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崇荣牧师
〈约翰福音〉5章45节 耶稣说:「盗贼来,无非要偷窃,杀害,毁坏;我来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
人从你身上看见什么?
耶稣说:「盗贼来,无非要偷窃,杀害,毁坏;我来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10:10)有生命的人是活的,没有生命的人是死的。当人得着属灵的新生命,就使人活在上帝面前。如果人没有领受上帝的新生命,就永远死在罪中。我们有新生命,我们属灵的生命活了,够了吗?耶稣说,不够,祂要叫我们得着更丰盛的生命。
同样活着的人,生命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有的活得很辛苦,有的活得很享受,有的活得很贫穷,有的活得很丰富。一个有更丰盛生命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是一个感恩的人。有的基督徒天天咒骂、天天埋怨上帝,从早到晚看不见他有喜乐满足生命的流露,但是有一些人不是如此,他对每件事都感到是上帝的恩典,对每个痛苦都感到主会引导,对每个困难都往好的地方想,如同圣经所说,这样的人是凡事感恩的人。
一个有丰盛生命的人是分享自己的人,活在世上不是单单为自己,上帝给的恩典福气,都可以与人分享,像保罗说的:「叫别人与我们一同领受福音的好处」。弟兄姊妹,请问跟你生活在一起的人,从你身上看到什么?从你生命中分到什么?你有没有叫别人与你同得福音的好处?单单「福音的好处」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讲好几堂的道理。我活着一天,就是使别人从我身上得到恩典的一天。
我们对别人应当做一个心肠广大,对别人有包容、有体恤、有爱心。人人都有软弱,好像我们自己也充满软弱,我们对别人的软弱是挑剔、批评吗?或者我们是存著宽容、理解、赦免的态度对待别人呢?我们的心地是不是窄小,没有办法容纳别人的存在呢?或者我们的心地宽大,所有的人都在我们接纳的范围呢?
要彼此接纳—从安排神学生宿舍说起
使徒保罗说:「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使荣耀归与神。」(罗15:7)对可爱的人,我们容易接纳;对那些令人讨厌的人,我们要学习接纳。每个人的个性不一样,我们不可以专找跟我看法相同的人活在一起。当我二十一岁的时候,香港宣道会的院长William C. Newbern到印尼来,有一天我跟他与我神学院的院长许公燧牧师老牧师一起吃饭的时候,这两位院长就讨论一件事情,Newbern博士问许牧师:「你们学校有很多学生,你们怎样安排他们的住宿?」
许牧师回问Newbern博士:「请问您是怎样安排的呢?」「我就让安静的学生与安静的学生住同一个房间,让比较爱干净的学生与比较爱干净的学生住同一个房间。」他讲完以后,许公燧牧师说:「我的安排跟你完全不一样」,「你怎么安排呢?」「我把很爱干净的与比较脏乱的学生放在同一个房间,把很吵闹的跟很安静的放在同一个房间,把很爱讲话的跟很害羞的放在同一个房间。」那时我二十一岁,我就坐在旁边听,发现这两位院长安排学生住宿的看法不一样。
Newbern牧师是从美国来的,他问:「为什么你要把这样不同个性、意见的学生放在同一个房间?」我的院长回答一句话,我永远不能忘记,他说:「如果他们在神学院读书的时候不能接纳不同个性的人,以后到教会要怎样服事上帝的儿女呢?」我心里非常受感动,因为圣经说:「你们要彼此接纳」。如果有一些很多话的青年人跟很安静的学生住在一个房间,当然安静的比较苦,「你这么多嘴,一直讲话,我都不能休息安静」。有的人就向院长请求:「请你帮我换房间好吗?我很想跟安静的在一起,使我可以好好读书。」院长说:「不可能,明年换房间的时候,我再把跟你不同个性的人放在一起。」「老师啊,我太困难了!老师啊,我要回去。」「你不可以回去,你既然在这里读书,要学怎样处世为人。」
原来这种道理是从耶稣的教训来的,安静的人像很多不讲话的门徒,爱讲话的人像彼得,他什么事都有意见,有马上顺服的人,有一些人什么都不相信,什么都怀疑。耶稣选择了彼得、约翰、雅各、多马,也选了犹大。耶稣选了这不同意见的人在一起事奉,因为他们以后要服事全世界的人,正如约翰年老的时候所讲的话,「你若不能爱看得见的弟兄,你怎能爱那看不见的上帝呢?」一个人生命何等丰盛,看他接纳多少不同的人看的出来。
不要与跟你性格一样的人做朋友
