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砚美
读小学的时候,我有一个坏习惯,就是喜欢把垃圾往桌子的抽屉里塞:装着吃剩一口的包子的塑胶袋、吃完油饭油腻腻的塑胶盒,甚至是喝完的牛奶盒,然后,我会把课本跟这些垃圾塞在一起,可想而知,我的位子就会变成一个很有「味道」的位子,更可怕的是,会有大小强(蟑螂)孳生。
刚开始,这件事成为班上的笑谈,甚至成为另类的「观光景点」,班上的同学会带着隔壁班的同学来参观这个「奇景」;但是,久而久之,这件事的新鲜感过去了,留下的是班上时不时会出现女同学的尖叫声,因为,小强越狱了。
不是懒惰而是依恋
心理学中,囤积行为变成一种强制行为时,就是一种心理疾病,作为疾病,它的产生源头来自于人对于「改变」的恐惧,使用过的物品,带着一种既有的、熟悉的经验,于是,这种经验带给人的是「安全感」,以至于囤积的物品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它就是在为身在其中的人建立起一种「舒适圈」。
长大后读到这些资讯,回头去思考自己读小学为什么有这个坏习惯,很有可能就是我是「跨学区就读」,每天早上我得自己坐四十分钟的公车,且面对从幼稚园到小学的全新环境,而这个囤积行为,就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我的心理防卫机制。
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中,也看见各种的「囤积」,它不仅仅受限于「有形」的,更深层的,是一种由内而外「无形」的囤积。
身为旁人我们总想帮他们「清理」,我们觉得「脏乱」来自这个人的不自律、懒惰,但是,往往都只是从「有形」的部分着手。我们没有看见这个人要把自己维持在这种状态底下,所承受的是什么?是什么紧紧抓住他?又或者是,他紧紧抓住了什么?以致,只想把有形的垃圾清理掉的时候,恰恰就触碰到他的心理防卫机制,冲突就会一触即发。

固执囤积物品的金田先生,内心充满对妻子的愧疚。(剧照提供:中影)
专门清理囤积屋的清洁公司
《断舍离天堂》是一部2023年上映的日本电影,由萱野孝幸自编自导,故事叙述一位天才钢琴师律稀(筱田谅 饰)因为手部莫名的颤抖,必须要暂停钢琴演奏的工作,交往十一年的女友随即向他提出分手。在工作与情感上陷入困顿的律稀无意间看见一张传单,上面写着征募「清理人员」,他便前去应征。
第一天上工才发现,这间名为「断舍离天堂」的公司并非一般的清洁公司,而是专门负责「艰难的清洁工作」,也就是处理在地狭人稠的日本都市里面,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囤积屋」。
起初,律稀也只是抱持着他的工作就是为顾客把家里清理干净就好的准备,可是,当他接触这些屋主才发现,原来囤积这个行为往往都连结著房屋主人的生命经历。他遇见了曾是AV女优的单亲妈妈、一个丧母数年,封闭自己远居日本担任看护的菲律宾人、一个对儿子充满愤怒的父亲、一个因为宠物过世而无法走出,甚至难以进入到婚姻的小学老师。
囤积带来的问题基本上大同小异,脏乱、恶臭、蚊虫孳生、房屋长期受到重压而部分崩塌……可是,导演却让我们看见这些共同的、严重的外部问题,都是从心里一个小小的,却抓着不放的执著衍伸,而那些外部的囤积,在我们了解那些问题之后,它看起来就不是「垃圾」,往往是一层又一层的「蛹」,好似每一个囤积屋,都有一个蛰伏在其中的「毛毛虫」,它在等待一个时机蜕变。

「断舍离天堂」社长以同理心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屋主。(剧照提供:中影)
清理囤积是恢复对生活的信心
律稀发现这间清洁公司的社长(北山雅康 饰)他不仅一点都不抗拒囤积屋的脏乱,更多的时候,他以一种保有距离却又不失同理的心态面对每一个屋主,他从不进行强制的清理。
电影也加入了许多喜剧元素,例如在他们的服务过程,倘若有为屋主找到一些有趣的甚至值钱的物件,他就会出价将其买下,有的就成为个人收藏又或者是转售赚取价差,所以就会发生跟觊觎这些物件的人,例如屋主的儿子等,上演一场「争夺战」;可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会看见的是,这个社长如何用他的方式──先把屋主对于「生活」的信心找回来。
囤积的行为里,除了心理防卫,还有一件事,就是他们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以至于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而对生活失去信心更深层的就是,对自我失去价值感,所以,一边用囤积的物件把自己包围起来的同时,也是在阻隔社会、人际的互动与介入,尽可能地把自己或者是同住的家人活成一个「孤岛」。
社长对屋主进行深入地了解,且无条件地,不带任何批判地与屋主说起他的过去,屋主越想隐藏的往事,在这种久违的温柔与同理之中,慢慢地被打开一个隙缝,光就照了进去,也因此有了蜕变的契机。

「断舍离天堂」员工们清理垃圾屋的现场,意外不断。(剧照提供:中影)
除去生命的酵
囤积的行为很像是圣经中哥林多前书保罗所提到的「酵」(哥林多前书五章6-8节),因为这些物件是会「长」的,家中一个区域被囤积起来,很有可能另外一处也会这样。一处有味道,刚开始我们会想要用一些芳香、除臭的产品去掩盖,但久了盖不住了,我们就想办法「习惯」它。所以,囤积的过程从来不是一夕之间,它就像是酵母在面团里面发酵一样。
对一件事、一个人的执著与怨怼,或者对过往、现在、未来的恐惧,倘若我们只是将其搁置不去处理它,久而久之,它也会从一件事影响到另外几件事,从对一个人变成对好多人。保罗提及处理这种「酵」最好的方法,就是明白,基督耶稣已经为我们牺牲,上帝的爱子用祂的生命,为我们灭了冤仇,为我们赎回了本该担负罪的工价,也就是死的结局。
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作为一间屋子,它可以被苦毒、绝望、怨恨填满,但是,它也可以被上帝的爱,上帝的光填满。而要被清理与恢复的,从来都不仅仅是眼睛看得见的「屋子」,而是那颗眼睛看不见的「心」,因为,一生的果效,都是由心发出的。
文章来源:基督教论坛报(c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