继续进行借出事宜,这激怒了英国官员。(Jury 2004)

1971年10月12日发行伊朗邮票上的古列王圆柱,为庆祝波斯君主制2500周年。(Source)(译按﹕照片不在原文网页上,取自www.cais-soas.com)】

这位巴比伦「美女」(Belle of Babylon)整个星期在德黑兰展出,为伊朗人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可以在自己的祖国观看这一重要的历史文物。10月12日,发行了一张印有她照片的邮票。10月14日,沙王的姐妹阿什拉夫•帕拉维(Ashraf Pahlavi)公主赠送圆柱的复制品给联合国。秘书长吴丹(U Thant)接受了这份礼物,并将此与联合国大会解决「在武装冲突中尊重人权的问题」的努力相提并论。这古董的复制品在联合国展出,并翻译成六种联合国官方语言(维基百科,2010年)。她的人权信息再次在世界各处被听到。

一个模子出来的

1920年,布鲁克林的涅斯(J.B. Nies)牧师从古物经销商处购买了一块3.4英寸(5.6厘米)乘2.2英寸(5.6厘米)的楔形文字粘土碎片。涅斯在1922年临终时,把它和他收集的其他碑文和遗物,都送给耶鲁大学巴比伦博物馆收藏。1970年,明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ünster)的伯格(Paul-Richard Berger)发现该碎片是古列王圆柱的一部分。1972年,这「考古学中的女神」(Diva of Digs)从伊朗冒险回来之后,这碎片便和主碑文存放一起(维基百科,2010年)。

在接下来30年左右的时间里,「女泰斗」(Grande Dame)[1] 的生活一片平静,但随后我们开始听到她将再次前往伊朗的谣言。有可能吗?也许吧,但是这次她陷入漫长而平静生活中最大的争议。大英博物馆正在筹备2005年9月9日至2006年1月8日的展览「被遗忘的帝国:古代波斯世界」,需要伊朗提供一些古物,因此达成了一项协议。如果伊朗为这个展览借给大英博物馆 50件文物,那么展览结束后大英博物馆将把古列王圆柱借给德黑兰国家博物馆。(Jury 2010)

另一份抄本?

借出不断推迟,直到伊朗博物馆可以准备合适的展览区域为止。最终,圆柱的展览安排在2009年9月,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首先是2009年6月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Mahmoud Ahmadinejad)选举后的动乱,由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促使大英博物馆推迟,重新安排于2010年1月16日至5月16日借出。然后,在12月31日,伯明翰大学(Birmingham University)的退休教授威尔弗雷德•兰伯特(Wilfred Lambert)在大英博物馆翻阅一些泥板。当他看到一块碎片时,他留意到上面有古列王圆柱的一部分。随后,隔年1月5日,大英博物馆策展人欧文•芬克尔(Irving Finkel)从同一块泥板发现了第二块碎片,他开始在博物馆藏品中20万枚未问世的泥板中搜索。与古列王圆柱一样,这些碎片是由拉萨姆挖掘的,但不是在巴比伦,而是在巴比伦以南的大莱姆(Dailem)。泥板上找到写有古列王圆柱文字的碎片,是非常重要的进展,导致大英博物馆再次推迟了圆柱的借出。

在大英博物馆的古代伊朗室展出的古列王圆柱

Cyrus the Great Cylinder, The First Charter of Rights of Nations

新发现的一块碎片澄清了圆柱信息中的一段,而另一碎片则提供了以前丢失的一部分文字。这宝贵的古董生孩子了吗?还是,它是早先公布的副本?以前,学者们曾认为古列王圆柱不是诏令,而是一份呈献的文本,可能是为了纪念古列王为米罗达庙的修复而奠基。圣经特地指出,古列王「下诏通告」(代下 36:22;拉 1:1)或「降旨」(拉 6:3)。所以《圣经》错了吗?当然没有!这个新证据表明,古列王的确发布了一项诏令,远达巴比伦之外。后来,当拟出古列王圆柱的文字时,也将那份诏令纳入其中。

