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    21:25  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

阅读经文:〈士师记〉   21:1-25

在〈士师记〉   的初期,以色列人还可以为了征讨不法之人而同心敌忾;在底波拉时,有的支派各自营生,已经无法同心;到了参孙时,神只能用他单打独斗非利士人。在〈士师记〉   里,以色列人犹如一盘散沙,没有王,因而各人任意而行。以色列人攻打便雅悯人时,正是亚伦的孙子,以利亚撒的儿子非尼哈做大祭司的时候,所以这场内战应发生在〈士师记〉   的早期。以色列人在米斯巴集合,如同一人去攻打便雅悯人,但是他们打胜仗之后,却痛哭不止,为什么?

打胜仗不是应该欢呼庆祝吗?以色列人得胜了,但是他们很痛苦,因为这是一场内战,是他们在惩治自己的弟兄。他们原本以为给他们下马威,只要他们交出犯罪的人即可。没想到便雅悯人不肯,因此他们就发动战争了。这些作法从人的眼光来看,似乎理所当然,但是我们看到他们对自己处理的后果并不满意,反而很痛心,因为死伤了太多人,都是自己人,便雅悯人几乎都被他们杀光了,以色列的十二支派中有一支派被自己人几乎灭绝了。在人的意气用事之下,虽然理直气壮,没想到后果竟如此严重。

这就是人的本相,我们有时看到不法之事就怒气填胸,立刻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往往两败俱伤。但是神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倘若我们可以在生气时学会祷告,让神来负责整件事,后果必然完全不一样。有位姐妹作见证,有次有位同事对她很不客气,她本想立即反击。但是她立刻安静下来,在心里祷告,圣灵立刻给她一节经文:「要爱你的仇敌」。此时姐妹一抬头,那位同事正好也在看她,姐妹冲她微微一笑。同事整个人都傻住了。可想而知,这位姐妹不但没有竖敌,反而多了一个朋友。当我们看不法之事时,都会有意气之争。我们很可能有道理,理都在我们这边,但是我们解决事情的方法是否高明,那就不一定了。

以色列人集中在米斯巴时,他们发下了两个大誓,一不把女儿给便雅悯人为妻,二凡不上米斯巴到耶和华面前的必治死。因为发了誓,就不能不执行,现在他们为便雅悯人伤心时,他们一定希望自己没有发过那样的誓言,把自己绑住了。这就是为何主教导我们不可随便起誓(太5:33-37)。因为起誓通常是在缺乏理性、情绪不稳定时说的话,怎能不懊悔?

以色列人从米斯巴回到伯特利。伯特利的意思是「神的殿」或「神的家」,雅各去巴旦亚兰时,曾在此梦见天梯,这是神向雅各显现的地方。伯特利在基比亚以北约12公里。以色列人经过激烈的内战之后,现在情绪已经平稳下来,发现便雅悯人只剩六百个男人,而且都躲起来了。他们开始懊悔自己做得过头,以致于以色列中要少一个支派了,他们必须弥补这个过错。同时,他们想到曾经起的另一个大誓:「凡不上米斯巴到耶和华面前来的,必将他治死」。

他们一查,发现基列雅比人没有出来。基列雅比人是玛拿西的的后裔,与便雅悯人有比较近的血缘关系,他们都是拉结的后裔。所以他们又出兵杀基列雅比人,只留下他们的处女,给便雅悯人为妻。在这里作者说:「百姓为便雅悯人后悔,因为耶和华使以色列人缺了一个支派」。这句话是有欠公平的,因为以色列人并没有先求问神应该怎样处理这件事,只是集合了要打战后,才问谁该先上去。所以在前两次,他们凭著自己的血气去打就打败了,直到他们谦卑在神面前,神就教他们战略了。但是他们一打起仗来已经忘了打仗的目的是警戒,反而到最后「又转到便雅悯地,将各城的人和牲畜并一切所遇见的,都用刀杀尽,又放火烧了一切城邑」,殃及无辜。

太多的战争以神为借口,其实是因为人的自我中心太强,只凭血气和冲动行事,不肯安静等候神的带领,却又把罪名往神的头上扣。人,应该学会担当自己做恶的结果,承担自己莽撞的责任。

以色列人后悔了,就去临磐石那里跟那躲起来的六百个便雅悯人说好话。他们回来了,就把基列雅比的处女分给他们为妻,却还缺少两百个。因为以色列人己经起誓不把女儿给便雅悯人为妻,所以便雅悯人必须用抢的,这样起誓的咒诅就不会落在他们的头上。所以就在示罗有耶和华的节期时,示罗的女子若出来跳舞,他们就可以各自抢一个回去为妻。以色列人自己做王的后果,就像剪一块布去补一个大洞,结果越补洞越大,只好又剪另外的布去遮又破了的大洞。

没有神的人生,就是不断在修补的人生。因为一直无法把洞(过犯)补好。补了一个,另一个洞又出来了。总是缝缝补补地在过日子,好不痛苦。便雅悯人有了妻子就回他们的本地,重修城邑居住;其他以色列人也离开那里,各归本支派、本宗族、本地业去了。但是事情真的解决了吗?没有解决,因为作者的总结是:「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任意而行的人生,听起来似乎就是许多人追求的自由,实际上,它的结果就是充满一连串懊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