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下 36:21这就应验耶和华藉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地享受安息,因为地土荒凉便守安息,直满了七十年。
阅读经文:〈列王纪〉下 25:1-30 / 〈历代志〉下 36:17-23
犹大王:罗波安→亚比央→亚撒→约沙法→约兰→亚哈谢→(亚她利雅)→约阿施→亚玛谢→亚撒利雅(乌西雅)→约坦→亚哈斯→希西家→玛拿西→亚扪→约西亚→约哈斯→约雅敬(以利亚敬,约哈斯的哥哥)→约雅斤→西底家
像清朝的末代皇帝一样,犹大国最后一任王西底家,也面临了最大的耻辱。西底家原是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简称:尼王)所立的王,可是由于他性格优柔寡断,后来又想倚靠埃及独立,他的背叛招致巴比伦进军,虽有埃及出兵暂解耶路撒冷之围,但耶利米预言巴比伦必然倾覆犹大(耶37:5)。在亡国之前,西底家请求耶利米为他祷告,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惜西底家并不是真的想悔改,以求得神的怜悯,他只想利用祷告,利用神来缓解当时的困局。
耶利米一直向西底家进言,因为“耶和华如此说:住在这城里的必遭刀剑、饥荒、瘟疫而死,但出去归降迦勒底人的必得存活,就是以自己命为掠物的,必得存活。(耶38:2)”虽然神要惩罚犹大人,但是祂依然为他们开一条路,要看他们肯不肯听从神的话。就好像当年在旷野,百姓因为发怨言惹动神的怒气,神就让火蛇去咬他们。后来神叫摩西做了一条铜蛇,凡是被蛇咬,却肯仰望铜蛇的人,就必得活。神要的就是人对祂的信心,不管神的方法在人的眼中是何等不可思议,何等奇怪,神并不跟我们讨论得救的方法是否合理,而是要我们凭信心去接受。人若没有信心,怀疑神的话,那么再合理的方法,也可以找出很多理由去拒绝顺服。
去向迦勒底人(巴比伦人)投降,在犹大人听起来就像是卖国贼,怎么接受得了?但是神给他们的选择是:想活命就投降,不投降就是死路一条。十字架的救恩也是如此,我们若肯归降于主,接受耶稣在十字架上成全的救恩,我们就有永生;反之,则要背负自己的罪债,面对审判,进入永死。神总是把生死放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自己去选择。不是有关自尊或耻辱的问题,因为对一个应死、必死、该死的人而言,若还想骄傲地与神为敌,那么只好与自我的败坏一同埋葬了。西底家宁可倚靠埃及,也不肯听神的话,他觉得他比神聪明,所以他不肯求神的帮助,也不肯悔改。他有他的计划。
埃及兵来了,巴比伦的兵就退了;埃及的兵一走,巴比伦的兵就立刻又围上来。西底家抵抗了约一年半的时间,又碰上城里有大饥荒,百姓都没有粮食,耶路撒冷终于沦陷。西底家往耶利哥逃跑,想过约旦河,或许可以逃到埃及,寻求庇护?但是在约旦河之前的耶利哥平原被追上了。他被带到哈马地的利比拉接受巴比伦王的审判,以前他的哥哥约哈斯也曾被埃及王捉到利比拉接受审判。尼王在西底家眼前杀了他的众子,然后剜了西底家的双眼,用铜链锁着他,带到巴比伦去。又带走大批犹太富人、工匠、祭司、王室成员和平民上万人掳往巴比伦,并囚禁于巴比伦城。这是犹大人第三次被掳往巴比伦,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巴比伦之囚。
尼王留下民中最穷的,使他们修理葡萄园,耕种田地。但是在那批巴比伦之囚离开之后,犹大地留下来的领袖各有异心。基大利省长安抚剩下的百姓,军长的儿子以实玛利却想带这批余民作为筹码去投靠亚扪人。后来军长的另一儿子约哈难从以实玛利手中抢出这批余民,把他们带往埃及,耶利米也跟着他们去埃及。
巴比伦人毫不怜惜耶路撒冷的圣殿和宫殿,抢劫一空之后,便放火焚烧。凡脱离刀剑的,尼王都掳到巴比伦去,做他和他子孙的仆婢,直到波斯国兴起来。在最黑暗的时候,神应许他们,七十年后,要让他们再回来重建耶路撒冷。在管教之中,神依然心疼他们的痛苦,赐下希望。七十年,神要这七十年作什么?为何要让土地荒凉七十年?神要地守安息。神曾设安息年和禧年,安息年是每六年休息一年,禧年是第七个安息年后的那年,第五十年。神看重地的安息,为了地需要安息,宁可把子民从圣地赶出去。那么,神岂不更看重人的安息?你有没有安息在神的怀里,或是一味奔跑追赶世界?我们若不安息,灵里或肉体也会出大问题。地没安息,犹大国就亡了;人不安息,会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