大英博物馆发表正式声明说: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的物件有助于读取圆柱中丢失或模糊的段落,因此可以帮助我们增加对该标志性文件的理解。此外,它们显示圆柱上的「声明」,不仅仅是标准的巴比伦建筑铭文这么简单。这可能是在波斯帝国周围散布的帝国法令,而《圣经》〈以斯拉记〉的作者在撰写有关古列王的部分时,藉鉴了这份声明。(British Museum,2010a)

大英博物馆1月时安排在6月23日至24日举行研讨会,与其他学者讨论这个发现,并探讨新发现碎片的重要性。2月2日,大英博物馆的董事们通知伊朗,他们将在7月下旬将古列王圆柱和新发现的泥板碎片借给德黑兰(British Museum 2010a)。这让伊朗官员不高兴了。为了抗议,伊朗于2月7日切断了与大英博物馆的往来,包括限制英国考古学家以后对伊朗的访问(Pouladi,2010年)。随后在4月19日,要求大英博物馆给伊朗30万美元,以支付准备展示圆柱的相关费用。(Dahl,2010年)

【图三:古列王圆柱,于1879年由拉萨姆在巴比伦发现。它的长度为9英寸(22.5厘米),直径为4英寸(10厘米),上面保留着45行文字。几行是不完整的,并缺少许多行。(Photo by ABR photographer Michael Luddeni)】

骨头、骨头、枯干的骨头

在所有这些政治动荡中,还有一项和我们的「巴比伦美女」相关的发展。在6月24日的大英博物馆新闻稿中,通知大众6月的研讨会之后的讲座:

一直被视为赝品的两块中国「楔形骨」,其实是古列碑文抄本的另一块不为人知的复制品。(大英博物馆2010b)

公告中提到的「楔形骨」是在中国发现的两块马骨化石,上面刻有楔形文字。奇怪的是,尽管它们次序是正确的,但按著古列文字的楔形文字,每20个字写不到1个。这些骨头为中国中医薛慎微所得,他说他早于1928年得知这两块文字,1935年购买了第一根骨头,1940年购买了第二根骨头,并公开了卖方是谁。薛之所以买了它们,是因为他认为它们是用未知的古代文字书写,可能来自中国。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把骨头埋藏起来,以保护它们,后来才将它们挖掘出来。追查这件事的中国学者认为,薛的说法是可信的。

1983年,薛将骨头带到北京故宫,收集碑文的故宫博物馆。那时,专家告诉他,它们是用楔形文字写的。1985年,他将骨头捐赠给博物馆,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博物馆的专家吴宇虹是第一位了解第一块骨头的文字来自古列王圆柱上公告的人。

在发现两块碎片后,芬克尔将注意力转向了中国人找到的骨头。它们曾经被认为是伪造的,但他想知道它们是否可能是真的。他确定第二块骨头上的文字也来自古列王的公告,并要求北京提供更多信息。中国亚述学家龚玉树到故宫博物院的储藏室检查骨头,并且安排了新的碑文拓印(在纸上涂黑蜡摩擦),提供比现有照片更好的文字图像。玉树把拓印带到伦敦参加6月的工作坊。

显而易见的问题在于这些碑文是否为赝品,仅管它们是奇怪的伪造对象。伪造者为何会使用马骨化石,一种以前从未用于此目的的材料?如果这骨头确实是薛在1940年收购,那些中国的伪造者要取得古列文本并不容易,因为它在20世纪后期才广为人知。为什么一个伪造者只雕了20个字符中的一个,这意味着古列文字需要花多年时间才能识别?在中国几乎没有非中国文物的市场,为什么伪造者会卖这些骨头?

