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礼本(国立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史学系副教授)

Jan Steen, Prayer Before the Meal (detail), 1660; oil on oak panel, 54.3 x 46 cm; private collection
「在你们的地收割庄稼,不可割尽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遗落的;要留给穷人和寄居的…」(利未记廿三章22节)
庄稼收割的场景在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中是一个极受喜爱的题材,例如手持麦束的谷神席瑞斯(Ceres)、拿着葡萄串的酒神,或葡萄采摘的场景等,每每成为「秋季」的寓意象征,抑或暗示国力强盛、安居乐业的幸福田园生活。
而犹太民族在收成季节亦有两个重要节日,分别是五、六月谷类收成期的五旬节(或称收获节等;出埃及记廿三章16节),与九、十月葡萄收成、酿造新酒期的住棚节(利未记廿三章34-43节)。这些纪念日提醒人们,行走于尘世间的短暂旅程中,凡手中所得皆为神的恩典供应,应感谢欢乐,同时不忘怜悯施恩他人。

图2. Jean-François Millet, Gleaners, 1857; oil on canvas, 83.5 x 110 cm;Musée d’Orsay, Paris
感恩与施恩亦是基督教艺术中的题材。以十七世纪画家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1665)的作品为例,在其四季系列画作中,他用路得与波阿斯在麦田中的场景来象征夏季(图1);温暖的黄橙色调表现出夏日正午时分,典故内容则传达美德的回报与救赎的来临。
普桑画中夏末秋初的丰收场景承袭西方艺术传统中的夏季寓意图像,强调对物产富足的幸福生活憧憬;然而,画中加入只在收成时节才会出现的拾穗、异族女子路得、犹太财主波阿斯的施恩(路得记第二章),便额外带出了住棚节的精神:纪念丰衣足食皆源自上帝,不忘自己受神怜悯的同时,也以庄稼收割的余留恩待穷人与寄居者(利未记廿三章22节)。
此一平静温暖的画面诉说的故事背景却是犹太民族动荡非常的士师时期,以及离乡背井、孤苦无靠、寄居他乡、承担奉养婆婆责任的寡妇路得。亮丽的夏日似乎为隐藏的悲伤生命故事带来一丝生机,陈述了神在苦难时代中,依然照管个人,倾倒祂的慈爱眷顾。

图3. Jan Steen, Prayer Before the Meal, 1660; oil on oak panel, 54.3 x 46 cm; private collection
悲悯眼光穿透阶级藩篱
收成时节的感念施恩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仅以文化传统的形式存留。时至十九世纪,麦田拾穗的场景再度出现在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 1814-1875)的画笔下(图2)。画面背景可见满载收成的马车与忙碌的人群,说明收割量的庞大与地产富足;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前景中手握少许麦穗、吃力探腰与撑膝起身的三位妇女,道出其弱势社会地位与生活的挣扎辛劳。
然而,关怀社会议题的米勒,透过纪念性的身形尺寸、温润的色调、平稳有韵律感的姿势构图,为她们营造出一种不卑不亢、平和而非悲苦的尊严形象,好似以上帝悲悯的眼光穿透社会阶级的藩篱蒙蔽,揭露表象下值得尊敬的生命本质与价值。
「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马太福音六章11节)。不同于丰收节庆这种择日以表感恩的代表性方式,回归每日生活中对物质所需的省思,一如主祷文所点出,亦是信仰文化与艺术表现的议题。
朴实的每日祈祷谢恩
好比流行于十七世纪新教文化下的荷兰农民风俗画中的「餐前祈祷」,便是提醒虔敬生活态度的佳例,如杨‧斯汀(Jan Steen, 1626-1679)的画作所示(图3):自窗外洒入农家陋室的光线,引领观者聚焦在准备用餐的一家三口,父亲脱帽祈祷,母亲环抱怀中小孩垂目聆听,整体氛围静谧安稳。
除了简单的家具与食物(面包、乳酪、火腿)说明了画中人物的生活景况,画中的文字提示更明确传达了虔敬的生活态度。
首先,烛灯吊架上的主祷文句「愿祢的旨意[在地上]成就」(u wille moet geschieden / Thy will be done [on earth])(图4)与下方人物的祈祷相呼应,点出这家人顺服遵循的信心行为。
其次,挂在墙上的座右铭类似经句内容(类似箴言卅章7-9节:我求你两件事……求你使虚假和谎言远离我,使我不贫穷也不富足,赐给我需用的饮食。恐怕我饱足不认你,说:「耶和华是谁呢?」又恐怕我贫穷就偷窃,以致亵渎我上帝的名),以省察自身心态:「我只求三件事,首爱父神,不贪图富足,渴望大智者所求的能诚实生活于此尘世之谷;因这三样是所有的基石。」(Drie dingen wensch ick en niet meer / woor al te minnen Godt den heer / geen overvloet van Ryckdoms schat / maer wens om tgeen de wyste badt / Een eerlyck Leven op dit dal / in dese drie bestaet het al)。

(由左至右)图4、图5、图6: Jan Steen, Prayer Before the Meal (detail), 1660; oil on oak panel, 54.3 x 46 cm; private collection
而在不远处,挂著一把象征「信赖」美德的钥匙,呼应座右铭中的「诚实生活」。更甚者,壁架上摆置著象征「人世虚空」的蜡烛、书本,与骷髅头,一如压在书下纸张的文字「思想死亡」(Gedenckt te sterven/ Think on Death)所暗示(图5),回扣座右铭中「尘世之谷」的意涵。与此同时,骷髅头上的枯萎麦秆却也影射了「死去的麦子将结出果实」(约翰福音十二章24节)的复活盼望。
画中人物的餐前祈祷姿态与满足氛围,以及称不上富裕、但也不至一贫如洗的物质生活,让农家景致中常见蔓爬窗边的葡萄藤与窗口的母子(图6)进一步连结到神的应许:「凡敬畏耶和华、遵行他道的人便为有福!你要吃劳碌得来的;你要享福,事情顺利。你妻子在你的内室,好像多结果子的葡萄树……。」(诗篇一二八篇1-3节)
秋收之季,如美国十一月最后一个周四的感恩节,是数算一年以来所受祝福的好时机;诚如所罗门王之言,「若不是耶和华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你们清晨早起,夜晚安歇,吃劳碌得来的饭,本是枉然;惟有耶和华所亲爱的,必叫他安然睡觉」(诗篇一二七篇1-2节)
回顾历史,不仅在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国家中有着丰收感恩节庆,在许多非基督教信仰的文化中亦然;换言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认知其实有其普世性。在今日,即便对土地的尊敬、对风调雨顺的谦卑祈求,以及物产丰饶时对上帝的谢意之情似乎都在日益淡薄,然而当我们回转眼光,将发现每一天都是有所收成、值得感谢的日子;因神的慈爱与供应每晨更新,那些仰望等候寻求祂的必得施恩。而那是生命的丰收,永无断绝之时(耶利米哀歌三章22-25节)。

Franz von Defregger – Grace Before Meal
文章来源:基督教论坛报 https://www.ct.org.tw/1372775#ixzz6eI4Eeh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