有一次计志文牧师讲一篇道很感动我,「你不要与跟你性格一样的人做朋友」。哇,我们听了很奇怪,当然我比较喜欢跟个性、嗜好、脾气、作法相同的人做朋友,所以我们就问计牧师:「为什么你说不可以这么做?」他回答:「如果你专找意见相同的在一起,你们不是在交通,你们是在结党。当你越谈越高兴,看到别人跟你们的个性不同,你就讨厌他,你们就一同批评他,结果你们越来越亲近,跟别人越来越疏远。圣经说:不可结党,不可纷争,要彼此接纳,要彼此相爱。你跟和你个性一样的人谈得来,这不是相爱,乃是结党。」
那时候我又听见另一个从澳洲来的老师说一句话:「爱不是亲近相同的人,爱是接纳不同的人。」对看法不一样,意见不一样,理论不一样,脾气不一样,行为不一样,你看他就讨厌的不得了,但你能爱你所讨厌的人,你的灵性才是好的。一个有丰盛生命的人是容纳所有个性的人,一个有丰富爱心的人是照顾接纳完全不同个性的人,这是很难做到的事。如果你说:「我的灵性没有办法做到这个地步」,上帝说:「那你就要学」,所以耶稣公开事奉三年半的时候,他没有在彼得面前批评犹大,他没有在众人面前羞辱犹大,即便他知道犹大一切的缺点,但他要门徒学习怎样接纳、宽恕别人,怎样做一个伟大的人。
生命丰盛的人,心肠广大,能容纳与他意见相左的人。生命丰盛的人,不但能打理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他也分享自己所有的来照顾别人,使别人享受他生命的丰盛。
孙大信的见证_救了别人 同时也救了自己
印度伟大的圣徒孙大信,这个人经常到五千公尺的高山上,走在冰天雪地里,到西藏对中国人传福音。有一次他跟另一个基督徒到西藏去传道,两个人都冷得不得了,背着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很辛苦地在山上冰雪中行走,不断发抖。忽然,他们看见前方有个人躺在地上,他们彼此对望,「这个人是活的,还是死的?」他们就停下来察看,看那个人还能动一点点,孙大信说:「他还活着。我们帮助他吗?」他的朋友问:「怎么帮助呢?」「我们把他背起来,至少带到附近的乡村,请村民来照顾他。」他的朋友说:「我没有办法了,我自己冷到快死了,哪还有力量在雪地里边走边背着一个快要死的人呢?要背,你背,我不奉陪。」「你不是要帮助人,传福音给人?现在,在你身边就有一个快要死的人,你怎么不顾他呢?」但他的朋友仍旧走了。
原来,在最困难的时候,不同的基督徒对待别人的态度是不同的。孙大信的良心使他无法眼睁睁看别人死去,他就弯下来,把那个人翻过来背到自己的背上,在雪地里背着这快要死的人蹒跚前行。走路上山是很吃力的,在结冰的地上行走是很困难的,何况还要背这么重的装备,因为在冬天上山所需要的装备比夏天所需要的更多。是什么力量使孙大信能把这个人背起来蹒跚地走在山上的雪地呢?基督的爱给他丰盛的生命,使他照顾别人,帮助别人。
孙大信就这么一直走,到他几乎无法再走的时候,他看到雪地里还有第二个人躺在那里,他说:「主啊,我没有力了,我一个人背一个人已经很辛苦了,现在雪地里还有第二个人躺在那。主啊,我该怎么办呢?」当孙大信越来越靠近那躺在雪地里的第二个人的时候,他停下脚步,把原来背在背上的人暂时放在一边,把地上的那人翻过身来,低头一看,动他的手,这人一点反应都没有,孙大信心想:「糟糕,这个人死了」。孙大信再注意看的时候,吓了一跳。这死人是谁呢?就是刚才那先走、不要帮助别人的人。孙大信说:「唉,你跟我一同要来要传福音给别人,想不到你自己却先死了」,他很难过,一直流泪,背着刚才还活着的人继续往前走。
许多中国的基督徒都听过孙大信这件事,因为太出名了,我大概是二十五岁的时候听到这件事,我非常受感动。后来,我请教那位告诉我这故事的牧师:「为什么那个人死了,孙大信却没有死?」他说:「年轻人,我告诉你,孙大信用爱心把那个快要死的人背起来的时候,孙大信身上的热度就传到那个人的身上,那个快要死的人身上的温度也传到孙大信的身上,两人的体温互相传递,就比较不容易冷死了。虽然背得很吃力,却越背越温暖,走得越远,身体越热,孙大信不但没有被冷死,最后他还救活了那个人,两个都活着。但另一个自私的人只顾自己,没有行善的喜乐,没有体温的附着,走了很远以后,自己却冷死了。」
我从年轻时就深深被这道理感动:帮助人的,自己得帮助,爱人的,自己享受爱,把自己的生命分享与人的,得到更多上帝的恩典。这个道理,你不明白吗?有些人的家很干净,不准别人到他家来,特别不准别人的孩子到他的家来动一动、敲一敲,但有些家庭很愿意分享,什么人来,他都接纳,弄脏,他再弄干净,可能的话,希望客人不要弄坏东西,即使有客人弄坏东西,如果不是故意的,他也不生气。这两种家庭,哪种家庭更蒙恩呢?有大量、愿意分享的人更蒙恩。(待续)