对芬克尔来说,关键因素是,尽管语言是正确的,但骨头上的部分文本与古列王圆柱上的部分文本略有不同。楔形文字过去几个世纪一直在变化,而相较于圆柱上的文字,骨头上的文字没有那么复杂。符号上的各个楔形笔触也有所不同,顶部略呈v形,这种形状在巴比伦没有使用,但波斯的抄写员有使用过。

芬克尔说:「骨头上使用的文字版本,不是古列王圆柱,而是另一个版本,最初可能用波斯文写成,而不是巴比伦文。」它可能是刻在石头上的版本,可能是墨水写在皮革上的版本,也可能是刻在泥板上的版本。最早的物件很可能是在古列统治时期,被送往他帝国的远东地区,即今天的中国西部。

研讨会的学者们几乎没有时间消化新的证据,无可避免会有些怀疑。但芬克尔得出的结论是,证据「完全有说服力」。他确信骨头是从古列公告的真实版本复制而来,尽管目前尚不清楚在过去2500年什么时候复制的。(Bailey 2010)

人权立法

古列王圆柱被吹捧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当然,它在古代文献中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圣经》又如何呢?早在古列王圆柱出现前900年,上帝在西奈山给摩西提供了全面的人权立法,解决了穷人和弱势群体的权利和需求。它提供了伸张正义的法律体系(出23:1-8;申16:18-20、17:8-13、25:1-3);并为穷人确立权利(出22:25-27、23:6;申15:1-11、24:14-15);妇女(出2:16-17;申 21:10-15、22:13-30);寡妇和孤儿(出22:22-24;申 24:17-22);奴隶,包括男性和女性(出21:2-11;申15:12-18、23:15-16)和寄居的(出22:21、23:9;申 24:17-22)。反之,其他古代近东法典处理的是财产,而不是人。

从这些新发现可以明显看出,古列王发布了一项全国性诏令,释放巴比伦的俘虏,并恢复其宗教机构,该法令传遍了整个帝国,后来成为古列王圆柱文本的基础。与古列王圆柱有关的下一个发现是什么?只有上帝知道。与此同时,古代碑文的「女泰斗」将继续在大英博物馆的伊朗古室展览,每年都有数百万的游客来看望她。

参考资料

Bailey, Martin. 2010 Extracts of Cyrus Cylinder found in China. http://www.theartnewspaper.com/…/Extracts-of…/21147 (accessed August 8, 2010).

British Museum. 2010a Cyrus Cylinder. http://www.britishmuseum.org/…/stat…/cyrus_cylinder.aspx (accessed August 12, 2010).

British Museum. 2010b Findings of the Cyrus Cylinder workshop. http://www.britishmuseum.org/…/cyrus_cylinder_workshop… (accessed August 12, 2010).

British Museum. 2010c History of the collection: Middle East. http://www.britishmuseum.org/…/history_of_the… (accessed August 11, 2010).

Dahl, Fredrik. 2010 Iran wants $300,000 in British Museum antiquity row. http://www.reuters.com/assets/print?aid=USTRE63I1VU20100419 (accessed August 10, 2010).

Finkel, Irving. 2010 Translation of the text of the Cyrus Cylinder. http://www.britishmuseum.org/…/cyrus_cylinder… (accessed August 12, 2010).

Jury, Louise. 2004 2,500-year-old charter of rights to revisit Iran. http//license.icopyright.net/user/viewFreeUse.act?fuid=OTQ5NTgyMg%3D%3D (accessed August 10, 2010).

Pouladi, Farhad. 2010 Iran cuts ties with British Museum over ancient treasure. http://www.google.com/…/ALeqM5jfxp1rS8M-3xPLrtH49VQ07j_gYw (accessed August 10, 2010).

Reuters. 2010 Iran wants $300,000 in British Museum antiquity row.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idUSTRE63I1VU20100419 (accessed August 10, 2010).

Tamras, Esha E.. 1997 Hormuzd Rassam Assyrian Archaeologist 1826–1910. http://www.edessa.com/profiles/rasam.htm (accessed August 11, 2010).

Wikipedia. 2010 Cyrus Cylinder. http://en.wikipedia.org/wiki/Cyrus_Cylinder (accessed August 13, 2010).

Wilson, John. 2010 British Museum in battle with Iran over ancient ‘charter of rights.’ http://www.guardian.co.uk/…/cyrus-cylinder-iran-museum-row (accessed August 8, 2010).

[1] 译按﹕本文,也许是考古学界,称古列王圆柱为「Grande Dame」,雄伟的女爵士,或者有声望的贵妇之意,所以时而称之「美女」,或说「她」。译者将之翻译为「泰斗」。

文章来源:信望爱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