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约翰牧师

从耶稣降生到基督再临,这段漫长时间段,末世教会面临各种挑战,包括各种异端邪说以及世俗潮流对教会的冲击,尤其是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受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响非常深,否认绝对真理,抵抗权威,反抗传统。在后现代思潮的温床下,LGBT群体在西方兴起,颠覆一男一女的婚姻观,和生理性别认同的传统, 它们直接挑战宣扬和捍卫绝对真理的教会.

不但生活在北美基督徒要面对这些群体和相关议题,西风东渐,国内弟兄姐妹也开始面对越来越多同性恋和跨性别的人群,对教会是一个新挑战。先简单介绍一下LGBT四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L 女同性恋 Lesbian

G 男同性恋 Gay (或者是对同性恋身份的认同)

B 双性恋 Bisexual

T 跨性别 Transgendered

教会面对LGBT这个群体的新挑战,不能只是“分别为圣”,不理会他们;也不能只是鄙视和指责,也不是只为下一代担忧。教会需要从合乎圣经以及合乎常理的立场去对待这个群体以及所引发的问题。

在这堂信息里,我们会谈到以下四点:1)了解LGBT 群体 2)圣经的立场 3)装备弟兄姐妹来面对 4)教育孩子来面对这些问题。

了解LGBT这个群体

说到LGBT,我们要明白人很复杂,每个个体也都很独特,形成LGBT的原因各不相同, 他们在政治上参与推动LGBT合法化的积极性也不尽相同。所以不要有刻板印象,认为所有LGBT都是一个样子。有些人对自己有LGBT的倾向和问题是隐藏的,不愿意人知道,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和朋友。有些人则是非常激进的,他们不但公开争取LGBT的权利,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权益来鼓动,形成一种政治正确的意识形态。而介于隐藏和激进二者之间的,是那些敢于公开自己LGBT的身份, 但也不特别宣扬,不一定会去参与争取LGBT政治权利的活动的人群。

同性恋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相关议题,让我们举同性恋来作例子。根据Stanton, Glenn 引用学者的观察和分析, 提醒我们需要认识到对性吸引、性倾向和性认同之间的不同。在这一大群不同程度地被同性性吸引的人群当中,只有那些一直都被同性的性吸引的少数人,才被定义为有同性的性倾向。而在同性性倾向的人群里, 只有那些更进一步以同性恋作为他们社会身份的人群,才被定义为是同性性认同的人,在美国,这些人会以Gay来介绍自己。所以英文的Gay,不单指男同性恋,也同时表明是以同性恋为自我社会身份的激进分子。

这个区分是有帮助的。如果弟兄姐妹,或者你的孩子来告诉你,他们担心自己是不是有同性恋的性倾向时,你必须帮助他们区分,他们受同性的性吸引的频率有多高?他们是否激进地以同性恋为自我的社会身份认同?这些会帮助我们能更准确的来帮助他们。

圣经立场

接下来谈一下圣经在这些议题的立场。关于婚姻,圣经的立场毫无疑问是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可10:6-8)。同性婚姻绝对是违背圣经婚姻观的,没有任何模糊空间。其次,同性恋是罪。圣经有多处关于“同性恋行为是罪” 的教导,例如,利未记18:22“不可与男人苟合,像与女人一样;这本是可憎恶的”。相信一个持守纯正信仰的人,对同性性行为是神所不喜悦的罪,不会有疑惑。

那么,跨性别呢?跨性别的主要争论在于:到底性别是由生理决定,还是心理决定?目前美国的LGBT 群体,强调以心理的性别认同来定义一个人的性别。但圣经怎么说?请看出埃及记1:15-17的经文:

“有希伯来的两个收生婆,一名施弗拉,一名普阿;埃及王对他们说:你们为希伯来妇人收生,看他们临盆的时候,若是男孩,就把他杀了;若是女孩,就留他存活。但是收生婆敬畏神,不照埃及王的吩咐行,竟存留男孩的性命。”

这段经文清楚地描写性别的鉴定,是以人出生时的生理特征来决定的,并不是任由人自己来决定。还有,马太2:16提到希律王差人将伯利恒城里所有的男孩,凡两岁以里的,都杀尽了。这段经文同样是以出生时的生理特征来决定男女。所以基督徒千万不要受迷惑,以为性别应该由当事人的心理认知来决定。

有了这些清楚的圣经立场,我们还要进一步去了解LGBT群体个人不同的情况。圣经上说:箴18:13 未曾听完先回答的,便是他的愚昧和羞辱。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不花时间去了解他们就妄下结论,则显得鲁莽和无知。帖前5:14提到,我们又劝弟兄们,要警戒不守规矩的人,勉励灰心的人,扶助软弱的人,也要向众人忍耐,意思是你要根据一个人实际的状态,按不同的方式来帮助,引导他们。

Stanton引用学者DeYoung 的话,提醒我们根据LGBT群体的个人有不同的应对态度。比如Deyong 说:

“面对那些敌对基督信仰的文化精英,我们要有忍耐和恩慈,但同时在真理的立场上要充满勇气和胆量。面对那些长期挣扎于拒绝同性吸引的人群,我们要有怜悯和耐心。对那些持自由派神学立场的基督徒,我们要严厉地劝诫。对那些愿意顺服纯正信仰所教导的性伦理的同性恋者,我们要鼓励、扶持并且提供帮助。”这些是很好的提醒,帮助我们不以偏概全。(待续)

文章来源: 生命季刊第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