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下 33:13他祈祷耶和华,耶和华就允准他的祈求,垂听他的祷告,使他归回耶路撒冷,仍坐国位。玛拿西这才知道唯独耶和华是神。

阅读经文:〈列王纪〉下 21:1-18
〈历代志〉下 33

玛拿西是旧约圣经里出名的浪子。就像耶稣所说的浪子比喻,玛拿西用尽了神借着希西家留给他的美好产业,最后被亚述掳去。敌人用铙钩钩住他,用铜链锁住他,他失去一切,成为阶下囚,连尊严也失去。在急难时,他和浪子一样,想起了他的父亲。但玛拿西想起的是天上的父亲,神。当他自卑,悔改时,神就饶恕他。奇蹟似地,让他能够回到耶路撒冷,仍旧做王。这时玛拿西才知道唯独耶和华是真神。这是很多拜偶像、信假神的人,成为基督徒时所做的类似的见证。

可能有很多人不觉得拜偶像是罪,拜假神是可咒诅的。放眼社会上,那么多人都在拜偶像,亲近邪灵,要是说他们都在行恶,很可能会被套上一顶蔑视他人的大帽子,甚至还可能琅珰入狱。最近有一些拒绝为同性恋服务的例子,都遭到了麻烦。用这样的尺度来看玛拿西,你实在不会觉得他有多坏。不过就是不信耶和华神罢了,他岂没有选择宗教信仰的自由?这也是一些父母的想法,不要在孩子年幼时带他们去教堂,让他们长大成人时,自己去做选择。他们觉得从小教孩子学《圣经》是剥夺了他们的人权。

问题是,我看到很多父母亲因为爱小孩,在孩子尚未出生之前,已经很注意母亲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在孩子出生后,更是要孩子吃最天然的食品,准备最好的环境,甚至在孩子出生后就开始选最好的幼稚园,以便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大学。但是谁知道今年“最好的”,明年或后年是否还是“最好的”?在世界上的选择,父母都要选最好的给孩子,为何独独漏掉孩子灵魂之所依?为何要孩子认识他们的父母、父母、外祖父母,甚至姑姑、伯伯、叔叔、舅舅,却单单不要他们认识赐予他们生命的主?

希西家的感恩之歌里有一句话:“看哪,我受大苦本为使我得平安,祢因爱我的灵魂,便救我脱离败坏的坑,因为祢将我一切的罪扔在你的背后。(赛38:17)”这句话正应验了玛拿西的经历。神因为爱他的灵魂,不惜把他交给亚述。当玛拿西转回时,神就把他一切的罪扔在背后,使他得平安。玛拿西的例子使人知道,没有一个人会坏到不能救的。神珍惜每一个人的灵魂。

玛拿西在耶和华殿的两院中为天上的万象筑坛,并使他的儿子经火,又观兆,用法术,立交鬼的和行巫术的,多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惹动他的怒气,又在殿内立雕刻的亚舍拉像。在犹大和以色列的列王里,没有一个人比玛拿西更坏,也没有一个王的任期比玛拿西更长。玛拿西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使犹大人陷在罪里,又流许多无辜人的血,充满了耶路撒冷,从这边直到那边。耶和华警戒玛拿西和他的百姓,他们却是不听。所以耶和华使亚述王的将帅来攻击他们,用铙钩钩住玛拿西,用铜链锁住他,带到巴比伦去。

我们总是觉得恶人应该早死,免得为害更多人;好人应该活久一点,可以做更多好事。但是好像都事与愿违。但是假如神没有这样的恩典,可能很多人都无法得救。从耶稣在浪子的比喻中,那个父亲对浪子的哥哥说的话里,我们可以稍归窥一二。浪子的哥哥很不满意父亲对浪子归家的接纳,但是父亲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路15:31-32)”

世人都有自以为义的心,觉得他人都不如自己好,都比自己坏,但是耶稣一语道出我们心中的自义。信仰是个人和神的关系,所以假如犹大人要跟着去拜偶像,他们都得自己承担责任和后果。希西家曾经带领他们归向神,约沙法曾经派人教导他们律法,为何他们选择听玛拿西?玛拿西的罪过是一回事,犹大人的罪过又是另一回事。所以我们要明白,我们若不懂得神与我们同在,祂一切所有的都是我们的,反而觉得神不应该宽容等待拯救那些拜偶像的人,那我们就太不能体贴为父的心意了。所以神不要我们去数算别人的过犯,反而要我们懂得去接纳那些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为“他”欢喜快乐,而不是去计算“他”做了多少坏事,值不值得拯救。

玛拿西悔改之后,回到耶路撒冷开始建筑防御工事,更重要的是除掉外邦人的神像与耶和华殿中的偶像,又将他在耶和华殿的山上和耶路撒冷所筑的各坛都拆毁,抛在城外。重修耶和华的祭坛,在坛上献平安祭、感谢祭,吩咐犹大人侍奉耶和华以色列的神。百姓也跟着向耶和华神献祭。曾经去迎佛牙的曹永杉信主后成了传道人,算命大师叶明翰信主后成了牧师,曾经削发为尼的郑丽津信主后成了宣教士。这样的见证可以一直排列下去,没有结束。这就是神的爱所结的果子。神依然在工作,依然在呼唤更多的浪子浪女回头。祂就是浪子比喻里的父亲,虽然浪子一身褴褛、臭气冲天,他一看到浪子回来,就冲上前去拥抱他,亲他。这是人无法想像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