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云牧师

第一眼看见它,不在两河流域的巴比伦,而在欧洲。

Theatre backdrop featuring the entrance to the ancient city of Babylon 巴比伦城「伊什塔尔门」动画复原图。

原件经过了重组修复,陈列在德国柏林的博物馆岛上。「别迦摩博物馆」(Pergamon Museum)两件镇馆之宝,除了土耳其别迦摩的「宙斯祭坛」,另外就是伊拉克巴比伦城故址出土的「伊什塔尔门」。由于驰名远近,此处成了德国境内参观者最多的博物馆。

别迦摩博物馆驰名远近

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六百年的一座历史名城的高大城门,不可思议的,在1902年完整重现在世人眼前。

风云动荡,物换星移,这座城门竟在考古学家的手上位移到了近代德国,成为欧洲帝国主义海外扩张的战果和夸耀。

这项展示将近百年,吸引了千万对古文明猎奇的观者,直到今日热潮未退。我不为猎奇,却在久候等待入内的群众长龙里,感受到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好奇与热切。

巴比伦古城在现今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近100公里,挖掘出土后目前仍保存著那条大道,路面下的沥青,斑驳可见。当年列国的战俘想必有如战利品一般,在这条路上游行示众;其中有上万的犹太人,包括王室宗亲、贵胄、祭司、能工巧匠和士兵等,以亡国之身成为「巴比伦囚徒」。

伊拉克古巴比伦城仿古的部份建物。(来源维基,Photo by Safa Daneshvar)

宏伟城门夸耀帝国强盛

在博物馆入内后的右侧,几经转折,一条长廊的尽头,伊什塔尔门赫然现身。高14米的城墙和门楼,在深蓝色琉璃砖片的覆蓋下,一股宏大而幽深的帝国气息迎面而来。这原是双重门,限于展示场地,后方更高的部分不得不贮藏在仓库里有待重组。仅就现场,参观者也必须昂首在仰俯之间细窥全貌。

门楼的四壁都镶嵌著多只对称站立的奇兽,包括牛以及龙形。那龙,身披鳞甲,前肢如狮足,后肢如鹰瓜,口吐蛇信。怒蛇就是巴比伦城奉伺的主神马杜克的形像之一。

据说巴比伦有八大城门,以伊什塔尔门为首。君王凯旋归来或有重大仪典游行,都是由此通过。

「伊什塔尔」是生育和战争女神之名,圣经中的偶像「亚舍拉」即是指此。

在门前转身,回望一整条长路,在入门前有如迎宾大道,巴比伦所有重要宗教祭祀都从这里穿越。

大道两侧排列著群狮浮雕,如今也置身在柏林别迦摩博物馆内。上百只狮身,个个张牙作咆啸状,体态威猛,气吞山河。但以理在异梦中见到带翼的狮子,正表征了巴比伦帝国的雄强可畏。

位移到柏林别迦摩博物馆,重建的伊什塔尔门。

权力金杯使天下沉醉

尼布甲尼撒二世是位好大喜功的帝王,巴比伦城在原先固有的旧城基础上,大肆改造,成为上古世代一座耀眼的名城。此处不但是帝国政治枢纽,也是繁盛的商业中心,四方引颈称羡,正如耶利米的描述:「金杯使天下沉醉;万国喝了他的酒就颠狂了。」居于权力巅峰的尼布甲尼撒自然是睥睨天下,不可一世。

尼布甲尼撒自年轻时就在父亲带领下出外征伐,从战场上练就杰出的军事才能和过人胆识。登基继承王位之后,更是整军经武,大展雄图,在征服的列国中或立傀儡政权,或如暴风过境予以毁灭性的拔除,不容任何对抗和反叛。

如此傲慢的霸主,自然容不得丝毫忤逆。犹大国的末代君主西底家就因夹在巴比伦与埃及两强之间左右摇摆,尼布甲尼撒看在眼里,把心一横,率大军将犹大彻底灭国,焚城毁殿,让原先已败象丛生的犹大,陷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先知耶利米的悲情哭泣,成了犹大最后的哀歌。

我回想圣经所载犹大亡国的那一天。耶路撒冷漫天烽火,哀嚎四起,尸横街头,最后一把火烧向圣殿,直到成为废墟。此前犹大臣民对列祖虔诚的信仰已形同虚设,几近瘫痪,举国道德沦丧。他们既不珍惜象征民族信仰的圣殿,神就将整个国交在仇敌手中。荣耀离开以色列了。

当他们被带到巴比伦,经过那道伊什塔尔门,对征服者是凯旋的夸耀,对被征服者却是蒙羞的劫难。

比伦游行大道两侧的群狮浮雕。(王桂花摄影)


左图:巴比伦战士浮雕。右图:作者摄于巴比伦城墙华丽的琉璃壁饰前。(王桂花摄影)

犹大沦亡成巴比伦囚徒

据古今史家的记录和推想,巴比伦城周围近百公里,幼发拉底河由北而南贯穿其中,城的周边还有护城河与高大城墙作为防御,形式宏伟壮丽,固若金汤,看来可抵千军,无人可越雷池一步。

进入伊什塔尔门后,右侧即是巨大的皇宫所在。与之相邻的是巴比伦王为皇后爱妻所建的空中花园,层层叠翠,鸟语花香,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有若奇峰突起,蔚为奇观。

循大道再向南行,几座神庙分布东西向各个不同的位置,其中据说建立在巴别塔原址的马杜克主神庙,迎天高耸,成为巴比伦大城天际线最显眼的建物。入夜后千家万户的灯火和笙歌,极尽炫耀的展示,这是一座永不败落的帝国城市。

当各国战俘越过伊什塔尔门,第一眼看到的景观就令他们瞠目以对,人间岂能还有比这更雄伟的城市,任何人站在这里都感到自身的渺小。巴比伦城啊,你果然名不虚传!

但有一些来自犹大的囚徒,并没有为目睹这一切而惊讶,他们也许确实没有见过如此壮观的场面,只安静的越过伊什塔尔门;他们不是垂头认命的步履蹒跚,而是挺身昂首,有一种慷慨赴义的大气和笃定。

他们当中包括了日后著名的先知但以理和三位亲密同伴,以及先知以西结、末底改。(未完待续)

伊什塔尔门和游行大道的示意模型。(翻拍)

文章来源: 基督教论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