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提多牧师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懒惰蚂蚁」

日本北海道大学的进化生物研究小组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进行追踪,以观察它们的分工情况。

结果发现,大多数蚂蚁都很勤快,清理蚁穴、搬运食物、照顾幼蚁,几乎没有停歇。

然而,有少部分蚂蚁却无所事事,终日在蚁群周围东张西望,从不工作。

生物学家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并在它们身上做了标记。

有趣的是,当研究小组断绝掉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勤快的蚂蚁立刻乱成了一团。

而「懒蚂蚁」们则不慌不忙,带领蚁群向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不是懒,而是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上。

它们看起来游手好闲,但脑子里没有停止过思考,这就是著名的「懒蚂蚁效应」。

有个叫「杀死伪勤奋」的小组,里面有这样一句特别扎心的话:「机械式努力的背后,不过是一种肌肉的习惯性运动。这看起来是勤奋,其实是脑子的偷懒。」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思维的深度。

没有深度思考,所有勤奋都是白搭。

会被自己表面的努力麻痹住了,将勤奋肤浅地理解为「每天工作到12点以后」,而忽略了思维上的精进。直到最后才发现,自己不过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之前看《思考力的快慢》,书里有个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在加利福利亚的一个小镇上,有位爱好写作的年轻人。他每天笔耕不辍,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小说家。但是他写出来的小说却总是滞销,无人欣赏。

他很苦恼,就去教堂问神父:「请您告诉我,为什么我夜以继日地写作,但是作品却没有任何进步呢?」

神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你早上都在做些什么?」

他有点不解说:「我在写小说。」

神父又问:「那么上午呢?」

他答道:「也在写小说。」

神父继续问:「下午呢?」

听到这话,年轻人有点不耐烦:「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写小说。」

「那你什么时候在生活的思考呢?」

看着丝毫不知道自己问题在哪儿的年轻人,神父耐心道:

「你所谓的勤奋,不过是重复且长时间的无尽忙碌,并没有什么难的。只要条件具备,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

难的是思考,没有思考,你的小说就没有灵魂;没有思考,你的勤奋就没有意义。」

一个囿于杂务而懒于思考的人,注定会陷入平庸的困境。摆脱低质量的勤奋,养成思考的习惯,才是人生进阶的第一步。

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的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有句名言:「对任何一个组织而言,留一定的余闲很重要,它不是对资源的浪费,而是让系统更加高效地运转。」

同样地,对于个体而言,我们也需要给自己留下一定的余闲时间,来思考充电,升维自己。

在《忙,但不要穷忙》一书中有这一段话:「无论多忙,都要给自己一些空余的时间,这些时间,要给自己放空。思考一下有没有更好的方向,有没有更棒的路。就好比一个团队里,总要有一两个领导是闲的,因为他们负责思考,负责更好地制定方向。」

一个人的思考深度,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不要日日在工作的漩涡里打转,以忙碌代替生活。

相反的,要把自己从忙碌的服事或工作中剥离出来,给自己留下思考的时间。法国思想家笛卡儿在《随想录》里写道:人只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我思故我在。

人,唯有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间,才能静听灵魂深处的声音,才能找到人生最有价值的路径!!

有时候-不仿慢下耒⋯学做一只勤于思考的「懒惰蚂蚁」吧!!

思想好了再行,你会活的一切会更符合你的人生价值。

星期天安息主日,愿你停下你的脚步,休息思想思想休息…

诗篇:46:10 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